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促进学生思考,从而有效地推进教学。在物理课堂的教学,我尝试过一下几种设计问题的策略。
一、提问内容的主旨性
正如语文课写作文一样主旨很重要,你要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不能跑题。在物理教材中,实验的题目很重要,抓住中心词提问能更清晰理解实验的意图,能更好的设计实验,更好理解结论去灵活的应用。
例1: 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
演示实验题目“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写完题目后可以提出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1. 什么是阻力?
问题2. 物体的运动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问题3. 用阻力来研究的好处?
例2: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写完题目后可以提出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1 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重力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那用什么符号进行区别较好?(G排)
问题2 简单的说,探究的是哪两个力的大小关系?(F浮、G排)
通过提问,明确了寻找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接下来实验就很好设计了。
问题3 F浮 =G排,思考这两个力的关系是二力平衡的关系吗?是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吗?如果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紧紧围绕主题提问,能够让学生明白我们在干什么,能深刻体会这个原理的应用只要受到浮力就可以,它们只是大小相等的等量关系而已。不用理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提问的层次性
摩擦力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我们要由易到难,分层设问。
层次一 分析放在水平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从物体由相对运动开始分析,再到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分析,由易到难。
所以教学时先从滑动开始 ,然后到推而未动 ,再到不推。
问题1 在水平面推物体向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问题2 水平面向右推物体,推而未动。摩擦力的方向?
问题3 在水平面静止的物体,不推。摩擦力的方向?
层次二 分析静止在斜面的物体
问题1 斜面静止的物体跟水平面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和支持力一样吗?
问题2 如何判断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的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方向?
层次三 斜面上的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问题1 物体在斜面向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问题2 物体在斜面向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三、提问的启发性
有一些问题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后,可以加深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设计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实验设计在水平面完成。
例如: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问题1 本实验选择水平面有什么好处?(支持力与重力二力平衡,重力不影响实验)
问题2 本实验选择斜面研究吗?
问题3 还有哪些实验选择水平面上做实验?
(1)二力平衡
(2)滑动摩擦力有关因素
(3)动能有关的因素
(4)杠杆平衡条件
...
四、提问的相关性
在学完整个力学后,进行综合复习,怎样把知识联系起来,要善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就相关内容设计提问,能帮学生缕清知识脉络。
例:知识点的相关性。在学习力这一节时,力有两个效果。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研究时恰好是阻力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学习压强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力的另一个效果的表现。可以把这三节通过力的效果的相关性提问,达到综合知识的目的。
问题1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问题2 “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效果在哪一个实验中有应用?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效果在哪一个实验中有应用?
五、多角度提问的灵活性
教师善于多角度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下面以两个例子谈如何多角度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例1 人教版九年级课后习题
4.图16.4—10是一种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其中尺是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片,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跟滑杆连接,滑杆可以绕固定轴O转动,另一端固定着一个浮子。油箱中的油量减少时,油面下降,浮子随液面落下,带动滑杆使滑动变阻器滑片向上移动,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因此,电流表上一定的示数便对应着油面的一定高度,把电流表刻度盘改为相应的油量体积数,就可以直接读出油箱中的油量。请问:在这个装置中,电流表示数越大,表示油箱中的油量越多还是越少?请说明理由。
角度一:电路
这是一个不常规的电路,滑杆的右端充当了电路的导线。所以识别电路部分很重要。
问题1 滑杆是什么材料构成的?(导体 绝缘体)
问题2 R上下端,是哪一段接入电路?
问题3 电路中R的可以达到最小值是多少?
问题4 你认为R0的有什么作用 ?去掉可以吗?
问题5 分析这个电路是什么连接?
当学生弄懂这几个问题后,就是用串联的电路知识解题,电路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角度二:力学
问题1 滑杆是直线运动,还是圆周运动,怎么描述?(分左、右端描述)
问题2 滑杆与浮子关系,当浮子上浮时,滑杆右端向什么方向滑动?R变化情况?
角度三:由电到力 由力到电
教材由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去分析油量的变化。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油量的变化开始去分析电路的变化,进行逆向思維。
例2 密度的概念
角度一 实验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得到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也就是比值与质量无关。这是第一学生认识密度。
问题1 通过实验,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有没有关系?
角度二 图像 当我们结合数学图像是更能形象直观感知密度不随质量而变化。
问题2 你会用图像画出密度与质量的图像吗?
角度三 计算 在m-v图像上,有很多的信息,选取任意两个点用公式计算不同点的密度也能体会密度是相等,不变化的。
问题3 根据m-v图像找两个点分别算出密度,有什么发现?
角度四 类比
问题4 还有哪些物理量跟密度一样,跟质量没有关系?
密度这个概念,通过实验、图像、计算、类比几个角度去体会,概念理解更透彻。在初中物理中,密度 比热容 热值 电阻都有不变的性质,通过类比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起到归纳的效果。知识就升华了一个层级。
在教育教学中,关于提问的技巧不同的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只要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策略。
一、提问内容的主旨性
正如语文课写作文一样主旨很重要,你要围绕着这一中心展开,不能跑题。在物理教材中,实验的题目很重要,抓住中心词提问能更清晰理解实验的意图,能更好的设计实验,更好理解结论去灵活的应用。
例1: 牛顿第一定律的探究
演示实验题目“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写完题目后可以提出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1. 什么是阻力?
