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情感熏陶能使学生“趋向鼓舞,心中喜悦”,有利于调动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语文教师要充分运用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引导学生的情绪、情感向肯定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激发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精神世界受到真善美的滋润。
关键词情感熏陶感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从语文的教育目的看,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情感教育基础课,与数理化教学相比,语文更多的是一种熏陶感染而不是逻辑严谨的定理推导和知识灌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本拥有较多的文学作品,文章不是无情物,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语文课是基础课,天天接触,月月训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要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鞭辟入里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实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1 储情于胸,真情育人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源,创造情感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心怀的情感之核。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教师自己就要深入教材之中,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只有自己与课文中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用出自肺腑的真情教育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2 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文章万千,风格各异。有的以景引人,有的以情感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课时以这样的方式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
师:一位作家说:“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个你最受感动的母爱的故事。
生1:上学前的叮咛:“路上小心,注意交通安全!”
生2:变天后的“唠叨”:“穿厚点,别冻着。”
生3:失败时的鼓励:“找找原因,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同学们满含深情,言犹未尽。)
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雨雪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母爱是最温馨的,最无私的,无数文人墨客抒写过他们所感受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我的母亲》
母亲是每一个学生最亲近的人,学习《我的母亲》这一课老师从学生生活入手,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感,然后再把目标转向邹韬奋先生笔下的 “母亲”。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以一种饱满的激情去感受母爱,并且领悟到父母为子女付出了这么多艰辛和慈爱,子女也应该去体谅、关心他们。
3 创设情境、加深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
在教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时,我就采用看长征影片、听《长征组歌》、朗诵、讲长征故事、开展联想与想象、口头描述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卓越功绩和伟大意义,使学生从文中感悟到红军坚定的意志、英勇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尽管写的是他国他人之事,只要注意发挥移情的作用,同样可以收到加深学生情感的效果。《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然而场景中所饱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教学时可以联系我国东北曾被日本侵占14年,中国人不能学习中文,学生只能学日语这一惨痛历史,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的教育,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的财富,民族的标志,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
刘熙载论诗时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成功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化情为理,融情入理,情理一体。如果每堂语文课成为陶冶学生性情的课,久而久之,学生学语文的情趣就会越来越高,学习语文的价值也就越来越明。
4 关键词句,重锤敲打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的词句,教学中把握它们,引导学生重锤敲打, 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流”字贯穿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的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抓住这个字,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结合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等,相信学生会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所感染,对生活也会有更多,更美好的向往。
又如《最后一课》中抓住四次出现的“最后一课”这一关键词句。第一次是小弗朗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听课者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第二次是说上一句话不久,韩麦尔先生又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第三次是小弗朗士通过听课后,懂得了“最后一课”的无比珍贵,他的内心感情通过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第四次是出现在课快结束时,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结合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语言、举动、神态、心理,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iii成功的情感熏陶艺术,要比教师千百遍地讲语文学习如何重要的道理的效果好地多,因为学生在语文课上把学习语文的重要道理转化为高尚的美好的情操,这才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目标。
5 进行反馈,强化感受
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有的部分须重复多次,有的可通过反馈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在加强理解的同时,强化思想感受。
如教《多收了三五斗》时,有学生提出既然米行老板那么坏,米价压的那么低,农民为什么还要卖?可以拿回去自己吃。课文所表现的内容,时间上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教师如就此讲一番道理,学生反觉得空泛,效果不好。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在学生熟悉课文后,可以请同学讲讲米价暴跌,米商嚣张,戴旧毡帽的舍不得卖米,又为什么非要把米卖给万盛米行不可的原因。学生复读课文,推敲重点词句,归纳,概括,对“丰收成灾”的种种社会因素加深理解,强化了爱憎的感情。
又如学习《孔乙己》一文,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进而感受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节节课锲而不舍地渗透高尚的思想,学生的心灵就会明净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出广阔的精神天地。
关键词情感熏陶感染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从语文的教育目的看,语文是一门具有较强的思想情感教育基础课,与数理化教学相比,语文更多的是一种熏陶感染而不是逻辑严谨的定理推导和知识灌输。“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语文课本拥有较多的文学作品,文章不是无情物,艺术的语言,艺术的思维都激荡着强烈的情感活动,凝聚着人类情感的五颜六色。语文课是基础课,天天接触,月月训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要在语文课上让学生感受到优美的语言,生动的形象,鞭辟入里的道理,丰富高尚的感情,实现对学生情感的熏陶。
1 储情于胸,真情育人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各类文章都凝聚着作者的心血和情感,利用课文丰富的情感信息源,创造情感教学氛围,能促进学生心怀的情感之核。马卡连柯说:“做教师的决不能够没有表情,不善于表情的人,就不能做教师。”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教师自己就要深入教材之中,做作者的代言人,爱其所爱,憎其所憎。只有自己与课文中的感情产生共鸣,才能用出自肺腑的真情教育学生。才能引导学生“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
2 激情导入,引发兴趣
文章万千,风格各异。有的以景引人,有的以情感人。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前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例如一位老师在教学邹韬奋的《我的母亲》一课时以这样的方式导入。
多媒体播放歌曲《母亲》。
师:一位作家说:“世上有一部永远也写不完的书,那便是父母。”请你讲一讲你熟悉的饱含母爱的话语或一个你最受感动的母爱的故事。
生1:上学前的叮咛:“路上小心,注意交通安全!”
