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本文将通过一篇散文《淡竹》的教学案例来解读生命教育在具体教学中的细微体现。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意义;散文教学技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如是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健全的人格,这就离不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这是教育的目的。
一、 生命教育炙手可热的现状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的现代文大阅读,有不少是散文,比如《江南雨》《寂寞的月亮》《秋山红叶》等,再看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绿》《雪》《紫藤萝瀑布》等,哪怕是一些文言散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不难看出一些端倪,托物言志、借物寓理、借景抒情类的散文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题材。这类散文有一个相似之处,即景与情的融合,物与我的结合,而且对学生的生命认识有指导意义,而这种指导意义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如果学生能够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就能够把握散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和景物之间的情感,领悟作者的情思,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出于此种考虑,笔者借助《淡竹》一文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并且挖掘生命教育在文章中的细微体现。
二、 生命教育融入融情之物中
诗歌当中有“意象”这个名词,何为意象?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散文当中出现的这个物自然也融入了作者的某种情思,因此选择的物绝非一般俗物。《淡竹》就以物为题,教学时自然让学生先赏析此物。文中“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一句明确交代了淡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作者看来是“另类”,顺其自然让学生去找淡竹“另类”的表现。如第2段:“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而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第6段:“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第9段:“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对这些句子的赏析必不可少。散文阅读中品味语言是一个重点,该如何品析,笔者在此作一个简洁的归纳。首先确定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角度赏析:①确定修辞,②抓内容,③定情感,常见的答题步骤为:该句运用修辞,写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从用词角度赏析:①找出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②表达的语境含义,③表达作用(以“情感”为主)。如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①确定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②内容分析,③表达效果。
如文章第6段就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名利、金钱和权势比作阳光雨露的垂爱和蜜蜂花蝶的青睐,这些美好的东西,淡竹想要却不愿为此弯腰、费尽心机,突出淡竹的节是直的、心是空的,体现了它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淡竹的赞美之情。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如此超凡之物的特征也逐渐鲜明,作者融入的情感和生命教育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 生命教育蕴含在特殊手法中
除了对此物的描写之外,作者往往还会运用一些手法来突出表现该事物的特征,使之更鲜明。例如朱自清的《绿》,文中将梅雨潭的绿和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波对比,突出梅雨潭的绿是那种明暗适中、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的绿,绿得那样鲜明,那样醉人,这就是对比的表达效果。《淡竹》一文中,除了描写淡竹之外,在 3~5 段还写到了稻子、银杏、兰花、古井等事物,对这些事物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将它们为了生命可以不计一切代价,心中充满欲望的贪婪形象展现出来。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与淡竹对比起来看,就更能突出淡竹坚贞自守、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个性。
文中对“淡竹”的称呼很奇怪,一直都用“他”这个人称代词,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对淡竹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赋予“淡竹”以人的性情,他的超凡脱俗、他的淡泊名利等,来体现他的“另类”。仅仅因为这一点吗?作者在文中还指出:“他是李白、是陶渊明、是郑板桥……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读到这里,读者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淡竹还是一类人的精神化身。文中引用的那些诗句: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释道济的“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不慕名利、坚贞不屈、自守高洁的形象,从中突出了“淡竹”的形象,深化了主题,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除了对比、象征手法的运用外,还有层层推进,层层烘托的手法也是常用的。例如国文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先展现幽径之美,在写幽径上的藤萝之美,然后是那株古藤萝之美,这一步步的铺垫,一步步的烘托,为最后古藤萝被毁、惨死的结局做了充分的准备,美与丑的对比,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重重一击,为悲剧而心痛。如此渲染,作者的情感态度简直呼之欲出。特殊手法的应用让生命教育更加鲜明。
四、 生命教育彰显于主旨的挖掘
主旨即文章的中心、灵魂,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它决定了文章品味的高低。因此作者在立意时必定经过一番思考和推敲,那么,对于读者来说,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命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有一定的障碍。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挖掘出主旨呢?
从上面赏析描写“淡竹”的语言和分析作者采用的手法来看,淡竹的特点已很鲜明,作者的态度也逐渐明朗。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是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升华。所以,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重点把握结尾处议论、抒情的句子。如文末一段:“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风雨过处,仰天长笑。”这一句主要抓住“自由快乐的心灵”“孤寂”和“风雨过处,仰天长笑”等词来分析,因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众不同,他们不能为世俗所容,所以他们是“孤寂”的,但也正因为“另类”才显得弥足珍贵;他们虽然身处孤寂,但是能够笑忘功名利禄,泰然自若,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节中虽空,但永远丰盈。读到这立刻让读者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原来作者在呼唤人们注重心灵的丰衣足食,保持心灵的自由快乐。
另外,文章的标题《淡竹》中的“淡”字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点。他的名字叫淡竹,因为他的颜色是竹子里最淡的;其次,他骨子里也是淡的,与世无争,看淡生死。
综上所述,挖掘主旨可以抓住:(一) 标题,由实而虚地分析,从具体的物象描写到虚写的精神品质的升华;(二) 文中抒情议论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有感而发,抒发情感,闡发观点的句子;(三)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如《幽径悲剧》的时代背景就是以特殊的文革作背景,体现那个时代愚氓灭美的现象,从而表现作者爱美、护美之心。
当一篇文章的主旨被挖掘并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真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的,高于生活的那部分就引领着我们对生命进行思考。原来,生命教育无处不在。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要,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更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习丰盈生活,给生活一点指引,让生活态度变得更积极、更乐观,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选择有永恒价值的书来读,读她优美的文字,读她积极的思想,读她深厚的文化,与她们成为知音,因为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它已化身潜伏于每一段优秀的文字中,等待着我们去把它唤醒。