问题2. 物体的运动用什么物理量描述?
问题3. 用阻力来研究的好处?
例2: 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
实验“探究浮力的大小跟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
写完题目后可以提出这么几个问题:
问题1 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与浸在液体中的物体所受重力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那用什么符号进行区别较好?(G排)
问题2 简单的说,探究的是哪两个力的大小关系?(F浮、G排)
通过提问,明确了寻找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接下来实验就很好设计了。
问题3 F浮 =G排,思考这两个力的关系是二力平衡的关系吗?是相互作用力的关系吗?如果都不是,那到底是什么关系呢?
紧紧围绕主题提问,能够让学生明白我们在干什么,能深刻体会这个原理的应用只要受到浮力就可以,它们只是大小相等的等量关系而已。不用理会物体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二、提问的层次性
摩擦力是教学的难点,特别是判断摩擦力的方向。我们要由易到难,分层设问。
层次一 分析放在水平面的物体受到的摩擦力。从物体由相对运动开始分析,再到物体有相对运动趋势分析,由易到难。
所以教学时先从滑动开始 ,然后到推而未动 ,再到不推。
问题1 在水平面推物体向右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问题2 水平面向右推物体,推而未动。摩擦力的方向?
问题3 在水平面静止的物体,不推。摩擦力的方向?
层次二 分析静止在斜面的物体
问题1 斜面静止的物体跟水平面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和支持力一样吗?
问题2 如何判断静止在斜面上的物体的相对运动?摩擦力的方向?
层次三 斜面上的物体由静止到运动
问题1 物体在斜面向上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问题2 物体在斜面向下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三、提问的启发性
有一些问题经过深层次的思考后,可以加深理解,这就需要教师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设计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在物理实验中,有许多实验设计在水平面完成。
例如: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
问题1 本实验选择水平面有什么好处?(支持力与重力二力平衡,重力不影响实验)
问题2 本实验选择斜面研究吗?
问题3 还有哪些实验选择水平面上做实验?
(1)二力平衡
(2)滑动摩擦力有关因素
(3)动能有关的因素
(4)杠杆平衡条件
...
四、提问的相关性
在学完整个力学后,进行综合复习,怎样把知识联系起来,要善于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精心就相关内容设计提问,能帮学生缕清知识脉络。
例:知识点的相关性。在学习力这一节时,力有两个效果。在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研究时恰好是阻力在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学习压强时,实验“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力的另一个效果的表现。可以把这三节通过力的效果的相关性提问,达到综合知识的目的。
问题1 力的作用效果有哪些?
问题2 “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效果在哪一个实验中有应用?
“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这一效果在哪一个实验中有应用?
五、多角度提问的灵活性
教师善于多角度提问,可以让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下面以两个例子谈如何多角度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例1 人教版九年级课后习题
4.图16.4—10是一种测定油箱内油量的装置。其中尺是滑动变阻器的电阻片,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跟滑杆连接,滑杆可以绕固定轴O转动,另一端固定着一个浮子。油箱中的油量减少时,油面下降,浮子随液面落下,带动滑杆使滑动变阻器滑片向上移动,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电流表的示数。因此,电流表上一定的示数便对应着油面的一定高度,把电流表刻度盘改为相应的油量体积数,就可以直接读出油箱中的油量。请问:在这个装置中,电流表示数越大,表示油箱中的油量越多还是越少?请说明理由。
角度一:电路
这是一个不常规的电路,滑杆的右端充当了电路的导线。所以识别电路部分很重要。
问题1 滑杆是什么材料构成的?(导体 绝缘体)
问题2 R上下端,是哪一段接入电路?
问题3 电路中R的可以达到最小值是多少?
问题4 你认为R0的有什么作用 ?去掉可以吗?
问题5 分析这个电路是什么连接?
当学生弄懂这几个问题后,就是用串联的电路知识解题,电路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角度二:力学
问题1 滑杆是直线运动,还是圆周运动,怎么描述?(分左、右端描述)
问题2 滑杆与浮子关系,当浮子上浮时,滑杆右端向什么方向滑动?R变化情况?
角度三:由电到力 由力到电
教材由电流表的示数变化去分析油量的变化。我们可以换个角度,从油量的变化开始去分析电路的变化,进行逆向思維。
例2 密度的概念
角度一 实验 探究“质量与体积的关系”时,得到质量与体积成正比,这个比值定义为密度。也就是比值与质量无关。这是第一学生认识密度。
问题1 通过实验,物质的密度与质量有没有关系?
角度二 图像 当我们结合数学图像是更能形象直观感知密度不随质量而变化。
问题2 你会用图像画出密度与质量的图像吗?
角度三 计算 在m-v图像上,有很多的信息,选取任意两个点用公式计算不同点的密度也能体会密度是相等,不变化的。
问题3 根据m-v图像找两个点分别算出密度,有什么发现?
角度四 类比
问题4 还有哪些物理量跟密度一样,跟质量没有关系?
密度这个概念,通过实验、图像、计算、类比几个角度去体会,概念理解更透彻。在初中物理中,密度 比热容 热值 电阻都有不变的性质,通过类比进行知识的纵横联系,起到归纳的效果。知识就升华了一个层级。
在教育教学中,关于提问的技巧不同的教师都会有自己的体会,只要适合学生的就是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