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地域文化的概念及地域文化在国内外地铁站空间中的应用进行介绍,对比分析了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空间艺术设计领域的应用现状,并结合丝绸之路文化和具体的几个地铁站的景观墙设计,归纳出丝绸之路文化在西安地铁三号线车站空间中的设计表现方式,得出设计原则、思路和表现在地铁站艺术空间设计中的要点。
【关键词】: 地域文化;丝绸之路;公共空间;西安地铁
地域文化是存在于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内,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有着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域。形成这样的一个文化区域,与历史传统有关,也与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有关。
不同地域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在居民心理、性格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语言风俗诸方面逐渐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一个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细致而缓慢的历史过程,它深深的镌刻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
1.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空间中的应用
国内外应用地域文化元素来创作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范例并不罕见。斯德哥尔摩地铁站没有吊顶,装修简洁,在拱顶和墙壁分布着许多动植物图案,加上裸露的岩石和瀑布,呈现出古朴自然的文化氛围;以色列北部的海法将修建地铁时挖出的历史遗迹保存在车站、月台、通道等适当的位置上,谦卑而清晰地诉说着这个民族在西亚地区及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里斯本地铁站则是用各种壁面瓷砖和陶艺创作展示着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近几年,国内的地铁站空间设计中愈发重视人文的体现。上海地铁2号线以“静安寺八景”为主题,将传统单线刻画在形状各异的大理石上,体现了现代与古朴的融合;南京的中华门站,将拱形城墙门的元素进行现代感的自由分割,传达出古城南京的沧桑;而三山街站则是以夫子庙灯会为主题的十九米长壁画表达出浓郁热烈的南京民俗风情。
2.景观墙之于地铁站空间视觉传达的意义
景观墙是公共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被空间结构及空间功能形态所限制,另一方面以潜在的影响力改变并整理着空间,成为人、建筑、空间环境情感交互的媒介。成功的景观墙设计能够良好地处理创作表达与空间环境两者的关系,使之与空间环境构成统一语汇,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景观墙作为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功能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审美的、具有包容性的介入方式,在公共空间中以“融入者”的身份追求与建筑空间的协调统一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可供人们分享与互动的機会和空间。
如今的地铁站空间不再仅仅是作为实体空间而存在,更是浓缩着时代精神与公共意志的剪影。站在功用角度,地铁站的本质是暂时容纳人流、引导人流动向的场所,相对于广场等公共空间,地铁站的动态属性更强。景观墙这种公共艺术形式介入地铁站空间视觉设计之中,不能仅以完成对空间的美化和装饰作用为目标,更深层需要考虑作品是否对公众具有普遍意义。
3.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意义
丝绸之路通常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亚地区,进而到达非洲和欧洲的一条古代商路。在作为商路的同时,丝绸之路也是古代最为重要的东西方交流渠道。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而使沿途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相互合作更深入、发展空间更广阔。地铁站空间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大众传播的媒介,景观墙的创作需要设计者对丝路文化的表现做出迅速反应,把握当下公共空间中的大众审美需求,体察地铁站空间的功能和语义的变化,并能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精神,在愉悦大众心灵、激发大众情感方面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力图建立起当下公众与公共空间两者一种新颖的、不只是“看”的互动关系,体现出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关怀。
3.丝绸之路文化在西安地铁三号线中的应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是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对沿线地区、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苜蓿、香料、药材、胡椒、宝石、玻璃、旬牙、骏马、狮子,以及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丝绸、漆器、竹器、铜铁、火药、金银器、瓷器、桃、梨,以及造纸、打井、炼铜、兴修农田水利和制造火药的技术,也经由这一路线传往西方。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1100年的建都史,其中尤以汉、唐时最为繁盛,这也是西安对中华历史和文化影响最为巨大的时期。追根溯源,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是西安能够发挥巨大影响力的重要条件。
