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②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四、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测力计,若干钩码,水平仪、不倒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图片,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宇航员在空中飘浮等。引入新课: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板书)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1)定义: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 能把它们拉向地面。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对重力的理解:①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③重力是非接触力,在空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原来相同;④在空中运动的物体,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3)重力的由来: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你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万有引力;重力产生的原因就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万有引力。
2、重力的三要素(板书):(1)重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①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播放视频:用弹簧则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用G表示,单位:N。②探究重力的大小。A、提出问题与猜想:你能猜想出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说出你猜想的依据。B、设计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觀点。讨论中,学生主要集中: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C、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记录数据,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D、分析论证: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画出的图像,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与你的猜想一样吗?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比值相同;图像大致是一条直线,得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总结: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 g(板书)
(2)重力的方向(板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介绍重力方向总是向下的应用:用重垂线查检墙是否竖直;用重垂线查检画挂得是否正。用水平仪查检桌面是否水平。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腳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重力的方向到底指向哪里?
总结: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板书)
(3)重力的作用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板书)。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光盘(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圆心上.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球的重心在球心。质量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三、课堂小结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 g g — 重力常数— 9.8 N/kg;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力的作用点。
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课后反思: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
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观察分析日常生活的现象,知道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联系生活实际等能力;②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重心,并学会找规则物体的重心;③通过实验探究,理解重力与质量的正比关系,能用公式 G = mg 计算有关的问题。
2.过程和方法:①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能利用表格的形式收集实验数据;②通过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学会用比值处理数据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三、教学难点
理解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四、教学教具
多媒体课件,测力计,若干钩码,水平仪、不倒翁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播放图片,水往低处流,苹果落地,宇航员在空中飘浮等。引入新课:第七章 力 第3节 重力(板书)
二、进行新课
1、重力的概念:(1)定义:一切物体在失去支持的时候都要向地面降落,这是因为地球对它周围的物体有引力, 能把它们拉向地面。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2)对重力的理解:①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②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受力物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③重力是非接触力,在空中运动或静止的物体,所受重力与原来相同;④在空中运动的物体,若不考虑空气阻力,它只受到重力的作用。(3)重力的由来:用一根细线拴一块橡皮,甩起来,使橡皮绕手做圆周运动。这时,你会觉得橡皮需要用线拉住才不会跑掉。牛顿认为,地球和月亮之间存在互相吸引的力万有引力;重力产生的原因就是地球对它附近的物体有万有引力。
2、重力的三要素(板书):(1)重力的大小 引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①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播放视频:用弹簧则力计测物体的重力。力的大小简称为物重。用G表示,单位:N。②探究重力的大小。A、提出问题与猜想:你能猜想出物体的重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呢?有什么关系呢?说出你猜想的依据。B、设计实验: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并利用手中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觀点。讨论中,学生主要集中: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什么测量工具?怎样设计实验方案和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C、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教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实验。鼓励学生动手实验,收集记录数据,鼓励学生间的交流和合作。
D、分析论证:观察表格中的数据和画出的图像,从中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与你的猜想一样吗?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的比值相同;图像大致是一条直线,得出物体受到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
总结: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 G=m g(板书)
(2)重力的方向(板书)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介绍重力方向总是向下的应用:用重垂线查检墙是否竖直;用重垂线查检画挂得是否正。用水平仪查检桌面是否水平。我们站在地面上,脚朝下,由于重力的作用可以站得很稳,但地球是圆形的,在我们“脚下”的人,好像腳是朝上的,他们也能站得稳,为什么呢?重力的方向到底指向哪里?
总结: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板书)
(3)重力的作用点: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板书)。形状规则、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如:质量均匀、外形规则的光盘(唱片)的重心在它的圆心上.粗细均匀的棒的重心在它的中点。方形薄木板的重心在两条对角线的交点。球的重心在球心。质量不均匀、外形不规则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确定
三、课堂小结
1、重力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符号G;2、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即G=m g g — 重力常数— 9.8 N/kg;3、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4、重力的作用点。
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课后反思:对于《重力》这节课的教学是在学生前一节学过的力的知识基础上,利用这些知识来研究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先通过学生熟悉的例子使学生认识了重力的存在,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研究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用在坐标上作图的方法得出了重力跟质量的关系,这种做法思路简捷.学生容易掌握,同时学会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方法——图象法.关于重力的方向,首先说明用线将物体悬挂起来后物体静止时线的方向就是重力的方向,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所以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并通过想想议议让学生明白竖直向下的“下”指的是什么,它与“垂直向下”的区别。通过实际的例子说明竖直向下的重力方向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