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规律 营造氛围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d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应当学会常用汉字三千五百个左右。汉字作为我们了解民族文化的主要工具,其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及丰富的发展历程,让小学生认识汉字并了解汉字的组合结构以及内在的意义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对中华文明的传播和继承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鉴于识字教学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有必要根据其中的诸多影响因素来进行综合型分析与探讨。
  一、分析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是做好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作为识字教学的主体是我们教学的主要对象。如何使小学生乐于识字?对认识汉字产生浓厚地兴趣?才是我们教学中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遵循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才能确保学生有规律性的去认识汉字从而达到高效識字教学的目的。
  具体的规律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首先,孩子们的年龄还比较幼小,其有意识的注意力只能保持在二十分钟左右,虽然其记忆力比较强、但对已知事物容易忘记并不能保持长久的记忆,另一方面,他们喜欢接触生动、形象、具体的事物。其次,我们在识字教学中应该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教学规律来实施汉字教学。最后,在小学生语文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多方面的渠道来实施具体的教学过程,不能一味的读、抄、写进行重复记忆。这样不仅容易使小学生产生精神和身体上的疲倦从而降低学习的效果,还会使小学生对识字教学产生心理上的恐惧和情绪上的抵触。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取听一听、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和想一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们全身心的感知未知的事物,了解汉字的形、神、意、体,这对于他们长久性的记忆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营造热烈地听、说、读、写汉字的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汉字的听、说、读、写作为识字教学中的四项基本内容,一直是各民族语言在传承教育中都注重的基本内容。鉴于小孩子爱热闹、爱比较的天性,营造热烈的学习氛围将会在很程度上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体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教师在识字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和引导作用
  教师作为识字教学中的主要实施者以及文化的传播者,其工作能力和工作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的效果。在新的教育体制下,将老师定位在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上这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当然这也并非是降低了老师在教学中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小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差这就需要老师不断的进行督促和鼓励。主要的做法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老师应该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写得一手漂亮的黑板字。老师在学生的眼中往往是作为榜样和目标存在的,讲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和写一手漂亮的黑板字将会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汉字的兴趣起到很大的提升作用。其次,老师应该对汉语言文学以及文学典故具有很深的造诣,在汉字教学中能够以诗歌或者是故事的形式讲解汉字的来历和本意。最后,老师应该在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表扬和鼓励的形式促进学生们学习。
  (二)每天进行一定时间的读、写锻炼,让学生们养成读书、写字的习惯
  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给学生们每天布置一定量的读书、写字任务让学生们坚持不懈的进行锻炼,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之前施行的早读课就是很好的例子,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几代人乐读书、善读书的兴趣。此外给学生们布置一定的写字任务督促学生们进行写字练习也能够很好的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但是在任务量上应当全面考虑不适宜太多也不能没有,此外还应该根据学生们的汉字基础来区别对待。同时,还应该坚持重质量轻数量的原则,现在部分地区小学开设毛笔课可以带给我们一定的启示作用。
  (三)定期进行各种比赛并鼓励学生参加地方全国性的比赛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远远要比督促学生们学习收到的教学效果好的多。毕竟人只有在思想上以及意识上认识到某样东西并产生很大的兴趣,才会主观能动的去学习和研究,这属于自主的学习,其效果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从小学生的攀比心理以及人类的荣誉感出发,通过举办校内朗读比赛、书法比赛以及鼓励学生参加地方或者是国家举办的类似比赛让学生们获得荣誉感,这对于激发他们自主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提高识字教学有效性的重要辅助措施。
  三、采用游戏化识字教学方式,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
