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平等”是谭嗣同《仁学》的主旨。谭嗣同在近代中国以新的思维方式来论证人人平等的思想。他以近代自然科学中的“以太”学说为基础,构建了“以太-仁-通-平等”的哲学体系。其平等思想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要求上下,男女,中外,人我的平等。其中所体现的强烈的批判精神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谭嗣同;《仁学》;平等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一生对于平等思想推崇备至。其代表作《仁学》中通篇贯穿着平等思想,可以说,平等是《仁学》的轴心,是谭嗣同思想的明显特征。其中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更是谭嗣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平等思想的形成
谭嗣同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谭继洵宠爱妾卢氏,谭嗣同和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正如谭嗣同后来在《仁学》中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谭嗣同童年的悲惨遭遇,使他体验到了封建礼教的桎梏和黑暗,养成了反叛的性格,从而激起了他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憎恶,转而向西方寻求真理,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勇敢追求平等、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促使知识分子的空前觉醒。《马关条约》的签订深深刺激了谭嗣同,于是他决定放弃传统旧学,转而研究济世安邦的新学,设计出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可以说,谭嗣同《仁学》中的的平等思想,正是在晚清社会动荡变化的大背景下,在强大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二、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谭嗣同认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由于现实社会“网罗重重”,处处阻塞隔阂的种种“不通”所导致的,“不通”是由于人们被“名教”思想所束缚。“不识仁之体,故为名乱。乱于名,故不通。”封建名教造出种种人为的等级、区别、界限和隔阂,导致“不仁”、“不通”、“不平等”。谭嗣同认为,封建名教是虚伪的,其实质是用来压制人民、巩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是扼杀人们灵魂的“愚黔首之术”。接着,谭嗣同进一步揭露了纲常名教的罪恶。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三纲”,“三纲”要求臣对君必须“忠”;子对父必须“孝”;妻对夫必须“从”。“三纲”所规定的严格的等级界限摧残和窒息了个体的基本自由,束缚了人的个性,抑制了生命的合理欲望。谭嗣同对封建纲常的揭露和批判是大胆而激烈的。他说:“俗学陋行,动言名教”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人们“敬若天命而不敢逾,畏若国宪而不敢议。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
同时,谭嗣同对“三纲”进行了逐一的批判。在“三纲”中,“君为臣纲”是核心。也是谭嗣同批判的重点。他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君臣”一伦是造成“三纲”惨祸的根源,因为“君臣之祸巫,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君主的灾祸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在夫妇关系上,谭嗣同明确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猛烈抨击封建纲常对妇女的摧残。在封建纲常思想统治下,妇女饱尝了从家庭到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中,女权被彻底剥夺,致使妇女没有任何自由与独立人格。谭嗣同说:“男女应该平等相均”。他反对妇女缠足,要求妇女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婚姻,他主张妇女应有自主之权,鼓励妇女要冲破封建枷锁,争取起码的平等权利。
谭嗣同对无人敢触及的“父为子纲”也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认为父子同是天生,都是“天之子”,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至于父子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也。子为天之子,父亦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平等也。”就身体而言,儿子固然为父亲所给予但从灵魂而言,父与子同为上天之子,儿子的灵魂与父亲同样,直接与上天沟通,因而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纲常名教所提倡的子对父只有绝对服从的观念,只不过是“钳制之术”。“夫大同之治,不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平等。”父可以责子,子可以反父,父不能以名压子。谭嗣同把平等观念移植到了父子关系上。对于几千年来人们“卷舌而不敢议”的“父为子纲”一伦是一种否定。
