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味”既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特色,一种整体美,更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虽说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都有“语文味儿”,但一辈子都教不出一节有“语文味儿”的课是一种缺憾。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有偏差,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语文味”越来越少了,笔者在本文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浅谈上出有“语文味”的课要具备哪些意识,提出来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不是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并把这些幸福感传递给身边的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味意识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此言不差也!有些教師教了一辈子的书,仍然找不出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味”在哪?此乃该君教育生涯一大“悲剧”也!“语文味”是何物呢?其乃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是语文知识体系的整体美,同时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笔者在本文谈谈教师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堂需要具备的几种意识
一、文体意识
众所周知,一节合格的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紧扣文本,而紧扣文本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所谓文体意识,就是指在教学中能紧密扣住文章的体裁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我们在突出文体教学意识的时候,不是要求老师们必须教给学生相关的文体知识。我们坚持认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术语,口中无术语”,能将文体知识具体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浅近自然,易于学生接受,但又处处符合学科特点,切实恰当地体现出文体教学意识。
二、问题意识
有了文体意识,也就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方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抓手,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个抓手就是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提出,都属于教学设计的智慧,是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问题的提出既要以文本为依据,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他们的知识积累状况和心理接受水平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的要素。杨中普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说一说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辩一辩谁是小说主角”,“写一写故事还能如何发展”。应该说每一个问题都是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但又都不是在简单直白、杂乱无章地提问。第一个问题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学习小说的情节,这个环节很简单,老师处理也很快捷,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却必不可少,帮助学生总体地感受了课文,并通过复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讨论,谁是主角其实并不重要,辩论的要义是让学生细读文本,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再透过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第三个问题,是属于拓展探究学习,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在更多方面给学生以培养和提高。三个环节由浅入深,逐层推进,既吻合小说行文的脉络,更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规律,可谓是独具匠心。且提问亲切自然,能较好地唤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三、言语意识
有人称语文教学为“言语教学”,自有其合理之处。咬文嚼字,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绝对没有理由让言语教学缺席。在《窗》教学中,言语教学自然地穿插于几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如一开始让学生复述情节,就是很好的口语训练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第二环节中,有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句分析人物性格心理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及表达等的能力。在第三环节,显示出本课教学中言语教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对“很显然”、“仿佛”和“只是”等词语的品味,带领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和写法等都做了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在对语言的读解中得到更深刻的认识的,这样言语教学的训练无疑是十分可贵且成功的。而最后一个环节,恰是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对课文学习的升华,也属于言语教学的更高领域。处处突出言语教学,这样的课当然无愧于其语文课的名称。
四、板书意识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并普及的今天,不少老师大概对板书已有所不屑了。但我们仍然坚持认为板书对于教学意义重大。经常听一些课件准备充分的语文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被课件束缚住了手脚,只能强行地将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课件上来拉,造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课件准备越充分,课堂师生的自由度就越低。课件的羁绊罪过可谓深重矣!我们认为,语文的东西还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为最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言而非音像等手段来展开思维和学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是不可小觑的。如在《窗》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示意图,只要看到这个板书出来的示意图,我们就不难窥视出课堂的流程及教学的重难点。先在学生辩论“谁是主角”时,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出两个人物——靠窗者和远窗者;再通过分析,明晓他们的不同品行,于是又有了“高尚”和“自私”的不同特点;在评议窗外到底是什么时,他画出了窗子、墙和公园,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这个示意图又帮助学生来集中形象地感悟,心灵中高尚与否所映射出的外部世界,从而将本节课教学推向了高潮。所以,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我认为也需要有一个很出色的板书设计,它是简洁醒目的,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又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开展,反映的是整个教学的动态流程,尽管有老师独具匠心的预设因素在,但它必须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
每节课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我想,只要我们在备课上课中强化了以上的诸多意识,我们的遗憾就会更少些,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更多一些语文味来。
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具有一定的难度,上述的几点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不是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去体验生活中的幸福感,并把这些幸福感传递给周边的人。只有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才会得到提高,才具备了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获取幸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华伟.《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J]中学语文.2014(16)36―34.