  根据小学学生容易忘记以及对抽象的事物难以理解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很多汉字进行形象化或者是具体化,以提高学生们学习的兴趣和增加汉字的感染力。比如说在简单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猜字的形式来加深学生对汉字的理解和记忆,具体做法可以是老师在讲台上运用身体语言或者是形象的比喻让学生们来猜老师描述的是什么字。比如说,把双手放到嘴上的形式叫做“喊”,双手提起握紧拳头放在身体两侧的动作叫做“跑”,抬头看天的动作叫做“仰望”,低头看的动作叫做“俯视”等等。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简单的拆字、组字游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识字教学对他们的吸引力。例如,我们利用汉字中很多字运用同一偏旁部首的特点,将其拆分开来,让学生们自由组合并拼、读出来。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将“门、问、闻、闯、闭、阅”等汉子进行拆分然后让学生们自由组合,让他们在学习中发现乐趣,这对于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对于提高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本文主要作以上几个方面的简要论述,具体的措施还应该根据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的教学设施以及学生们的识字基础来综合性的制定。
  【作者单位:南安市东田中心岐山小学 福建】
其他文献
任何一个经营者,在投入一定的资金后,都想求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我们的课堂教学,也是同样的一个道理。对于一节课,老师在进行一番精心准备之后,也总想得到教学上的高效。下面以《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为例,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有效性做一探讨。  一、课前,对众多资源的有效筛选  【案例1】上课伊始,老师播放动画片《西游记》主题歌《猴哥》  师:你们知道这首歌是哪一部动画片的主题歌吗?《西游记》中的主人公是
我的妈妈是一名基(jī)层的医护人员。今年春节,冠(guān)状病毒来袭(xí),媽妈显得更加忙碌了。她每天都要上门给居家隔离(gé lí)的人量(liáng)体温。她告诉我们,要经常开窗(chuāng)通风、勤洗手,外出要戴口罩。  我的妈妈真的很棒,她虽然很普通,但是很伟大。  指导老师:李 萍
一、设计思想  本课教授的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此年龄段的学生爱玩、好动,他们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易持久,且无意注意占优势,但他们也具有模仿力强,表现欲强的特点。他们刚刚接触英语,对英语有很大的好奇心,也有想学好英语的愿望,但他们没有学习英语的经验。就语言本身来说,它也是较为单调、粗燥的。如果在英语教学的入门阶段,能够设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那么就能达到比较理
幼儿区域活动作为集体活动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为幼儿能力和思维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是依据幼儿身心发展需求和主题教育目标预设而构建的一种立体化育人环境,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组织幼儿在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品味生活。而在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效果的预设和生成,既要满足幼儿的兴趣探究,还要达成教育目标。如何投放区域活动中的相关材料,因地制宜、有的放矢,以满足不同层次幼儿的发展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程改革也由原来的转变教学方式,转移、聚焦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上来,反映了课程改革正经历着一个由外及内、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但是由于课程改革的复杂性,人们对新课程理念理解、领会的偏差,以及实施者缺乏相关的经验,课堂教学改革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及“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泛化、教学活动外化、教学层次低下、预设与生成冲突等现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当前深
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的乡镇中心小学,有寄宿生845名,他们中年龄最小的才7岁!为了培养寄宿生自主管理能力,我校秉承让学生“自治管理、自我教育、自主历练、自立成长”的育人理念。不仅让孩子吃好、喝好、睡好,学习好,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一、构建小学生自主管理网络。  1、营造自主管理氛围,让学生在自主的生活中学会自立。  在自主管理的实践中,成立了校级、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大力倡导制度创新,
三袋土豆
期刊
探究教学操作全手册  周新桂、费利益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定价:35.00元  探究教学是以探究为基本特征的一种教学活动。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以下内容:观察事物并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并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等等。探究教学可培养学生批判性和逻辑性地思考,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从探究中获得知识,是当前教学中比较推崇的教学手段。 
短跑是追求速度的极限运动项目。短跑训练的最终目标是达到最快的速度,短跑训练中对不同年龄阶段的运动员的目标是不同的。小学阶段的少儿短跑训练,总体目标是使运动员初步建立正确的短跑技术概念,掌握正确的基本技术,形成良好的运动能力发展趋势,为运动员以后能提高运动成绩,成为高水平运动员奠定基础。  一、专项技术训练是早期短跑训练的核心  1、“专项技术训练是对已有跑姿不断改进、完善的过程”  跑是人与生俱来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文本、作者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个体体验应该是浪漫独特而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可现实教学中,教师看参考书备课,学生依据辅导书答题,不越雷池半步,中规中矩,没人觉得不妥。  在《台阶》教学中,原先的设想是:专设了“研读题”, 完成第一个研读板块“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细节描写展开思考、讨论,完成第二个研读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