丝绸之路作为西安地铁三号线景观墙所需表现的命题,需要对其精神内涵加以深度理解和提炼,经过充分的调查、整理和归纳,确认了“一带一路、四海协同、承古接今”的核心理念,同时发现丝绸之路的符号性特征主要存在于其串联了沿线各个国家,这些国家横跨亚欧大陆,风俗、文化迥异,各自具有鲜明的风格。而在这一条贸易通道上达到了和谐共处、互通有无,乃至交流融合,这是令人惊叹而印象深刻的。故在景观墙设计时,选取丝绸之路申遗点范围内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能够承载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或地区风俗文化代表性的器物、特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素材,结合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站点文化符号加以有机融合,以期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新丝路之旅”作为地铁三号线的主题,强化了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城市的功能作用与资源禀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的核心城市新标识。将以下三条作为构思线路:1)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以及通过丝路于中国的渊源;2)中哈吉三国联合申请的“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将中国境的22个申遗点作为站点主题;3)站点文化与丝绸之路相结合,体现蕴含现代发展的新丝路。
具体案例分析
科技路站人文景观墙以“花舞翩迁”为主题反映土耳其乐舞的人文遗产(如图1)。画面以东西方不同时期的舞蹈为主要元素,展现能歌善舞的土耳其民族文化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唐代流行胡人乐舞作为主要创作内容,体现“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前端以剪影方式表示现代舞蹈,体现两国深远的民族情谊。
图1 科技路《花舞翩迁》
胡家庙站用古代钱币为元素反映出胡人经商“互通有无”的热闹场景(如图2)。结合“胡家庙”站点名称,将胡人贸易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展现阿拉伯、粟特商人在丝路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在丝绸飘舞中穿插孟加拉国的星辰清真寺等国家元素,另有古罗马金币、萨珊银币散落其间,结合贸易的器物、珠宝寓意丝路带来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2 胡家庙《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1]仲高著:《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林海村著:《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J].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2, (5): 62-67
[3]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著: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从古代城邦到现代都市》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年
[4]王新文:《关于城市形象的文化审视》[J].山东大学学报, 2003, (4): 67-69
[5]袁朝辉:《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与城市形象》[J].商业时代, 2007, (35): 104-105
[6]唐咏、戴力农、陈蓉菲:《地铁空间中装饰的导向作用》,《艺术与设计》,2009
【关键词】: 地域文化;丝绸之路;公共空间;西安地铁
地域文化是存在于相对明确的地理边界内,在一定历史阶段所形成的,相对于其他地区有着自己独特文化传统的文化区域。形成这样的一个文化区域,与历史传统有关,也与其所处的地理自然环境有关。
不同地域的人们自然而然地在居民心理、性格习惯、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语言风俗诸方面逐渐产生差异,从而形成一个个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细致而缓慢的历史过程,它深深的镌刻于人们的意识形态之中。
1.地域文化在地铁站空间中的应用
国内外应用地域文化元素来创作地铁空间公共艺术的范例并不罕见。斯德哥尔摩地铁站没有吊顶,装修简洁,在拱顶和墙壁分布着许多动植物图案,加上裸露的岩石和瀑布,呈现出古朴自然的文化氛围;以色列北部的海法将修建地铁时挖出的历史遗迹保存在车站、月台、通道等适当的位置上,谦卑而清晰地诉说着这个民族在西亚地区及人类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里斯本地铁站则是用各种壁面瓷砖和陶艺创作展示着这个城市独特的文化传统--陶瓷艺术。
近几年,国内的地铁站空间设计中愈发重视人文的体现。上海地铁2号线以“静安寺八景”为主题,将传统单线刻画在形状各异的大理石上,体现了现代与古朴的融合;南京的中华门站,将拱形城墙门的元素进行现代感的自由分割,传达出古城南京的沧桑;而三山街站则是以夫子庙灯会为主题的十九米长壁画表达出浓郁热烈的南京民俗风情。
2.景观墙之于地铁站空间视觉传达的意义
景观墙是公共空间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被空间结构及空间功能形态所限制,另一方面以潜在的影响力改变并整理着空间,成为人、建筑、空间环境情感交互的媒介。成功的景观墙设计能够良好地处理创作表达与空间环境两者的关系,使之与空间环境构成统一语汇,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景观墙作为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其功能就是要通过艺术的、审美的、具有包容性的介入方式,在公共空间中以“融入者”的身份追求与建筑空间的协调统一的同时创造更多的可供人们分享与互动的機会和空间。
