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分别从翻译课与其它课程的关系,讲授方法,课程目的等三方面对日译汉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以期提高翻译课的授课质量。
关键词:翻译;日译汉;教学
大专院校外语专业开设翻译课(笔译,尤其是外译中)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译是外语能力的一种,与听说读写并存而不能用它们代替它,那些能力只牵涉一种语言(外语),“译”则牵涉两种语言(外语与母语)。事实证明,外语能说会写的人不一定能译,译的能力需要专门训练,教学实践能有效地、系统地提高此项能力。
下面仅就日语翻译课(日译汉)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一
日译汉课程至少和精读课及汉语课有关,或着可以加上日语报刊阅读,日本文学选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抱有这样的认识:翻译是死功夫,训练与否意义不大,只要基本功扎实,自然就会译的。这种认识的产生是很自然的:一是因为翻译课上起来很枯燥,学生前面有原文,手边有工具书,时间较充裕,可以慢慢地揣摩,分析,查证。在上课过程中,很多学生拿到翻译材料后,很长时间无法下手。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日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表达能力低。这就牵扯到翻译课与其他课的关系。这里主要谈日译汉:日译汉的理解部分直接与精读课有关,表达部分则与汉语课挂上。精读课和日译汉都要求学生的理解力,但日译汉要求更高。日译汉的材料选择上不好把握,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过头,“难”就形成理解问题,难点愈多,翻译课就愈向精读课靠拢,甚至学生感觉翻译课就象是精读课的附属物,因精读课也有翻译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选材,篇幅,难度上既参考精读课,又有别与精读课,形成日译汉课程自己的特色。
解决办法:
1. 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水平,在外语专业开设汉语课,让学生多读汉语文章、文学作品等。
2.在选材的具体作法上,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上课当然是有据可依、理论系统,让学生把教材当阅读材料,用教材上课有其不足之处:
(1)所有练习既附有参考答案,同学们就产生了依赖思想,不肯自己动脑去试着做,上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2)书中大量译例和练习选用的材料来源于日文小说,对文学语言的偏重过大。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对此,尽可能地选择有关日语翻译书籍相互补充,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材料。在选择材料上常遇到“量”的把握不好,量太少,学得好的学生“吃不饱”,量大,很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影响教学进度。
二
下面谈一下我对日译汉课程的讲授法:
对于上翻译课,在初始阶段不能过分强调理论和技巧,应侧重实践,多锻炼少讲解。在上翻译课时,一般采取平时积累的名家的译例。对于要上课的例子都自己先着手,对于翻译中出现的情况,难点有了切实的体会,讲课时容易讲得生动;名家的译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高招,容易令学生信服。对于典型的词语或句子,全班主要有几种译法,自己又是如何译的。各种译法(包括自己的译法)的长短在什么地方。这样因势利导地讲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效果比较好。课外有针对性留下适量作业,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比自己高明,拿到课堂上讲自己从学生作业中受到的启发。这样讲解不仅学生信服,也是教学相长的具体体现。让教者深深体会到作为翻译课的教师是在教翻译,做翻译,学翻译。要提高翻译水平当然要学典范,学好的译文。译文的好坏是从比较中鉴别出来的。例如在讲到《伊豆的舞女 》有关片段时,教者就找了几种不同译本:
例1:道がつづら折りになって、いよいよ天城峠に近づいたと思うころ、雨あしが過ぎの密林を白く染めながら、すさまじい早さで麓から私を追ってきた。
译文1: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
译文2:临近天城岭时,山道蜿蜒曲折起来。此时在山麓之间,白亮亮的暴雨已覆盖了茂盛的杉林,正飞快地向我卷来。
例2:踊り子は十七くらいに見えた。わたしにはわからない古風の不思議な形に大きく髪を結っていた。それが卵形の凛々しい顔を非常に小さく見せながらも、美しく調和していた。髪を豊かに誇張して描いた、稗史的な娘の絵姿のような感じだった。
