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从来都不是单独的项目,而是系统的工程。目前,我国的教育系统是由小学、中学、大学构成。由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校就读,各学校在教育衔接方面的问题也因此出现。基于此,本文讨论了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与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的衔接问题,以期提高初中、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衔接有效性。
关键词:高中 初中 信息技术 衔接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10年9月起,新课程改革试验在普通高中开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由于一些城市的发展特点,如重庆的“大城市、大农村”,导致部分学校没有设立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只能从零学起,而城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导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法有序地开展。
二、相关概念
“衔接”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将后面的事物与前面的事物首尾相连。而教学衔接有两个解释:广义上的概念是将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各阶段、各方面相互连接形成整体;狭义上的概念则是指将各阶段的教学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相关联的整体。而“教学衔接”一词在本文中是指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与高中学校教育上的链接。初中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衔接是指,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连接起来,实现这门学科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效果
1.“1322”策略研究
在初中与高中信息科学技术衔接教育的研究中,一个依据、三个主体、两个原则及两个方法被称为“1322”策略。
(1)依据
我们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以此确定衔接教育对初中与高中教育内容及目标的要求。在兴趣特长方面,《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要求为巩固兴趣、发现特长,而对高中生则要求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在应用技能方面,《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要求是拓展 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对高中生的要求是自选门类、专业发展;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与初中生的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相比,对高中生的要求是更为严格的信息—知识—智慧的发展。另外,《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创新,而高中则偏重对单一的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2)主体
主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学生及教师。学校应开发新教材,实现教材上的过渡。在小组合作时,教师应让城区学生带动农村学生,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3)原则
理论上,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既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又相对独立,所以需要局部、整体相衔接结合。承前启后是衔接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信息教育需要横向、纵向衔接相结合,以此实现无缝衔接。
(4)方法
衔接方法分为课外活动的衔接及课堂教学的衔接。对于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补足他们欠缺的知识技能;而对于特长生,教师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提升”。
2.“1234”实践模式
一个平台、两个资源、三个内容及四个措施构成了“1234”实践模式,这个模式是在“1322”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建设、平台开发及衔接内容等方面的实际案例研究出来的。
(1)以MOODLE为基础形成的衔接教育平台
信息技术教研组开发的以MOODLE为基础形成的衔接教育平台,有效地解决了衔接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
(2)衔接教材及配套资源
除了初中与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材以外,教师还应录制教材中的基础操作视频资料。
(3)以连续培养为基础的衔接教育内容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起点水平及学习习惯的不同,教师针对方法指导、课堂衔接、活动衔接三个内容,可以对学困生采取“补足基础”、对学优生采取“提升特长”的方案。
(4)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衔接教育措施
第一,需求导向。教师应以实际需求为标准,避免“为了衔接而衔接”的情况;第二,活动驱动。教师可从实际问题出发,把技能、知识、方法融入过程中,通过主题活动形式展开教学;第三,自主选择。为了衔接教育的有效开展,满足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性较大的新生,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提供学习菜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第四,小组带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水平基础好的学生与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小组,可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链接。
参考文献:
[1]李晓平,曾维义.普通高中与初中信息技術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3).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关键词:高中 初中 信息技术 衔接教育
一、研究背景
2010年9月起,新课程改革试验在普通高中开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前提是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但是,由于一些城市的发展特点,如重庆的“大城市、大农村”,导致部分学校没有设立信息技术课程。农村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信息技术课程,只能从零学起,而城市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相对较高,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导致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无法有序地开展。
二、相关概念
“衔接”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将后面的事物与前面的事物首尾相连。而教学衔接有两个解释:广义上的概念是将对学生身心发展产生影响的各阶段、各方面相互连接形成整体;狭义上的概念则是指将各阶段的教学连接在一起,使其成为一个有序的、相关联的整体。而“教学衔接”一词在本文中是指是新课程改革后的初中与高中学校教育上的链接。初中与高中信息技术教育衔接是指,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与初中信息技术教育连接起来,实现这门学科的和谐发展。
三、研究效果
1.“1322”策略研究
在初中与高中信息科学技术衔接教育的研究中,一个依据、三个主体、两个原则及两个方法被称为“1322”策略。
(1)依据
我们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作为依据,以此确定衔接教育对初中与高中教育内容及目标的要求。在兴趣特长方面,《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要求为巩固兴趣、发现特长,而对高中生则要求专业学习和发展兴趣;在应用技能方面,《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对初中生的要求是拓展 提升,初步具备一技之长,对高中生的要求是自选门类、专业发展;在信息技术素养方面,与初中生的自主选择综合运用相比,对高中生的要求是更为严格的信息—知识—智慧的发展。另外,《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要求初中侧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自己动手创新,而高中则偏重对单一的某一技术门类的设计、制作、创造。
(2)主体
主体可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教材、学生及教师。学校应开发新教材,实现教材上的过渡。在小组合作时,教师应让城区学生带动农村学生,同时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综合素养。
(3)原则
理论上,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既是一个整体,各部分又相对独立,所以需要局部、整体相衔接结合。承前启后是衔接教育的主要目的,所以信息教育需要横向、纵向衔接相结合,以此实现无缝衔接。
(4)方法
衔接方法分为课外活动的衔接及课堂教学的衔接。对于知识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补足他们欠缺的知识技能;而对于特长生,教师需要在课外活动中对他们进行“提升”。
2.“1234”实践模式
一个平台、两个资源、三个内容及四个措施构成了“1234”实践模式,这个模式是在“1322”策略的基础上,通过资源建设、平台开发及衔接内容等方面的实际案例研究出来的。
(1)以MOODLE为基础形成的衔接教育平台
信息技术教研组开发的以MOODLE为基础形成的衔接教育平台,有效地解决了衔接教育时间和空间上的问题。
(2)衔接教材及配套资源
除了初中与高中信息技术衔接教材以外,教师还应录制教材中的基础操作视频资料。
(3)以连续培养为基础的衔接教育内容
考虑到学生的个体起点水平及学习习惯的不同,教师针对方法指导、课堂衔接、活动衔接三个内容,可以对学困生采取“补足基础”、对学优生采取“提升特长”的方案。
(4)以学生发展为基础的衔接教育措施
第一,需求导向。教师应以实际需求为标准,避免“为了衔接而衔接”的情况;第二,活动驱动。教师可从实际问题出发,把技能、知识、方法融入过程中,通过主题活动形式展开教学;第三,自主选择。为了衔接教育的有效开展,满足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性较大的新生,教师可以在平台上提供学习菜单,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第四,小组带动。教师将信息技术水平基础好的学生与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均匀地分配到各个小组,可实现学生的自主教育链接。
参考文献:
[1]李晓平,曾维义.普通高中与初中信息技術学科衔接教育的研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3).
(作者单位: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