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也日益完善,逐渐从传统的知识讲授、技巧分析转变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而解决问题能力则是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知识迁移应用的必然要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切实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学效果。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解决问题能力指学生在解决数学计算、应用问题乃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一般而言,解决问题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在遇到困难与阻碍时,要善于总结问题,并将其提出,作为解决的内容;第二、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学生要能够做好相应的转化工作,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技巧来解决问题;第三、结果评估能力。数学问题解决后,学生要具备结果的评估判断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对策
1.注重问题归纳,整理数学题型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借助数学问题的求解,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教材上的知识,也能使解题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一举两得。因此,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大都重视问题训练,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问题,甚至出现了“题海”战术的现象。但此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乃至引发学生的厌倦感,影响学习积极性。对此,问题归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问题虽然具有海量性,但题型却是有限的,很多问题仅仅是同种题型的变式而已,学生只要掌握了某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问题求解的速度,也能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因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数学问题题型的整理与归纳,让学生从复杂多样的数学问题中寻找共同点,再从共同点出发,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规律。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四则混合运算同时涉及到加减法与乘除法,比如17+12×9+13=,123-21-9+30=,学生如果缺乏规律意识,很容易出现费时费力乃至算错的现象。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题目中的规律,查看哪些题目可以采用加法交换律,哪些题目可以采用乘法交换律,哪些题目可以增加小括号等,比如17+12×9+13=,就可以采用加法交换律,转变为17+13+12×9=30+12×9=30+104=134。
2.培养数学思想,提升解题效率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以及理论经过概括后而产生的本质认识,具有奠基性和总结性的作用,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思想的培养与训练不仅是深化数学教学效果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因为在数学课程中,大量的问题具有迷惑性或者复杂性,难以直接从题目给定的条件去求解,此时就需要学生借助数学思想来进行相应的变化,比如,在数量关系题目的求解中,依托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相关的图片,使题目更加直观,便于求解。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解题中最为常见的思想,根据前苏联数学家亚诺夫斯卡娅的说法,数学中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将其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化归思想,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未知成为成为已知问题。
以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梯形面积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笔者没有径直向学生讲授梯形面积的公式,而是借助切割法以及拼图法,让学生从已知图形的面积来推导梯形的面积。比如,借助切割法可以将梯形面积的求解转变为两个三角形与矩形面积的求解,活着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面积的求解,而借助拼图法,能够将两个相同的梯形拼凑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此类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因此,计算起来难度不大。
3.引导小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小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中,小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借助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也能够让小学生充分地交换学习想法、学习心得、学习感受,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与进步有着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小组合作的开展,借助学生小组的设置与学习任务的分配,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中。就以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的教学为例,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容积的概念,在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很多学生对1升水究竟有多少,并没有清楚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准备了学生常喝的几种饮料,比如娃哈哈矿泉水、怡宝矿泉水、听装可乐、大瓶装可乐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每种饮料上标志的容积大小,比如330ml,650ml,1.25l等,让学生对毫升与升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不仅如此,笔者还设置了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探究1升水与1立方米水的大小比较。笔者在讲台上放置了两个不同的容器,一个是标有刻度的量杯,一个是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塑料开口模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走向讲台进行操作练习,首先,将壶中的水导入量杯,当水面到1l刻度时,停止倾倒,然后将量杯中的水倒入塑料模型,结果发现量杯中的水正好可以倒满塑料模型。
4.注重生活应用,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是从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角度出发,对生活所做的抽象总结,同样,数学知识也需要服务于生活,能够解决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要重视数学的生活應用,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联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就以四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为例,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在日常统计活动中最为常用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任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借助统计以及条形统计图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比如,元旦到来之际,学校为学生准备了一批贺卡,贺卡共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学校要调查学生喜欢的颜色。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统计工作,并将调查统计的结果绘制为条形统计图,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相比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加直观,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从数学的生活性出发,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是当前学生素养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教学路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并采取好相应的策略。
