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是守住语文特色以及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也是走出目前语文困境的重要手段。本文就“语文味”的含义、要求以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探索、改革。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味;情感激发
语文教学要求用语文的特性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从而促进语言文字教学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和美感,让语文本色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 “语文味”的含义及要求
2001年“语文味”的掌门人程少堂首次提出“语文味”的概念,提出的缘由正是教师把如今的语文课堂精心打扮,却丢失了本色。所谓语文味,即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使得课堂体现语文独特的教学特点,守住文学和文化。
语文教师重视“语文味”,剥去课堂中本不属于语文的内容,纯化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合理选择符合语文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本色语文的教学要求。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捕捉,教师通过动情地感染引导,学生通过各式的语感实践,语言文字训练,合作完成对于文本深层意蕴的感受,领悟此本文独特的美感,最终使得语文生成艺术化和情趣化的教学特色。
二、 “语文味”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 突出“怎么寫”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的精确、丰富和细腻。而语文学习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是在于其他学科重视“说什么”,而语文学科重视“怎么写”,而如何进行“怎么写”的教学就是“语文味”的生成过程。例如在处理《囚绿记》一文,文章写了什么显而易见,而陆蠡是怎么写出自己对于常春藤的喜爱以及对于常春藤精神敬佩的,这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此文本,教学应该侧重于语言文字的浅入深出。譬如文章末段:“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得”字念“dé”还是“děi”?这时候,教师应该先从不同音不同义出发,引导学生释义,然后结合语境,理解情感而后下结论。又如本句话中为何不能将“么”字去掉变成肯定句,由教师先展开质疑,而后与学生共同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探究。“怎么写”的范畴十分宽足,小到标点符号、句式、字词,大到整段文字的艺术手法。
曹文轩教授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从语文的角度、以语文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寻找更为新颖有效的文本切入视角,回到意识形式的层面,以鉴赏的姿态解读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语文课堂教学时,撇去教学中“反语文”“伪语文”的内容,真正将语文教学落实到对于语言文字的鉴赏、品味、感悟上,着重对于学生的语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将语文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少一些虚空的无关乎文本的引申与发挥,多一些文辞诗意的解读;少一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工作,多一些语言技巧和语言材料的积累。例如处理《与朱元思书》,教师应该偏重于对于文章优美的文辞、动人的情意、诗意的描写的解析,而非就文章“入仕与出仕”进行无休止地讨论。例如《苏州园林》,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得学生了解怎样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合适的说明方法、顺序来清楚地介绍复杂的事物,即实现“如何说使人明白”,而非将重点落在体验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介绍中国其他园林和世界著名园林上。
语文是落实到底仍然离不开“工具性”的特性,而在“怎么写”的长久教学过程中,学生久而久之会洋溢着“文化味”。
(二) 重视“怎么说”
语文课堂中充满浓郁的“语文味”需要教师使用“动听明晰”的教学用语。笔者所认为的“动听明晰”即为动:用语灵活、新鲜;听:用语生动,起伏错落,明:言简意赅,具有说服力;晰:清晰易懂、具有逻辑性。这就具体要求语文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功底。在教学中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增强“语文味”的有效手段,也是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言熏陶,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讲得清楚明白,而不含糊其辞;准确无误,而不错误百出;简明严谨,而不啰嗦松散;通俗易懂,而不佶屈聱牙;优美生动,而不枯燥干瘪。真情亲切,而不虚情假意;巧与启智、善于点拨,而不云里雾里、弄巧成拙。在执教本文时,适当之处可加以入情入理的教学语言作为点缀,在课堂高潮时加以激情高昂情绪的渲染,恰到好处的使得语文课成为一门感性的课程。例如,处理《往事依依》的导语时,有教师如是用“你怎能经过一片海而忘记了它美丽的蓝?”处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结语时,有教师如是说:“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柠檬时,让我们设法做出一杯柠檬汁吧。”
语文教师的用语应该规范、准确、生动,语文教师最好的情感状态应是处于有点“疯”:冷静地,有条不紊地,计划周全地疯,而非一时冲动,从而将语文学科真正呈现其特质:感性。
(三) 强化“怎么读”
语文课要有琅琅书声,其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读是语文教学法的根本。多诵读是本色课堂的催化剂,无论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还是语感的积累,最基本的方式仍然是读,读能使得学生将“眼到—读书—耳听—思维”这一线路得以贯穿。通过读而对文本的语言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渐而达到一种见“字”书“句”、见“义”知“句”的效果。读书的方式有许多,教师应该结合当时的情境安排不同方式的朗读,通过适时适情适法的朗读,能够促进师生双方都全心投入,甚至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已经融为一体。
朗读法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凸显,离不开朗读声,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朗读把控。
“语文味”的教学的任务即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入文本世界,实实在在经历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因文悟道,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熠熠生辉,去传承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主编.吉春亚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10(01).
[2]于漪.刘远主编.程少堂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8(01).
