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围绕中学理科教学中的“二八”错位现象,对理科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理科教学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旨在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推进新课程改革。
关键词:理科教学;教学中的“二八”错位;对策
一、对中学理科教学中的“二八”错位现象的认识
中学理科教学中的“二八”错位,指的是:一是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占整过课堂的20%,而将80%的时间用在习题训练上。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因为思维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经过同化和顺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对80%的基础内容,只花20%的时间,而对20%的高要求的内容,却花80%的时间。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体现基础性,显然这种对全体学生在“高端知识”上提出高要求,是不合适的,我认为中学理科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民常用的基本常识。三是课堂教学只面向20%的学生,而让80%的学生在课堂上迷失方向。这样的错位只能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国民素质教育,而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注重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对中学理科教学中的“二八”错位现象的分析
上述“二八”错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根本的原因上讲与目前我国宏观的教育体制有必然的联系,究其因,本人认为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与评价体系的严重失调
大家知道,主导教学活动走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理念,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教学理念决定评价体系,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无法与现有的评价体系(包括高考方案、教师考核方案等)相兼容,存在冲突。当前评价体系所指的方向与新课程理念所指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倡导开展素质教育;而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如果教师想要获得承认、实现所谓的价值就必须要以牺牲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代价,实行应试教育,采用题海战术、灌输法等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这样也使教师这一群体处在一种尴尬的“囚徒困境”中,但最终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牺牲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获得所谓的“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以高考体制以及在此体制下伴生的对学校、教师的考核制度为例,它在当前仍将是指导教学工作者推行教学计划的最高准则,我们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被无情地架空,成为一个花瓶。所以说前面所说的“二八”错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根源就在于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失调。2007年所提出的新的高考方案都在朝着使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方向推进。应该强调的是,高考并非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如果进行创新改革,“高考”照样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改革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改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考试制度,将考试权交还给教师,为教育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切实的评价方式和更好的激励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有价值的考试,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目标。教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直接执行者。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因此,教育行政主菅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应该易操作又实在,通过制定有效的举措,激发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2.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错误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对人的塑造生成。教学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和陶冶学生情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教育过分强调自身的工具性价值,以知识接受为惟一目标,就会导致教育中权力的逐渐强化与控制的日益严格。关注学习的选择作用而非选拔作用,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其学习的价值并非只能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体现,而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包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价值观的体验等等。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单独提出来,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过程”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概括的、外在的学术活动的过程。比如资料搜集、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等等,这是外在的学术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探究、学习、表现的过程。传统教学的主要缺失就在于“过程与方法”的缺失,没有学生或师生共同经历必要的学习过程、体验过程、探索过程、创新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出主动学习、体验、探索、创新的方法;削弱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总想让学生吃“现成饭”不愿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时间和空间;过分追求课件的系统性,把过程都呈现在课件的投影上,而且转换过快,尽管节省了时间,却隐去了一些必要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过程与方法”既作为一种目标去达成,又作为一种手段去运用,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上述的“过程”来获得科学的方法,通过这些“过程与方法”的达成,锻炼和提升人的行为、操作、技术、技巧、创造力、实践力、执行力等等。
