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减负增效”背景下,语文课堂出现“满”和“赶”的不良现象,对此笔者从课堂目标的精简和简练集中的教学过程两个角度阐述了课堂建构的简与繁,以期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角度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
简与繁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周先慎先生在《简笔与繁笔》中说,“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又特别提倡“简练为文”,反对“繁冗拖沓”的不良文风。这篇文艺随笔虽然指向文学创作,但是对目前的语文课堂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呢!为了追求课堂上所谓的“有效”“落实”,我们经常会走进“求多”“求快”“求新”的沼泽,而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有感于周先生此文和教学现实,笔者提出语文课堂的建构也要繁简适当,简练而教。
一、精简的课堂教学目标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所承载的信息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来设置课程目标,这是学科和专业特点决定的。但由于教师对课程和教材文本的理解把握失当,使得教师在面对具体的课文时无法确定“教什么”,也不清楚“为什么教”,更不知道“怎样教”。
以《简笔与繁笔》为例,有教师设置教学目标为:
1.理清文章思路,并让学生掌握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分析方法;2.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掌握选取典型事例及通过对比来突出论点的写作方法;3.领略文章的辩证论述技巧;4.掌握揣摩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这是一种典型的贪多求全式的预设。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师生在45分钟时间内的教学活动也是有限的,如此导致的教学结果往往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目标或可呈现,但难以达成。诚然,优秀的文本其教学价值往往是多重的丰厚的,但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求全,应该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以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1.以课标为纲,由大及小
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一种界定和表述,它反映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它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相对于教师所面对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其内容依然是属于原则性的宏大表述,不具备操作性。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也是简单直接地套用课标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建构自己的课堂,难免会导致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内容大而无当。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本身有自己的编写体例、单元要求和篇章重点,这些都在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有效地运用教材。《简笔与繁笔》选自苏教版必修三“语言,存在的家园”这一专题,这一专题分为两个板块:“汉字的王国”与“如琢如磨”。“汉字的王国”主要是论说语言的发展,“如琢如磨”是论说语言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原则。《简笔与繁笔》属于第二板块,在了解语言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仔细体味语言的奥秘,帮助学生学好语言、用好语言。
在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时,教师首先应该以课标为准绳,认真研读文本,理解其所处教材与单元的位置与作用,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课程目标转化、细化为校本(班本)化的课堂目标,并能以文字明确表述,确保师生能够展开活动,达成目标。这一过程往往被许多教师忽略,这也造成了师生课堂的许多无效教学劳动。
据此我们分析,《简笔与繁笔》虽然是上个世纪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内容与教学要点已经历了无数教师与课堂的锤炼,早已定型。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其中有些目标与内容必将相应地得到调整。本文是苏教版高中教材中比较难得的一篇典型的议论文,结合文体特点和高一学段的教学要求,我们以为本文教学应侧重于语言的运用,教学目标可确定为:学生以初中所学的议论文知识为依据,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本文举例论证特点,并能总结其对自己进行议论文写作带来的启发。
2.以师生活动为主,化虚为实
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许多教师机械地将语文课程标准中建构目标的“三个维度”理解为“三个目标”,并加以套用,不仅加大了教学目标的模糊性,而且也使文本和学生削足适履,使课堂教学走进了为了课标而教学的死胡同。
抽象的课程目标不可能原封不动地进入具体的课堂,一节课的课堂目标不可能恰好将课程目标完全落实,它是一个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漫长过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唯有少而精,才能让课程目标在课堂和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我们以为能够完成这一转化的关键就是师生的活动——训练。语文课的训练当然应该围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展开,这也是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深入的一个牢靠的抓手。
