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错误走向正确,让教学轻松高效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UNGKWOKKU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戈尔曾经说过:“如果把所有错误都关在门外,真理也要被关在门外了”。由此可见,出现错误并不可怕,因为错误往往是通向真理的垫脚石。对于教师教学来讲,学生们在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出现错误是不可避免的。面对学生的错误,作为教师一定要有正确的心态,要将错误当成一种有用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认识错误、分析错误、走出错误,探求真知,提高教学的效率。初中物理是一门非常严谨的学科,又富含生活化的气息。好学者,甘之如饴;恶学者,头疼不已。作为一名有着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非常注重对错误资源的利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的效率。
  一、进行引导式提问,在循循善诱中找寻答案
  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愈发被重视。在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更多承担引导的角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在课堂上通过各种提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找寻答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难免会犯错误。面对错误,教师应该有耐心、有思路,要鼓励学生不要怕出错,引导学生摒弃错误的认知,找到正确的答案。比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实验课时,笔者问学生:“蜡烛通过凸透镜成的像,是正的还是倒的啊?”同学们大都回答是“正”的,然后笔者将蜡烛放在离凸透镜2倍焦距的位置上,同学们会看到烛焰在光屏上呈现出倒立的实像。看到实验结果,同学们纷纷改口,认定成像是“倒”的。然后笔者将蜡烛移到凸透镜一倍焦距以内,结果同学们发现光屏上并没有成像,反而在光屏端发现,像与蜡烛在凸透镜同侧,成正立的虚像。通过实验和纠错,同学们发现,凸透镜成像是“正”还是“倒”,关键在于蜡烛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然后,笔者又接着提问凸透镜所成的像与烛焰孰大孰小,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一边进行实验,纠正学生的错误,在一步步地提问和实验中,同学们很快掌握了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二、鼓励集体性纠错,在你来我往中探究真知
  在多年的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学生一方面忌讳别人指出他们的错误,而另一方面又喜欢指出其他同学的错误,自尊心和好胜心都很强。因此,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引导学生互相纠错,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笔者非常热衷于分组教学,而且经常在各个小组内部或者小组之间,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纠错大赛,看哪个小组或者哪位同学找出的错误最多,给予奖励。通过这种集体性纠错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比拼意识,学生们对待作业更加认真,生怕让其他同学抓住自己的错误,而且对于同学指出的错误,也会用心去纠正,避免让同学们在此抓住“把柄”,知识的掌握会更加扎实。同样,学生在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时,也会格外地用心,不放过一丝一毫的错误。这种你来我往式的集体纠错,对学生的学习非常有帮助。
  三、集中错误型例子,在有的放矢中提高效率
  我们常常说:“人不能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言外之意,错误只能犯一次。然而,在现实中,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甚至更多次的例子比比皆是。笔者发现,学生所犯的错误很多都属于同一类型,往往是错过就改,改过又接着错。比如在物理概念的界定上,一些学生总是表述不清,漏掉关键的词语,如“压力是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部分学生在表述时经常忘掉“表面”二字。对于同学们常犯的错误,很多教师感到头疼,其实这些错误,恰恰指出了学生知识掌握上的盲点,作为教师,应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运用。在教学中,笔者经常搜集学生在作业和考试中答错的题目,针对错题,在课堂上进行集中讲解,帮助学生释疑解惑。笔者还让学生整理自己做错的题目,形成一本错题本,每周都会拿出固定的时间让学生温习错题。通过对错题的集中整理,学生清楚了自己的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了补足,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以上是笔者结合多年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总结的一些利用错误资源方面的经验。作为教师,不应该将错误当作洪水猛兽,也不应该听之任之,而应该正确的定位错误,处理错误,因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掌握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
  作者单位 西安外国语大学附属西安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 张晓楠
其他文献
