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课程定位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cex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语文的定位应在其审美性和人文性,从这一课程定位出发,精选名家名作,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景物的美、人情物态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遗产,学会怎么做人,从而培养良好的心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具备高雅的生活情趣。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还要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争取最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课程定位;大学语文;教学方法
  
  近年来,关于《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日趋边缘化的事实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同时这一问题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我认为,作为教学一线的大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做的不是去改变造成大学语文日趋边缘化的外部环境,而是强练内功,讲究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喜欢学大学语文。只有学生真正学有所获,只有大学语文真正教出了效果,人们才会去重视它,《大学语文》边缘化的地位才能从根本上得以改变。那么,有什么好的教学方法能使学生喜欢学大学语文呢?我想要寻找好的教学方法,必须先明确《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为什么要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要教给学生什么? 这些问题搞清楚以后,才能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探讨
  
  为什么要开《大学语文》?《大学语文》的培养目标是什么?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让我们回顾一下我国高校开设《大学语文》的历史。
  解放前,蔡元培、梅贻琦等老一辈教育专家就指出,大学语文对于把大学生培养成“沟通文理两科”的“完人”“通才”,使学生求得自然、社会、人文方面的“通识”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解放前的大学都开“大学语文”,那时叫“大一国文”。据汪曾祺回忆,西南联大的“大一国文”为各系大一学生必修。“教课文的是教授、副教授,教作文的是讲师、教员、助教。我的作文课是陶重华先生教的。他当时大概是教员。”[1]中文系的汪曾祺也上作文课,说明中文系也开大学语文,还由教授、副教授去教,可见解放前的大学对《大学语文》的重视。从选文上看,也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拓宽学生的视野。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重在基础性和人文性。
  1978年,在时任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先生和复旦大学校长苏步青先生的倡导下,全国各高校恢复设立大学语文课程。目的有四点:一、提高学生汉语水平和运用能力;二、传承传统文化精髓;三、提升精神文明;四、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影响世界。1981年初,由华东师范大学徐中玉教授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出版。此后,该教材一统天下(1983年出了修订本),中间没有太大的变化。
  随着新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语文》在现实中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关于《大学语文》课程定位的讨论越来越多,对教材改革的呼声也越来越高。曾一度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热闹景象。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大学语文的课程特征上,集中在大学语文和高中语文的区别上。目前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大学语文的主要特征是审美性和人文性,高中语文也讲审美性和人文性,但主要还是基础性和工具性。所谓审美性,就是把文学作品作为载体,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欣赏和评判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学会思考,学会创新。所谓人文性,就是把文学作品当作文化的载体,当作文化现象来审视,理解其中的人文意蕴和文化价值[2]。同时,要保持《大学语文》的“语文”的本性,“语文”具有特定的描写对象和探究内涵,“大学语文”课程的方向是帮助修课学生继续改善语文修养,提高语文能力。要在与语言学、文学、美学、人文专题、文化史、写作学等课程的区别中认识“大学语文”的独特内涵。“大学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好文章”的标准,由阅读和解析各种文体的经典的、优秀的汉语文本来构成内容主体[3]。
  纵观以上三个历史时期,人们对《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基本保持了一致:即通过对经典的优美的文章的赏析,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评判鉴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高尚的思想情操,从而塑造健全人格的高素质的有用人才。
  
  二、基于上述定位的《大学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们不难找到适合大学语文目标定位的教学方法。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1、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把学生学习《大学语文》的积极性激发起来,这个教学方法就成功了一半,怎样把学生的积极性激发起来呢?我认为,唯一的办法就是根据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我们知道,中学阶段的应试教学,把学生学“伤”了。好端端的一篇美文,把它大卸八块,然后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地分析, 再好的文章经过这么一分析也是味同嚼蜡。大学语文再也不能这样教,不能再拘泥于字、词、句、篇的讲解,这是中学语文的任务,学生已经不需要吃“炒生饭”了,大学语文不能再补课,否则真的成了“高四”语文。那么,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和高中语文应该有什么区别呢?我认为,最大的不同就要是突出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淡化它的基础性。他们刚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刚从高中升入大学,刚从家乡来到城市,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期待,希望看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东西,他们有接受美的迫切需要,同时,面对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他们又迫切地需要有人引导。