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laixunb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庭及其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所以能起到“引路”、“型塑”的决定性作用,主要由于父母具有优良的人品素养、科学的育儿才能,家庭具有高尚的家风习俗,慈善的亲子关系。生活在这类家庭中的子女,一般都会心理健康、品德高尚,所以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具有保障机制的家庭。儿童在双亲的呵护和正确教育下,能产生一种安全感,从而有利于童心的自然发展:
  相反,如果家庭成员缺损,由此造成的教育缺损,势必使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单亲家庭(指父母一方死亡或父母离婚)对子女心理的影响,是一个严重问题,也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单亲家庭(主要是离异家庭)的儿童的个性受离异者自身心态影响,常表现为:
  
  1 感情脆弱
  家庭长期的不和、敌对,缺乏温馨和关爱的环境氛围,使儿童缺乏与亲人正常的情感交流,情绪起伏不定,心理常处于矛盾状态中。容易被恐惧、悲伤、忧愁、抑郁等消极情绪笼罩,学习注意力难以集中,感情较为脆弱。
  
  2 性格孤僻
  父母的离异,使儿童大都有被抛弃的感觉,当看到朋友或同学生活在幸福中时心里会有说不出的苦楚,这种心理的不平衡会使儿童长期处在冷漠、孤独的心理状态中,导致性格孤僻,表现为沉默寡言、怕交往、疑心重、固执和缺乏正常的交际能力等等。
  
  3 自暴自弃
  单亲家庭的儿童很难得到有效的教育,容易受周围不良行为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又得不到及时关怀和教育,因此很容易就此形成自暴自弃的心理定势。
  从我校一年级抽取一个班做调查,54名儿童系完全家庭,4名系单亲家庭,比较中发现单亲家庭的儿童在情绪、性格、行为、学习和品德方面的问题均多于完全家庭儿童。
  情绪方面:低落、爱哭、常发呆、好发怒、惧怕某些动物或人。
  性格方面:好吹牛、自夸或冷漠、固执、自卑、孤独、不愿与人交谈。
  行为方面:好动、行为较放任。
  学习方面:学习上有困难,成绩差,不能发挥潜力,怕上学。
  品德方面:有时说谎话或欺骗;做错事不感到羞愧,但经教育后又后悔不已,却又知错不改。
  以上现象在7~8岁儿童身上体现得不尽然,但已初见端倪。必要的心理辅导应从小开始,刻不容缓。
  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两方面着手:
  
  一、要注重对家长的心理指导
  
  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家庭中,家长和儿童朝夕相处,情感上最依恋,所以家长的影响最直接也最强烈。单亲家庭的家长,自身情感受到伤害,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但为了儿童的未来,家长必须要善于控制自己,学校也可通过以下几方面帮助家长:
  
  1 开设系列讲座
  使家长认识到家庭环境对子女具有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作用。并要求单亲家长学会自我调节,注意个人心理健康。
  
  2 定期开展咨询活动
  班主任老师主动创造机会与单亲家庭的家长谈心,真诚面对他们的难处,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指导,真诚地帮助他们,做好学校一方的工作。
  
  3 提供学习资料
  根据单亲家长的需要,为他们提供学习资料,定期联系;经常关心他们及其子女,培养扩大家长的兴趣爱好,避免产生不必要的悲观情绪。
  
  4 帮助解决后顾之忧
  单亲家庭的经济状况相对于完全家庭来讲,有一定的困难,学校有责任帮助这些家庭解决后顾之忧,保证其子女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以及人格尊严。
  
  二、要注重对单亲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单亲家庭的儿童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需要看清“周围的世界”,认识自己在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
  
  1 培养单亲儿童的积极情绪
  当他们碰到不愉快的事儿时。教师可多与他们聊天,采用转移法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及时驱散他们心中的阴霾。平时多注意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为班级做好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
  
  2 补偿爱的教育
  单亲家庭的儿童,由于家庭的破损而导致了教育的缺损。祖辈们给予的往往是溺爱,使儿童逐渐养成了对长辈的依赖性,情感较为脆弱。为此,教师要在给予爱的同时,进行爱的补偿教育。多注意观察,发现他们到底缺乏来自哪方面的爱,如果来自父亲,那么首先鼓励儿童要学会坚强,学会爱妈妈,做个有骨气的人;如果来自母亲,教师则要更多地给予他们母亲般无微不至的关怀。儿童需要感情,他的感情首先取决于大人对他们细致、周密、诚恳、绝对自然的关爱。
  