谭嗣同把名教称之为封建“网罗”,阻碍了人与人的平等交往。在《仁学》中勇敢地提出了“冲决一切网罗”的口号,号召人们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冲决网罗”之学,要求“废纲常,行平等”。在他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惟独朋友一伦,“最无弊端有益”,因为它“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义,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这一伦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
三、谭嗣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谭嗣同认为“冲决网罗”,实现平等的最后归宿是进入大同世界。“何谓大同?《春秋》之言太平,远近大小若一,如‘为政以德’、‘颜渊问为邦’之类是也,《春秋》之义,天下一家,有分土,无分民。”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的状态是:“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吵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因此,谭嗣同的大同社会给人们展现的是一个无矛盾、无斗争、无坏人、无坏心,人人自由、平等,“天下为公”的极乐世界,建立这个世界的关键是实现平等。
四、对平等思想的评价
谭嗣同的平等思想充满了近代色彩,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重要的一环。其平等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他们汲取《仁学》的精华,决心为“冲决世界之层层网罗”而奋斗。可以说,谭嗣同的思想与民主革命者虽然存有很多差异,但在主张以激烈方式推翻现有政权这一点上,确有一定的共通性和连续性。
但是不可否认,其思想还是有局限性的。谭嗣同受佛教的影响,重视灵魂而忽视体魄,他批评世人“不能超体魄而生亲疏,亲疏生分别。礼与伦常皆原于仁,而其究也,可以至于大不仁,则泥于体魄之为害大矣哉。”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们由于泥于体魄不知灵魂而妄生分别,才有了三纲五伦,有了名教,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如果这一逻辑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要实现平等,则似乎永远不可能,因为人永远不可能超出肉身的限制而只重灵魂,不可能没有亲疏远近之别。平等的含义,本来就不是人与人之间生理上无差别、关系上无亲疏,而是人格的平等、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另外,在《仁学》中,我们也基本上看不到关于制度设计的论述,而没有民主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所谓的平等就只能是空谈,无法实现。在这方面,谭嗣同的理论无疑是欠缺的。当然,理论上的不足,毫不掩盖其人格的崇高和伟大。谭嗣同大胆的政治思想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参考文献】
[1]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谭嗣同.仁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徐义君.谭嗣同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
【关键词】谭嗣同;《仁学》;平等
谭嗣同是近代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中的激进分子,一生对于平等思想推崇备至。其代表作《仁学》中通篇贯穿着平等思想,可以说,平等是《仁学》的轴心,是谭嗣同思想的明显特征。其中对于社会平等的追求更是谭嗣同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平等思想的形成
谭嗣同出生在一个封建官僚家庭,其父谭继洵宠爱妾卢氏,谭嗣同和母亲在家中没有地位。正如谭嗣同后来在《仁学》中写道:“吾自少至壮,遍遭纲伦之厄,涵泳其苦,殆非生人所能忍受。”谭嗣同童年的悲惨遭遇,使他体验到了封建礼教的桎梏和黑暗,养成了反叛的性格,从而激起了他对封建纲常名教的憎恶,转而向西方寻求真理,接受新知识,新思想,勇敢追求平等、自由与个性的解放。
甲午战争是近代中国的一个转折点。它不但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严重的亡国灭种的危机,也促使知识分子的空前觉醒。《马关条约》的签订深深刺激了谭嗣同,于是他决定放弃传统旧学,转而研究济世安邦的新学,设计出中西结合的理想社会模式。可以说,谭嗣同《仁学》中的的平等思想,正是在晚清社会动荡变化的大背景下,在强大的爱国主义时代氛围中产生的。
二、平等思想的基本内容
谭嗣同认为中国之所以积贫积弱,是由于现实社会“网罗重重”,处处阻塞隔阂的种种“不通”所导致的,“不通”是由于人们被“名教”思想所束缚。“不识仁之体,故为名乱。乱于名,故不通。”封建名教造出种种人为的等级、区别、界限和隔阂,导致“不仁”、“不通”、“不平等”。谭嗣同认为,封建名教是虚伪的,其实质是用来压制人民、巩固其专制统治的工具,是扼杀人们灵魂的“愚黔首之术”。接着,谭嗣同进一步揭露了纲常名教的罪恶。封建伦理道德规范的核心是“三纲”,“三纲”要求臣对君必须“忠”;子对父必须“孝”;妻对夫必须“从”。“三纲”所规定的严格的等级界限摧残和窒息了个体的基本自由,束缚了人的个性,抑制了生命的合理欲望。谭嗣同对封建纲常的揭露和批判是大胆而激烈的。他说:“俗学陋行,动言名教”的封建伦理道德,使人们“敬若天命而不敢逾,畏若国宪而不敢议。名之所在,不惟关其口,使不敢昌言,乃并锢其心,使不敢涉想……三纲之慑人,足以破其胆,而杀其灵魂。”
