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好的语文课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上好一堂好的语文课,多少教师孜孜以求,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为伊消得人憔悴”。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却也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在新的一轮教育教学课改形势下,人们对好课的认识发生巨大变化,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那么,什么样的课才真正算得上是一堂好课呢?结合自己这几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我也谈谈我对一堂好语文课的认识。
  一、“追求意境”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一堂好课确实需要你精心设计,但是却不等于“表演做秀”。 好的课必须给人创造一种意境,营造一种氛围,使师生都全身心地投入课堂,让师生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或惊或喜,或悲或泣;或开怀畅笑,或拍案而起;或冥思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或恍然大悟——“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澜珊处”。师生间的心情随之而起伏,身心俱在其中,无暇旁顾,真知、真理、真情,浑然一体;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体验、人生观、价值观,无不得到历练。
  二、“体现自己特色”才是真正的好课
  原洋思中学蔡林森校长曾经说过,一堂好课,根本不在于教师刻意做作和制造些什么,更不在于教师额外附加些什么。教师教学就恰似厨师做菜,重要的不是“全席”,不是“珍馐”,而是能对人胃口,让人吃得满意。在语文课课堂教学中,“满汉全席”有时虽是教师精品之作,令听课者虽耳目一新,但其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固收效甚微,让人可望而不可及。而“特色小菜”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设计出适合学生口味的学习方案,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让学生在下课铃响时,仍觉得意犹而味尽,回味而无穷,“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让听课教师深受启发和鼓舞,可操作、可模仿、可借鉴、可参考。适合自己的才是最有魅力的。
  三、“留有空间余味”使人感觉更加完美
  传统的语文好课很看重教学的各个环节,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头,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结尾,少了哪一个环节都显得不够完美。诸如“教学目标明确”、“教程安排合理”、“提问精简恰当”、“适时运用媒体”、“渗透学法指导”、“注重能力培养”、“板书精当美观”、“教态亲切自然”……等等。
  殊不知美神维纳斯的残缺使她有了永恒的美,蒙娜丽莎的朦胧更让人对她回味无穷。只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敢于上一些留有缺憾而别具风味的课,不刻意回避错误,“天衣有缝”的课未必不是好课,这样的课往往在课堂上留有质疑的空间和研究的余地,学生的思想会更加无拘无束的飞翔。“滴水不漏”的课是教师的“匠心独运”,可以让听课者刮目相看,但不一定能让学生受益匪浅。没有空间,就没有遐想与深思;没有遐想与深思,何来个性与创新?有时留下空间,就是留下期待,留下余韵,留下创造!
其他文献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语文处处传达生活。学生的“理解、积累”不只是靠教师的讲解分析得到,学生的“运用的技能”也仅仅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从生活中学,我们的学生才有可能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在新课程的理念下,该怎样用好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利用网络资源,教学更活更有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掌握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好网络资源。阅读教学中经常
期刊
一节课只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想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真正有所获,就要把课堂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动”起来,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一下几点尝试,效果甚佳。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   著名教育学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
期刊
从教十多年来我一直担任班主任的工作.对于班主任工作,我感受最深的是要做一个出色、成功的班主任,必须要做到“三心”的教育,那就是责任心、爱心和耐心。  首先是责任心。  一、身教重于言教,建立良好的家教“行为场”  在我的班主任工作中,我特别注重责任,因为责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教育好学生就得多与家长联系,使家长作好家庭教育,孩子的特点是可塑性大、模仿性强,而他们的学习最初多半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
期刊
自信心是一个人获取成功的精神支柱,是一个人采取自觉行动的心理动力源泉。但是我们农村的很多孩子严重缺乏自信心,不能更幸福地享受学校教育的快乐,自信地成长,已经成为我们为师者难解的困惑。  一、善待学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人非圣贤,熟能无过”,更何况是未成年的孩子。当学生不小心犯了错误时,教师首先应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一样给予理解,设身处地地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重要的是能以一种善良、温柔的态度去教
期刊
传说梁代张僧繇在金陵安乐寺壁上画了四条龙,不点眼睛,说点了就会飞掉。听到的人不信,偏叫他点上。刚点了两条,就雷电大发,震破墙壁,两条龙乘云上天,只剩下没有点眼睛的两条。这就是成语故事“画龙点睛”。我们如果能给自己的作文拟上一个画龙点睛入木三分的题目,那将会吸引很多人的眼球,都会有兴趣读你的文章,可以说你的作文已经成功了一半。那么怎样给自己的作文拟题呢?我们要明白作文题目的基本要求:  1、贴切。就
期刊
语文阅读教学,教育界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现象:同一作者同一作品,课外,学生可能读得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到了课堂上,学生就兴趣索然。一位卡罗的阅读学家把这种现象概括为“课内的海明威没有课外的海明威精彩”。   语文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必须重视落实学生在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满足学生阅读的需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发展。  在语文课堂阅
期刊
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阅读名著,热爱经典,是责任,也是义务。可是如何引领呢?总不能“强按牛头喝水”吧,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 那么该怎样调动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呢?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出的几点经验。  一、指导方法,培养兴趣  今年的寒假中我要求学生读一读《水浒传》,并写一篇读后感。作业收上来之后,有个学生写了这样一句话:“好不容易啃完了这本书,真
期刊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积极地遨游书海、采珠拾贝呢?我们不妨从阅读名著入手,来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兴趣。  因为首先,名著作为贯穿古今文化的纽带,是人类精神的财富:施耐庵的《水浒传》体现着封建时代被剥削被压迫人们英勇的反抗精神;鲁迅的《朝花夕拾》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一、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充满希望的途径。  由于语文课外活动常常缺乏系统的目标、内容,常常难以有序进行,许多学校仅仅把它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甚至作为学校教育的点缀,因而往往难以落实,难以坚持。只有把语文活动列入语文课程,给予教学目标、内容和进程的规定,给予时间和空间
期刊
一、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思想教育功能,使学生在完善自我中塑造健康人格  学生的语文素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素质、文学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质。而二者对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乃至社会意识形态的树立影响至深。这主要根源于语文教材中相当一部分课文本身具有强烈的思想性、政治性、教育性,而且是政治教材无法替代、比拟的。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育特有的形象性、情感性、生动性,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共产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