  3 捕捉儿童兴趣和行为的闪光点
  及时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健康发展。
  
  4 发放“单亲联系表”,组织专门的活动
  加强学校与家庭间的联系,同时适时组织亲子活动,在共同参与中增进了解,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离异家庭的儿童是无辜的,他们的行为无论好坏都应得到理解和体谅,其心理的健康成长应备受关注。作为教育者必须善于将特殊的爱给予这些特殊的儿童们,永不言放弃,使他们与正常儿童一样拥有一片蔚蓝的、晴朗的天空。
  栏目编辑/于 洪
其他文献
上期我们刊登了北航附中“教师成长小组”活动的上半部分,本期请您继续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教师成长小组”系列活动之三:独特的我  [预期目标]  1 进一步探索自我,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2 增强关注自我的意识,并开始重视自己的心理健康。  3 初步形成在工作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思想。  [活动过程]  1 托气球  准备好若干气球,各小组围成圈,由托一个气球开始,逐渐增加到若干,要求气球要
期刊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以下几点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的方法:  正面鼓励法有自卑心理的学生特别需要尊重,教师不要随意批评、训斥自卑的学生。对这样的学生要以正面鼓励为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克服自卑的心理。  例如:有自卑心理倾向的学生上课回答问题时,即使没有答对,我也鼓励地说:“你能积极举手发言,有勇气,很不错,我非常佩服!”或者说:“你的答案已经很接近正确答案了,我相信下次你一定能答对!”再比如:有自
期刊
四川    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新年迈出新步伐  继2d01年9月贵阳会议之后,成都市结合教育部基教司德育处《区域性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及全国八大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区工作(成都市为八大实验区之一),进一步加强了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力度。  首先,成都市教育局于今年初正式颁布了《成都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意见》及附件《成都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评估细则》。该文件对成都市未来5年中小学心
期刊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尊重人的心理需要为出发点,为原则的,关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一种教育。在这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能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伏尔泰说:“耳朵是通向心灵的道路。”笔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倾听,要善于倾听。    一、忽视倾听的原因以及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给我们造了两只耳朵一张嘴,就
期刊
在2002年2月刊中,我们与大家一起分享了“心灵家园”网站的部分内容,限于篇幅,此文分两部分刊登,希望大家继续关注。    四、“心灵家园”网站栏目的内容与功能    当你轻轻点击“心灵家园”,《致爱丽丝》的乐曲在耳边响起。你可以在“心灵绿洲”漫步,“心灵港湾”浏览,“心理档案”查询,也可以在“心灵之约”与专家交谈,与辅导员对话,与同伴交流。“心灵家园”为你提供了集阅览、咨询、交流和娱乐为一体的学
期刊
考试焦虑是一种情绪反应,是当考生意识到考试情境或考试结果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内心体验。中考、高考期间,考生的紧张和焦虑往往会影响其正常水平的发挥。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控制考生考试焦虑的关键所在是:让每个考生都拥有一颗平常心    一、调整心理状态,正确对待焦虑    耶基斯一多得森定律表明,动机强度与学习成绩并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型的曲线关系,即动机过弱不能激起学
期刊
[编者按]  林崇德教授是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2000年全国劳模,2001年全国十佳师德标兵,并担任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长期致力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基础教育领域有独到的见解。为了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走对路子”,本刊记者走访了林崇德教授。  问:林老师,您好!您曾在许多场合反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走对路子,那么,该怎样理解这一问题呢?  答:进行心理健康
期刊
第一讲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一、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是中小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每次讲座可根据中小学生和教育工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的专题内容进行。如升学考试前举办“怎样克服考试焦虑”的讲座;新生进校后,举办“如何适应新环境”讲座;为青春期到来的学生举办“青春快乐谈心会”以及“异性交往的技巧”等专题讲座。这些专题讲座的内容都是中小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会受到他们的喜
期刊
在班主任的要求下,刘小义来学校咨询室与我谈了几次。我经过长期的观察、访谈,发现了造成刘小义问题的原因。    一、心理问题的成因    1 家庭环境因素  刘小义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姐姐,他是老小。因为老两口儿晚年得子,所以对他很是宠爱,他说怎样就怎样,使他从小便形成了强烈的自我中心倾向,受不得半点儿委屈。这种家庭教育方式使他难以适应学校的生活。二年级时,有一次受到老师的惩罚、训斥、责骂,
期刊
一、研究背景    1 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使得人们的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各种心理矛盾日趋突出。  2 家庭结构变化给中小学生幼稚的心灵带来众多的矛盾和冲突。  3 片面追求升学率、过重的课业负担以及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的影响,给中小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从而导致心理不适和心理障碍。  4 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家长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  5 心理素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