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更应用好学生的求异心理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求异心理人皆有之,是其生命丰富性、自主性、创造性产生的“机杼”。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照这种求异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意识转嫁到对文本的学习上来,使其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丰富性、自主性、创造性,从不同角度赏析文本,看到文本之中反射出来的“七色光”,进而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当然,学生犹如“未开之刃”,还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
  一、营造情境,燃起求异之火,促成丰富性课堂
  传统的课堂是封闭的,与学生相对的是文字性的文本,这恰恰囚禁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要燃起求异之火,首先要开放课堂,将单纯文字性的文本情境化,让学生可感、可观、可听,获得文本与求异心理的撞击,使课堂迸发丰富性。
  以鲁迅的《风筝》为例,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野草集》,作者通过眼前北京二月的风筝想起故乡小兄弟玩的风筝,以及小兄弟那只被“我”毁坏的风筝,融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来自内心深深愧疚之情的无限内省,以及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这种种复杂的情绪都来自风筝。因此,为了丰富课堂,挖掘学生内心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教师可在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阳光和煦,草木萌发,清风荡漾,风筝翱翔于天际,许多小朋友争相追逐,与天空中风筝的争相尾随相呼应,一派快乐的景象。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看到风筝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想到童年;有学生想到家和在外求学的自己;有学生想到自由与挣扎;有些学生想到规矩,道德,束缚等等,学生发乎自己的见解和想象,挣脱固定模式的限制,任由丰富的内心尽情想象,课堂由此变得丰富起来,而课堂的丰富又折射到学生的内心,使其看到其他学生的视角,并整合变为自己的。这是对教学的一次预热,在之后,教师再引出鲁迅的《风筝》,“我们来分析一下鲁迅由风筝想到了什么?”因为之前的求异且丰富的导入,学生会对这位文学大家从风筝想到的东西很感兴趣。
  二、引发提问,唤起求异意识,促成自主性课堂
  不仅仅只有回答才能使学生追随自己的求异心理,发掘事物的丰富性。将“提问”的权杖交由学生,学生也必然会将求异心理融于提问中,引发对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促成学生自主性的,有自己思考,有自己目的,有自己认知的学习。学生自主性的萌发也使得课堂具有自主性,摆脱传统教育的受限于教师、受限于课本,受限于课堂的学习状态,更利于學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于惑,敢于问,敢于探索,敢于求知。
  学生在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时,常常迷于最后几段,读来仿佛是那个意思,又仿佛还有其他意思,迷惑,不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正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视角,正视课堂上出现的“异端”。例如有学生提到:“就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心只得沉重着——这几句话好像掺杂着‘我’的失望之情,作者的小兄弟既然都原谅了,为什么‘我’的心仍是沉重的呢?”又有学生提问:“‘我’的小兄弟小的时候那么喜欢风筝,风筝被毁坏应该记忆非常深刻,为什么会全然不记得了?”面对这些新奇的问题,教师可让其他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有问有答充分的表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及文本学习过程中自己见解的发乎。
  三、唤起想象,激发求异心理,促成创造性课堂
  文本阅读过程中,想象就已经在跟随我们了,它投下的影子就是求异心理。因此,想象到哪里,求异心理便也跟随去哪里,它们是换取创造性认知的两个筹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对文本的阅读进行升华、延伸,这便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成创造性思维的便是想象及求异心理,因此,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其求异心理。
  以《在山的那边》为例,“那边”是一个方向的指引,那个方向有什么?文本中给出了自己见解,“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深化、升华、延伸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抛开文本,想象一下“在山的那边有什么?作者看到山,无数的山,那是失望,是想往,是远方,是诱惑。那么你看到什么”,学生发挥想象,“是远方,是未来,是诗与歌,是鲜花与阳光,是雾是霾等等”
  在人的心灵深处,潜藏着自我的声音,它发出生命个体性的呼唤,这便是“求异心理”。求异是学生表现生命个体底色的方式,教师不可抑制。而是要遵照这一心理特点,促成课堂的丰富性、自主性、创造性。
其他文献
“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求发展”是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教学目标简明而不失品位,教学内容简约而不失精彩,教学环节简化而不失实在,教学方法简便而不失高效,在简约有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关注语文,实实在在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但在简约教学中,很多教师为了简约而简约,教学出现了“低效、无效”的现象,那么如何在简约语文教学中做到简约而不简单,简约而又丰富呢?  一、简约不等于简单  人们常说:
期刊
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是幼儿成长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所以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当前,幼儿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活动时会出现以下问题:在教学目标的
课堂导入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有效的导入,如同音乐的前奏,能酝酿受众情绪,使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把学生的注意及时转移到本节课,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主动参与,和教师协同配合,促进课堂教学走向成功。  如果把一堂好课当作一篇优秀作文的话,那么导入就是优秀作文的开头段,应该讲究“简、显、悬、美”。  一、导入要“简”  课堂的导入应该
期刊
素質教育将构建快乐与高效课堂作为小学语文教学主要目标,这就使得以往被动、呆板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新时期教学目标的需求。而情境教学法是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其倡导教师依据教学需求借助音乐、物体、语言等工具,积极为学生营造出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使学生可产生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从而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最终在体会到学习乐趣的同时还优化了教学质量。本文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情境教学法的有效策略,
期刊
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小学语文教学不论是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是未来学习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而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不断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其教师也在不断探索更新颖、有效的课堂导入方法与技巧。  一、诵读导入法  对于小学语文来讲,指导学生诵读这一环节是至关重要的,不论是发音的准确性,还是情感方面的融入,以及角色之间的协调配合等等,都与诵读有着密切联系。在授课中,运用诵读方法进行新课
期刊
陕北民歌是陕北传统的且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歌形式。在这片广袤无垠的西北大地上,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赶牲灵的故事。陕北省就是《赶牲灵》的发源地。在这片土地上,家家户户为了
以钟楼为交点,西安成千上万的道路向四方辐射,一生二,二生三,街巷毛细血管似的布满其城。花草给城以绚烂,但城之魂却以树木守。杨,柳,梧桐,合欢,银杏,松,柏,皂荚,樱桃,云杉,楸,皆是嘉木,有的也年岁悠久,德高望重,不过我还是喜欢槐。学有国学,医有国医,树木有国槐,国槐为唐高祖李渊所封。西安的国槐夹道而长,凡路皆植,或为今人所栽,或为祖先所留,星星点点,排列成行,线面作阵,浩浩荡荡,足有百万。  在
教育家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在教学上,创设生动的、有趣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要注意精心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感染,积极快乐地学习。  一、创设情境,趣味导入  教学的导入环节就像整台戏的序幕,也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导入时可以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教学挂图或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一种
期刊
国学博大精深,哺育了历史人物,教育了华夏子孙,锻造了独特的民族性格,优良的精神传统,铺垫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以文本为载体,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古典文化底蕴,让学生在文本中汲取做人处世的真谛。  一、诵读为主,提升感性认知  古诗词讲究音律,平仄错落有致,长短句交替,骈散结合,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大声吟诵,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情感,读出舒缓,读出境界,在诵读中领略古诗词中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