译文1: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型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令人感到她活像小说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
译文2:瞧上去,舞女仿佛十七岁吧。她梳的发式我不晓得名称,它既古典又奇怪。她那端庄的鹅蛋脸被这个发式映衬得越发精美小巧,匀和和谐。叫人觉得她同小说中的女孩的样子一模一样,头发异常丰厚。
例3 :船室の洋灯が消えてしまった。船に積んだ生魚と潮のにおいが強くなった。真っ暗ななかで少年の体温にあたたまりながら、私は涙を出まかせにしていた。頭が澄んだ水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て、それがぽろぽろこぼれ、そのあとには何も残らないような甘い快さだった。
译文1:船舱中,煤油灯熄了。船上的生鱼和海潮的气息愈发强烈。少年人在暗夜里用他的身体供给我热量。我一任泪水奔流。仿佛我的脑海孕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流淌下来。最终,一切统归于零,那时,我感到了怡然。
译文2:船舱里的煤油灯熄灭了。船上的生鱼味和潮水味变得更加浓重。在暗夜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水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经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不必拘泥于一家之言,从中悟出高明译者的功力,使学生明白精益求精的必要,懂得努力的方向。
三
翻译不是单纯语言转换,因此翻译课不能仅局限于结合学生的作业讲点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课培养学生分析,鉴别和调查研究的能力,即独立工作能力。这也是翻译课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的。这种能力是要经过多方面的积累才能取得的。
日译汉这门课程是翻译实践中的一方面,在实践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受到重视:
(1)养成良好的译风 良好的译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不疏忽大意“想当然”;第二,不能脱离上下文孤立地翻译。
例4:《天声人语》中“私たちを楽しませてくれるために、花が美しいのではあるまい。”一句,正确译文是“鲜花并非是为了使我们赏心悦目才美丽动人的。”学生有以下几种误译:
ア)为了使我们感到愉悦,花儿又怎能不娇艳异常呢!
イ)花儿并不是因其美丽才使我们得到快乐!
ウ)为了让我们感到更快乐,花儿不是才如此美丽吗?
出现以上三种误译,可以判断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没有弄清基本句型的意思,想当然。
(2)学会使用词典
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直至大学三年级时还不能够拥有合适的日语词典。因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拿着一年级时用的小词典,一般都使用日汉词典,拥有日文解释的词典者寥寥无几。词典容量小,释意单一,这种情况不能满足翻译课的需要,加之很多学生过于依赖词典,不仔细思考而产生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经常提醒学生,让其认识到搞翻译不能不查词典,但不能完全依赖词典。对此,我在授课时常提醒学生在查词典之前,做到以下三条:
1)不看完全文不查词典
2)如果是普通词语求解,最好先查日语解释的词典
3)查词典之前要从上下文对该词作大概的判断,选择合适的释意
例5:“われわれが住んでいる地球は、植物が育ち、動物が住み、人間が生存できる自然環境を、気の遠くなるような長い年月の中でつくり出した例外的な星である。”联系上下文,划线部分正确译文是:“令人感到无限遥远的”。
对划线部分学生有以下误译:
ア)像麻木了似的 イ)像有些神智不清的ウ)在空气的运动下
エ)像是在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的 オ)如同气息般遥远的
产生以上几种误译,是很多学生过于依赖词典,不联系上下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汉语功底不扎实造成的。
例6:“無為徒食の彼は自然と保護色を求める心があってか、…… 果たしてこの雪国でも最も暮らしの楽な村のひとつだとのことだった。”
学生对划线词没有深层次的思考,甚至不联系上下文而采用直接搬用原词的译法,当然要达到“…… 到大自然中寻找人之本色…… ”这一参考译文水平也有些强其所难,但透露出学生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心态。
(3)辨别正确与错误,划分好与差的界限
翻译是有灵活性,但却不是没有界限的,给学生指明灵活的限度,划分对与错,好与差的分界线,使学生能逐渐独立掌握分寸。
