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林业是我国的主要产业之一,随着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我国对林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林业造林和抚育技术对林业生产水平的影响较大。根据林业发展中所暴露出的供需不平衡、林业管理技术落后等问题,针对性地探索林业持续发展路径。其中大力研究、推广和应用林业生产中的造林及抚育技术,是保障林业良好、稳定发展的关键所在,值得重点研究。
关键词:林业工程;造林绿化;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加强林业生产造林技术和抚育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林业生产水平,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尤其是在绿色低碳经济模式下,加强林业建设是稳定经济社会的重要举措。由于传统林业生产模式陈旧落后,加上部分林农不注重林业抚育养护管理,所以导致林木生产品质较差,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的发展与进步。未来需要更加迅速地发展林业产业,对林业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
1.造林绿化中使用林业工程技术的原则
1.1 適宜性
适宜性指的就是在造林绿化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如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树种的选择,提高选种工作的针对性,进而保障树种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之下健康生长,提升造林绿化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宜性原则要求参与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可以在没有掌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展开工作,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并充分考虑已有的树种是否会影响即将种植树种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一般情况下,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首选可以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进行栽种,生态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则要首先考虑造林绿化工作的适宜性。
1.2 保护原有植被
虽然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一定要对区域内的已有植被进行保护,让已有植被可以产生与正常情况一样的积极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这项原则的落实工作。对原有植被进行有效保护不仅可以降低人为建设工作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发掘造林绿化工作产生的价值与作用,提高建设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2.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中的应用
2.1优选树木品种
对林业生产的造林工作而言,选择合适的树木品种是保障造林效果的先决条件。在实际选择树木品种时应当以定向、稳产、丰产、优质、高效等基本原则为指导,充分考虑造林地立地条件、林业经营目标、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等因素,针对不同用途的森林选择不同的优质树种。其中,防护林生产的主要目标是强化生态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对风蚀、水土流失、有害气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作用,故而在选择树种时应当尽量优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而且干旱地区还应当尽量优选耐干旱、耐盐碱能力强的树种。而用材林生产的主要目标在于提供优质木材,故而在选择树木品种时应当以树干通直、生长快、产量高、抗病虫害等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相应的用材树种,充分发挥造林作用,保障林业社会效益的有效发挥。
2.2科学确定造林结构
混交林由于在利用营养空间、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产量质量、发挥防护效益、抗御灾害、营造丰富景观、保护环境、造林成功可能性等方面均占有优势,故而是被广泛应用的造林结构。在营造纯林时,通常需要将造林连片面积控制在100hm2以内,而且同一造林年的造林连片面积应当控制在20hm2以内,两片纯林间需要由超过50m的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行形成缓冲。而混交林的营造则需要充分考虑树种生物学特性、林地条件、培育目标、种间关系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应性与抗逆性相近且种间协调性良好的不同树种进行混交,同时对点状混交、行状混交、块状混交等不同混交方式进行合理设置。
2.3种子与苗木优选
在选定树木品种之后,可以着手进行相应的种子苗木采购、种子采集、苗木培育、苗木运输等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确保采购的种子与苗木来源正规且品质优良,而且不得采购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试验的种子、苗木或者其他繁殖材料。如果是地方采集种子,则需要在合适的时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种子采集工作,并及时对采集到的种子进行筛选、分级与贮藏。
2.4 合理科学的修剪与间伐
人工剪枝的目的是对林区内的光照、通风条件进行改善,防止病虫害、风害对林区造成破坏,提高树木质量。另外,幼苗通常需要1-3年时期才可以形成幼林,当幼苗成长为幼林时,其抗病性和抗逆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幼林时期,要合理控制林区密度,可以进行间伐和修剪,及时将长势不好的枝干修剪干净,留下主枝干,促进树木正常生长,同时为幼林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通常间隔2年~3年或出现两轮死枝后进行一次修枝抚育,修剪枝条应该遵循“轻修枝,留大冠,控制竞争,利用辅养”的基本原则,对枝条的基部进行修剪,保证修剪部位切口平滑,切面与树干保持平行,减少修枝时对树皮造成损伤。修剪枝条的时间应该保持在晴天,尽量不要在雨季修枝,雨天修枝之后的伤口愈合时间比较缓慢,容易出现疤痕。根据树龄及培育目标的差异,确定修枝高度,一般幼龄树的树高不能高于三分之一,中龄树的树高不能高于二分之一。随着幼苗生长,还要及时进行间伐,对林分结构、林业密度、生长环境等进行调节,促进林木生长,同时根据林分性质的差异来确定抚育方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造林绿化工作当中,我们一定会使用不同种类的林业工程技术,这就对我国的林业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我们要在这种压力下提升林业工程技术的技术水平与使用价值,让其可以不断优化与创新,使其可以在造林绿化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为推动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提供良好助力。在使用林业工程技术时,我们一定要使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做好相关的绿化工作,保障森林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进而推动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让造林绿化工作的工作效果可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太平.浅谈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中的绿化应用[J].花卉,2020(06):201-202.
[2]陈永迪.林业造林主要质量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花卉,2017(10):126-127.
