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新课改中关于数学教学的很多理念得到了较好的落实,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变化,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主动性。但我们也应看到在课堂一片热闹的景象背后存在着相当多成份的形式化,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无为”、“无效”行为,这种“无为”、“无效”行为必须引起我们的警惕。而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有效性 数学教学 策略
1.有效教学的含义。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1.1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
1.2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1.3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数学教学的现状。有效教学、效益课堂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在这种追求中,我们始终努力寻求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空中,通过科学、有序的教学组织活动,让知识背景、智力水平、个性品质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是,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新课程改革中超越于传统的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讲求合作、关注体验等,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可在大量的日常教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紧蹙,一节课40分钟很不够用,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教学内容繁杂,大容量,快节奏,零乱无序,失却章法;教学结构散乱,各环节教学的重点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教学调控不力,缺乏深度,缺乏灵动,缺乏艺术性;教学效果低效,臃肿中显现出肤浅,教者教得辛苦,学者学得疲惫……
3.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3.1 注重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我们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
①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既便于教师理解,也便于具体运用,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標产生不同的理解。
②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③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3.2 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第一,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第二,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第三,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在交流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3.3 重视提问和讨论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3.4 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②情境要有“数学味”。所谓的“数学味”,也就是不论你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有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③情境要有现实意义。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5 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有效,一要激发兴趣,诱发参与动机;二要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三要创设时空,保证参与机会。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
【关键词】有效性 数学教学 策略
1.有效教学的含义。有效教学问题的研究源于20世纪初的教学科学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陈旭远在《新课程与教学有效性的思考》中这样表述教学有效性的概念:教学有效性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具体来说,教学的有效性包含三种含义:
1.1 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它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结果考察来衡量。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强调教师要有“对象”意识,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强调教师要有“全人”的概念,学生的发展是“全人”的发展(即新课标提出的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均衡发展),而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学科的发展。
1.2 有效率: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100%,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100%
1.3 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要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教师在教学时既不能跟着感觉走,又不能简单地把效益理解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教学效益不同于生产效益,它不是取决于教多少内容,而是取决于单位时间内学生的学习效果。
2.数学教学的现状。有效教学、效益课堂一直是数学教学的永恒追求。在这种追求中,我们始终努力寻求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教学时空中,通过科学、有序的教学组织活动,让知识背景、智力水平、个性品质等各不相同的学生真正在数学学习中学“有价值的数学”,获得“必需的数学”,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但是,教学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虽然新课程改革中超越于传统的诸多新课程理念,如目标多元、尊重差异、重视过程、讲求合作、关注体验等,得到了老师们的积极响应,也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勃勃生机。可在大量的日常教学研究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数学课堂:教学时间紧蹙,一节课40分钟很不够用,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教学内容繁杂,大容量,快节奏,零乱无序,失却章法;教学结构散乱,各环节教学的重点不清晰,目标不明确,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教学调控不力,缺乏深度,缺乏灵动,缺乏艺术性;教学效果低效,臃肿中显现出肤浅,教者教得辛苦,学者学得疲惫……
3.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3.1 注重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我们分析教学目标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教学目标,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起到指导教学的作用。为了使教学目标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指导作用,提高教学目标达成的有效性,教师应把握以下要求。
①教学目标尽可能用清晰明确的语言陈述,既便于教师理解,也便于具体运用,避免用含糊的语言陈述目标,以免不同的人对目標产生不同的理解。
②教学目标要陈述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的变化,如行为变化和情感变化,避免用“教师行为”代替“学生行为”,造成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不确定。
③教学目标应尽可能反映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不要因目标的陈述而限制了教师教学的灵活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
3.2 组织有效的交流,提升情感与认识的有效参与。有效交流、有效参与,注重在“有效”上。这种“有效”表现在:第一,在展示体验中激发交际欲望;第二,在交流体验中分享表达乐趣;第三,在自说体验中感悟数学之理。在交流的过程中,当学生错误的思路或方法需要改变时,怎么办?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先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让大家正视它,然后运用已有的认知,在互动交流中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的有效参与,相互理解,相互启发。
3.3 重视提问和讨论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必须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一方面,所提出的问题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的,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更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3.4 增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和优点之一就是许多知识的引入和问题的提出、解决都是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的,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教学策略。创设有效的情境,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情境要有明确目的。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②情境要有“数学味”。所谓的“数学味”,也就是不论你创设什么样的教学情境,都有从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所学的数学内容展开。让学生通过对教学情境的“数学化”思考,发展思维,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③情境要有现实意义。作为教师,应该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和现实意义,让学生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
3.5 强化学习过程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自始至终地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数学学习的全过程,做学习的主人。学习过程有效,一要激发兴趣,诱发参与动机;二要适时点拨,指导参与方法;三要创设时空,保证参与机会。
总之,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经成为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要求我们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形成课堂教学文化,构建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有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