对于举例论证,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比较全面的知识,但所涉及的文本及实例远不及高中复杂多样。本文语言运用繁简适宜,尤其是在举例与分析论证方面所表现出的该详则详,能略则略的特点,难易适中,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型素材。故预设以训练为主,化虚为实,让学生真切地体悟议论文在举例论证方面的特点,并能迁移反思自我的写作经验,真正达成训练的实效。
3.以学生经验为底,以旧带新
学生是教学最核心的因素。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所谓的“目标”,向来都是教师单向制订,学生配合执行,这样的“目标”其实并非真正意义的“学习目标”,而只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提升才是最有效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已知内容、已知程度,群体已知状况、个体已知状况都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因素。故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单一从教师的经验来制订,而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知内容、已知程度后确定。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布置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预习作业,提供学生阅读文本的支点,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就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主旨等自主提问;甚至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制订教学目标。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整体情况,发现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障碍点、生长点。据此设置教学目标:学习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论述的方法。
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出现偏颇,那么,无论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课堂的价值和效果都是低下的。
二、简练集中的教学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学习者而言,教材可能是死的,但怎样使用教材却是活的;知识可能是死的,但如何运用知识则是活的;技能目标可能是死的,但训练方法和过程可以是活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简单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1.集中有效的提问
请看一位教师对《简笔与繁笔》举例论证的提问设计:①举例论证主要集中在哪几小节?②第五小节也算举例吗?③作者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有哪些是让我们感觉到特别好的?④第二节中举了几个例子?⑤从例子的整体选择和布局上看,作者选了什么例子?⑥第二、三小节都选了《水浒传》中的例子,是否重复?⑦既然在论证繁的妙处,第三节既然已经论证过繁的妙处,那么第四小节能否删去?⑧第四节为什么要举鲁迅先生的例子?⑨能不能找一个古代的例子来替代鲁迅?⑩每一个例子在展开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从形式上看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的提问多、细、杂,“例子的整体选择和布局”,③⑤⑩这三个问题指向不明,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课堂上教师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抛出看似热闹,但课堂气氛却很沉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激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
事实上,阅读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一定文本的解读,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首先要在仔细研读文本中发现有教学价值的“问题”,以“问题”统领教学设计,用“问题”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但是教师的提问却往往走进虚假提问、暗示提问、简单提问、满堂问等误区,上文列举的十个提问就存在这些问题,教师用很多没有经过整合提炼、随口而出的提问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肤浅的解答,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教师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学生鉴赏文章举例论证的典型性并能在实践中运用,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仅从教师立场提出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立场,采用满堂问的方法,形式单一,过程繁琐。
好的提问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例如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层面进行问题预设。据此我们设计:1.初中学习的议论文举例论证有什么特点?2.本文的举例论证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作者举完例子之后“拔腿就跑”了吗?他都是怎么分析的。4.请你用三句话总结一下对举例论证新的认识。这样的提问以举例论证的特点为切入点,遵循再现旧知——激活新知——转化能力的思维规律,尊重学生经验,珍视每一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容易理解,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2.简明适宜的拓展
