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钟涵先生在2013年欧洲考察前夕的第一次讲座中向我们提出了问题:到底写实要实到什么程度?什么是单纯?什么是充实?什么是最后的判断?他自己回答说:是背后呼之欲出的精气神!
我在过去的绘画中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情感,喜欢力量感和体量感强、有气势的作品,着眼点放在技巧上,研究诸如造型用笔、色彩搭配等表达方法。在欧洲艺术考察旅程里,我带着先生的启示和好奇心,希望发现油彩和画布下面的某种东西。
普拉多博物馆,建于18世纪,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Prado)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美术馆。收藏有15—19世纪西班牙、佛兰德斯和意大利的艺术珍品。尤其以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最为丰富。时值普拉多美术馆里有三四个厅在展出大型创作,是19世纪西班牙的几位技巧特别精湛的画家力作,我以前在画册上见过部分的作品,当时佩服得不得了,觉得场面宏大,技巧完美。站在画前,听杨飞云先生分析这批画家,他却有不一样的见解。杨老师举例说到其中的一张大型历史题材的创作:这幅画处处精彩,一看到这张画,首先被各个人物衣服上的漂亮用笔吸引住了;众人物中也不清楚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冲突的两方人物都被画得如此华丽,褒贬不分,没有了立场,主题内容华贵但含糊。这次听到的杨老师对他们这批画家的分析,令我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1990年,在乔治·莫兰迪诞辰100周年之际,波洛尼亚市政府为了纪念这位大画家,将数百年来一直是市政府所在的阿库瑞奇欧皇宫改建为莫兰迪美术馆。在莫兰迪美术馆看馆藏作品时,我知道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他最初沉迷于印象主义,对塞尚的绘画颇感兴趣,也学习过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莫兰迪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但是我还有一点相当不解,就请教钟涵先生说,我接受不了莫兰迪的冷静,他把艺术中诗意感性的东西给压抑掉了!钟先生后来讲解道:莫兰迪作品中表达的精神与自然,是平行发展的,他在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最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听了钟先生的分析后,一知半解的我后来在塞尚的画中又感觉到了莫兰迪的那种秩序感。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在我看来,塞尚画面中的主体总是倾斜的,比如桌子、瓶子、苹果,然后他又在另一些小的地方上,比如布纹、露出的桌子的一角找到反向的线支撑平衡了画面。任何的东西都摆放得恰到好处,无可增减,情感被控制到极致,在一张平凡无奇的静物画里,展现出一个小宇宙般的运动。而莫兰迪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在有意无意间也和中国文人士大夫画家的意趣相合。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莫兰迪通过画静物、风景,在现实的物象和心中的自然中找差距,表现出一个纯化的精神世界。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和中国画的山水花鸟异曲同工。可见,艺术无论东西方,追求的境界都是一样的。
后来在马德里看到了洛佩兹的个展,他是个具有非常冷静的观察力并具有较强观念性的当代画家。他严格的控制自己在艺术表达中的欲望,仅仅呈现为冷峻的还原对象,但他又因追求时间推移而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痕迹感。理性完全控制了他的画面,他把自己的绘画归结到一个没有诗性的极为本质的结果中,而宽广的马德里似乎因为他执着的塑造而近乎一种直叙的坦诚。
在卢浮宫我仔细端详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同样是人体雕塑,为什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格外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无穷的力量呢?面对《大奴隶》时,同行的朋友说曾在《米开朗基罗传》里看到米开朗基罗喜欢把做好的雕塑推倒在地上,以获得整体感。推倒后的雕塑中多余的枝杈如飞扬的手臂、伸出的腿脚会被收紧回躯干的大体块中甚至被切断,拧动感加强,浑然一体,单纯了反而加强了力度。我也曾在画肖像中有过这样的体会,比如一个白内障的模特,他的眼睛已混浊得看不见黑眼珠,但画出来后感觉比自己平时画的正常的眼睛更单纯深邃而有力度。是的,创作时候不必在意那么多小的欲望,想起钟先生谈看待艺术问题时的告诫。这些伟大的石头也带我回溯大师与巨作的时代,生存现实的苦难,使西方文明从理性寻找出路,从理性展开形而上的思辨,思考肉体与情感、灵魂、上帝的关系。
