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汽淋漓的生命

来源 :中学语文(学生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煮雨,熬出了一场场水汽氤氲的历史剧,煨出了一个个水气淋漓的生命。它们在冰冷坚硬的衬托下,愈见空灵生动;他们在呆滞干瘪的同类前,愈显鲜活永恒。
  都江堰是那四川梅雨季节里的玲珑霖,滋润、清朗了千秋万代人的焦渴心。它其中切切实实的水,精神焕发的水,喧嚣奔腾的水,都满负了蜀地的日月灵气,满载了李冰的大智大贤。
  开篇一句“我以为”,让千讴万颂的长城成了都江堰后萧瑟的陪衬。在宏大与质朴,在突兀与隐没间,都江堰是奉献而不言回报的后者,在时间里站成了一道风景。没有过多的言辞藻饰,没有极致的神话渲染,既然是水土混成的枢纽,就该有土地的厚重与山水的朴拙,就该成为一座山,背扛责任,面向人民。秦代以后,没有人记得长城曾御过多少侮,几时真正成为它计划中的样子,却记得有多少人为它的修筑、修缮留下的那长河般的血汗,记得都江堰的脊梁曾挺直了几代人的臂膀,使其不再在水旱之灾面前脆弱如蝼蚁,忧惧,而又彷徨。
  真正的雄伟总是以卑渺为屏障。
  走过重重掩映的绿色,没有预示,没有铺垫,帷幕轰然拉开之时,真正的雄伟才以本来面目蔼然示人。因为胸中早有真积淀,压住浮虚的身子,所以不必刻意炫耀、哗众取宠。壮丽的激流中云雾蒸腾,是平凡却强劲的力量震撼了余先生和读者的心。真正强大鲜活的力量愈沉着,就愈见伟大。
  我站在堰边,在更深更远的屏障后瞭见了一个更深更远的生命。
  隔着雨雾,他有黑褐色的眸子,黄土色的肌肤,他的生命仿佛就来自他耕耘的这片土地,他的灵魂最终也注入了这片土地,蒸腾在他的长锸后,静静凝视着他深爱的子民。
  有些生命就是能像李冰般跨越时代风干的碎片而存活在人们永久的记忆中。他们不是因为平凡而伟大,却恰是因为伟大而平凡。因为伟大到极致,所以才平凡地隐入幕后,只衣袖一挥,留满世甘霖雾气,永久诉说着他曾经的故事。
  这些故事里,有坚忍,有坚守,有执念,更有执著。为了他人生命的鲜活,他们就是愿意将生命幻成烟雨,滋润万代人,将血汗筑成磐石,丈量万人幸福的尺度。只有屏障,只有蜀地的淋漓水汽,能避住這样的气度,能避住这样的光芒。
  所以,中国有幸,蜀地有幸,鄙人有幸,在这个水汽不丰的季节里,邂逅了这样一个水汽淋漓的生命,一个用生命滋润濡养他人,一个用生命清朗历史烟云的李冰。
  真正的雄伟不站在繁花烂漫处,而是默默屹立在水汽淋漓的幕帘后,静静壮阔着、灵动着、永恒着……
  [作者通联: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第一中学532班]
其他文献
【主题导语】  李娟,1999年开始写作,曾在《南方周末》《文汇报》等开设专栏,并出版过散文集《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走夜路请放声歌唱》等。这些散文集里的文章,将生活中的琐事信手拈来,在作者轻声慢语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温馨与淡淡的哲理。  读着李娟的散文,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永远十七八岁的女孩,她怯生生地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小心翼翼地观察着这里独特的自然环境,然后蹑手蹑脚地走近这里的
期刊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只有运用逻辑思维,才能把握具体对象的本质,进而认识客观世界。作文的审题、立意与行文自然也是离不开逻辑思维的,我们必须先弄清命题人的意图,选择出最佳立意才可能成功地作文。否则,就可能出现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审题不准、立意不高,就匆匆下笔的结果必然是“失之毫
期刊
