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就目前的教育形势来看,多数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极为烦恼,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而且文章生僻难懂,很难理解,导致文言文教学乃至是语文教学形势不容乐观。作为肩负着文言文传播特殊使命的中学语文教学,应当在遵循时代气息的基础上,以尊重学生心理、个性发展为前提,寻找一个传播传统文化和强调考试实效作用的契合点。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一线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症结何在?那便是对于诵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下面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作简要归纳。
1. 明确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大纲对文言的知识要求是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六个、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状后置句,成分省略句、词类活用。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归纳和积累是极必其要的。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和典型句式,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把握知识点。首先,教师点明知识要点,从文章整体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查阅工具书,议论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梳理,然后依据一定的顺序和类别进行一定范围和一定量的归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保持记载的求知欲,在日积月累中完成了文言知识的积累。再次,着力于提练知识点的积累技巧。譬如,文言文中的“匝”学有多个词义,怎样让学生不去机械记背而将其掌握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个圆,并说出这就是“匝”字的基本词义了,学生即会投来专注的目光,然后教师指明:一个圆,像月亮,而且是满月,月总环绕着地球转。那么就请记住“匝”字的基本词义就是“圆,满,环绕”的意思。这样课堂就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活”起来了。
2. 熟读勤背,聚沙成塔重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通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思想,识记文言信息点,这样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诵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表述活动,可以包括两大类:一种为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和句读,整体感知文意,再读文本,教师则必须对诵读进行指导,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让学生体味文情、文趣,三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特色;四读文本,落实到知识点上,拓展延伸,五读文本熟读成诵。二种则为:在指导字音、字形和语气停顿等基础上,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分组读的形式使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感知作者的思路;再次通过精读,揣摩文章中特精彩段落,最后通过研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既能感知人文情怀,又可积累写作语言。
文言文背诵的方法:
首字提示法。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我常发现,学生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怎么想也想不出下一句。可是,只要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来,接着背下去。针对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如果连续的短句较多,可以适当合并)写下来,用它们作背诵时的提醒之用。如《赤壁赋》的第一段,在背诵时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在一张纸上以便在背诵“卡脖”时提醒自己。这样多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翻译还原法。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根据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边读边译法。很多学生在背诵时只是一味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想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强化记忆。这种方法虽有效果,但很不明显。我提倡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如李密的《陈情表》的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这种方法从背诵的速度上看比较慢,但“一举两得”,而且背下来后不易忘记。
俗话说:“文无定法。”记忆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不同的文言文可按不同的方法来记忆,也可将以上几种方法配合使用,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背书要选择好时间,据专家测试,清晨与晚上6点到8点是记忆的最佳时间,此时头脑清醒,记忆不受其它干扰。
3. 灵活处理教材,架起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文言文是古时人们相互交流,表达情感和记载事件等方面常用的语言文字手段。但由于距现今时间相对久远,缺乏使用的普及性,故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方面较难把握,再加上语言学科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质,这就使得学生在短期内较难有成效,从而容易产生厌倦,丧失学习信心。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继承传统教法外,还应整体处理文言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首先,就文言教材的篇幅和知识的深难度而言:(1)长文短教。篇幅长的文言文虽然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因为内容繁多,占用课时多,就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困乏等强势,所以就必须长文短教。短教,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等等。(2)难文浅教。在文言文中常会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字,这类情况有时需“硬”教,然而更多的是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或用造字法解构难字义;或以现实生活常识引申到字词的理解,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自然轻松的掌握难点等。(3)浅文细教。浅文,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这就避开了为难情绪,而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文言知识的补充、迁移、拓展等,丰富教学内容。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时代特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彰显其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而作为语文教育者的我们应该让文言文教学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无它法”,力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让他们亲近文本,感悟明理,心灵得以濡染。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方法;实践