欧洲之行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之前我总关注画面上自己个性的宣扬,缺乏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画面,更缺少深刻体会艺术中的精神性问题。大师们的作品带给我纯粹的视觉的愉悦享受,也用博爱、宽容、创造等积极伟大高尚的精神力量浸润我的心灵,给我诗意,让我温暖,或者教我悲悯,让我安宁。我知道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就是“神”的境界。柏拉图甚至认为,真正美好的诗歌非人力可为,皆是神作。在西方学者开始逐步意识到神性真实与物质表象没有绝对界限后,暗合了中国人神相和的美学理念。让我们的艺术创作有了共同的最高标准。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博物馆广场上,国立博物馆和市立美术馆之间,矗立着一座以玻璃和墙壁组成、呈几何构造的四层现代建筑,这就是梵高美术馆(Van Gogh Gallery)。在梵高美术馆参观时,有一对观众在我前面观看梵高的一张海边的风景画,男的跟女的说,这不就是你家窗口看出去的风景吗?听到他们的话,我心有所动。美好的事物都有它的一个共通点,优秀的艺术也是。
我相信,在我艺术道路上所不断追寻的对自然的热爱里,会有一刻开始,在熟悉或者陌生的形象带来的气息里,精气神自然而生。
1980年生于广州。2006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画院专业画家,中国油画院课题组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选第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油画学会“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首届中国青年百人油画展等国家级美展17次。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艺术家奖、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艺术奖、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银奖、第二届“挖掘发现——中国油画新人展”三等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广东省美展等省级美展共17件,获优秀奖4次,提名奖1次。作品被中国油画学会、广东省美术馆、广西博物馆收藏。
我在过去的绘画中一直追求现实主义的情感,喜欢力量感和体量感强、有气势的作品,着眼点放在技巧上,研究诸如造型用笔、色彩搭配等表达方法。在欧洲艺术考察旅程里,我带着先生的启示和好奇心,希望发现油彩和画布下面的某种东西。
普拉多博物馆,建于18世纪,位于西班牙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Prado)被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博物馆之一,亦是收藏西班牙绘画作品最全面、最权威的美术馆。收藏有15—19世纪西班牙、佛兰德斯和意大利的艺术珍品。尤其以西班牙画家戈雅的作品最为丰富。时值普拉多美术馆里有三四个厅在展出大型创作,是19世纪西班牙的几位技巧特别精湛的画家力作,我以前在画册上见过部分的作品,当时佩服得不得了,觉得场面宏大,技巧完美。站在画前,听杨飞云先生分析这批画家,他却有不一样的见解。杨老师举例说到其中的一张大型历史题材的创作:这幅画处处精彩,一看到这张画,首先被各个人物衣服上的漂亮用笔吸引住了;众人物中也不清楚哪个是主要的,哪个是次要的;冲突的两方人物都被画得如此华丽,褒贬不分,没有了立场,主题内容华贵但含糊。这次听到的杨老师对他们这批画家的分析,令我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1990年,在乔治·莫兰迪诞辰100周年之际,波洛尼亚市政府为了纪念这位大画家,将数百年来一直是市政府所在的阿库瑞奇欧皇宫改建为莫兰迪美术馆。在莫兰迪美术馆看馆藏作品时,我知道莫兰迪既推崇早期文艺复兴大师的作品,也对此后各种流派的大胆探索有着强烈共鸣。他最初沉迷于印象主义,对塞尚的绘画颇感兴趣,也学习过立体主义的绘画方式。在经过兴奋、茫然、探寻后,莫兰迪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道路,开始了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探索。但是我还有一点相当不解,就请教钟涵先生说,我接受不了莫兰迪的冷静,他把艺术中诗意感性的东西给压抑掉了!钟先生后来讲解道:莫兰迪作品中表达的精神与自然,是平行发展的,他在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最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听了钟先生的分析后,一知半解的我后来在塞尚的画中又感觉到了莫兰迪的那种秩序感。