同时,谭嗣同对“三纲”进行了逐一的批判。在“三纲”中,“君为臣纲”是核心。也是谭嗣同批判的重点。他说:“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今兹,方愈剧矣。”“君臣”一伦是造成“三纲”惨祸的根源,因为“君臣之祸巫,而父子、夫妇之伦遂各以名势相制为当然矣。”“君主的灾祸已经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
在夫妇关系上,谭嗣同明确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猛烈抨击封建纲常对妇女的摧残。在封建纲常思想统治下,妇女饱尝了从家庭到社会的压迫和歧视,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多领域中,女权被彻底剥夺,致使妇女没有任何自由与独立人格。谭嗣同说:“男女应该平等相均”。他反对妇女缠足,要求妇女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对于婚姻,他主张妇女应有自主之权,鼓励妇女要冲破封建枷锁,争取起码的平等权利。
谭嗣同对无人敢触及的“父为子纲”也进行了大胆的批判,他认为父子同是天生,都是“天之子”,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至于父子名,则真以为天之所合,卷舌而不敢议。不知天合者,泥于体魄之言也,不见灵魂也。子为天之子,父亦为天之子,父非人所得而袭取也,平等也。”就身体而言,儿子固然为父亲所给予但从灵魂而言,父与子同为上天之子,儿子的灵魂与父亲同样,直接与上天沟通,因而二者的地位是平等的。纲常名教所提倡的子对父只有绝对服从的观念,只不过是“钳制之术”。“夫大同之治,不独父其父,不独子其子,父子平等。”父可以责子,子可以反父,父不能以名压子。谭嗣同把平等观念移植到了父子关系上。对于几千年来人们“卷舌而不敢议”的“父为子纲”一伦是一种否定。
谭嗣同把名教称之为封建“网罗”,阻碍了人与人的平等交往。在《仁学》中勇敢地提出了“冲决一切网罗”的口号,号召人们大胆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他把自己的学说称为“冲决网罗”之学,要求“废纲常,行平等”。在他心目中,理想的人与人的关系,应是朋友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这五伦,惟独朋友一伦,“最无弊端有益”,因为它“一曰‘平等’;二曰‘自由’;三曰‘节宣惟意’,总括其义,曰不失自主之权而已。”这一伦体现了民主、平等、自由。
三、谭嗣同的理想社会模式
谭嗣同认为“冲决网罗”,实现平等的最后归宿是进入大同世界。“何谓大同?《春秋》之言太平,远近大小若一,如‘为政以德’、‘颜渊问为邦’之类是也,《春秋》之义,天下一家,有分土,无分民。”他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最终的状态是:“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吵域化,战争息,猜忌绝,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视其家,逆旅也;视其人,同胞也。父无所用其慈,子无所用其孝,兄弟忘其友恭,夫妇忘其倡随。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仿佛《礼运》大同之象焉。”因此,谭嗣同的大同社会给人们展现的是一个无矛盾、无斗争、无坏人、无坏心,人人自由、平等,“天下为公”的极乐世界,建立这个世界的关键是实现平等。
四、对平等思想的评价
谭嗣同的平等思想充满了近代色彩,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中重要的一环。其平等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他们汲取《仁学》的精华,决心为“冲决世界之层层网罗”而奋斗。可以说,谭嗣同的思想与民主革命者虽然存有很多差异,但在主张以激烈方式推翻现有政权这一点上,确有一定的共通性和连续性。
但是不可否认,其思想还是有局限性的。谭嗣同受佛教的影响,重视灵魂而忽视体魄,他批评世人“不能超体魄而生亲疏,亲疏生分别。礼与伦常皆原于仁,而其究也,可以至于大不仁,则泥于体魄之为害大矣哉。”也就是说,他认为人们由于泥于体魄不知灵魂而妄生分别,才有了三纲五伦,有了名教,从而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如果这一逻辑能够成立的话,那么要实现平等,则似乎永远不可能,因为人永远不可能超出肉身的限制而只重灵魂,不可能没有亲疏远近之别。平等的含义,本来就不是人与人之间生理上无差别、关系上无亲疏,而是人格的平等、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另外,在《仁学》中,我们也基本上看不到关于制度设计的论述,而没有民主制度和法律的保障,所谓的平等就只能是空谈,无法实现。在这方面,谭嗣同的理论无疑是欠缺的。当然,理论上的不足,毫不掩盖其人格的崇高和伟大。谭嗣同大胆的政治思想和英勇的献身精神将永远为后人所铭记。
【参考文献】
[1]蔡尚思,方行.谭嗣同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谭嗣同.仁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
[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徐义君.谭嗣同思想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