作者简介:
胡玥,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城北中学。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文味;情感激发
语文教学要求用语文的特性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从而促进语言文字教学教出语文独特的情感和美感,让语文本色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 “语文味”的含义及要求
2001年“语文味”的掌门人程少堂首次提出“语文味”的概念,提出的缘由正是教师把如今的语文课堂精心打扮,却丢失了本色。所谓语文味,即在语文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使得课堂体现语文独特的教学特点,守住文学和文化。
语文教师重视“语文味”,剥去课堂中本不属于语文的内容,纯化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有效合理选择符合语文特点的教学方式方法是本色语文的教学要求。教师对于语言文字的敏锐捕捉,教师通过动情地感染引导,学生通过各式的语感实践,语言文字训练,合作完成对于文本深层意蕴的感受,领悟此本文独特的美感,最终使得语文生成艺术化和情趣化的教学特色。
二、 “语文味”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 突出“怎么寫”
语文的魅力在于语言文字的精确、丰富和细腻。而语文学习区别于其他科目的学习是在于其他学科重视“说什么”,而语文学科重视“怎么写”,而如何进行“怎么写”的教学就是“语文味”的生成过程。例如在处理《囚绿记》一文,文章写了什么显而易见,而陆蠡是怎么写出自己对于常春藤的喜爱以及对于常春藤精神敬佩的,这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针对此文本,教学应该侧重于语言文字的浅入深出。譬如文章末段:“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得”字念“dé”还是“děi”?这时候,教师应该先从不同音不同义出发,引导学生释义,然后结合语境,理解情感而后下结论。又如本句话中为何不能将“么”字去掉变成肯定句,由教师先展开质疑,而后与学生共同进行庖丁解牛式的探究。“怎么写”的范畴十分宽足,小到标点符号、句式、字词,大到整段文字的艺术手法。
曹文轩教授强调:“语文教学必须回归语文,从语文的角度、以语文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寻找更为新颖有效的文本切入视角,回到意识形式的层面,以鉴赏的姿态解读文本。”这就要求教师在从事语文课堂教学时,撇去教学中“反语文”“伪语文”的内容,真正将语文教学落实到对于语言文字的鉴赏、品味、感悟上,着重对于学生的语感进行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将语文能力的提高落到实处。少一些虚空的无关乎文本的引申与发挥,多一些文辞诗意的解读;少一些思想教育与精神培养工作,多一些语言技巧和语言材料的积累。例如处理《与朱元思书》,教师应该偏重于对于文章优美的文辞、动人的情意、诗意的描写的解析,而非就文章“入仕与出仕”进行无休止地讨论。例如《苏州园林》,最重要的教学目标应该是使得学生了解怎样通过简明生动的语言和合适的说明方法、顺序来清楚地介绍复杂的事物,即实现“如何说使人明白”,而非将重点落在体验苏州园林的建筑艺术,介绍中国其他园林和世界著名园林上。
语文是落实到底仍然离不开“工具性”的特性,而在“怎么写”的长久教学过程中,学生久而久之会洋溢着“文化味”。
(二) 重视“怎么说”
语文课堂中充满浓郁的“语文味”需要教师使用“动听明晰”的教学用语。笔者所认为的“动听明晰”即为动:用语灵活、新鲜;听:用语生动,起伏错落,明:言简意赅,具有说服力;晰:清晰易懂、具有逻辑性。这就具体要求语文教师深入研读教材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和文化功底。在教学中具备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这种能力不仅是增强“语文味”的有效手段,也是使得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语言熏陶,提高语言应用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需要讲得清楚明白,而不含糊其辞;准确无误,而不错误百出;简明严谨,而不啰嗦松散;通俗易懂,而不佶屈聱牙;优美生动,而不枯燥干瘪。真情亲切,而不虚情假意;巧与启智、善于点拨,而不云里雾里、弄巧成拙。在执教本文时,适当之处可加以入情入理的教学语言作为点缀,在课堂高潮时加以激情高昂情绪的渲染,恰到好处的使得语文课成为一门感性的课程。例如,处理《往事依依》的导语时,有教师如是用“你怎能经过一片海而忘记了它美丽的蓝?”处理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结语时,有教师如是说:“当命运递给我们一个酸柠檬时,让我们设法做出一杯柠檬汁吧。”
语文教师的用语应该规范、准确、生动,语文教师最好的情感状态应是处于有点“疯”:冷静地,有条不紊地,计划周全地疯,而非一时冲动,从而将语文学科真正呈现其特质:感性。
(三) 强化“怎么读”
语文课要有琅琅书声,其本身就是“语文味”的重要体现。读是语文教学法的根本。多诵读是本色课堂的催化剂,无论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还是语感的积累,最基本的方式仍然是读,读能使得学生将“眼到—读书—耳听—思维”这一线路得以贯穿。通过读而对文本的语言达到烂熟于心的程度,渐而达到一种见“字”书“句”、见“义”知“句”的效果。读书的方式有许多,教师应该结合当时的情境安排不同方式的朗读,通过适时适情适法的朗读,能够促进师生双方都全心投入,甚至出现“庄周梦蝶”般的现象:学生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学生,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教师,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已经融为一体。
朗读法是语文学科独有的教学方法,因此语文课堂“语文味”的凸显,离不开朗读声,离不开教师恰到好处的朗读把控。
“语文味”的教学的任务即是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进入文本世界,实实在在经历与文本、作者的对话。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就是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因文悟道,通过感受语言文字的熠熠生辉,去传承祖国优美的语言文字。
参考文献:
[1]于漪.刘远主编.吉春亚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10(01).
[2]于漪.刘远主编.程少堂讲语文[M].语文出版社,2008(01).
作者简介:
胡玥,江苏省昆山市,昆山市城北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