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唐青花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xt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中国古陶瓷学会、扬州博物馆、扬州市佛教文化博物馆联合召开的“2008年度青花瓷鉴赏研讨会”于11月2日~3日在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召开,历时两天。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古陶瓷学会会长耿宝昌,荣誉会长叶文程,副会长张浦生、袁南征,秘书长王莉英,原首都博物馆馆长马希桂,还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河南文物考古所、扬州市考古所、河南郑州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古陶瓷研究学者,以及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等部分国内的收藏家共30余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由扬州市考古所介绍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各地唐青花瓷器及瓷片标本的发掘和出土情况。1975年南京博物院首次在扬州唐城遗址发掘了第一块唐青花瓷片,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再次在扬州文化宫唐代遗址挖掘出土了14片唐青花瓷片,同时就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发色、青花纹饰等一一做了介绍。
  河南省文物考古所详细介绍了2000年至2004年四年期间,在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挖掘出土的5~6片唐青花瓷片和2007年至2008年在巩义白河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上海博物馆研究员、中国古陶瓷学会常务理事陆明华在会上就唐青花的研究发言,阐述了自己对唐青花研究方面的见解,用大量的资料论述了唐青花瓷器存在的事实。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张志刚工程师为了弄清楚1975年扬州唐城遗址挖掘的青花瓷片和1983年在扬州文昌阁及1990年在扬州文化宫出土的青花瓷片的“身份”,做了细致的研究工作,对瓷片的胎土、釉色、青花颜料及发色做了仔细的测试。通过对近年河南巩县黄冶窑和巩义白河窑发掘的瓷片进行科学的数据分析对比,发现扬州唐代遗址考古出土的青花瓷片与河南巩县黄冶窑出土的瓷片,两者在胎的化学成分组成、青花及釉的化学组成、烧制工艺及物理性质之间的数据很接近,进一步确认了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的青花瓷片来源于河南巩县窑口。
  研讨会上专家们对深圳收藏家潘佳桀先生的唐青花瓷片给予极大的关注。潘先生的这批唐青花瓷片是在河南省巩县巩义白河窑附近收集的,从外观上看大部分瓷片比扬州出土的瓷片釉色白中微黄,釉面比扬州出土的瓷片光亮一点。收集的瓷片标本和河南省文物考古所在白河窑出土的瓷片在胎、釉色、青花发色、纹饰等方向都比较接近,专家建议其用科学方法进一步做一些测试,与其他唐青花已有的数据对比,以便为其收藏的这批瓷片样本找到它的“出生证”。
  唐青花研究中有一个令专家们无法解决的难题,那就是唐青花钴料的产地来源,有的认为来自对外贸易交流中亚、西亚的进口料,有的认为产自我国广西、甘肃等地。由于没有确凿的可靠资料来证明青花料产自何地,只有期待以后有新的考古资料出现来佐证了。
  通过这次会议,专家们认为唐青花瓷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它涉及到中国青花瓷的起源。但从上世纪70年代在扬州唐城遗址挖掘出土的第一片青花瓷片,直到目前,还未引起太多考古界、文博界专家的注意和重视。
  近30多年来,又陆续发现了很多新的考古资料。特别是印尼“黑石号”沉船打捞上来的三件唐青花完整器,和河南巩县黄冶窑窑址出土的唐青花瓷片,说明唐代中晚期已有青花瓷的存在。唐代青花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青花瓷的历史,使其向前推前了400多年。唐青花瓷的种种神秘面纱,正在被渐渐揭开,但还有很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有更多的唐青花瓷研究成果出现。
  
  (责编:高 功)
其他文献
咸丰当十大钱,存世量十分丰富,除铸制铜钱,还铸行了数量可观的铁钱。由于铸量大,品种丰富,版别复杂,其中不乏珍稀品。而母钱的存世更为罕见,备受古钱爱好者青睐。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版别铸期短,昙花一现,甚至只停留在试铸阶段便胎死腹中,目前只有少量实物的留存,才得以挖掘发现,填补了一些史料空白。  这枚当十铁母,查了多种泉谱,只发现《成丰泉汇》有一枚铁钱图录(51页1-3-36图)。经过多年的关注,不少版别
