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融合的历史起源。以及对于如何利用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使得课堂教学更加有效有趣进行了阐述。心理学在课堂教学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应当更好地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使其更好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心理学在教学中应用的历史起源:
追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很久之前就有很多教育家懂得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去进行教学。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去开展活动。在十八世纪之前教学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随着社会在逐渐发展,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发展输入了新的血液。十九世纪时,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倡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他强调在心理学层面上对理论进行论证,解决教学问题。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为密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课堂教学
(1)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古人云: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由此可见,保持注意力集中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不二
法门。[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根据学习心理学和现代认知理论,针对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进行精彩的导课。如采用故事、游戏、悬念等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要尽量做到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少灌输、多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2]。中学生往往对某一事物、人物或事件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或转移注意力。鉴于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张驰有度、气氛活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性教学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便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激活思维,激发内驱力,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3]。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还注重让学生经历过程,学到方法,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教学民主,创新性教学
中学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情绪化,我们应当尽量对其予以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教师也要找到值得肯定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或纠正。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并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或观点。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精神振奋、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灵感迸发、配合默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信心得到了增强。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期待效应,最早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教师的暗示。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学生的暗示、对学生的期望。在课间与学生交流时,有意识地问学生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知识,学生回答出来后及时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一定的暗示与期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关注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对与错,而是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天赋,暗示学生在生物学上有独特的视觉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
(5)利用遗忘的心理特点,增强课堂记忆效果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如果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就是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速率开始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率便越来越慢了。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及时复习,利用多媒体,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刺激,强化记忆。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要及时做好小结,在还没有遗忘的时候赶快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增强记忆的深度。
记忆效率无意识记是指“没有任何记忆的目的、要求,是记忆的自发性,并带有片面性”。七年级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没有积累太多,有些时候的记忆就是无意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一些顺口溜,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简单地记为:取镜安放再对光,切片观察后收镜;探究光照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步骤可以记为:暗处理,叶遮光,酒精脱色,清水冲,滴加碘酒观现象。临时装片的制作可以归纳为擦、滴、撕(刮)、展(涂)、盖、染、吸。有时,还可以利用一些成语或诗词来说明问题,如在讲遗传和变异时就用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记忆效率。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时,首先要让学生把问题理解透,才能增强记忆效果。例如,在讲解尿液的形成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肾单位的教具模型,然后用自制的模型在课堂上讲解尿液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弘扬个性的时代。现代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意识。[4]教师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要切实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现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遵循传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外,也受时代、环境影响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当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的课堂也将更加高效有趣。
参考文献
[1]张振国.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J].知识文库,2016(22):135-136
[2] 刘润潭.积极心理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3):81-82.
[3]胡立文.高中生物教学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6):81.
[4]胡志玲.教育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名师在线,2020(35):12-13.
关键词:心理学;课堂教学;心理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一、心理学在教学中应用的历史起源:
追寻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在很久之前就有很多教育家懂得遵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去进行教学。例如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最为著名的教育家孔子,他提出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应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去开展活动。在十八世纪之前教学方法研究更多的是停留在经验描述层面上。随着社会在逐渐发展,对教育领域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众多学科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心理学研究成果为教学方法发展输入了新的血液。十九世纪时,瑞士著名教育家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运动”,提倡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的融合。他强调在心理学层面上对理论进行论证,解决教学问题。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方法与心理学之间的联系越来越为密切。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将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学习和掌握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交流与合作的机会,注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情感体验。
二、学生心理发展与课堂教学
(1)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古人云: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由此可见,保持注意力集中是提高学习效率的不二
法门。[1]
興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对新事物充满好奇心,有强烈的求知欲。要想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根据学习心理学和现代认知理论,针对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进行精彩的导课。如采用故事、游戏、悬念等导课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在教学方式上,要尽量做到方法多样化、手段现代化,少灌输、多活动,使学生能够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2]。中学生往往对某一事物、人物或事件难以保持长久的兴趣,容易产生心理疲劳或转移注意力。鉴于此,教师要给学生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使课堂张驰有度、气氛活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创设问题情境,启发性教学
有效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以便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其中,激活思维,激发内驱力,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发展能力。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心理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能在情境中体验和感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不是仅停留在死记硬背上[3]。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关注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还注重让学生经历过程,学到方法,同时也非常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教学民主,创新性教学
中学学生思想还不够成熟,而且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比较情绪化,我们应当尽量对其予以肯定,增强其自信心。对于学生的一些不足之处,教师也要找到值得肯定的方面,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或纠正。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表现自己,把自己的想法大胆地说出来,并为学生创造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要鼓励学生向教师挑战、质疑问难,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或观点。活跃融洽的课堂气氛中,师生精神振奋、热情高涨、思维活跃、灵感迸发、配合默契,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能力得到了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发挥,信心得到了增强。这一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发散思维,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4)利用“罗森塔尔效应”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罗森塔尔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一种期待效应,最早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教师的暗示。但是,教师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对学生的暗示、对学生的期望。在课间与学生交流时,有意识地问学生一些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简单知识,学生回答出来后及时说一些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一定的暗示与期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关注学生对问题回答的对与错,而是要善于抓住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肯定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与天赋,暗示学生在生物学上有独特的视觉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增强学生学习生物学的信心。
(5)利用遗忘的心理特点,增强课堂记忆效果
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如果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就是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显示,遗忘的速率开始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率便越来越慢了。因此,为了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要及时复习,利用多媒体,从声音、图像、视频等多方面对学生加以刺激,强化记忆。在课堂教学即将结束时,要及时做好小结,在还没有遗忘的时候赶快复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记忆效果。在课后,也要引导学生及时复习,增强记忆的深度。
记忆效率无意识记是指“没有任何记忆的目的、要求,是记忆的自发性,并带有片面性”。七年级学生的生物学知识还没有积累太多,有些时候的记忆就是无意识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用一些顺口溜,如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可以简单地记为:取镜安放再对光,切片观察后收镜;探究光照在光合作用中的作用步骤可以记为:暗处理,叶遮光,酒精脱色,清水冲,滴加碘酒观现象。临时装片的制作可以归纳为擦、滴、撕(刮)、展(涂)、盖、染、吸。有时,还可以利用一些成语或诗词来说明问题,如在讲遗传和变异时就用到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这样一来,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的记忆效率。学生进行意义识记时,首先要让学生把问题理解透,才能增强记忆效果。例如,在讲解尿液的形成时,可以让学生动手做一个肾单位的教具模型,然后用自制的模型在课堂上讲解尿液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这是一个弘扬个性的时代。现代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智慧潜能,提高学生的发展意识。[4]教师要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要切实尊重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特点。现如今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的身心发展除了遵循传统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外,也受时代、环境影响很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深入了解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并善于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当我们更加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我们的课堂也将更加高效有趣。
参考文献
[1]张振国.如何将心理学与教学方法相融合[J].知识文库,2016(22):135-136
[2] 刘润潭.积极心理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0(03):81-82.
[3]胡立文.高中生物教学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9(06):81.
[4]胡志玲.教育心理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名师在线,2020(35):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