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的思考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lseai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探究式学习是一个可行的、有效的学习方式,如何让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式学习呢?结合对“小学数学探究式学习”课题的研究及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创设探究情境既要注重趣味性,更要注重数学味
  创设有趣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动力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情境的创设,我们不能只关注形式上的创新,内容上的有趣,场面上的热闹,而应该追求理性、简约的情境形式,通过对情境呈现形式的精简、弱化,突出其中的数学因素,提升探究情境的数学味。
  二、精心设计探索成功的过程
  数学教学的过程是让学生用内心的创造与体验来学习数学,而不是简单地展示结论的过程。因此应在精心选择有结构的探索材料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学现实出发,有序地组织探究。
  1.精简探究点,解决“探究课,难上完” 的困惑
  学生的探究活动往往是曲折艰辛的,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片面追求面面俱到,凡事都让学生探究一番,势必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产生“探究课,难上完” 的感叹。其实并非所有的数学知识都有探究的价值,什么样的内容值得探究,就一节课的内容而言,有没有可以让学生探究的知识?哪些知识值得探究?有几个探究点?哪些作为探究的重点?这是教师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它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反复琢磨学生的基础才能把握好。
  2.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课堂教学疑难问题的解决,讨论交流是比较有效的途径。要使课堂交流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有发现,教师务必精心设计问题,精心组织讨论,让学生在新知识的生长处讨论,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处讨论,在探求结果不确定处讨论,在新旧知识发生碰撞处讨论。例如:在研讨“绳子中的数学”教学时,余静老师提出“绳子对折两次再从正中间剪开,被剪成多少段”这一问题时,课堂呈现出如下场景:
  生1:我认为这根绳子被剪成8段,因为对折两次折成4段,所以从中间剪一刀就变成了8段。
  生2:老师,我认为是6段,因为对折后,两端的绳子并没有断开。
  生3:我认为是5段,既然对折后两端的绳子没有断开,那就应该是5段。
  生4:……
  师:现在没有统一的想法该怎么办?
  生答:操作验证。
  师:是啊。孩子们,实践出真知,那现在就开始你的操作吧!
  这个过程比较抽象,只靠想象一部分孩子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有点燃孩子探索新知的欲望,才能让孩子碰撞出思维的火花。通过操作,全班交流汇报。在孩子们一次次想象、猜测、操作验证、交流汇报基础上,又一次把孩子们的探究活动引向深入。
  师:那这里面到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你们想知道吗?
  生:想。
  师:那我们该如何去做呢?
  生1:实践操作,看能不能找到规律。
  生2:从对折一次、两次、三次开始找起……
  师:既然有了想法,那请看操作要求。
  (出示活动要求)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具体的操作,把所获得的有关数据填写在相应的表格里,并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一教学片段,让我们领略教学过程中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思维波澜。有了探究体验时的惊险和喜悦,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三、让学生体验探究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它能产生克服困难的力量,激发学习愿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在成功的体验中形成进一步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以此保证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的探究学习。例如,教学“分数与小数相乘”时,出示一组相应的练习题,多数学生得出可以把小数化为分数相乘,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相乘,也可以先约分再计算。教师继续启发学生探究:你能找别的解法吗?此时,学生思维异常活跃,个个跃跃欲试。有些学生认为还可把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作分子,分母不变。此时,教师循循善诱,使学生明确当小数和分数的分子相乘的积是整数时,用这个方法比较简便。在整个推导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四、注重引导学生把探究式学习向课外延伸
  生活包罗万象,奥秘无穷,仅仅靠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有限的。为了拓展学生的知识,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利用课堂上获得的学习方法在课外进行探究,使数学探究活动突破教学时间的限制和教学空间的束缚,例如:利用寒假时间,组织学生调查所住小区里各户人家的用电情况,按以前的收费标准算出电费,再按梯度收费法计算电费,两者相比较,能发现什么?写出调查小报告; 也可以不断创设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如游园活动、24点比赛,激励学生自己去做数学,在做数学中,人人都可以发现问题,产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愿望。
  探究式学习无论是作为一种学习方式,还是一种教学形态,都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的创造空间。它不仅可以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提高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最佳办法就是让学生爱上写作。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孩子都真正爱上写作呢?  一、让每个孩子真正熟知“我为什么要写作”  每次接手一个班,我都会先对学生进行“为什么要写作”的调查,大概三分之一的学生回答要在语文考试中得高分;三分之一的学生是因为老师要求写所以不得不写;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中有的是因为要完成作业,有的是因为父母逼着写,极少的学生说是自己喜欢写。这个结果令
当我们面对汉代那些雕塑,无论是杨家湾出土的《彩绘骑兵俑》,或者是霍去病墓前的《马踏匈奴》,还是汉墓出土的那些精美的陶俑,如《击鼓说唱俑》、《杂技陶俑盘》等, When we
名著承载着前人的价值观念与文化取向,蕴涵着巨大的精神财富。品读名著能启迪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心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阅读活动,指导学生走进名著、阅读名著、品味名著。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高文学评论能力,丰富文学素养,不断增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让学生在品味优美语句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一、创设阅读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现
在各门艺术中,道家和绘画的关系至为密切。中国山水画的精神与道家精神息息相通。儒道佛三家学说铸就中国显文化的主干。其中,老庄道家更多的是倾向于艺术的、审 In all the
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动力源,以新型城镇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也是烟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要求.通过对烟台相关数据的分析和论证,无论是城镇化水平还是农民收入都存
“新课标”强调教学过程中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如何成为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如何实现“人人参与,平等对话”?教师角色的转换就显得尤为重要。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才能建立师生间的互动互惠关系,促进课堂教学的和谐发展呢?  一、做一个宽容的倾听者  “新课标”要求我们注重课堂上的交流,要交流就离不开倾听。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或者
“产城融合”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创新性地探索“以功能区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的进程中,烟台的“产城融合”道路日渐明晰.当前,以“产城融合”推进烟台新型城镇化
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个数学教师面临的首要任务。而巧妙地设计课堂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一、通过设计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设计一些彼此关联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预示新课题,借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急切“探个究竟”,充分运用自己的思维去发现、理解新知识。  二、通过设计发散型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
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是高校德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在高校中,创新生态文明教育体系、培育校园生态文化、开展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