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用对比 凸显情感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ps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备课《风筝》时,理清文章“写什么”较容易,但理清文章“怎么写”却一直萦绕在笔者的头脑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性人物的鲁迅,写作此文时一定有他匠心独运之处。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笔者发现了“妙用对比”这个“文眼”。
  (一)词语对比
  傲然—悲然 嫌恶—赞成
  不爱—喜欢 跳跃—瑟缩
  惊呼—惊惶 轻松—沉重
  温和—寒威 笑着—悲哀
  恍然大悟—全然忘却
  严冬肃杀—春风荡漾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只呈现每组词语中的一个,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其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并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使用对比词语有什么作用。下面是三名学生分别对三组词语的品味:
  生1:文中“悲哀”一词出现了两次,“悲哀”自已也好,“悲哀”弟弟也好,“悲哀”时代也好,其内涵相当丰富。但为什么几十年来依旧如此“悲哀”呢?恐怕与当年的“傲然”密切相关,因为“傲然”所做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
  生2:“跳跃”是弟弟天真活泼的童年的写照,是弟弟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内心冲动,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而“瑟缩”是弟弟偷风筝被我发现后的恐惧。两相对比,前后判若两人,可见“我”在弟弟眼中的“威力”,更可见“我”的行为对弟弟的伤害是多深。
  生3:嫌恶——赞成,写出了“我”对放风筝态度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我”深深自责的根源,突出了鲁迅先生伟大的自省精神。
  (二)句子对比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小兄弟……然而最喜欢风筝……”
  (2)“我以为这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而我的心很沉重。”
   “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4)“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5)“有这样的事吗?”
   “无可把握的悲哀。”……
  在指导学生品味理解了“词语对比”之后,再引导他们找出文中句意相反的句子就稍微容易一些。下面是两名学生对两组句子的分析:
  生4:“有这样的事吗?”可以看出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可见弟弟对哥哥小时候的严厉管教是认可的,认为哥哥的举动并无恶意,是对自己的爱之深而造成的。而“我”直到今天仍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同样可以看出“我”的自省意识是多么强烈,因无法弥补对弟弟造成的精神伤害而内心一直不安。
  生5:在“我的心很沉重”时,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样鲜明的对比,突出的是弟弟无比开阔的心胸,是对哥哥的过去大海般的宽容。同时,还可以看到“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严格。
  (三)写景对比
  在本文中,写景对比有两种,一种是异季之景的对比,一种是同季之景的对比。但写景之对比,更多的体现在每种景物的个性鲜明、相互映衬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景物时,更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
  异季之景在文中是指“北京的冬季”之景与“故乡”的“春二月”之景。一位学生这样分析这组异季之景对比的作用:“北京的冬季是地上有白雪,眼前有灰黑色的秃树枝,天空是晴空如少洗,给人的感觉是肃杀、阴冷、低沉。而‘故乡’的‘春二月’,是杨柳发出嫩芽,山桃吐出花蕾,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是孕育希望的季节。在这样温和的季节放风筝,是愉快而幸福的。而在肃杀、阴冷、低沉的冬天放风筝,也许更是人们对温暖春天的向往和期盼。作者这样对比,也许是为了更加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悲哀。”
  同季之景在文中分别是指同一季节内景物的对比。无论是“北京的冬季”,还是“故乡”的“春二月”,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景物,都是耐人寻味的。在“故乡”的“春二月”之景中,有“淡黑色的蟹风筝”“嫩蓝色的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发芽的杨柳”“吐蕾的山桃”等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艳丽色彩和勃勃生机。这样的“故乡”谁能忘记,这样的记忆谁能磨灭。既然不能磨灭,那么对弟弟的愧疚何时才能放下!”