关键词:林业工程;造林绿化;应用探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加强林业生产造林技术和抚育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林业生产水平,为林木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促进我国经济实现转型发展,尤其是在绿色低碳经济模式下,加强林业建设是稳定经济社会的重要举措。由于传统林业生产模式陈旧落后,加上部分林农不注重林业抚育养护管理,所以导致林木生产品质较差,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林业的发展与进步。未来需要更加迅速地发展林业产业,对林业生产技术进行研究和应用。
1.造林绿化中使用林业工程技术的原则
1.1 適宜性
适宜性指的就是在造林绿化工作中,我们要根据当地的情况,如气候、环境等客观因素,进行树种的选择,提高选种工作的针对性,进而保障树种可以在合适的环境之下健康生长,提升造林绿化工作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适宜性原则要求参与建设工作的技术人员不可以在没有掌握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展开工作,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工作,并充分考虑已有的树种是否会影响即将种植树种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及对生态环境平衡的破坏。一般情况下,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应该首选可以产生较高经济效益的树种进行栽种,生态条件较为落后的地区则要首先考虑造林绿化工作的适宜性。
1.2 保护原有植被
虽然开展造林绿化工程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一定要对区域内的已有植被进行保护,让已有植被可以产生与正常情况一样的积极作用,我们一定要重视这项原则的落实工作。对原有植被进行有效保护不仅可以降低人为建设工作对生态环境与生态系统的破坏,还可以在最大限度上发掘造林绿化工作产生的价值与作用,提高建设工作带来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影响。
2.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绿化中的应用
2.1优选树木品种
对林业生产的造林工作而言,选择合适的树木品种是保障造林效果的先决条件。在实际选择树木品种时应当以定向、稳产、丰产、优质、高效等基本原则为指导,充分考虑造林地立地条件、林业经营目标、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等因素,针对不同用途的森林选择不同的优质树种。其中,防护林生产的主要目标是强化生态效益,充分发挥森林对风蚀、水土流失、有害气体等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作用,故而在选择树种时应当尽量优选生长快、防护性能好、抗逆性强、生长稳定、根系发达、固土能力强的树种,而且干旱地区还应当尽量优选耐干旱、耐盐碱能力强的树种。而用材林生产的主要目标在于提供优质木材,故而在选择树木品种时应当以树干通直、生长快、产量高、抗病虫害等作为基本要求,同时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相应的用材树种,充分发挥造林作用,保障林业社会效益的有效发挥。
2.2科学确定造林结构
混交林由于在利用营养空间、改善立地条件、提高木材及其他林产品的产量质量、发挥防护效益、抗御灾害、营造丰富景观、保护环境、造林成功可能性等方面均占有优势,故而是被广泛应用的造林结构。在营造纯林时,通常需要将造林连片面积控制在100hm2以内,而且同一造林年的造林连片面积应当控制在20hm2以内,两片纯林间需要由超过50m的其他树种、天然植被或非林地行形成缓冲。而混交林的营造则需要充分考虑树种生物学特性、林地条件、培育目标、种间关系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应性与抗逆性相近且种间协调性良好的不同树种进行混交,同时对点状混交、行状混交、块状混交等不同混交方式进行合理设置。
2.3种子与苗木优选
在选定树木品种之后,可以着手进行相应的种子苗木采购、种子采集、苗木培育、苗木运输等工作。在此过程中,需要确保采购的种子与苗木来源正规且品质优良,而且不得采购来源不清、长距离调运、未经检疫、未经引种试验的种子、苗木或者其他繁殖材料。如果是地方采集种子,则需要在合适的时期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种子采集工作,并及时对采集到的种子进行筛选、分级与贮藏。
2.4 合理科学的修剪与间伐
人工剪枝的目的是对林区内的光照、通风条件进行改善,防止病虫害、风害对林区造成破坏,提高树木质量。另外,幼苗通常需要1-3年时期才可以形成幼林,当幼苗成长为幼林时,其抗病性和抗逆性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幼林时期,要合理控制林区密度,可以进行间伐和修剪,及时将长势不好的枝干修剪干净,留下主枝干,促进树木正常生长,同时为幼林提供充足的生长空间。通常间隔2年~3年或出现两轮死枝后进行一次修枝抚育,修剪枝条应该遵循“轻修枝,留大冠,控制竞争,利用辅养”的基本原则,对枝条的基部进行修剪,保证修剪部位切口平滑,切面与树干保持平行,减少修枝时对树皮造成损伤。修剪枝条的时间应该保持在晴天,尽量不要在雨季修枝,雨天修枝之后的伤口愈合时间比较缓慢,容易出现疤痕。根据树龄及培育目标的差异,确定修枝高度,一般幼龄树的树高不能高于三分之一,中龄树的树高不能高于二分之一。随着幼苗生长,还要及时进行间伐,对林分结构、林业密度、生长环境等进行调节,促进林木生长,同时根据林分性质的差异来确定抚育方法。
3.结语
综上所述,在造林绿化工作当中,我们一定会使用不同种类的林业工程技术,这就对我国的林业工程技术发展产生一定的压力,我们要在这种压力下提升林业工程技术的技术水平与使用价值,让其可以不断优化与创新,使其可以在造林绿化工作中体现自身的价值,为推动造林绿化工程建设提供良好助力。在使用林业工程技术时,我们一定要使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做好相关的绿化工作,保障森林管理工作的工作质量,进而推动造林绿化工作的顺利进行,让造林绿化工作的工作效果可以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太平.浅谈林业工程技术在造林中的绿化应用[J].花卉,2020(06):201-202.
[2]陈永迪.林业造林主要质量问题及措施的探讨[J].花卉,2017(10):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