随着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一线教师们在文言文教学领域进行了很多新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比较现代文,文言文前进的脚步仍然迟缓,成效和付出还是很不成比例,文言文仍是广大老师头疼教而众多学子不愿学的“硬骨头”,症结何在?那便是对于诵读的漠视、遗忘。我们教材中所选文言文都是经过时间淘洗文质兼美的传世名作,往往比现代文更具使用和欣赏价值,因此接触它们的时候先大可不必忙着去肢解,去条分缕析,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先读,多读,目视其字,耳闻其音,心悟其情,从字、词、句到段、篇,从表面到深层含义,进行全面的感知。在反复诵读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疏通文脉。诵读是学生的重要阅读实践,教师的任何讲解、分析,都不能代替学生自己对课文的体验、感受。下面就将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方法作简要归纳。
1. 明确考纲,做到有的放矢
高考大纲对文言的知识要求是文言实词120个,文言虚词18个,文言句式六个、判断句、被动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介状后置句,成分省略句、词类活用。因此,文言文教学中,归纳和积累是极必其要的。教师应注意指导学生及时归纳总结重点字词和典型句式,在分析比较中找出规律,把握知识点。首先,教师点明知识要点,从文章整体出发,指导学生通过自学阅读,查阅工具书,议论等方式进行知识的梳理,然后依据一定的顺序和类别进行一定范围和一定量的归类,这就使学生的大脑一直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保持记载的求知欲,在日积月累中完成了文言知识的积累。再次,着力于提练知识点的积累技巧。譬如,文言文中的“匝”学有多个词义,怎样让学生不去机械记背而将其掌握呢?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画个圆,并说出这就是“匝”字的基本词义了,学生即会投来专注的目光,然后教师指明:一个圆,像月亮,而且是满月,月总环绕着地球转。那么就请记住“匝”字的基本词义就是“圆,满,环绕”的意思。这样课堂就在愉悦轻松的氛围中“活”起来了。
2. 熟读勤背,聚沙成塔重积累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文言文教学极其重要的方法。通过诵读能够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感受作者思想,识记文言信息点,这样会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连学生也意想不到的效果。
诵读是多形式,多层次的表述活动,可以包括两大类:一种为初读文本,读准字音和句读,整体感知文意,再读文本,教师则必须对诵读进行指导,明确停顿,重读、语气、语调、情感等,让学生体味文情、文趣,三读文本,教师引导学生赏析特色;四读文本,落实到知识点上,拓展延伸,五读文本熟读成诵。二种则为:在指导字音、字形和语气停顿等基础上,首先通过分角色朗读或分组读的形式使学生边读边理解文意,感知作者的思路;再次通过精读,揣摩文章中特精彩段落,最后通过研读,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解读,既能感知人文情怀,又可积累写作语言。
文言文背诵的方法:
首字提示法。在检查学生背诵时,我常发现,学生背到一个地方时会突然“卡脖”,怎么想也想不出下一句。可是,只要你提醒他下一句的第一个字,他就又能很快想起来,接着背下去。针对此,我提出了“首字提示法”,即把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如果连续的短句较多,可以适当合并)写下来,用它们作背诵时的提醒之用。如《赤壁赋》的第一段,在背诵时把“壬、七、苏、清、水、举、诵、……”等字写在一张纸上以便在背诵“卡脖”时提醒自己。这样多反复几次,直到最后不看这些字也能背出。
翻译还原法。学文言文通常是先把它们翻译成现代文,落实字词的意义,这样才便于对文章的分析。而在背诵文言文时,可以“倒过来”,即看着译文,回忆还原原文。有了最开始的字词句的翻译、理解,再加上熟读,这时再根据译文去还原原文,就比较容易了。这种方法不仅有利于背诵,还有利于对文章的字词句的翻译的深入掌握、巩固。
边读边译法。很多学生在背诵时只是一味地读了一遍又一遍,想通过反复的诵读来强化记忆。这种方法虽有效果,但很不明显。我提倡边读边译,即读一句翻译一句,翻译时要落实到字词。如李密的《陈情表》的第一段,可以这样做:读一句“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然后译:以,因为;险衅,坎坷、罪过,即艰难祸患;夙,早时;遭,遭遇;闵,通“悯”;凶,不幸:“我因为艰难祸患,很早就遭遇不幸”。这样边读边译,译,加深了文句的理解,理解又有助于记忆、背诵。这种方法从背诵的速度上看比较慢,但“一举两得”,而且背下来后不易忘记。
俗话说:“文无定法。”记忆的方法也因人而异,不同的文言文可按不同的方法来记忆,也可将以上几种方法配合使用,最后需要注意的,就是背书要选择好时间,据专家测试,清晨与晚上6点到8点是记忆的最佳时间,此时头脑清醒,记忆不受其它干扰。
3. 灵活处理教材,架起文言文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
文言文是古时人们相互交流,表达情感和记载事件等方面常用的语言文字手段。但由于距现今时间相对久远,缺乏使用的普及性,故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方面较难把握,再加上语言学科呈螺旋式上升的发展特质,这就使得学生在短期内较难有成效,从而容易产生厌倦,丧失学习信心。因此,语文教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除继承传统教法外,还应整体处理文言教材,创造性地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全面调动学生的兴趣。
首先,就文言教材的篇幅和知识的深难度而言:(1)长文短教。篇幅长的文言文虽然有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因为内容繁多,占用课时多,就容易引起学生厌倦困乏等强势,所以就必须长文短教。短教,表现在选“点”上。教师对教材进行处理,选择恰当的“点”进行教学;或以一两个教学重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或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等等。(2)难文浅教。在文言文中常会出现一些用语生僻,意思深奥的文字,这类情况有时需“硬”教,然而更多的是找到突破点,以提高教学效率,或用造字法解构难字义;或以现实生活常识引申到字词的理解,或用逐层深入的策略,使学生自然轻松的掌握难点等。(3)浅文细教。浅文,学生一般比较容易掌握,这就避开了为难情绪,而这时,我们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有机的进行文言知识的补充、迁移、拓展等,丰富教学内容。
总之,文言文教学应立足于时代特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彰显其个性的发展,让他们自觉地感受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而作为语文教育者的我们应该让文言文教学与时俱进,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教无它法”,力求以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让他们亲近文本,感悟明理,心灵得以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