  (四)写人对比
  鲁迅先生在本文中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强烈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1.“我”与弟弟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放风筝的态度:“我”嫌恶,而弟弟则是“最喜欢风筝”;2)风筝被毁坏后,“我”是“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而弟弟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3)多年后相见时:“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
  2.“我”的前后之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风筝的态度:先是“嫌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后来是“赞成”,是想“劝他放”。2)毁坏弟弟的风筝时,是“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后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现在……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弟弟的前后之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身体与精神上:弟弟身体“多病,瘦弱不堪”,而他却是“最喜欢风筝”。2)看别人放风筝,“他惊呼”“他高兴得跳跃”;当“我”发现他偷偷制作风筝时,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3)当风筝被“我”毁坏时,“他绝望地站在屋里”。而多年后相见,谈起幼时的“旧事”“‘有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二
  
  从课文中随意拣出一组对比,都会发现它们是意蕴无穷的。对比手法的巧妙安排,似满天星辰,越闪越亮;似陈年佳酿,越品越香。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抓住“文眼”,就会深刻地领悟这篇散文的思想内涵和独到写法,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汪兆亮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73165)
其他文献
摘 要:以原则和参数为核心的生成语法框架是由多个独立自主的模块结构所组成的,每个模块都包含着自身的一套原则和参数。例外格标记(ECM)①现象正是由普遍语法中格理论和题元理论两个模块结构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句法研究中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本文通过运用英语结构中ECM动词和控制动词的句法分析理论,对现代汉语兼语句进行分类考察后发现,汉语兼语句中除了像杨大然所证明的“使”字句中存在与英语相似的ECM现象外,
期刊
摘 要:关于现代汉语的构词法有很多的研究,语义构词和句法构词的设想都有较强的合理性。本文采取抽样的方法从《现代汉语词典》中抽取了432个多音节词,从多音节词内部语素的句法结构关系和语义关系两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根据所得数据,说明句法构词的合理性。  关键词:多音节词 句法结构 语素义 词义    一、引言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现代汉语中多音节词的构词法,研究方法是抽样调查法,所抽取范围为《现代汉语词
期刊
摘 要:自从登上百家讲坛以来,于丹的名字可谓家喻户晓,以致被称为“于丹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其鲜明独特的语言风格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的语言鲜活生动,亮丽清新,出口成章,不落俗套,她用自己特有的表达方式去靠近每一个人的心灵,用温暖去点亮每一个生命。于丹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主要有口头语言的书面化、擅用哲理故事解读经典、风格豪放、跨越古今等。  关键词:于丹 语言 表达风格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对社会中出现的大量“X门”语言现象进行形式和语义的分析发现,认知的隐喻化使其产生了新的语义。而这种语义的虚化投射作用在语言形式上,“X门”便逐渐出现了语法化的趋势。“X门”在语法化的起始阶段,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否能发展成真正的词缀,尚未可知。  关键词:“X门” 语法化 隐喻    一、“X门”的语法化过程    (一)“X门”外来词阶段  “X门”的用法最初源于20世纪70年
期刊
摘 要:汉语现在进行体出现了一种新的表达形式,即VPing。本文从结构构成、句法分布和形成功用等多角度对其进行了全新的考察,并与汉语中另一种新兴进行体表达形式“V中”进行了比较,从而认识到这类现象的特殊性。  关键词:VPing V中 进行体 语码转换    现代汉语在表达动作或事件正在进行时往往会依靠一些辅助手段来表明,如时间副词“正在、正”,体标记“着”以及新兴的体标记“中”等。最近另一种表达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现代汉语语音章为例,结合现代汉语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运用图形和表格的三种方式:一是设计新的图形和表格,二是简化原有的图形和表格,三是化繁表为简图。恰当地运用图形和表格有助于现代汉语教学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图形 表格 现代汉语 语音教学    一、引言    现代汉语是高等学校文科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讲述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知识。现
期刊
摘 要: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形式,要扣紧人心必须十分讲究策略。现代模糊思想的提出和模糊语言学的发展,使广告语言更多地体现出带模糊性的说服力。然而,语言学家及业内人士对模糊概念却褒贬不一,有的极力强调这种模糊表达具有欺骗性,有的则认为这使广告语言更具魅力。本文在模糊理论、语义学和语用学基础上,对广告语进行了分析讨论,一分为二地看待广告中模糊限制语的使用与摒弃。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广告策略 摒弃
期刊
摘 要:学者们一般认为“V+他+数量+(……)”是双宾结构中的一种形式,经过对“V+他+数量+(……)”的分析,我们发现“V+他+数量+(……)”与双宾结构关系较为复杂,某些形式可以既作“V+他+数量+(……)”解释,也可作一般的双宾结构来解释,某些“V+他+数量+(……)”不能做一般双宾结构来解释。  关键词:“V+他+数量+(……)” 双宾结构    一、引言    黄伯荣等[1]对现代汉语中
期刊
摘 要:溧阳河南话是太平天国战争后移民形成的官话方言岛方言。由于移民固守祖籍地文化的强势态度,直接影响了溧阳河南话与当地优势方言溧阳话的接触,以至于溧阳河南话在经历了一个半世纪后,依然能够以强势之态对峙于当地的优势方言。  关键词:溧阳河南话 方言岛 文化态度 方言演变    一    溧阳地处苏浙皖交界处,是江苏常州的一个县级市。其境内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河南方言岛,这在苏浙皖地区较为常见。太平天国
期刊
摘 要:外国留学生在使用汉语时,经常会混淆表示愿望、意志的“要”和作为能愿动词的“想”。二者的差异在于:句法上,“要”和“想”与其后面的谓词性成分构成述宾结构,且“要”具有肯定和否定不对称的现象。语义上,二者都具有表“欲”的语义特征,但“要”具有定量性和动态性,而“想”具有非定量性和静态性。语用上,一般下级对上级用“想”,上级对下级用“要”;“想”有商量、征询意见的意味,“要”则侧重表达自己的意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