搞好翻译教学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摸索,才能逐步提高翻译课的教授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利国.日本名文拔萃〔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2
[2]高宁.日汉互译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7
[3]叶渭渠.伊豆舞女〔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6
[4]刘可欣.伊豆舞女〔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1
关键词:翻译;日译汉;教学
大专院校外语专业开设翻译课(笔译,尤其是外译中)的必要性毋庸置疑。译是外语能力的一种,与听说读写并存而不能用它们代替它,那些能力只牵涉一种语言(外语),“译”则牵涉两种语言(外语与母语)。事实证明,外语能说会写的人不一定能译,译的能力需要专门训练,教学实践能有效地、系统地提高此项能力。
下面仅就日语翻译课(日译汉)粗浅地谈几点体会:
一
日译汉课程至少和精读课及汉语课有关,或着可以加上日语报刊阅读,日本文学选读。在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抱有这样的认识:翻译是死功夫,训练与否意义不大,只要基本功扎实,自然就会译的。这种认识的产生是很自然的:一是因为翻译课上起来很枯燥,学生前面有原文,手边有工具书,时间较充裕,可以慢慢地揣摩,分析,查证。在上课过程中,很多学生拿到翻译材料后,很长时间无法下手。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日语基本功不扎实,汉语表达能力低。这就牵扯到翻译课与其他课的关系。这里主要谈日译汉:日译汉的理解部分直接与精读课有关,表达部分则与汉语课挂上。精读课和日译汉都要求学生的理解力,但日译汉要求更高。日译汉的材料选择上不好把握,要有一定的难度,但不能过头,“难”就形成理解问题,难点愈多,翻译课就愈向精读课靠拢,甚至学生感觉翻译课就象是精读课的附属物,因精读课也有翻译练习。在教学过程中,应在选材,篇幅,难度上既参考精读课,又有别与精读课,形成日译汉课程自己的特色。
解决办法:
1. 提高学生的汉语表达水平,在外语专业开设汉语课,让学生多读汉语文章、文学作品等。
2.在选材的具体作法上,不拘泥于教材,用教材上课当然是有据可依、理论系统,让学生把教材当阅读材料,用教材上课有其不足之处:
(1)所有练习既附有参考答案,同学们就产生了依赖思想,不肯自己动脑去试着做,上课的效果就大打折扣;
(2)书中大量译例和练习选用的材料来源于日文小说,对文学语言的偏重过大。文学作品的语言丰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应用能力。对此,尽可能地选择有关日语翻译书籍相互补充,使学生接触各种类型的材料。在选择材料上常遇到“量”的把握不好,量太少,学得好的学生“吃不饱”,量大,很多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影响教学进度。
二
下面谈一下我对日译汉课程的讲授法:
对于上翻译课,在初始阶段不能过分强调理论和技巧,应侧重实践,多锻炼少讲解。在上翻译课时,一般采取平时积累的名家的译例。对于要上课的例子都自己先着手,对于翻译中出现的情况,难点有了切实的体会,讲课时容易讲得生动;名家的译例往往有意想不到的高招,容易令学生信服。对于典型的词语或句子,全班主要有几种译法,自己又是如何译的。各种译法(包括自己的译法)的长短在什么地方。这样因势利导地讲解,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效果比较好。课外有针对性留下适量作业,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个别学生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比自己高明,拿到课堂上讲自己从学生作业中受到的启发。这样讲解不仅学生信服,也是教学相长的具体体现。让教者深深体会到作为翻译课的教师是在教翻译,做翻译,学翻译。要提高翻译水平当然要学典范,学好的译文。译文的好坏是从比较中鉴别出来的。例如在讲到《伊豆的舞女 》有关片段时,教者就找了几种不同译本:
例1:道がつづら折りになって、いよいよ天城峠に近づいたと思うころ、雨あしが過ぎの密林を白く染めながら、すさまじい早さで麓から私を追ってきた。
译文1:山路变得弯弯曲曲,快到天城岭了。这时,骤雨白亮亮地笼罩着茂密的杉林,从山麓向我迅猛地横扫过来。
译文2:临近天城岭时,山道蜿蜒曲折起来。此时在山麓之间,白亮亮的暴雨已覆盖了茂盛的杉林,正飞快地向我卷来。
例2:踊り子は十七くらいに見えた。わたしにはわからない古風の不思議な形に大きく髪を結っていた。それが卵形の凛々しい顔を非常に小さく見せながらも、美しく調和していた。髪を豊かに誇張して描いた、稗史的な娘の絵姿のような感じだった。