生2:变天后的“唠叨”:“穿厚点,别冻着。”
生3:失败时的鼓励:“找找原因,在哪儿摔倒就在哪儿爬起来。”
…………(同学们满含深情,言犹未尽。)
师:好!同学们都说得很好,母亲的笑容,是世界上最和煦的春风;母亲的皱纹,是艰辛岁月里风霜雨雪的刻痕;母亲的汗水和眼泪,是世界上最名贵的珍珠。母爱是最温馨的,最无私的,无数文人墨客抒写过他们所感受的温情似水的母爱。今天我们将学习著名新闻记者邹韬奋追忆母亲、赞颂母爱的《我的母亲》
母亲是每一个学生最亲近的人,学习《我的母亲》这一课老师从学生生活入手,唤起学生心中的情感,然后再把目标转向邹韬奋先生笔下的 “母亲”。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才能以一种饱满的激情去感受母爱,并且领悟到父母为子女付出了这么多艰辛和慈爱,子女也应该去体谅、关心他们。
3 创设情境、加深情感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历其境之感。
在教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征组歌》时,我就采用看长征影片、听《长征组歌》、朗诵、讲长征故事、开展联想与想象、口头描述等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长征的卓越功绩和伟大意义,使学生从文中感悟到红军坚定的意志、英勇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教材中的外国文学作品也不能忽视这一点,尽管写的是他国他人之事,只要注意发挥移情的作用,同样可以收到加深学生情感的效果。《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向学生告别的场景发生在19世纪的法国,然而场景中所饱含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感情之一,教学时可以联系我国东北曾被日本侵占14年,中国人不能学习中文,学生只能学日语这一惨痛历史,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语言的教育,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是这个民族的财富,民族的标志,激发学生学好文化知识,长大报效祖国的爱国之心。
刘熙载论诗时说“余谓诗或寓义于情而义愈至,或寓情于景而情愈深”。成功的语文教学也应该化情为理,融情入理,情理一体。如果每堂语文课成为陶冶学生性情的课,久而久之,学生学语文的情趣就会越来越高,学习语文的价值也就越来越明。
4 关键词句,重锤敲打
一篇好的课文总有一些言简意赅、言简意深的词句,教学中把握它们,引导学生重锤敲打, 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情操溅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流”字贯穿全文,虚实相随。它有时候写花的美感与动感,花之瀑布“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有时候写花的美好给“我”心灵的抚慰,“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有时候写盛开的藤萝花给人们带来的新、美、力、乐的感受,“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有时候则表现着深刻而又含蓄的寓意——“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抓住这个字,让学生反复品读这些句子,结合作者的经历,写作背景等,相信学生会被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热爱生活,乐观向上的情感所感染,对生活也会有更多,更美好的向往。
又如《最后一课》中抓住四次出现的“最后一课”这一关键词句。第一次是小弗朗士进课堂以后,韩麦尔先生又柔和又严肃地对听课者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第二次是说上一句话不久,韩麦尔先生又说:“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第三次是小弗朗士通过听课后,懂得了“最后一课”的无比珍贵,他的内心感情通过独白的形式表达出来:“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第四次是出现在课快结束时,小弗朗士的内心独白“啊!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结合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语言、举动、神态、心理,让学生感受到他们热爱祖国,痛恨侵略者的思想感情,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iii成功的情感熏陶艺术,要比教师千百遍地讲语文学习如何重要的道理的效果好地多,因为学生在语文课上把学习语文的重要道理转化为高尚的美好的情操,这才是语文教学情感熏陶的目标。
5 进行反馈,强化感受
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文字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有的部分须重复多次,有的可通过反馈的方式检验学习效果,在加强理解的同时,强化思想感受。
如教《多收了三五斗》时,有学生提出既然米行老板那么坏,米价压的那么低,农民为什么还要卖?可以拿回去自己吃。课文所表现的内容,时间上距离学生的生活比较遥远,因而学生往往无动于衷,进入不了角色。教师如就此讲一番道理,学生反觉得空泛,效果不好。这时就需要教师在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学生的心灵之间“搭桥”。在学生熟悉课文后,可以请同学讲讲米价暴跌,米商嚣张,戴旧毡帽的舍不得卖米,又为什么非要把米卖给万盛米行不可的原因。学生复读课文,推敲重点词句,归纳,概括,对“丰收成灾”的种种社会因素加深理解,强化了爱憎的感情。
又如学习《孔乙己》一文,让学生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孔乙己的不幸命运,又让学生以今天素质教育的眼光来评判孔乙己的悲剧性格,同时还结合当今一些社会现象剖析身边的“咸亨酒店”式的冷漠,并扪心自问自己是否也是一个“看客”,进而感受鲁迅那穿越时空的深邃目光。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节节课锲而不舍地渗透高尚的思想,学生的心灵就会明净起来。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为他们的未来开辟出广阔的精神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