[2]史雯君.《让有语文味的课堂更精彩》[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03)12―13.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味意识
“为师不识语文味,教尽经典也枉然。”此言不差也!有些教師教了一辈子的书,仍然找不出语文教材中的“语文味”在哪?此乃该君教育生涯一大“悲剧”也!“语文味”是何物呢?其乃语文教学中的一大特色,是语文知识体系的整体美,同时也是语文教师在教学生涯中所追求的一种最高境界。笔者在本文谈谈教师上出有语文味的课堂需要具备的几种意识
一、文体意识
众所周知,一节合格的语文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紧扣文本,而紧扣文本的最显著特点就是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文体意识。所谓文体意识,就是指在教学中能紧密扣住文章的体裁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当然我们在突出文体教学意识的时候,不是要求老师们必须教给学生相关的文体知识。我们坚持认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术语,口中无术语”,能将文体知识具体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浅近自然,易于学生接受,但又处处符合学科特点,切实恰当地体现出文体教学意识。
二、问题意识
有了文体意识,也就明确了教学的目标方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寻找合适的抓手,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个抓手就是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提出,都属于教学设计的智慧,是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我们认为问题的提出既要以文本为依据,又要关注学生的主体需要,他们的知识积累状况和心理接受水平等等,都是必须考虑的要素。杨中普老师在这节课教学中,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说一说小说写了一件什么事”,“辩一辩谁是小说主角”,“写一写故事还能如何发展”。应该说每一个问题都是为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但又都不是在简单直白、杂乱无章地提问。第一个问题在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学习小说的情节,这个环节很简单,老师处理也很快捷,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却必不可少,帮助学生总体地感受了课文,并通过复述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文中两个主要人物的讨论,谁是主角其实并不重要,辩论的要义是让学生细读文本,学习人物塑造的方法,再透过人物的内心世界,揣摩作者写作的真实意图。第三个问题,是属于拓展探究学习,强化学生对课文的认识,又在更多方面给学生以培养和提高。三个环节由浅入深,逐层推进,既吻合小说行文的脉络,更符合学生学习认知的心理规律,可谓是独具匠心。且提问亲切自然,能较好地唤起学生的思维和情感。
三、言语意识
有人称语文教学为“言语教学”,自有其合理之处。咬文嚼字,培养训练学生良好的语感,应该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所以有语文味的语文教学绝对没有理由让言语教学缺席。在《窗》教学中,言语教学自然地穿插于几乎每一个教学环节之中。如一开始让学生复述情节,就是很好的口语训练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在第二环节中,有让学生根据课文语句分析人物性格心理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语言感悟及表达等的能力。在第三环节,显示出本课教学中言语教学的一大亮点,通过对“很显然”、“仿佛”和“只是”等词语的品味,带领学生对小说的情节、人物、主旨和写法等都做了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在对语言的读解中得到更深刻的认识的,这样言语教学的训练无疑是十分可贵且成功的。而最后一个环节,恰是对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是对课文学习的升华,也属于言语教学的更高领域。处处突出言语教学,这样的课当然无愧于其语文课的名称。
四、板书意识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日益丰富并普及的今天,不少老师大概对板书已有所不屑了。但我们仍然坚持认为板书对于教学意义重大。经常听一些课件准备充分的语文课,在上课的过程中被课件束缚住了手脚,只能强行地将学生往自己准备好的课件上来拉,造成了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课件准备越充分,课堂师生的自由度就越低。课件的羁绊罪过可谓深重矣!我们认为,语文的东西还是以语言的形式出现为最佳,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言而非音像等手段来展开思维和学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板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仍是不可小觑的。如在《窗》的教学中,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示意图,只要看到这个板书出来的示意图,我们就不难窥视出课堂的流程及教学的重难点。先在学生辩论“谁是主角”时,根据学生回答,分别板书出两个人物——靠窗者和远窗者;再通过分析,明晓他们的不同品行,于是又有了“高尚”和“自私”的不同特点;在评议窗外到底是什么时,他画出了窗子、墙和公园,增加了学生的直观感受,同时这个示意图又帮助学生来集中形象地感悟,心灵中高尚与否所映射出的外部世界,从而将本节课教学推向了高潮。所以,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我认为也需要有一个很出色的板书设计,它是简洁醒目的,能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学习内容,又利于教师教学的有效开展,反映的是整个教学的动态流程,尽管有老师独具匠心的预设因素在,但它必须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自然生成的。
每节课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但我想,只要我们在备课上课中强化了以上的诸多意识,我们的遗憾就会更少些,我们的语文课就会更多一些语文味来。
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具有一定的难度,上述的几点只是笔者个人的看法。语文课堂上出“语文味”不是最终目的,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去体验生活中的幸福感,并把这些幸福感传递给周边的人。只有如此,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格才会得到提高,才具备了在以后的人生经历中获取幸福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周华伟.《回归有语文味的课堂教学》[J]中学语文.2014(16)36―34.
[2]史雯君.《让有语文味的课堂更精彩》[J]启迪与智慧(教育)2014(03)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