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机关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及完善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kuai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12月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人民检察院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实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决定从2006年3月1日起,按照“分步实施、稳步推进”的原则,在全国检察机关逐步推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这是检察机关顺应法治进步的时代潮流、积极应对职务犯罪侦查工作面临的挑战的一项重大创举,在检察事业的发展历史上具有重要而又深远的意义。
  一、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法律性质
  同步录音录像是侦查机关在刑事侦查过程中,以同步录音录像方式记录侦查行为的诉讼活动;它所形成的是以录音磁带、录像带、电子计算机硬盘、光盘等为载体的,以用于刑事诉讼为目的的视听资料。司法实践中,同步录音录像记录的侦查活动包括:讯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刑事诉讼中,录音录像早已为侦查机关所利用,而它在国外,基于各国法律的规定也不乏使用之规定。在我国1997年新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视听资料是刑事诉讼证据的一种之后,同步录音录像随着录音录像证据的广泛使用也广泛发展起来。它产生时的典型形式是侦查机关在讯问犯罪嫌疑人和询问证人时,同步制作录音或者录像。这种形式的产生,是因为新刑事诉讼法摈弃了纠问式的庭审形式,而规定了控辩式的庭审形式,这种形式下,法庭更多地以犯罪嫌疑人和证人在法庭上的陈述作为采信的依据,这样侦查机关在刑事侦查阶段所取的犯罪嫌疑人交待和证人证言就潜在地存在着不稳定性。为了更好地固定证据,侦查机关在讯问和询问之外,又通过同步录音录像固定言词证据,这样在审判过程中,一旦被告人、证人翻供,可以当庭出示录音录像以证明其在侦查阶段所作的交待或证言的自然性、合法性、真实性。由于同步录音录像存在着客观性、动态直接性,所以司法实践中,侦查机关也逐步利用其记录其他的侦查活动,如搜查、扣押、勘检、检查,以固定侦查行为和相关的物证。
  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的现实意义
  1.同步录音录像有利于保证办案活动的正常进行。同步录音录像能促进检察机关严格执法、文明办案、提高办案人员的素质,录音录像固定的证据可以有效地防止审讯和庭审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翻供和无端指控办案人员刑讯逼供等现象的发生,有利于打击犯罪,保障司法活动的正常进行。
  2.同步录音录像有利于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利。同步录音录像能对讯问方形成强有力的约束,规范办案行为,监督办案人员的执法行为,防止刑讯逼供和其他非法方法获取口供现象的产生。如果侦查人员实施刑讯逼供、诱供、指供等非法手段,不但侦查人员的违法行为被真实完整记录,而且收集的证据必然无效。这必将极大程度地保护犯罪嫌疑人的权利不受侵犯。
  3.同步录音录像有利于保护办案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步录音录像真实地记录了讯、供双方活动的完整过程,具有再现性, 它在讯问结束后可以通过特定设备播放整个讯问过程, 既能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又能保障侦查人员不被恶意投诉。
  4.同步录音录像有利于统一指挥提高办案效率。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特别是查办一些大案要案、疑难案件,工作艰巨,情况复杂。通过同步录音录像对审讯过程的全程监控,可以极大地方便指挥员在指挥办案过程中随时掌握办案情况,准确把握办案时机,正确作出办案决策,适时根据案情变化调整、部署办案策略,保障侦查工作顺利进行。
  三、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缺陷
  1、立法位阶过低。目前有关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规定只是检察机关一家的内部规定,缺乏实施的普遍效力,一旦出现部门权力扩张、行业保护或任意解释甚至拒绝执行该规定的情况,将使其作用大打折扣。此外,在实务操作中检察机关与公安、法院的配合上亦存在衔接失调之处。在和公安机关的协调上,目前在看守所配置同步录音录像设备的很少,这给讯问在押犯罪嫌疑人带来不便。在和法院的协调上,易出现检察院在法院审理中以涉及国家秘密为由拒绝提供同步录音录像资料的情况以及法院對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不予采纳的情形。
