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命教育在教学中的细微体现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ngyua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行知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本文将通过一篇散文《淡竹》的教学案例来解读生命教育在具体教学中的细微体现。
  关键词:生命教育;生命的价值、意义;散文教学技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如是说:“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主要途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孩子建立良好的健全的人格,这就离不开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生命的唯一性和有限性,能够深入思考个体生命的价值,以便能够更好地在实践中实现其生命价值。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堂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应该体现出生命教育的载体功能,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能够拓展学生生命的长、宽、高,这是教育的目的。
  一、 生命教育炙手可热的现状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的现代文大阅读,有不少是散文,比如《江南雨》《寂寞的月亮》《秋山红叶》等,再看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散文《绿》《雪》《紫藤萝瀑布》等,哪怕是一些文言散文,如《岳阳楼记》《小石潭记》,不难看出一些端倪,托物言志、借物寓理、借景抒情类的散文已经成为炙手可热的题材。这类散文有一个相似之处,即景与情的融合,物与我的结合,而且对学生的生命认识有指导意义,而这种指导意义是潜移默化的,需要学生认真阅读、仔细品味。如果学生能够把握阅读的正确方法,就能够把握散文中所展现的作者和景物之间的情感,领悟作者的情思,获得对生命意义的正确认识。出于此种考虑,笔者借助《淡竹》一文教学,帮助学生习得这一类散文的阅读方法,并且挖掘生命教育在文章中的细微体现。
  二、 生命教育融入融情之物中
  诗歌当中有“意象”这个名词,何为意象?意象即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散文当中出现的这个物自然也融入了作者的某种情思,因此选择的物绝非一般俗物。《淡竹》就以物为题,教学时自然让学生先赏析此物。文中“更让我惊异的,他不仅直,空,而且淡”一句明确交代了淡竹的特点,而这些特点在作者看来是“另类”,顺其自然让学生去找淡竹“另类”的表现。如第2段:“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而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的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第6段:“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第9段:“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盈满。”……对这些句子的赏析必不可少。散文阅读中品味语言是一个重点,该如何品析,笔者在此作一个简洁的归纳。首先确定赏析的角度,如从修辞角度赏析:①确定修辞,②抓内容,③定情感,常见的答题步骤为:该句运用修辞,写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如从用词角度赏析:①找出关键词(动词、形容词、叠词等),②表达的语境含义,③表达作用(以“情感”为主)。如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①确定表现手法(对比、烘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②内容分析,③表达效果。
  如文章第6段就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将名利、金钱和权势比作阳光雨露的垂爱和蜜蜂花蝶的青睐,这些美好的东西,淡竹想要却不愿为此弯腰、费尽心机,突出淡竹的节是直的、心是空的,体现了它淡泊名利、超凡脱俗的精神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淡竹的赞美之情。在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如此超凡之物的特征也逐渐鲜明,作者融入的情感和生命教育的道理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 生命教育蕴含在特殊手法中
  除了对此物的描写之外,作者往往还会运用一些手法来突出表现该事物的特征,使之更鲜明。例如朱自清的《绿》,文中将梅雨潭的绿和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和秦淮河的波对比,突出梅雨潭的绿是那种明暗适中、浓淡相宜、恰到好处的绿,绿得那样鲜明,那样醉人,这就是对比的表达效果。《淡竹》一文中,除了描写淡竹之外,在 3~5 段还写到了稻子、银杏、兰花、古井等事物,对这些事物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将它们为了生命可以不计一切代价,心中充满欲望的贪婪形象展现出来。这是作者有意为之,与淡竹对比起来看,就更能突出淡竹坚贞自守、笑忘功名利禄、与世无争的个性。