塞尚认为“线是不存在的,明暗也不存在,只存在色彩之间的对比。物象的体积是从色调准确的相互关系中表现出来”。他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有时候甚至为了寻求各种关系的和谐而放弃个体的独立和真实性。从塞尚开始,西方画家从追求真实地描画自然,开始转向表现自我,并开始出现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流派,形成现代绘画的潮流。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其晚年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在我看来,塞尚画面中的主体总是倾斜的,比如桌子、瓶子、苹果,然后他又在另一些小的地方上,比如布纹、露出的桌子的一角找到反向的线支撑平衡了画面。任何的东西都摆放得恰到好处,无可增减,情感被控制到极致,在一张平凡无奇的静物画里,展现出一个小宇宙般的运动。而莫兰迪力求探寻最平凡状态中深层意识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境界,在有意无意间也和中国文人士大夫画家的意趣相合。被毕加索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画家”的巴尔蒂斯曾这样评价:“莫兰迪无疑是最接近中国绘画的欧洲画家了,他把笔墨俭省到极点。他的绘画别有境界,在观念上同中国艺术一致。他不满足表现看到的世界,而是借题发挥,抒发自己的感情。”莫兰迪通过画静物、风景,在现实的物象和心中的自然中找差距,表现出一个纯化的精神世界。莫兰迪的瓶瓶罐罐和中国画的山水花鸟异曲同工。可见,艺术无论东西方,追求的境界都是一样的。
后来在马德里看到了洛佩兹的个展,他是个具有非常冷静的观察力并具有较强观念性的当代画家。他严格的控制自己在艺术表达中的欲望,仅仅呈现为冷峻的还原对象,但他又因追求时间推移而在画面中呈现出一种强烈的痕迹感。理性完全控制了他的画面,他把自己的绘画归结到一个没有诗性的极为本质的结果中,而宽广的马德里似乎因为他执着的塑造而近乎一种直叙的坦诚。
在卢浮宫我仔细端详了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同样是人体雕塑,为什么米开朗基罗的作品格外雄伟健壮,气魄宏大,充满无穷的力量呢?面对《大奴隶》时,同行的朋友说曾在《米开朗基罗传》里看到米开朗基罗喜欢把做好的雕塑推倒在地上,以获得整体感。推倒后的雕塑中多余的枝杈如飞扬的手臂、伸出的腿脚会被收紧回躯干的大体块中甚至被切断,拧动感加强,浑然一体,单纯了反而加强了力度。我也曾在画肖像中有过这样的体会,比如一个白内障的模特,他的眼睛已混浊得看不见黑眼珠,但画出来后感觉比自己平时画的正常的眼睛更单纯深邃而有力度。是的,创作时候不必在意那么多小的欲望,想起钟先生谈看待艺术问题时的告诫。这些伟大的石头也带我回溯大师与巨作的时代,生存现实的苦难,使西方文明从理性寻找出路,从理性展开形而上的思辨,思考肉体与情感、灵魂、上帝的关系。
欧洲之行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之前我总关注画面上自己个性的宣扬,缺乏思考如何理性地看待画面,更缺少深刻体会艺术中的精神性问题。大师们的作品带给我纯粹的视觉的愉悦享受,也用博爱、宽容、创造等积极伟大高尚的精神力量浸润我的心灵,给我诗意,让我温暖,或者教我悲悯,让我安宁。我知道古希腊和古代中国的艺术理想就是“神”的境界。柏拉图甚至认为,真正美好的诗歌非人力可为,皆是神作。在西方学者开始逐步意识到神性真实与物质表象没有绝对界限后,暗合了中国人神相和的美学理念。让我们的艺术创作有了共同的最高标准。
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市中心的博物馆广场上,国立博物馆和市立美术馆之间,矗立着一座以玻璃和墙壁组成、呈几何构造的四层现代建筑,这就是梵高美术馆(Van Gogh Gallery)。在梵高美术馆参观时,有一对观众在我前面观看梵高的一张海边的风景画,男的跟女的说,这不就是你家窗口看出去的风景吗?听到他们的话,我心有所动。美好的事物都有它的一个共通点,优秀的艺术也是。
我相信,在我艺术道路上所不断追寻的对自然的热爱里,会有一刻开始,在熟悉或者陌生的形象带来的气息里,精气神自然而生。
1980年生于广州。2006年硕士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现为广州画院专业画家,中国油画院课题组研究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作品入选第十、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国油画学会“油画艺术与当代社会——中国油画展”,精神与品格——中国当代写实油画研究展,首届中国青年百人油画展等国家级美展17次。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青年艺术家奖、中国国家画院“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中国油画艺术展”艺术奖、第七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银奖、第二届“挖掘发现——中国油画新人展”三等奖等奖项。作品入选广东省美展等省级美展共17件,获优秀奖4次,提名奖1次。作品被中国油画学会、广东省美术馆、广西博物馆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