  2、制度设计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首先,《规定》明确适用于讯问犯罪嫌疑人,这表明是在立案之后。但是在我国职务犯罪侦查中存在着“不破不立”的传统,刑讯逼供等侵犯人权的现象亦大量发生于立案前阶段。在此情况下,通过同步录音录像往往难以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的人权。其次,《规定》要求所有职务犯罪案件必须同步录音录像。但是实践中很难做到。最后,犯罪嫌疑人发现侦查人员应当全程同步录音录像而没有录制或者违反程序录制时,对其缺乏相应的救济机制。
  3、监督机制的缺失。由于内外部监督机制的缺失,实践中普遍存在不执行或者变相执行《规定》的情形:侦查监督、公诉、监所检察等部门在办理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过程中,对讯问犯罪嫌疑人很少实行同步录音录像;侦查部门有时先录制、再办理相关手续,程序上存在瑕疵;法律文书不规范;资料保管利用不规范,个别检察院重录制、轻保管。此外,部分检察人员缺乏将资料用于法庭上指证犯罪的意识。
  4、法律后果不明确。《规定》对实施范围和起止时间、实施主体、双方权利和义务、特殊情形的处理等作了详细的规定,但对违反《规定》的处理却唯独没有规定,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四、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完善
  1、提高其立法位阶。可以在《刑事诉讼法》“侦查”一章中关于“讯问犯罪嫌疑人”一节中就同步录音录像制度及其音像资料的法律性质和地位、录制原则和程序、适用对象等做出详细规定,使其成为公安、法院和检察院都能认同和执行的制度。
  2、完善制度设计上的不合理之处。首先,针对“不破不录”、“先破后录”等情况,重新界定“全程”的内涵:只要侦查人员接触有犯罪嫌疑的人,无论是否立案,就要进行同步录音录像;其次,借鉴我国台湾地区刑事诉讼法中关于“讯问被告应全程录音”的除外规则,建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适用除外规则;最后,建立犯罪嫌疑人、证人的权利救济机制,可以考虑由检察院的纪检、监察人员组成专门部门,根据犯罪嫌疑人的申请而迅速做出判断,如果犯罪嫌疑人不服,还可以向上级检察院申诉。
  3、建立健全监督体系。加强内部监督。可以将同步录音录像制度的实施情况纳入目前检察机关的考评体系中,制定出台科学、合理且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考评指标。还可以充分发挥检务督察的作用,就实施过程中出现的不规范行为进行专项督察;加强外部监督。可以考虑建立侦查讯问时律师间接在场制度,具体操作是:讯问时,允许律师在讯问室外的另一房间观看经过消音处理的同步录像。讯问结束时,如果律师认为讯问符合同步录音录像的相关规定,应当在讯问笔录上签字或者盖章;如果不符,有权拒绝签字或者盖章,并可提出纠正意见,甚至可以在得到犯罪嫌疑人同意的情况下进行申诉控告。
  4、明确法律后果。确立程序性制裁措施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1)对于应同步录音录像但没有录制的,如果犯罪嫌疑人提出讯问中有刑讯逼供行为的,应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即由侦查部门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若不能证明,则应当排除相应的犯罪嫌疑人供述。(2)如果在录制过程中出现一些不符合同步录音录像要求的行为,法官对此有自由裁量权。在裁量时,应以行为是否严重影响口供的真实性和自愿性为标准。(3)排除非法证据的启动程序,既可以通过犯罪嫌疑人(被告)通过诉权的方式来适用,也可以由法院以主动行使裁判权的方式进行。(4)证明标准上,因侦查部门举证能力较强,所以对其证明标准要求相对较高;犯罪嫌疑人原则上只有释明责任,并且只要达到一定怀疑程度即可。(5)当讯问笔录和同步录音录像资料不相符时,该部分笔录不具有证据效力。
  (作者通讯地址:福建省大田县人民检察院,福建 大田 366100)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网络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发展,网络在现代社会的生活越来越普及,因网络虚拟财产而产生的纠纷越来越多。但是我国关于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仍认识不一,主要存在知识产权说、债权说、物权说三种学说,但笔者认为,网络虚拟财产具有民法上物的特征,是一种特殊物,可以准用物权法的有关规定。  关键词:网络虚拟财产;物权属性;法律保护    一、网络虚拟财产的概念  “网络虚拟财产”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尤其
期刊
摘 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经济生活进一步国际化,知识产权在经济中的地位愈显重要。针对知识产权犯罪发展的现状,我国司法机关加大了惩治力度,这对于保护智力成果所有者权益、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立法中忽视了知识产权被害人保护的具体措施,其利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为此,笔者拟就知识产权犯罪中被害人保护的若干问题,如知识产权犯罪的内在、外部原因、被害人保护的对策等等进行初步