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也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拓展是从文本出发,挑选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教学目标最相符的材料,在文本关键点、学生知识盲点、新旧知识连接点上提供给学生参考,拓宽学生知识的维度与深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拓展应该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渗透,而不是课堂教学的随意捏合。所以,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的拓展。
简明适宜的拓展能活跃课堂气氛,简化知识点;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拓展,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例如在《简笔与繁笔》中我们就可以在知识盲点上拓展。文章的题目是联合短语,表明议论的中心是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理解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则要辨清简笔与繁笔的概念。而学生单从课本定义来理解这两组概念显然有困难。据此我们可以在课堂的开头设计这样的拓展:首先明确简笔与繁笔的概念与关系,给出两组材料让学生辨析并赏析。
北岛最短的一首诗:《生活》——网。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
北岛的诗只有一个字:网。却似乎包含着千言万语,这正是生活的要义。学生的理解是精彩纷呈的:(1)网,它如同双刃剑,能让我们收获,也能让我们困惑。(2)生活就如同一张网,错综复杂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沉闷却又有放松的出口。(3)知识是一点一点分散的,我们要学会把它们连成一张蜘蛛网,方便以后寻找自己想要的那部分。(4)网,是生活圈,朋友圈,互联网,让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拓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文本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孔雀东南飞》从十三到十六岁,用了几个数字构成了语言的层递之美,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地上去,这四年中兰芝学了织布、裁衣、弹箜篌,也学了读经书和礼仪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这是属于纵向的铺陈,用繁笔描摹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拓展材料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弘扬经典,在无形中熏染了学生的古典情怀。在课堂开头拓展这两个材料,活跃了因为议论文的文体性带来的课堂沉闷,不仅清晰了学生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当然拓展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只有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简明适宜适时拓展,才能有效。
有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而言的,而课堂教学的简笔与繁笔就是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上下功夫。教师要给学生减负,就要给自己加负,要在备课上下更大的功夫,不厌其烦地阅读文本,钻研教材,力求教学目标的精简,教学过程的简练集中。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兴致盎然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争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董天明.课堂该在何处拓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4)
【2】程振理.“活语文学习”实践篇举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6)
【3】眭金祥.民主课堂的三个要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12)
【4】徐华.语文课堂呼唤“少”的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
在“减负增效”背景下,语文课堂出现“满”和“赶”的不良现象,对此笔者从课堂目标的精简和简练集中的教学过程两个角度阐述了课堂建构的简与繁,以期从“教什么”和“怎么教”两个角度提高课堂实效。
【关键词】
简与繁 教学目标 教学方法
周先慎先生在《简笔与繁笔》中说,“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又特别提倡“简练为文”,反对“繁冗拖沓”的不良文风。这篇文艺随笔虽然指向文学创作,但是对目前的语文课堂又何尝不是一个很好的警醒呢!为了追求课堂上所谓的“有效”“落实”,我们经常会走进“求多”“求快”“求新”的沼泽,而结果往往欲速则不达。有感于周先生此文和教学现实,笔者提出语文课堂的建构也要繁简适当,简练而教。
一、精简的课堂教学目标
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其他学科,语文课所承载的信息要丰富得多,复杂得多。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堂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来设置课程目标,这是学科和专业特点决定的。但由于教师对课程和教材文本的理解把握失当,使得教师在面对具体的课文时无法确定“教什么”,也不清楚“为什么教”,更不知道“怎样教”。
以《简笔与繁笔》为例,有教师设置教学目标为:
1.理清文章思路,并让学生掌握理清作者思路的阅读分析方法;2.明确议论文的三要素,掌握选取典型事例及通过对比来突出论点的写作方法;3.领略文章的辩证论述技巧;4.掌握揣摩语言表达效果的方法。
这是一种典型的贪多求全式的预设。但是课堂时间是有限的,师生在45分钟时间内的教学活动也是有限的,如此导致的教学结果往往是浮光掠影,走马观花,目标或可呈现,但难以达成。诚然,优秀的文本其教学价值往往是多重的丰厚的,但是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不能求全,应该删繁就简,突出重点,以确保课堂的有效性。
1.以课标为纲,由大及小