《大学语文》的审美性和人文性正好可以满足学生这方面的需求。所以我认为,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通过阅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发现、欣赏生活中的自然景物的美、人情物态的美,让学生在学习中自觉接受古今中外优秀文化遗产,学会怎么做人,从而培养良好的心性,形成健康的人格,具备高雅的生活情趣。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重点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方法,由此来领会它所表现的思想情感。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首位照应,层次深入,先总后分,过渡、铺垫、伏笔等结构形式;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赋比兴、象征、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衬托、对比、渲染、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写作技巧。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将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学的能力,从而热爱文学作品,这将使他们终生受益。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优秀的思想情感也将引导着他们做一个高尚的人,如李白的狂放飘逸、杜甫的忧国忧民、苏轼的旷达豪迈、陆游的志高词壮……
  2、根据教学实际,灵活调整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一般在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每学年的第一个学期时间都较短,加上国庆长假、中秋、元旦放假,时间就更短了,新生报到一般比老生迟,还要进行入学教育,还要军训,又要去掉两周多的时间,实际教学时间在15周左右,以每周4课时计,共计60课时。古今中外的经典名篇有多少?60课时怎么够?所以,一方面教材的篇目要选经典中的经典,另一方面,要允许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多讲、精讲。研究诗歌的你可以多谈谈诗歌,喜欢小说的你可以多讲讲小说,别的内容你可以少讲或不讲,只要你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只要你让学生喜欢上你的课。这就要求给授课教师一定的自由度。一般来说,同一课程要有一个实施性教学大纲、要有一个共同的学期教学进度计划,我认为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要允许教师灵活执行教学进度计划。在考核方法上也应给教师和学生一定的自由。据汪曾祺先生回忆,“联大教授讲课从来无人干涉,想讲什么就讲什么,想怎么讲就怎么讲”,“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对学生的要求是不严格的。……有些课,也有考试,考试也就是那么回事。一般都只是学期终了,交一篇读书报告。联大中文系读书报告不重抄书,而重有无独创性的见解。有的可以说是怪论。……有一个同学在杨振声先生教的‘汉魏六朝诗选’课上,就‘车轮生四角’这样的合乎情悖乎理的想象写了一篇很短的报告《方车轮》。就凭这份报告,在期终考试时,杨先生宣布该生可以免考。”有个同学请汪曾祺代写一个读书报告给闻一多,汪曾祺在报告中说,别人的诗都是在白地子上画画,李贺的诗是在黑地子上画画,所以颜色特别浓烈。闻一多看了大为赞赏,夸这个报告写得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可见,这种自由不是随便,而是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要求是专家,是学者,还要对学生很了解(如闻一多对汪曾祺);学生要有独立见解,有创新精神。汪曾祺说西南联大八年出了许多人才,与这种自由精神很有关系。
  3、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大学语文》的内容多是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赏析,赏析就是欣赏和分析。欣赏就是说它写得好,表现了那么美好的思想情感,分析就是说为什么好,通过那么方法表现出来的。上课时,我在介绍时代背景和作者后,就把这两个问题抛出去:这篇文章(这首诗词)给你的感受是什么,好在哪里?又是如何写出来这种好的?在学生思考、讨论后找人回答,主动举手要求发言的有奖励分数。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我都把他们的观点写在黑板上,这样他们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然后,我根据回答的质量当场进行评价、打分,作为平时成绩。评价以鼓励为主,哪怕明显不对,我也要说:“你能积极主动回答问题,这很好”。对回答正确或有一定道理的更要满腔热情地肯定。打分也是就高不就低。最后,教师谈自己的观点,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就能有所收获,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效果就好了。
  4、注意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
  我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第一课是《诗经》中的《木瓜》,我问学生写的是什么,都说是写古代青年谈恋爱的,因为课后的“文本解读”就是这么说的。我再问,能不能是别的什么呢?学生说不上来了。这时,我结合学生都是初次相识的实际,谈到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从“我”的角度讲,“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想报”、“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从对方的角度讲,人们都应该积极主动地表达对他人的友好情感,首先伸出你的手,这很重要。我们都是从四面八方来到一起学习的,有很多同学从来没有出过远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既感到兴奋,又有些不知所措,那么我们就从关心他人开始,当我们受到别人的关心时,我们要更好地报答对方。这样一讲,学生很快明白了:《木瓜》还可以作为表达友谊来解释,将其仅仅作为爱情诗去理解,虽然没有错,但是显然有些狭隘,我们应该更宽泛地去理解它。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都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得出尽可能多的结论。例如,在讲到《李将军列传》时,人们历来对“李广难封”的悲剧命运深感同情,但我们就没有从李广自身上去找原因,思考李广本人有什么性格缺陷。我让学生找李广的缺点,很快就有人找出来了,如他曾杀了已投降的八百多名羌人,还公报私仇,杀了那个倒霉的霸陵尉。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打开来了,这就从以往应试教育的标准答案的思维束缚中走出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了,才会有创造性,才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人格”。
  5、与时俱进,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
  据报载,南开大学的《大学语文》课开得很成功\+④,他们有一条好的做法:把《大学语文》搬上网络,开设“大学语文在线”网站,实现师生互动教学。网站设有“文化闲谈”、“读书偶得”、“流行档案”、“教学点评”、“原创天地”、“私塾学苑”等栏目,深得学生的喜爱。课程的考核方式也很灵活。网上题库中有千余道试题,可供学生随机测验,分值占期末成绩的三成;精华帖和原创帖获取的积分则可折算为期末成绩的一成。笔者认为,这种做法成分发挥了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切合青年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特点,顺应时代潮流,可以向各个高等院校推广,值得每一位大学语文教师学习。