译文1: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她梳理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型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令人感到她活像小说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
译文2:瞧上去,舞女仿佛十七岁吧。她梳的发式我不晓得名称,它既古典又奇怪。她那端庄的鹅蛋脸被这个发式映衬得越发精美小巧,匀和和谐。叫人觉得她同小说中的女孩的样子一模一样,头发异常丰厚。
例3 :船室の洋灯が消えてしまった。船に積んだ生魚と潮のにおいが強くなった。真っ暗ななかで少年の体温にあたたまりながら、私は涙を出まかせにしていた。頭が澄んだ水になってしまっていて、それがぽろぽろこぼれ、そのあとには何も残らないような甘い快さだった。
译文1:船舱中,煤油灯熄了。船上的生鱼和海潮的气息愈发强烈。少年人在暗夜里用他的身体供给我热量。我一任泪水奔流。仿佛我的脑海孕满清泉,正源源不断地流淌下来。最终,一切统归于零,那时,我感到了怡然。
译文2:船舱里的煤油灯熄灭了。船上的生鱼味和潮水味变得更加浓重。在暗夜中,少年的体温温暖着我。我任凭泪水涌流。我的头脑恍如变成了一池清水,一滴滴溢了出来,后来什么都没有留下,顿时觉得舒畅了。
经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明白不必拘泥于一家之言,从中悟出高明译者的功力,使学生明白精益求精的必要,懂得努力的方向。
三
翻译不是单纯语言转换,因此翻译课不能仅局限于结合学生的作业讲点翻译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翻译课培养学生分析,鉴别和调查研究的能力,即独立工作能力。这也是翻译课要达到的一个主要目的。这种能力是要经过多方面的积累才能取得的。
日译汉这门课程是翻译实践中的一方面,在实践中有以下几个问题应受到重视:
(1)养成良好的译风 良好的译风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不疏忽大意“想当然”;第二,不能脱离上下文孤立地翻译。
例4:《天声人语》中“私たちを楽しませてくれるために、花が美しいのではあるまい。”一句,正确译文是“鲜花并非是为了使我们赏心悦目才美丽动人的。”学生有以下几种误译:
ア)为了使我们感到愉悦,花儿又怎能不娇艳异常呢!
イ)花儿并不是因其美丽才使我们得到快乐!
ウ)为了让我们感到更快乐,花儿不是才如此美丽吗?
出现以上三种误译,可以判断学生基本功不扎实,没有弄清基本句型的意思,想当然。
(2)学会使用词典
在上课的过程中发现对于普通学生来说直至大学三年级时还不能够拥有合适的日语词典。因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限制,相当一部分学生还拿着一年级时用的小词典,一般都使用日汉词典,拥有日文解释的词典者寥寥无几。词典容量小,释意单一,这种情况不能满足翻译课的需要,加之很多学生过于依赖词典,不仔细思考而产生很多令人啼笑皆非的错误。经常提醒学生,让其认识到搞翻译不能不查词典,但不能完全依赖词典。对此,我在授课时常提醒学生在查词典之前,做到以下三条:
1)不看完全文不查词典
2)如果是普通词语求解,最好先查日语解释的词典
3)查词典之前要从上下文对该词作大概的判断,选择合适的释意
例5:“われわれが住んでいる地球は、植物が育ち、動物が住み、人間が生存できる自然環境を、気の遠くなるような長い年月の中でつくり出した例外的な星である。”联系上下文,划线部分正确译文是:“令人感到无限遥远的”。
对划线部分学生有以下误译:
ア)像麻木了似的 イ)像有些神智不清的ウ)在空气的运动下
エ)像是在朦朦胧胧(迷迷糊糊)的 オ)如同气息般遥远的
产生以上几种误译,是很多学生过于依赖词典,不联系上下文,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汉语功底不扎实造成的。
例6:“無為徒食の彼は自然と保護色を求める心があってか、…… 果たしてこの雪国でも最も暮らしの楽な村のひとつだとのことだった。”
学生对划线词没有深层次的思考,甚至不联系上下文而采用直接搬用原词的译法,当然要达到“…… 到大自然中寻找人之本色…… ”这一参考译文水平也有些强其所难,但透露出学生不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心态。
(3)辨别正确与错误,划分好与差的界限
翻译是有灵活性,但却不是没有界限的,给学生指明灵活的限度,划分对与错,好与差的分界线,使学生能逐渐独立掌握分寸。
搞好翻译教学需要长期的积累与不断的学习,只有不断地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努力摸索,才能逐步提高翻译课的教授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利国.日本名文拔萃〔M〕.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12
[2]高宁.日汉互译教程〔M〕.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7
[3]叶渭渠.伊豆舞女〔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6
[4]刘可欣.伊豆舞女〔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