课程标准,就是对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的一种界定和表述,它反映的是国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期望。它规定了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目标、实施建议等内容。相对于教师所面对的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来说,其内容依然是属于原则性的宏大表述,不具备操作性。实际教学中,有不少教师也是简单直接地套用课标内容来确定教学目标,建构自己的课堂,难免会导致教学目标指向不明,教学内容大而无当。
教材是依据“课程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本身有自己的编写体例、单元要求和篇章重点,这些都在帮助我们更准确更有效地运用教材。《简笔与繁笔》选自苏教版必修三“语言,存在的家园”这一专题,这一专题分为两个板块:“汉字的王国”与“如琢如磨”。“汉字的王国”主要是论说语言的发展,“如琢如磨”是论说语言运用的方法和一些原则。《简笔与繁笔》属于第二板块,在了解语言发展变化的基础上,仔细体味语言的奥秘,帮助学生学好语言、用好语言。
在具体实施教学计划时,教师首先应该以课标为准绳,认真研读文本,理解其所处教材与单元的位置与作用,寻找到二者的契合点,将课程目标转化、细化为校本(班本)化的课堂目标,并能以文字明确表述,确保师生能够展开活动,达成目标。这一过程往往被许多教师忽略,这也造成了师生课堂的许多无效教学劳动。
据此我们分析,《简笔与繁笔》虽然是上个世纪人教版教材中的经典篇目,其内容与教学要点已经历了无数教师与课堂的锤炼,早已定型。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其中有些目标与内容必将相应地得到调整。本文是苏教版高中教材中比较难得的一篇典型的议论文,结合文体特点和高一学段的教学要求,我们以为本文教学应侧重于语言的运用,教学目标可确定为:学生以初中所学的议论文知识为依据,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本文举例论证特点,并能总结其对自己进行议论文写作带来的启发。
2.以师生活动为主,化虚为实
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因此,许多教师机械地将语文课程标准中建构目标的“三个维度”理解为“三个目标”,并加以套用,不仅加大了教学目标的模糊性,而且也使文本和学生削足适履,使课堂教学走进了为了课标而教学的死胡同。
抽象的课程目标不可能原封不动地进入具体的课堂,一节课的课堂目标不可能恰好将课程目标完全落实,它是一个积少成多,集腋成裘的漫长过程。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唯有少而精,才能让课程目标在课堂和学生的心中生根开花。我们以为能够完成这一转化的关键就是师生的活动——训练。语文课的训练当然应该围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运用展开,这也是使课堂教学走向有效深入的一个牢靠的抓手。
对于举例论证,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比较全面的知识,但所涉及的文本及实例远不及高中复杂多样。本文语言运用繁简适宜,尤其是在举例与分析论证方面所表现出的该详则详,能略则略的特点,难易适中,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型素材。故预设以训练为主,化虚为实,让学生真切地体悟议论文在举例论证方面的特点,并能迁移反思自我的写作经验,真正达成训练的实效。
3.以学生经验为底,以旧带新
学生是教学最核心的因素。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在与学生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但长期以来,语文课堂上所谓的“目标”,向来都是教师单向制订,学生配合执行,这样的“目标”其实并非真正意义的“学习目标”,而只是教师的“教学目标”。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学目标的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需求和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根据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基于学生的已知与未知之间的提升才是最有效的发展,因此学生的已知内容、已知程度,群体已知状况、个体已知状况都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的因素。故课堂教学的目标不应单一从教师的经验来制订,而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已知内容、已知程度后确定。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布置有针对性、操作性的预习作业,提供学生阅读文本的支点,也有助于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也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本后就课文的内容、语言、结构、主旨等自主提问;甚至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或制订教学目标。通过这些方式了解学生的个体情况和整体情况,发现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障碍点、生长点。据此设置教学目标:学习本文用辩证的观点、典型的事例和简练生动的语言进行论述的方法。
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出现偏颇,那么,无论教师的教学再精彩,课堂气氛再热烈,课堂的价值和效果都是低下的。
二、简练集中的教学过程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对于学习者而言,教材可能是死的,但怎样使用教材却是活的;知识可能是死的,但如何运用知识则是活的;技能目标可能是死的,但训练方法和过程可以是活的。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紧扣教学目标,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兴趣盎然地参与课堂,简单有效地理解文本内容,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
1.集中有效的提问
请看一位教师对《简笔与繁笔》举例论证的提问设计:①举例论证主要集中在哪几小节?②第五小节也算举例吗?③作者在举例论证的过程中有哪些是让我们感觉到特别好的?④第二节中举了几个例子?⑤从例子的整体选择和布局上看,作者选了什么例子?⑥第二、三小节都选了《水浒传》中的例子,是否重复?⑦既然在论证繁的妙处,第三节既然已经论证过繁的妙处,那么第四小节能否删去?⑧第四节为什么要举鲁迅先生的例子?⑨能不能找一个古代的例子来替代鲁迅?⑩每一个例子在展开论证论点的过程中,从形式上看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的提问多、细、杂,“例子的整体选择和布局”,③⑤⑩这三个问题指向不明,学生根本无从下手。课堂上教师一个接一个问题的抛出看似热闹,但课堂气氛却很沉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没有激发,思维能力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
