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海“漂流”到东京,内山书店今年100岁了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d55443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下旬,东京神保町举行一年一度的“旧书节”,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体验淘书樂。
  作为日本首屈一指的书店街和出版中心,神保町以汇聚数百家各类书店而闻名。著名的内山书店,就坐落在神保町中心的铃兰街上。2017年,它迎来了创建百年的纪念日。
  作为在日本、乃至全球最具代表性的专业中文书店之一,内山书店在中日交流的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存在——其创始人内山完造与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鲁迅先生交情深厚,内山书店更是见证了中日关系的纠葛和两国文化交流的传承。
  上海内山:9年间,鲁迅到访500次,购书1000余册
  1936年,中国作家鲁迅辞世,在治丧委员会主席团名单中,宋庆龄和毛泽东的签名旁边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内山完造。
  内山完造早年曾是日本一家眼药店驻上海的特派员,做推销眼药水的工作。由于经常赴各地出差,妻子在家无事,完造便于1917年在上海开设了一家小小的书店,取名“内山书店”。
  1927年,鲁迅辞去广州中山大学的教职、辗转至上海的第6天,便和内山完造结识了。当时,上海正被国民党(中华民国时期执政党)的“白色恐怖”和日本的战火笼罩,鲁迅曾先后3次在内山完造的帮助下避难。
  “当时内山书店卖的书,有很多和马列主义有关系的,和进步思潮有关系的,在中国新文化运动起过作用的大家,他们很多书都是从这里购得。”中国文化部前副部长刘德友在一次采访中说。
  据《鲁迅日记》披露,1927年到1936年,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500多次,购书1000多册,主要涉及思想史、文学、美术、日文图书等。内山书店对于鲁迅而言,既是“书店”也是“沙龙”,它提供各种书籍、期刊等最新思想和信息,也让鲁迅通过这个空间与外界交流。
  除鲁迅以外,上海内山也汇聚了郭沫若、茅盾、田汉等众多有过留日经历的中国文人和作家。当时的日本作家和戏剧人员访问上海,内山同样为他们提供场所。
  东京内山:NHK电视台评论员、中国作家是书店常客
  内山嘉吉是内山完造的弟弟。1935年,在哥哥的鼓励下,他在东京世田谷开设了一家内山书店分店,后经过两次搬迁、一次大楼翻修,但好在“地方一点一点变大,书也越来越多”。
  1947年,内山完造回到日本,成为东京内山书店顾问,继续从事日中文化交流活动。三年后,他在东京参与筹建“日中友好协会”,后又两度访问北京。1959年,内山完造前往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活动,期间突发脑溢血去世。
  因为内山完造与鲁迅的友谊,神保町的内山书店一直是中日交流的地标,吸引了很多中国游客。内山家族与上海鲁迅纪念馆、周家后人至今保持着联系。
  2016年10月,鲁迅的长孙周令飞访问日本,参加东京大学主办的“夏目漱石之孙与鲁迅之孙对话”。活动期间,他专门去书店拜访。同年,中国作家余华、梁晓声和蒋方舟也曾先后到访内山书店。余华感慨,没想到日本还有这样一家历史悠久的中文书店,走进去感觉仿佛接近到了鲁迅先生、郭沫若先生。
  内山完造一代先人留下的“遗产”——比如鲁迅亲笔题字的折扇、印着“周树人”的名片,后人都保存得很好。通过这些信物,从上海到东京的距离,似乎一下子拉近许多。
  内山书店的第四代“掌门人”内山深告诉捕舆者,神保町书肆林立,但百年以上的书店并不多,像内山书店这样的百年老铺不过五六家。而由日本人经营的中国图书专门店就更少了,只有内山、东方、亚东等几家。2010年以后,内山书店扩大了业务范围,除中国书籍以外,也介绍并销售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版物,当然“主力还是放在中国图书上”。
  通过与北京的国际图书贸易公司、出版社等机构合作,目前内山书店每月引进40-50种图书,内容涉及语言、教材、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文学等。在一排排两米多高的书架上,这些书籍被细致地用“日中战争”、“现代中国”、“中共党史”、“香港”等黄蓝两色标签加以分类摆放。顾客读者一目了然,很快便可以按照指引找到感兴趣的类别。
  过去,日本的学者、研究者、学生是内山书店的主要读者群。“这一批读者比较稳定,不过现在日本学中文的上班族越来越多,有的在学语言的过程中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兴趣,就会来这里看看有没有合适的书。”内山深向捕舆者透露,有一位NHK电视台的评论员是他们的常客。
  如今,“书店”一词的含义已经变得复杂。许多书店为了缓解运营压力,开始涉猎其他业务,比如卖咖啡、卖文创、办活动等;相比之下,内山书店仍规规矩矩,业务也似乎波澜不惊。
  “100年了,压力很大”
  “100年了,(经营书店)压力很大。”第三代店长内山篱(内山深父亲)曾在2014年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前边人做了太多、太大的事迹,所以后来的我们压力很大呀。(我们)正在找出路,在拼命地维持下去。”
  面对经营上的难关,内山深认为,首先还是要做市场调查,“了解日本人爱看什么样的中文书”。除此之外,尽可能地去找别的书店没有的书,让更多日本读者通过中文书籍了解中国,喜欢上中国。
  作为内山书店的起点,见证中日友好交流历史的上海内山书店在1945年日本战败后被国民党作为“敌产”接管,从此成为“文物”。内山完造也在2年后被遣返回日本,当时他形容这是“梦碎”了。