本文从“单元整体教学”中课前预习情况的不足分析出发,提出了“单元预习单”的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剖析。建设性地阐释了“单元预习单”的设计与实施,试图摸索出相应的单元预习策略,使“单元整体教学”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一、“单元预习单”设计的理论支撑  (一)语文学习中系统论的启示  系统论告诉我们,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从系统论的角度看,语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语文教学的目的就在于促进系统内的各构成要素的
期刊
由于教师资源、校园文化氛围,社会环境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山区语文朗读教学与朗读自身的魅力相比,那真是大相径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小学教师老龄化严重,教师普通话功底甚差,声调不准是通病,更甚者,有的教师连声、韵母都把握不准,导致学生读错字音,唱读文本。  2.部分教师语文教学理念陈旧,对朗读环节重视程度不够。  3.朗读的方式单一。  4.读错字音、读破句子得不到及时纠正。  5.学
期刊
2008年6月12日,吴店中学发生了一起轰动全国的“杨不管”事件。地理课上,杨涛和同桌陈某发生争打,正在上课的杨老师没有及时制止。事后,杨涛死亡。杨老师因失职承担10万元赔偿费用,并被停职。  2008年10月21日,丽水缙云潘老师因找丁某带她去家访,丁某将潘老师骗至山上,将其杀害。  2012年12月24日,浙江省温岭市再曝一起幼儿园教师虐待儿童事件,女教师颜艳红面带微笑,双手捏着男童双耳,向上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和高效课堂的大力实施,新的教学理念已扎根于广大师生的心灵,并逐步成为师生自觉的实践。然而,如何真正贯彻新课程理念优化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高效教学,特别是如何提高三政治一轮复课效率,是广大师生多年来一直研究、探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本文就作者在高三一轮政治复课中获得的几点有益尝试与大家分享。  一、吃透课标和考试说明,把好“方向盘”  高三政治第一轮复习一般从当年9月
期刊
七年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他们活泼可爱,一脸稚气。习惯于对老师百依百顺,习惯于听从老师的安排。七年级的老师们常这样评价学生:“我说话,他们把我望着,却没听清我说的是什么,要放学了,还要来问我,作业是什么?”如何才能改变七年级学生的小学生行为习惯,尽快让他们适应中学的学习方式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了谈话引导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己管理自己。  一、召开班会,正面引导学生学习怎么来管理自己  
期刊
在教学中我们不难看到大部分学生写作内容空洞,言不及义的现象,究其症结,是作文缺乏生活的真实感、思想的真实性。为此,本文拟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就如何写出充满质感的文章的问题,就如何切实提高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水平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叙述,质感之根  作文的质感,就是写作中反映的情感态度的真实和思维活动的真实。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是作文教学的核心。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考场上只
期刊
北宋时期聪慧过人的寇准,七岁时写下的《咏华山》流传至今。这首诗表达的内容,是我们每个人登上山顶时,都能亲身感受到的,甚至想亲口告诉大家的。当学生们朗诵着这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时,心中常常羡慕地发问:为什么寇准能写出经久不衰的古诗?可偏偏我就写不这么美的文字呢?追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平时语言滋养的程度不够,对词句的理解深度不够,运用书面语言表达的力度不够。要想扭转学生写话时“眼看天花板,嘴咬铅
期刊
课堂教学智慧的生成是将教师视作事业的同行们一直孜孜以求的目标,初中生物教学虽然一般并非中考科目,但其中却蕴含着学生终生学习需要的科学内容与科学学习方法,因此,初中生物教师从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有着相当大的探究空间。  一、预设“意外”问题创设情境,点燃教学智慧的生成  好的教学情境一般是由问题催生的。从教学心理学的角度讲,问题可以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从而能够刺激学生的求知天性,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
期刊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悠久的艺术长河中的瑰宝,可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由老师牵引着学生,逐字逐句串讲诗意,这样不仅不能使学生理解古诗词的真正含义,更降低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古诗词教学要基于文本,更要跳出文本,要把古诗词学习置于更广阔、更深远的文化平台上,在“添油加醋”中品味古诗词,在心旌摇动中感悟诗情,在顺时应势而不生搬硬套、适度适量而不喧宾夺主的有效拓展中,让学生能真正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文化的力
期刊
范读,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它的历史,几乎可以追溯到两千余年前孔子讲学的时代。那时孔子设坛讲学,孔子高坐,四位弟子端坐听讲;此后,古代的学院和私塾讲学也是先生手捧书本声情并茂地朗读,学生伏案认真倾听;到了现在,范读有了很多的形式,如多媒体朗读,磁带朗读等,但是老师的范读不可替代,因为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就是一座桥梁,不仅给学生知识的传递,更多的还有课文情感的表达。  一、范读,做到声情并茂  记得徐世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