【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纽带是起联系作用的人或事物。人心需要纽带凝聚,力量需要纽带汇集,当今时代,经济的发展,文化的交流,历史的传承,社会的安宁,校园的和谐,家庭的幸福等都需要纽带。  【思路点拨】  一、材料解读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江苏高考新材料作文,其命题有三个特点:一是材料提供一个核心关键词,点明写作的起点与中心
期刊
唐代皎然在其《诗式》文论中有“偷语、偷意、偷势”之观点,我以为作文中“偷”是不可取的,毕竟涉及到品行问题,但“借”也就无可非议了。何谓“借”呢?举两个例子来说明,就是别人称呼“洋芋”为“土豆”,你却叫它“马铃薯”;别人称呼“苞谷”为“苞米”,你却叫它“玉米”,其实质没有什么区别,换个包装而已。  2015年,我参与全省高考作文阅卷,巧遇一篇作文,其80%的文字均出自我的著作《满分作文万能素材套用》
期刊
画家是为万里江山而生的,画家总能知道,人世間最美丽的是什么。  可江山如此之大,河海山川何其多,大美在哪里?美在外表,但更在内质。一眼之间的美容易发现,但凡是大美,总是无形地隐藏在物事的深处,必须用心深谙其神韵。这样的美若是寻找到了,便会叫人念念不忘。  在我的心中,五台山,便是这样的地方。  多年来,我一次次地登临,一次次地拜望,看山寺桃花始盛开,看香火袅袅,可谓精神的愉悦和享受。我还喜欢那山上
期刊
通常高考作文题是兼顾记叙、议论两种文体的,但也不排除有明显倾向的可能。比如2017江苏高考作文题就是明显的偏记叙文的一道作文题。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遇到这样的作文題,建议考生还是顺着命题者的意图
期刊
考场上如何写出一篇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记叙文呢?“叙述视角转换”是写作的一个妙招。  大家知道,照相师照相,总会把照相机放在一定的位置上,照相机所处的位置,就叫照相的角度;画家写生,往往要选择最适当的立足点对描绘的对象进行最佳地呈现,其立足点就叫绘画观察角度。同样,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在叙述人物、事件时,由于对象不同,表达的重点不同,观察点、立足点和切入点也就有所不同,而
期刊
考场作文作为一种指向性和特定性十分明显的创作文,其作文的立意一定要集中而突出,中心专一,显豁突出,才能使文章吸引人、震撼人,从而具有启迪意义或教育作用。考场作文作为一种短小的文章,如果东拉西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就会使人不得要领,不知所云,中心游离,不能给人以明显的观点和态度,从而无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考场作文的每一句话,每一个段落,都必须受中心的管束和统帅,都必须为表现和深化中心服务。在
期刊
材料作文或命题作文的题目,写作范围一般都比较宽泛,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中心、材料、结构、文体、语言等限制。从这个角度讲,高考作文题的特点就是“大题、宽题、虚题”——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包容的人事物理众多,容易把考生的思维引向宏观,为考生提供了张扬个性、驰骋笔墨的广阔天地。但这类题也使考生难于把握,落笔时不易集中,失去方向,无法驾驭,导致写出来的作文空洞庞杂,泛泛而谈,立意肤浅,人云亦云,甚至出现
期刊
记叙文的选材难不难?说不难的话,阅卷中千篇一律是议论文;说难的话,每年刊载在报刊上的满分记叙文都是可近可亲,近在咫尺的生活小故事。因为凤毛麟角,所以但凡是记叙文,在高考中通常以高分酬劳。有人质疑高考记叙文故事的真实性,其实这根本不是问题。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允许虚构的。无论是真的还是假的,只要有生活的基础,只要在生活中是可能发生的,那么这个故事就有存在的理由,就是真的。所以,考场上虚构故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