  总之,在课程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成分发挥现代技术,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大学语文》一定能够受到学生的欢迎,也必将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汪曾祺全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 夏斐,吴天明,戴红贤.如何教好大学语文课——内地及台港澳学者畅谈形成共识[N] 光明日报2004-4-26
  [3] 李瑞山.论大学语文的课程方向与内容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07(6)
  [4] 陈建强,张国,张剑.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N].光明日报2008-5-21日
其他文献
摘 要:开展研究型教学是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构建以导师制为基础的课堂教学、实验设计、科学研究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研究型教学方法体系,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环境工程;创新型人才;研究型教学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改革,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组织学
期刊
摘 要:改良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反对暴力革命,主张用和平的、渐进的方式改良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本文通过对英国改良主义思想内容的分析及其演变的历史,来探讨改良主义对英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改良主义;工人运动;社会发展    一、英国改良主义思想的起源、背景及内容    改良作为民主社会主义的一种思潮,在英国的兴起要从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谈起。罗伯特欧文(1771-1858)是英国杰
期刊
摘 要:通过对学生学习特征的比较,探讨老师如何通过合作学习,提供智能、理性和思考的练习环境,让学生凭借自身具有的敏锐、坦荡、同情心、观察力在共同的学习、生活、自由的交谈和辩论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并使得学生获得思维训练。  关键词:合作学习;学习方法;教学目标    一、引言    合作教学在国外又叫做合作学习,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但由于合作学习在不同的国家的实践各不相同,各个
期刊
摘 要:自从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逻辑学家皮尔斯提出“符号的科学”这一概念后,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已经渗透在各个学科。语言学也被纳入符号学研究之列,称之为语言符号学。作为语言符号学奠基人——索绪尔对语言符号学的看法和观点更是对现代语言符号学研究奠定了夯实的理论依据。文章就其眼中的语言符号性质进行阐述。  关键词:语言符号学;索绪尔;语言符号性质    1. 引言    俗话说:“鸟有鸟语,人有人言
期刊
摘 要:民族心理作为社会文化语境的一个层面对译者的翻译有很大程度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红楼梦》翻译过程中,对颜色、动植物的翻译所采取的不同策略来探讨民族心理对译者的影响,从而一方面有助于推动社会文化语境理论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助于正确评价《红楼梦》的翻译。  关键词:民族心理;《红楼梦》;译者    一、前言    民族心理是指一个民族的特征,性格、情感、价值、宗教等。这是一种人们长
期刊
摘 要:本文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波兰籍英语小说家约瑟夫. 康拉德的文本为研究对象,从文学人类学的视野来研究康拉德的文本,从非洲原始文化特性和习俗等方面,来论述康拉德小说中的文学意蕴。  关键词:康拉德;文学;人类学    一、引言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的体制和社会文化的学科,即是研究人类自身的学科,人类学关注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成长和进化的过程,并研究各民族、各部落、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异同,
期刊
摘 要:和谐社会是我国历史关键时期的追求和目标。文章根据当前社会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重点分析了艺术院校学生心理素质中存在的不和谐的对立特征,探索符合和谐社会需要的艺术院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和谐教育、和谐管理、和谐服务、和谐结合、和谐氛围、和谐平台、和谐艺术。  关键词:教育;德育;艺术类     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协调相处的社会,是人们的聪明才智、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和全面发
期刊
摘 要:学校是一个很特殊的组织,它传承的是一种学术精神和文化底蕴,牢固树立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高等教育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是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对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目前,地方院校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迫切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顺应了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但与此同时,地方院校也面临着何去何从的价值选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
期刊
摘 要:结果表现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法形式。汉语的结果表现主要是结果补语,日语的结果表现主要是结果构文。然而,汉语的结果补语翻译为日语时,有时可以译成日语的结果构文形式,但更多时候不能译为日语的结果构文形式。汉语的结果表现如何才能翻译成正确的日语,对于中国的日语学习者来说很难把握。基于此,本文作者在先行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 [动词+结果补语]的日语译文展开了全面的考察,发现汉语同为[
期刊
摘 要:我国商品房预售制度已经成为了一项影响国计民生的重要制度,其作用之重大可见一般。可是按揭制度作为新生事物却有着很多法律上的空白,性质上也长期存在争议。对于利益相关方来说,这样的局面对自己权益是相当不利的。本文用有限的篇幅,针对性的指出了按揭的性质及存在问题。为商品房按揭制度的完善打下了基础  关键词:按揭贷款;按揭贷款性质;存在问题    一、按揭制度的起源     在商品房预售制度占有重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