  文中对“淡竹”的称呼很奇怪,一直都用“他”这个人称代词,这不得不引起读者的思考。在对淡竹的描写中,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赋予“淡竹”以人的性情,他的超凡脱俗、他的淡泊名利等,来体现他的“另类”。仅仅因为这一点吗?作者在文中还指出:“他是李白、是陶渊明、是郑板桥……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着什么的人。”读到这里,读者们恍然大悟,原来,作者采用了象征的手法,淡竹还是一类人的精神化身。文中引用的那些诗句: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苏轼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释道济的“数枝淡竹翠生光,一点无尘自有香”……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古代文人不慕名利、坚贞不屈、自守高洁的形象,从中突出了“淡竹”的形象,深化了主题,也丰富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除了对比、象征手法的运用外,还有层层推进,层层烘托的手法也是常用的。例如国文大师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一文,先展现幽径之美,在写幽径上的藤萝之美,然后是那株古藤萝之美,这一步步的铺垫,一步步的烘托,为最后古藤萝被毁、惨死的结局做了充分的准备,美与丑的对比,让读者的心灵受到重重一击,为悲剧而心痛。如此渲染,作者的情感态度简直呼之欲出。特殊手法的应用让生命教育更加鲜明。
  四、 生命教育彰显于主旨的挖掘
  主旨即文章的中心、灵魂,也是作者的写作目的,它决定了文章品味的高低。因此作者在立意时必定经过一番思考和推敲,那么,对于读者来说,要读懂文章,把握文章命脉,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就会有一定的障碍。那么,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挖掘出主旨呢?
  从上面赏析描写“淡竹”的语言和分析作者采用的手法来看,淡竹的特点已很鲜明,作者的态度也逐渐明朗。一篇文章的主旨,往往是在文章结尾处进行升华。所以,学生在阅读时,一定要重点把握结尾处议论、抒情的句子。如文末一段:“他们选择了后者,等于选择了物质上的清瘦,心灵上的丰衣足食。……风雨过处,仰天长笑。”这一句主要抓住“自由快乐的心灵”“孤寂”和“风雨过处,仰天长笑”等词来分析,因为他们的选择、他们的人生态度与众不同,他们不能为世俗所容,所以他们是“孤寂”的,但也正因为“另类”才显得弥足珍贵;他们虽然身处孤寂,但是能够笑忘功名利禄,泰然自若,追求心灵的自由、快乐,节中虽空,但永远丰盈。读到这立刻让读者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原来作者在呼唤人们注重心灵的丰衣足食,保持心灵的自由快乐。
  另外,文章的标题《淡竹》中的“淡”字也是我们思考的一个重点。他的名字叫淡竹,因为他的颜色是竹子里最淡的;其次,他骨子里也是淡的,与世无争,看淡生死。
  综上所述,挖掘主旨可以抓住:(一) 标题,由实而虚地分析,从具体的物象描写到虚写的精神品质的升华;(二) 文中抒情议论句,一般出现在文章的首尾,这些句子往往是作者有感而发,抒发情感,闡发观点的句子;(三)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如《幽径悲剧》的时代背景就是以特殊的文革作背景,体现那个时代愚氓灭美的现象,从而表现作者爱美、护美之心。
  当一篇文章的主旨被挖掘并呈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发现一个真理:“文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的,高于生活的那部分就引领着我们对生命进行思考。原来,生命教育无处不在。
  “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命教育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生命的重要,要敬畏生命、珍惜生命、爱护生命,更要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生命的意义,生命的价值,生命的真谛。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学习丰盈生活,给生活一点指引,让生活态度变得更积极、更乐观,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选择有永恒价值的书来读,读她优美的文字,读她积极的思想,读她深厚的文化,与她们成为知音,因为生命教育无处不在,它已化身潜伏于每一段优秀的文字中,等待着我们去把它唤醒。
  作者简介:
  储丽,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实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初中物理实验可以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转换成生动形象、具体直观的实验现象,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发和发现的教育。在物理教学实验中,教师的角色与以往传统课堂大有不同,教师由主导者变为了引导者和合作者,主体者变为了学生。在实验课之前,教师应该设计好实验的内容,用开放式的实验步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只把握住大方向就好,真正做到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应该多增加课本中没有但生活实际中常见的物理
摘要:美术课堂的重难点突破决定课堂的实效,刻板的技能技巧传授往往会成为束缚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重要原因。本文就几节二年级美术课的教学片段为例,从“化解难点,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找准角度,从学生感兴趣的事入手”“巧妙示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等多个方面探讨如何“童化”美术技能技巧、实现教学重难点的巧妙突破,引导学生“入其境”“会其境”,实现知识与情感的双赢。  关键词:童化;重难点突破;知识