作者简介:
储丽,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意义;散文教学技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如是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健全的人格,这就离不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这是教育的目的。
一、 生命教育炙手可热的现状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的现代文大阅读,有不少是散文,比如《江南雨》《寂寞的月亮》《秋山红叶》等,再看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绿》《雪》《紫藤萝瀑布》等,哪怕是一些文言散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不难看出一些端倪,托物言志、借物寓理、借景抒情类的散文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题材。这类散文有一个相似之处,即景与情的融合,物与我的结合,而且对学生的生命认识有指导意义,而这种指导意义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如果学生能够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就能够把握散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和景物之间的情感,领悟作者的情思,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出于此种考虑,笔者借助《淡竹》一文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并且挖掘生命教育在文章中的细微体现。
二、 生命教育融入融情之物中
诗歌当中有“意象”这个名词,何为意象?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散文当中出现的这个物自然也融入了作者的某种情思,因此选择的物绝非一般俗物。《淡竹》就以物为题,教学时自然让学生先赏析此物。文中“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一句明确交代了淡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作者看来是“另类”,顺其自然让学生去找淡竹“另类”的表现。如第2段:“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而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第6段:“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第9段:“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对这些句子的赏析必不可少。散文阅读中品味语言是一个重点,该如何品析,笔者在此作一个简洁的归纳。首先确定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角度赏析:①确定修辞,②抓内容,③定情感,常见的答题步骤为:该句运用修辞,写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从用词角度赏析:①找出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②表达的语境含义,③表达作用(以“情感”为主)。如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①确定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②内容分析,③表达效果。
如文章第6段就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名利、金钱和权势比作阳光雨露的垂爱和蜜蜂花蝶的青睐,这些美好的东西,淡竹想要却不愿为此弯腰、费尽心机,突出淡竹的节是直的、心是空的,体现了它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淡竹的赞美之情。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如此超凡之物的特征也逐渐鲜明,作者融入的情感和生命教育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 生命教育蕴含在特殊手法中
除了对此物的描写之外,作者往往还会运用一些手法来突出表现该事物的特征,使之更鲜明。例如朱自清的《绿》,文中将梅雨潭的绿和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波对比,突出梅雨潭的绿是那种明暗适中、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的绿,绿得那样鲜明,那样醉人,这就是对比的表达效果。《淡竹》一文中,除了描写淡竹之外,在 3~5 段还写到了稻子、银杏、兰花、古井等事物,对这些事物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将它们为了生命可以不计一切代价,心中充满欲望的贪婪形象展现出来。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与淡竹对比起来看,就更能突出淡竹坚贞自守、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个性。
文中对“淡竹”的称呼很奇怪,一直都用“他”这个人称代词,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对淡竹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赋予“淡竹”以人的性情,他的超凡脱俗、他的淡泊名利等,来体现他的“另类”。仅仅因为这一点吗?作者在文中还指出:“他是李白、是陶渊明、是郑板桥……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读到这里,读者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淡竹还是一类人的精神化身。文中引用的那些诗句: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释道济的“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不慕名利、坚贞不屈、自守高洁的形象,从中突出了“淡竹”的形象,深化了主题,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除了对比、象征手法的运用外,还有层层推进,层层烘托的手法也是常用的。例如国文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先展现幽径之美,在写幽径上的藤萝之美,然后是那株古藤萝之美,这一步步的铺垫,一步步的烘托,为最后古藤萝被毁、惨死的结局做了充分的准备,美与丑的对比,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重重一击,为悲剧而心痛。如此渲染,作者的情感态度简直呼之欲出。特殊手法的应用让生命教育更加鲜明。
四、 生命教育彰显于主旨的挖掘
主旨即文章的中心、灵魂,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它决定了文章品味的高低。因此作者在立意时必定经过一番思考和推敲,那么,对于读者来说,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命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有一定的障碍。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挖掘出主旨呢?
从上面赏析描写“淡竹”的语言和分析作者采用的手法来看,淡竹的特点已很鲜明,作者的态度也逐渐明朗。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是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升华。所以,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重点把握结尾处议论、抒情的句子。如文末一段:“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风雨过处,仰天长笑。”这一句主要抓住“自由快乐的心灵”“孤寂”和“风雨过处,仰天长笑”等词来分析,因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众不同,他们不能为世俗所容,所以他们是“孤寂”的,但也正因为“另类”才显得弥足珍贵;他们虽然身处孤寂,但是能够笑忘功名利禄,泰然自若,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节中虽空,但永远丰盈。读到这立刻让读者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原来作者在呼唤人们注重心灵的丰衣足食,保持心灵的自由快乐。
另外,文章的标题《淡竹》中的“淡”字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点。他的名字叫淡竹,因为他的颜色是竹子里最淡的;其次,他骨子里也是淡的,与世无争,看淡生死。
综上所述,挖掘主旨可以抓住:(一) 标题,由实而虚地分析,从具体的物象描写到虚写的精神品质的升华;(二) 文中抒情议论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有感而发,抒发情感,闡发观点的句子;(三)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如《幽径悲剧》的时代背景就是以特殊的文革作背景,体现那个时代愚氓灭美的现象,从而表现作者爱美、护美之心。
当一篇文章的主旨被挖掘并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真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的,高于生活的那部分就引领着我们对生命进行思考。原来,生命教育无处不在。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要,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更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习丰盈生活,给生活一点指引,让生活态度变得更积极、更乐观,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选择有永恒价值的书来读,读她优美的文字,读她积极的思想,读她深厚的文化,与她们成为知音,因为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它已化身潜伏于每一段优秀的文字中,等待着我们去把它唤醒。
作者简介:
储丽,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