事实上,阅读教学就是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对一定文本的解读,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最有效最常用的方式就是提问。教师在预设问题时,首先要在仔细研读文本中发现有教学价值的“问题”,以“问题”统领教学设计,用“问题”来引领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
但是教师的提问却往往走进虚假提问、暗示提问、简单提问、满堂问等误区,上文列举的十个提问就存在这些问题,教师用很多没有经过整合提炼、随口而出的提问来让学生就课文内容进行肤浅的解答,教学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其实教师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要学生鉴赏文章举例论证的典型性并能在实践中运用,但是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仅从教师立场提出问题,没有考虑到学生立场,采用满堂问的方法,形式单一,过程繁琐。
好的提问教师要找准切入点,引发学生深度思考。例如可以从知识——能力——方法层面进行问题预设。据此我们设计:1.初中学习的议论文举例论证有什么特点?2.本文的举例论证具备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3.作者举完例子之后“拔腿就跑”了吗?他都是怎么分析的。4.请你用三句话总结一下对举例论证新的认识。这样的提问以举例论证的特点为切入点,遵循再现旧知——激活新知——转化能力的思维规律,尊重学生经验,珍视每一位学生的阅读体验,学生容易理解,具有很好的实效性。
2.简明适宜的拓展
在阅读教学中,拓展也是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法。拓展是从文本出发,挑选那些与文本联系最紧密、与教学目标最相符的材料,在文本关键点、学生知识盲点、新旧知识连接点上提供给学生参考,拓宽学生知识的维度与深度,发展学生的思维。课堂拓展应该是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学内容的渗透,而不是课堂教学的随意捏合。所以,只有深入钻研教材,充分了解学生学情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语文课堂的拓展。
简明适宜的拓展能活跃课堂气氛,简化知识点;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较拓展,通过举一反三的练习,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例如在《简笔与繁笔》中我们就可以在知识盲点上拓展。文章的题目是联合短语,表明议论的中心是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理解简笔与繁笔的辩证关系,则要辨清简笔与繁笔的概念。而学生单从课本定义来理解这两组概念显然有困难。据此我们可以在课堂的开头设计这样的拓展:首先明确简笔与繁笔的概念与关系,给出两组材料让学生辨析并赏析。
北岛最短的一首诗:《生活》——网。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孔雀东南飞》
北岛的诗只有一个字:网。却似乎包含着千言万语,这正是生活的要义。学生的理解是精彩纷呈的:(1)网,它如同双刃剑,能让我们收获,也能让我们困惑。(2)生活就如同一张网,错综复杂却有着紧密的联系,既沉闷却又有放松的出口。(3)知识是一点一点分散的,我们要学会把它们连成一张蜘蛛网,方便以后寻找自己想要的那部分。(4)网,是生活圈,朋友圈,互联网,让世界成为一个整体。这样的拓展不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堂文本的教学内容,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训练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语文学习能力,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孔雀东南飞》从十三到十六岁,用了几个数字构成了语言的层递之美,像阶梯一样一级一级地上去,这四年中兰芝学了织布、裁衣、弹箜篌,也学了读经书和礼仪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技巧。这是属于纵向的铺陈,用繁笔描摹兰芝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孔雀东南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乐府诗发展史上的高峰之作,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的一桩婚姻悲剧。拓展材料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弘扬经典,在无形中熏染了学生的古典情怀。在课堂开头拓展这两个材料,活跃了因为议论文的文体性带来的课堂沉闷,不仅清晰了学生的概念,提高了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而且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当然拓展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只有在立足文本的基础上简明适宜适时拓展,才能有效。
有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低效、无效而言的,而课堂教学的简笔与繁笔就是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上下功夫。教师要给学生减负,就要给自己加负,要在备课上下更大的功夫,不厌其烦地阅读文本,钻研教材,力求教学目标的精简,教学过程的简练集中。抓住课堂教学的根本,让学生兴致盎然参与课堂,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望,力争让每一节课都给学生最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董天明.课堂该在何处拓展【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4(4)
【2】程振理.“活语文学习”实践篇举隅【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6)
【3】眭金祥.民主课堂的三个要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12)
【4】徐华.语文课堂呼唤“少”的艺术【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