摘 要: 学生文化考试的差别固然存在,然而在学生的各科中,尤以数学成绩的差距最大。对这个问题进行调查、分析,找出其症结所在,针对性地开展研究,来改变数学学科成绩的“山式”结构,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是广大数学教师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 数学成绩;两极分化;原因分析;对策探讨  在几年的执教历程中,我发现高年级学生的数学成绩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而且年级越高,成绩的
摘 要:统整是在把握事物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对其条理进行整合。在语文教学中,课程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获得更为深入的认识,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合理性。本文在研究中突出了课程统整的重要价值,从阅读文本的统整、读写的统整等角度入手,找到了突破碎片化语文阅读的正确途径。  关键詞:小学语文;课程统整;阅读教学;读写结合  课程统整指的是将相关但不相同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通过把握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实现对学习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创设数学情境在一次函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创设情境不符合实际情况,或者创设情境带不动学生积极性,总结出在创设数学情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并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创设情境方法,以及进行情境创设时教师需要做好的储备。  关键词:创设情境;存在问题;有效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们也在逐步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式,让课堂从传统的师生授受形式转变为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模式。因而在现在
摘 要:为了破解“发展滞后”的教师培养“魔咒”,尽情地考验学习品行、展示实践智慧和领悟可贵行动。我校进行了“相约星期二”——晋江市英林中学适岗期教师培训。本次培训历时9个月,13个讲师倾情磨砺了15个主题讲座,涵盖教师专业成长的备、教、批、辅、考、多媒体润色、教育科研、班级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等常规环节。本人受邀作为研训组长和学员们一起参与了培训,在陪练的过程中克服倦怠心理和惰性,与时俱进、不断成长
摘 要: 数学概念的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难点之一,数学概念太抽象单调,学生不容易理解,直接把定义给出来,学生更不能理解,所以在讲解概念的时候要先做铺垫,循序渐进,很自然地把概念引出来,这样才能理解记忆。  关键词: 数学概念;问题情境;类比思想  一、 数学概念新授课要创设问题情境,为概念铺路  (一) 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数学概念大多抽象单调,学生不易理解,学起来也很枯燥乏味。如若在讲授新概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不断地深入人心,历史教学改革不仅仅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研究探讨上,更进一步地拓展到了对历史学法的研究上面。教师要促进学生的学习,本质上是需要教会学生学习,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法;历史事实  初中历史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多,需要识记的知识点也越来越多,实际的教学工作中,部分教师采取一
摘要:长沙市充分发挥政府统筹作用,通过政府主导、校企主体、社会参与、管办评分离使得该市以预备员工制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得到了协同推进,职业教育综合管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高。  关键词:政府统筹;管办评分离;协同推进;预备员工制  预备员工制是一种由职业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招收、培养学生,学生在学校和企业学习期间具备学生和预备员工双重身份,毕业后到企业对口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度。它是长沙市在现
摘 要:一个班级就是一个家庭,班主任则是这个家庭的家长。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实施学校教育任务的关键力量。班主任工作会影响学生一生的成长发展,甚至改变学生的人生方向。班主任的智慧使班级创意温馨,这种快乐使班级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是助力学生成长的催化剂,离开班级的学生就犹如无土之木无源之水。如何让学生在温暖的班集体中收获幸福和快乐,这需要班主任运用一些小小的智慧。  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