如今的地铁站空间不再仅仅是作为实体空间而存在,更是浓缩着时代精神与公共意志的剪影。站在功用角度,地铁站的本质是暂时容纳人流、引导人流动向的场所,相对于广场等公共空间,地铁站的动态属性更强。景观墙这种公共艺术形式介入地铁站空间视觉设计之中,不能仅以完成对空间的美化和装饰作用为目标,更深层需要考虑作品是否对公众具有普遍意义。
3.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意义
丝绸之路通常指起始于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通过河西走廊进入中亚地区,进而到达非洲和欧洲的一条古代商路。在作为商路的同时,丝绸之路也是古代最为重要的东西方交流渠道。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要与中亚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从而使沿途各国经济联系更紧密、相互合作更深入、发展空间更广阔。地铁站空间作为丝绸之路文化大众传播的媒介,景观墙的创作需要设计者对丝路文化的表现做出迅速反应,把握当下公共空间中的大众审美需求,体察地铁站空间的功能和语义的变化,并能表现出浓厚的地域特征和时代精神,在愉悦大众心灵、激发大众情感方面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职责,力图建立起当下公众与公共空间两者一种新颖的、不只是“看”的互动关系,体现出具有人文主义特征的关怀。
3.丝绸之路文化在西安地铁三号线中的应用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是连接中国和西方世界的第一座桥梁。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这种以经济为中心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交流,不仅丰富了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国家的物质生活,还对沿线地区、民族的社会结构和文化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正是通过这条道路,西方的葡萄、胡桃、石榴、苜蓿、香料、药材、胡椒、宝石、玻璃、旬牙、骏马、狮子,以及音乐、舞蹈、天文历法和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等文化,大量传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的丝绸、漆器、竹器、铜铁、火药、金银器、瓷器、桃、梨,以及造纸、打井、炼铜、兴修农田水利和制造火药的技术,也经由这一路线传往西方。
西安是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有3000余年的建城史和1100年的建都史,其中尤以汉、唐时最为繁盛,这也是西安对中华历史和文化影响最为巨大的时期。追根溯源,丝绸之路的开通和繁荣是西安能够发挥巨大影响力的重要条件。
丝绸之路作为西安地铁三号线景观墙所需表现的命题,需要对其精神内涵加以深度理解和提炼,经过充分的调查、整理和归纳,确认了“一带一路、四海协同、承古接今”的核心理念,同时发现丝绸之路的符号性特征主要存在于其串联了沿线各个国家,这些国家横跨亚欧大陆,风俗、文化迥异,各自具有鲜明的风格。而在这一条贸易通道上达到了和谐共处、互通有无,乃至交流融合,这是令人惊叹而印象深刻的。故在景观墙设计时,选取丝绸之路申遗点范围内的自然或人文景观;能够承载丝绸之路沿线各个国家或地区风俗文化代表性的器物、特产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素材,结合具有西安地域特色的站点文化符号加以有机融合,以期丰富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新丝路之旅”作为地铁三号线的主题,强化了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城市的功能作用与资源禀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的核心城市新标识。将以下三条作为构思线路:1)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地域特色、风土人情以及通过丝路于中国的渊源;2)中哈吉三国联合申请的“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将中国境的22个申遗点作为站点主题;3)站点文化与丝绸之路相结合,体现蕴含现代发展的新丝路。
具体案例分析
科技路站人文景观墙以“花舞翩迁”为主题反映土耳其乐舞的人文遗产(如图1)。画面以东西方不同时期的舞蹈为主要元素,展现能歌善舞的土耳其民族文化与中国千丝万缕的关系。以唐代流行胡人乐舞作为主要创作内容,体现“回风乱舞当空霰”的效果,前端以剪影方式表示现代舞蹈,体现两国深远的民族情谊。
图1 科技路《花舞翩迁》
胡家庙站用古代钱币为元素反映出胡人经商“互通有无”的热闹场景(如图2)。结合“胡家庙”站点名称,将胡人贸易作为主要表现内容,展现阿拉伯、粟特商人在丝路经济中的推动作用。在丝绸飘舞中穿插孟加拉国的星辰清真寺等国家元素,另有古罗马金币、萨珊银币散落其间,结合贸易的器物、珠宝寓意丝路带来各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图2 胡家庙《互通有无》
参考文献:
[1]仲高著:《丝绸之路艺术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 第1版
[2]林海村著:《丝绸之路考古十五讲》[J].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2, (5): 62-67
[3]丹尼斯·谢尔曼,乔伊斯·索尔兹伯里著: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从古代城邦到现代都市》科学教育出版社,1990年
[4]王新文:《关于城市形象的文化审视》[J].山东大学学报, 2003, (4): 67-69
[5]袁朝辉:《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与城市形象》[J].商业时代, 2007, (35): 104-105
[6]唐咏、戴力农、陈蓉菲:《地铁空间中装饰的导向作用》,《艺术与设计》,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