总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解决问题能力则是构成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仅是深化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从整理数学题型、提升解题效率、促进共同发展、解决生活问题等角度出发,采取好有效的教学措施。
一、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能力的内涵与构成
解决问题能力指学生在解决数学计算、应用问题乃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一般而言,解决问题能力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中在遇到困难与阻碍时,要善于总结问题,并将其提出,作为解决的内容;第二、数学问题的转化能力,面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或者学习中的复杂问题,学生要能够做好相应的转化工作,用已经学习的知识、技巧来解决问题;第三、结果评估能力。数学问题解决后,学生要具备结果的评估判断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的对策
1.注重问题归纳,整理数学题型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数学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借助数学问题的求解,学生不仅可以巩固教材上的知识,也能使解题能力得到发展与提升,一举两得。因此,数学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大都重视问题训练,为学生布置了大量的问题,甚至出现了“题海”战术的现象。但此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出现学习疲劳的现象,乃至引发学生的厌倦感,影响学习积极性。对此,问题归纳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数学问题虽然具有海量性,但题型却是有限的,很多问题仅仅是同种题型的变式而已,学生只要掌握了某种题型的解题方法,便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不仅能够有效提升问题求解的速度,也能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因而,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重视数学问题题型的整理与归纳,让学生从复杂多样的数学问题中寻找共同点,再从共同点出发,掌握数学问题的解题规律。
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混合运算》的教学为例,四则混合运算同时涉及到加减法与乘除法,比如17+12×9+13=,123-21-9+30=,学生如果缺乏规律意识,很容易出现费时费力乃至算错的现象。教师要带领学生总结题目中的规律,查看哪些题目可以采用加法交换律,哪些题目可以采用乘法交换律,哪些题目可以增加小括号等,比如17+12×9+13=,就可以采用加法交换律,转变为17+13+12×9=30+12×9=30+104=134。
2.培养数学思想,提升解题效率
数学思想是对数学事实以及理论经过概括后而产生的本质认识,具有奠基性和总结性的作用,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学思想的培养与训练不仅是深化数学教学效果的客观需要,更是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必然要求。因为在数学课程中,大量的问题具有迷惑性或者复杂性,难以直接从题目给定的条件去求解,此时就需要学生借助数学思想来进行相应的变化,比如,在数量关系题目的求解中,依托数形结合的思想,画出相关的图片,使题目更加直观,便于求解。化归思想是小学数学解题中最为常见的思想,根据前苏联数学家亚诺夫斯卡娅的说法,数学中新问题的解决过程其实就是将其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借助化归思想,让复杂问题简单化,使未知成为成为已知问题。
以四年级下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梯形面积教学是本节课的重难点,笔者没有径直向学生讲授梯形面积的公式,而是借助切割法以及拼图法,让学生从已知图形的面积来推导梯形的面积。比如,借助切割法可以将梯形面积的求解转变为两个三角形与矩形面积的求解,活着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三角形面积的求解,而借助拼图法,能够将两个相同的梯形拼凑为一个平行四边形。此类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先前已经学习过,因此,计算起来难度不大。
3.引导小组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小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中,小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借助小组合作,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学习氛围,也能够让小学生充分地交换学习想法、学习心得、学习感受,对学生的整体发展与进步有着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要高度重视小组合作的开展,借助学生小组的设置与学习任务的分配,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问题解决中。就以四年级下册《升和毫升》的教学为例,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容积的概念,在理解上存在着不小的难度,很多学生对1升水究竟有多少,并没有清楚的概念。笔者在教学中准备了学生常喝的几种饮料,比如娃哈哈矿泉水、怡宝矿泉水、听装可乐、大瓶装可乐等,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每种饮料上标志的容积大小,比如330ml,650ml,1.25l等,让学生对毫升与升的概念有一个直观的认知。不仅如此,笔者还设置了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探究1升水与1立方米水的大小比较。笔者在讲台上放置了两个不同的容器,一个是标有刻度的量杯,一个是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塑料开口模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次走向讲台进行操作练习,首先,将壶中的水导入量杯,当水面到1l刻度时,停止倾倒,然后将量杯中的水倒入塑料模型,结果发现量杯中的水正好可以倒满塑料模型。
4.注重生活应用,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是从数量关系以及空间形式的角度出发,对生活所做的抽象总结,同样,数学知识也需要服务于生活,能够解决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中,要重视数学的生活應用,将生活与数学紧密的关联起来,这样不仅可以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生活空间,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发展以及综合素养的提升也有着不容小觑的作用。就以四年级上册《统计与可能性》的教学为例,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在日常统计活动中最为常用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任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借助统计以及条形统计图来解决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比如,元旦到来之际,学校为学生准备了一批贺卡,贺卡共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学校要调查学生喜欢的颜色。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调查统计工作,并将调查统计的结果绘制为条形统计图,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相比于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而言,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更加直观,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解题兴趣,从数学的生活性出发,加强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是当前学生素养发展与提升的重要教学路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予以重视,并采取好相应的策略。
总之,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基础,解决问题能力则是构成小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小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不仅是深化课程教学效果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因此,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从整理数学题型、提升解题效率、促进共同发展、解决生活问题等角度出发,采取好有效的教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