期刊
2008年2月2日晚,原案被害人解某某与原案被告人马某某通过上网聊天相约见面,二人来到河东区如家快捷酒店开房后,马某某乘解某某洗澡之机将解某某手包盗走,内有现金1000元及多张银行卡。当晚马用解的银行卡提取现金又刷卡消费共计2220元。2月20日晚6时许,解某某在河东区万新村抓住马某某后,拨打110报警。公安河东分局东新派出所值班警长吴某某带民警陈某某处警,随后将解某某、马某某带回派出所内调查。在
期刊
司法审计模式是政府审计管理体制中的一种重要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不仅具有相关审计职能,而且还拥有一定的司法权限。目前实行司法性审计模式的国家主要集中在西欧大陆以及南美和非洲等一些拉丁语系的国家,比较典型的如法国、意大利和巴西。法国作为司法性审计体制的发源地,当之无愧是其典型代表。法国是议会共和制国家,现行宪法确立了兼具议会制和总统制的某些特征,被称为“半总统制”的政治体制,实行立法、行政、司
期刊
摘 要: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是最高人民检察院根据司法实践的需要在全国检察机关推行的一项重要制度。经过十余年的探索,该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但也存在着现实的问题阻碍了该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本文结合具体业务实践,试对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以进一步完善该制度。  关键词: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制度改革;职权    自1999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在检察机关全面推行主诉检察官办案责任制以来,经过
期刊
互联网的开放性、普及性、及时性,使之成为当今反映社情民意的最重要渠道,也为政法舆论引导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调查表明,当前相当一部分网络热点与政法工作有关。从网络中及时了解社情民意、发现政法工作的有用线索(如举报、控告、贪污、渎职线索),有效化解政法舆情危机,并利用网络加强政法舆论引导工作,提升执法办案公信力,是政法机关必须面对的急迫任务。  一、网络舆情给政法工作及舆论引导带来不可回避的新挑战 
期刊
摘 要:社区矫正作为非监禁刑罚的执行方式,在我国现有政权及法律架构下,应当由检察机关进行法律监督。本文主要探讨了实践中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具体作法,明晰检察机关在监督中的角色定位,探讨当前情况下社区矫正检察监督存在的问题,对此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检察机关;社区矫正;法律监督    社区矫正(Community correction),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欧美国家,美国学者博姆指出,“
期刊
检察机关政工部门是各级检察院党组的办事机构,是检察机关的核心部门,政工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关系干警的切身利益,关系检察队伍稳定和战斗力,关系检察工作的长远发展,在检察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做为检察形象的政治窗口,自身建设的状况如何,不仅关乎着职责的履行,更影响着党组的威信。基层检察院政工干部肩负着本院思想政治、教育培训和组织人事管理等重任,其工作人员必须要在提高自身建设上领先一步,为全检察系统的
期刊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都明确规定人民检察院的性质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随着90年、91年《行政诉讼法》与《民事诉讼法》的正式实施,两大诉讼法都对检察机关民事、行政诉讼监督的职能作了明确定位,即对人民法院已生效的民事、行政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时,以审判监督的方式行使监督权。目前,全国各地检察机关通过办理抗诉案件,为申诉人挽回了经济损失,维护了社会稳定,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欢迎。但
期刊
超期羁押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难题。它不仅具有违法性、侵权性、渎职性和社会危害性,而且严重影响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越来越引起中央高层的关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曾多次组织清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每一次清理都会发现新的问题。出现“前清后超、边清边超”的怪现象。  一、当前超期羁押存在的原因  (一)立法上对羁押规定的不完善  1、刑诉法对羁押期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