期刊
在方孔钱上,盛开着一朵奇异的小花,这就是独树一帜的花穿钱。  所谓花穿钱,是指方孔钱的穿廓部位在外形上有些微妙变化。其钱的穿孔呈八角形态,穿似花朵,新颖别致。它改变了方孔钱的单调形式,在表现形式上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异形穿孔钱,称之为花穿钱(如图1)。  这种穿似花朵的钱币,在我国钱园已盛开了二千多年。但过去一直不被重视,直到1994年在《钱币》杂志上展开讨论后,才逐渐被藏界重视,这块肥沃的
期刊
宋时的耀州窑以青瓷刻印花产品而驰名中外,至金元时期,黄堡镇“十里窑厂”因多种因素开始向东转移至立地坡、上店、陈炉三镇。陈炉窑继承了耀州窑的传统制瓷工艺,延续至今,与此同时又有新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清代、民国产品的装饰纹样,不仅有植物、动物等传统题材,还出现有许多以文字来装饰的器皿,其内容有诗词、民谚、吉祥语、谜语、堂号等。本文介绍三件极为罕见的以楹联为装饰的器皿供大家赏析。    一、香黄地青花黑
期刊
几十年的两岸隔绝,使台湾书画在大陆出现的不多,清代名家的就更少。此幅台湾清代著名画家许筠所作的精美纨扇,构思独特,笔法老到,生趣盎然。两簇雪白的梨花分布在纨扇的左边,却不显拥挤凌乱,中间绘有一只待飞的雪雀,为整个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机与活力。作品所画笔笔到位,墨色浓淡变化自然,用色不显俗气,画面布局疏密得当,足见作者功底。作品右题:“丙申壮月,法任伯年作意,以为子春四兄大人雅正,纶亭弟许筠”。丙申壮月
期刊
年画是中国老百姓最喜爱的富有生活情趣的一种艺术形式。在我收藏的万余张年画中(包括木版年画、月份牌年面及新年画),其中表现各时期时尚女性选题的年画占有相当的比例。  早在十九世纪术,江南女性因为地域上的便利与经济生活的发达,其服装和发式在全国来说是首屈一指的,于是在上海一些商家为推销商品,常在商品广告中附有年历并画有新潮女郎以引人注目,也确有不少时髦女士按画竞相仿效(倪耕野《园中佳人》)。当时在天津
期刊
陶瓷刷花始于清末,是景德镇釉上彩中新彩的品种之一,俗称筛色瓷,是受洋人传入的搪瓷喷花和西画的启发,结合中国民间丝网印刷工艺并融合民间剪纸艺术而发明的。波阳陶业学校学生冯完白将刷花技艺推广到景德镇。景德镇陶瓷刷花在民国时期最为鼎盛,讲究色块与色阶的交汇,造型与情感的融集,既有没骨法用笔的空灵,又有随类赋彩的化境,色彩明朗悦目,层次分明,民间艺术风韵浓厚,被誉为陶瓷艺坛中的一枝奇葩。      一、刷
期刊
线是中国书画的脊梁    常听人说:“中国书画的本质是笔墨”。我认为这种提法不准确,正确的表达应该是“中国书画基本功的本质是笔墨。”因为前一种提法只突出了笔墨在中国书画中的重要性,而忽视了语言在中国书画中的重要性。所以要强调笔墨的重要性,就应表达为后一种说法。既然笔墨在中国书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那鉴赏书画就应从鉴赏书画中的笔墨开始,也就是说笔墨好的书画才具备好书画起码的条件。  作者笔墨的好坏反映
期刊
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组委会已收到木雕、紫砂、砚雕、瓯塑、寿山石雕、青田石雕、漆线雕、景泰蓝、漆雕、陶艺、瓷艺等十几个类别的作品近百件,每个类别的作品中不乏精品之作。目前送选的作品中,仍是中青年优秀工艺师的作品所占的比重较大。本期刊发部分选送作品,以飨读者,也欢迎大家发表意见和积极参与。      工艺美术大师提名奖的各项工作都在顺利进行中,收藏界网www.cangworld.com已开通“工
期刊
怕有渔郎来问津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每当提起一位老人,我脑海里情不自禁就会闪出这首唐诗,年近九秩的老先生几经政治磨难,一生默默无闻,近乎隐姓埋名,至今生活在深山之中,论资格论辈份,现存在世的画家中,应没有比他更高的;论艺术论功底,也不会有比他更扎实更全面的。他悄声无息地活着,少与外界来往。他一生没有婚姻,孤身一人走到今天。他从来没有怨恨,埋
期刊
杨士惠,(1911—1987年),字润生,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北派牙雕传统技艺的集大成者,北京牙雕行业的领军人物。生前曾任北京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工艺美术学会副理事长等职。一生勤于创作,作品多次作为国礼馈赠给外国友人,还多次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杨士惠出身于北京一个手工艺人家庭。祖父杨启海、叔祖父杨启元,都是当时木雕、牙雕行业的雕刻能手,叔祖父杨启元更是木雕、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