参考文献:
[1]刘贵华,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教育研究,2007(7)[J]
[2]寿千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物理通报,2009(5)[J]
[3]刘媛媛、刘金龙,关于新时期基础教育注重对学生“行商”培养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J]
关键词:理科教学;教学中的“二八”错位;对策
一、对中学理科教学中的“二八”错位现象的认识
中学理科教学中的“二八”错位,指的是:一是概念的建立和理解上所花的时间占整过课堂的20%,而将80%的时间用在习题训练上。这种“短、平、快”的战术缩短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虽然加快了教学进度,但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距甚远,因为思维要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之上,而这个“物质”基础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占有感性材料经过同化和顺应建立属于自己的认知结构。二是对80%的基础内容,只花20%的时间,而对20%的高要求的内容,却花80%的时间。新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是“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体现基础性,显然这种对全体学生在“高端知识”上提出高要求,是不合适的,我认为中学理科教学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公民常用的基本常识。三是课堂教学只面向20%的学生,而让80%的学生在课堂上迷失方向。这样的错位只能是精英教育而不是国民素质教育,而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上注重的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对中学理科教学中的“二八”错位现象的分析
上述“二八”错位现象的出现并非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从根本的原因上讲与目前我国宏观的教育体制有必然的联系,究其因,本人认为原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与评价体系的严重失调
大家知道,主导教学活动走向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教学理念,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教学理念决定评价体系,但现在的情况是,我们新课程中的教学理念无法与现有的评价体系(包括高考方案、教师考核方案等)相兼容,存在冲突。当前评价体系所指的方向与新课程理念所指的方向是截然相反的。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终身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倡导开展素质教育;而在现有的评价体系下,如果教师想要获得承认、实现所谓的价值就必须要以牺牲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代价,实行应试教育,采用题海战术、灌输法等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的”。这样也使教师这一群体处在一种尴尬的“囚徒困境”中,但最终绝大多数教师都会选择牺牲学生的终身发展而获得所谓的“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以高考体制以及在此体制下伴生的对学校、教师的考核制度为例,它在当前仍将是指导教学工作者推行教学计划的最高准则,我们所倡导的教学理念被无情地架空,成为一个花瓶。所以说前面所说的“二八”错位现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可以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其根源就在于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的教学理念的失调。2007年所提出的新的高考方案都在朝着使我们的教学评价体系与新的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方向推进。应该强调的是,高考并非是“应试教育”的代名词,如果进行创新改革,“高考”照样可以成为“素质教育”的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必须改革基础教育评价体系。努力改变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考试制度,将考试权交还给教师,为教育拓展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更切实的评价方式和更好的激励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有价值的考试,更好地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调整教学目标。教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直接执行者。他们需要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实现这个教育目标。因此,教育行政主菅部门对教师的考核,应该易操作又实在,通过制定有效的举措,激发教师积极投身教育事业,全面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
2.对教学过程的认识错误
教学过程的本质是对人的塑造生成。教学活动是社会活动的一种特殊类型,是一种特殊的人际沟通。教育过程不仅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激发学生兴趣和陶冶学生情感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如果教育过分强调自身的工具性价值,以知识接受为惟一目标,就会导致教育中权力的逐渐强化与控制的日益严格。关注学习的选择作用而非选拔作用,真正让学生感觉到其学习的价值并非只能在单一的考试成绩来体现,而要重视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包括理论知识、基本能力、价值观的体验等等。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维度的目标单独提出来,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新的理念。“过程”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概括的、外在的学术活动的过程。比如资料搜集、问题探究、自主学习等等,这是外在的学术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的探究、学习、表现的过程。传统教学的主要缺失就在于“过程与方法”的缺失,没有学生或师生共同经历必要的学习过程、体验过程、探索过程、创新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出主动学习、体验、探索、创新的方法;削弱引导学生亲自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总想让学生吃“现成饭”不愿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动笔的时间和空间;过分追求课件的系统性,把过程都呈现在课件的投影上,而且转换过快,尽管节省了时间,却隐去了一些必要的“过程”。因此,我们应该把“过程与方法”既作为一种目标去达成,又作为一种手段去运用,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等上述的“过程”来获得科学的方法,通过这些“过程与方法”的达成,锻炼和提升人的行为、操作、技术、技巧、创造力、实践力、执行力等等。
参考文献:
[1]刘贵华,试论生态学对于教育研究的适切性。教育研究,2007(7)[J]
[2]寿千里,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高中物理教学。物理通报,2009(5)[J]
[3]刘媛媛、刘金龙,关于新时期基础教育注重对学生“行商”培养的思考。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6)[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