  20年前曾在北京大学留过学的内山深,汉语已经有点忘记。因为伯祖父、伯婆(即内山完造夫妇)埋葬在上海,他也会来中国扫墓。“我回来上海,但书店还没回来。假如有机会在上海重新开内山书店……我们家里人都想着那一天。”
  编辑/徐展
其他文献
《儒林外史》中有位文章选家马纯上先生,又称马二先生。他的工作是编选时文辑印,作为科举文章应试指南,南京、杭州、嘉兴等地的书肆里,到处都有他辑选的文册售卖。  书肆,是古今典籍的聚散地,是雅俗文化的传播体,以此为桥梁,联系着难以计数的文人学者、藏书家、书生及其书贾等形形色色的人物,承载着文明资源与学术薪火的积聚与传送。书肆的繁荣或凋零,折射着社会经济与时代文化的盛衰变幻,而书肆的分布迁移,则又与该地
期刊
最好  女友问我,你如何看禅?  这个短信让我一时怔住。因为来得太突兀,她是让我欣赏的女子,有恐怖的美。无论人还是文章,隔着岸,我已经闻到她的香,阵阵袭人,有道不出的美。  她的人,说的,看的,谈的,我远远观看着,近了,却又茫然,这感觉,其实就是禅。  记得胡兰成写过这样一句:“记得正二月里汉阳人做棒香,一种土黄,一种深粉红,摊子竹簟上在郊原晒香,远看还当是花,我非常喜爱那颜色。”我看这个禅,就是
期刊
初秋,凉意渐生,湖中的荷花尚未谢却,岸边的烟柳依然葳蕤,人眼依然是一派绿意盎然,一切都还是恰好的模样。  记得学服装设计时的老师说过,任何颜色只要放在恰好的位置,都是美丽的,作为一名设计师应该学会喜爱所有的颜色。很多年过去我依然清晰地记得这句话,如今的满目绿意就是我喜爱的颜色之一,喜爱它的的娴雅宁静,也喜爱它的无限生机。  编辑发来了三张新书的封面设计图,一幅是浅粉底色上撑放着一捅红色的撒花油纸伞
期刊
程子论及《论语》道: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对于纵横天上人间,驰骋古今东西的论著,每用心读一次,你的境界和格局就提升了一次。读《中庸》也便如此。  早年读《中庸》时,朦朦胧胧,然“和而不流”却深植我的内心,成为我的人生信条。迩今,在孔老师的引领下,和240多名学友在“文儒微课堂”学习《中庸》整4个月后,我的格局和境界便又提升了一层。  作为人类最高智慧的《中庸》为我们指
期刊
因为是多年前的旧事了,所以记忆不是很清楚。但我可以确定我从爱知医学专门学校转职到仙台医学专门学校是明治三十四年(1901年)末的事。在那之后两年或三年,周树人君作为第一个从中国来的留学生进入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因为是留学生,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周树人君和一百人左右的新人校生以及三十多人的留级生一起听课。  周君身材不高,脸圆圆的,看上去人很聪明。记得那时周君的身体就不太好,脸色不是健康的血色。
期刊
《聪明累》  机关算尽太聪明,  反算了卿卿性命。  生前心已碎,死后性空灵。  家富人宁终有个,  家亡人散各奔腾。  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  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  忽喇喇似大厦倾,  昏惨惨似灯将尽。  呀!一场欢喜忽悲辛。  叹人世,终难定!  母女双钗  王熙凤唯一一次没有进行锱铢必较、不留余地的算计,就表现在对刘姥姥的仁至义尽上。虽然她善待刘姥姥,也有做给贾母和王夫人看的意味,但无论如
期刊
一本书诞生之后,会出现在网络电商平台和自媒体,但能让我们直接触摸到的,是分布于全国的书店。  一些书店赢得了无数名誉,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标,世界最美书店等等。关于书店的讨论很多,有很多关于书店的组织、活动和论坛。而人们却忘记了站在书店背后,他们是书店形成不同风格的灵魂人物,那是一个人或是那一个团队,但他们只有一个名字:图书采购,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像样的名字,更不会出现在全国的读者、公众讨论的视野范围
期刊
在杭州西湖的“柳浪闻莺”景区有个钱王祠,“钱祠表忠”也是2007年的“西湖十景”之一。今天说到杭州古代名人,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有苏小小、白居易、苏轼、岳飞、于谦等等,但要说对杭州与西湖开发功绩最大的,还要数五代十国的吴越开国国王钱镠。  杭州古称余杭。相传大禹乘船往会稽山大会诸侯,至杭州则弃船,所以叫余杭,“杭”即是木舟之意。“六朝以上人,不闻西湖好。”相比北边的苏州、南边的绍兴,当杭州已经亭亭玉立
期刊
1917年1月4日,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上任伊始,他就决心要对北大进行改革,并打算首先从文科人手,因为当时的北大文科,顽固守旧的人物特别多;因此,对于文科学长这一职务的人选,蔡元培极为重视,他打算聘请有革新思想的人物来主持文科,并请时任国立北京医专学校校长的汤尔和推荐人才。  那个时候,陈独秀正在上海办《新青年》杂志,为了筹集股份,他与汪孟邹一起来到了北京,住进了前门附近的一家中西旅馆。有一天
期刊
博尔赫斯曾说,如果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诚然,书籍承载了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净化心靈的不二法门。故而,各色书店也成了现代人进行心灵沉淀的最佳去处。与大陆地区新华书店占据记忆中的绝大部分不同,偏居一隅的小岛台湾上,无数以“艺文”为使命的书店层出不穷,他们以“独立书店”的理想,为浮躁的现代社会守护一方精神的净土。  书生报国的文艺情怀  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活没有阳光”。的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