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备课《风筝》时,理清文章“写什么”较容易,但理清文章“怎么写”却一直萦绕在笔者的头脑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性人物的鲁迅,写作此文时一定有他匠心独运之处。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笔者发现了“妙用对比”这个“文眼”。
(一)词语对比
傲然—悲然 嫌恶—赞成
不爱—喜欢 跳跃—瑟缩
惊呼—惊惶 轻松—沉重
温和—寒威 笑着—悲哀
恍然大悟—全然忘却
严冬肃杀—春风荡漾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只呈现每组词语中的一个,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其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并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使用对比词语有什么作用。下面是三名学生分别对三组词语的品味:
生1:文中“悲哀”一词出现了两次,“悲哀”自已也好,“悲哀”弟弟也好,“悲哀”时代也好,其内涵相当丰富。但为什么几十年来依旧如此“悲哀”呢?恐怕与当年的“傲然”密切相关,因为“傲然”所做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
生2:“跳跃”是弟弟天真活泼的童年的写照,是弟弟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内心冲动,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而“瑟缩”是弟弟偷风筝被我发现后的恐惧。两相对比,前后判若两人,可见“我”在弟弟眼中的“威力”,更可见“我”的行为对弟弟的伤害是多深。
生3:嫌恶——赞成,写出了“我”对放风筝态度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我”深深自责的根源,突出了鲁迅先生伟大的自省精神。
(二)句子对比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小兄弟……然而最喜欢风筝……”
(2)“我以为这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而我的心很沉重。”
“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4)“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5)“有这样的事吗?”
“无可把握的悲哀。”……
在指导学生品味理解了“词语对比”之后,再引导他们找出文中句意相反的句子就稍微容易一些。下面是两名学生对两组句子的分析:
生4:“有这样的事吗?”可以看出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可见弟弟对哥哥小时候的严厉管教是认可的,认为哥哥的举动并无恶意,是对自己的爱之深而造成的。而“我”直到今天仍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同样可以看出“我”的自省意识是多么强烈,因无法弥补对弟弟造成的精神伤害而内心一直不安。
生5:在“我的心很沉重”时,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样鲜明的对比,突出的是弟弟无比开阔的心胸,是对哥哥的过去大海般的宽容。同时,还可以看到“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严格。
(三)写景对比
在本文中,写景对比有两种,一种是异季之景的对比,一种是同季之景的对比。但写景之对比,更多的体现在每种景物的个性鲜明、相互映衬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景物时,更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
异季之景在文中是指“北京的冬季”之景与“故乡”的“春二月”之景。一位学生这样分析这组异季之景对比的作用:“北京的冬季是地上有白雪,眼前有灰黑色的秃树枝,天空是晴空如少洗,给人的感觉是肃杀、阴冷、低沉。而‘故乡’的‘春二月’,是杨柳发出嫩芽,山桃吐出花蕾,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是孕育希望的季节。在这样温和的季节放风筝,是愉快而幸福的。而在肃杀、阴冷、低沉的冬天放风筝,也许更是人们对温暖春天的向往和期盼。作者这样对比,也许是为了更加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悲哀。”
同季之景在文中分别是指同一季节内景物的对比。无论是“北京的冬季”,还是“故乡”的“春二月”,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景物,都是耐人寻味的。在“故乡”的“春二月”之景中,有“淡黑色的蟹风筝”“嫩蓝色的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发芽的杨柳”“吐蕾的山桃”等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艳丽色彩和勃勃生机。这样的“故乡”谁能忘记,这样的记忆谁能磨灭。既然不能磨灭,那么对弟弟的愧疚何时才能放下!”
(四)写人对比
鲁迅先生在本文中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强烈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1.“我”与弟弟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放风筝的态度:“我”嫌恶,而弟弟则是“最喜欢风筝”;2)风筝被毁坏后,“我”是“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而弟弟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3)多年后相见时:“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
2.“我”的前后之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风筝的态度:先是“嫌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后来是“赞成”,是想“劝他放”。2)毁坏弟弟的风筝时,是“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后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现在……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弟弟的前后之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身体与精神上:弟弟身体“多病,瘦弱不堪”,而他却是“最喜欢风筝”。2)看别人放风筝,“他惊呼”“他高兴得跳跃”;当“我”发现他偷偷制作风筝时,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3)当风筝被“我”毁坏时,“他绝望地站在屋里”。而多年后相见,谈起幼时的“旧事”“‘有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二
从课文中随意拣出一组对比,都会发现它们是意蕴无穷的。对比手法的巧妙安排,似满天星辰,越闪越亮;似陈年佳酿,越品越香。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抓住“文眼”,就会深刻地领悟这篇散文的思想内涵和独到写法,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汪兆亮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73165)
在备课《风筝》时,理清文章“写什么”较容易,但理清文章“怎么写”却一直萦绕在笔者的头脑中。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旗帜性人物的鲁迅,写作此文时一定有他匠心独运之处。通过反复研读课文,笔者发现了“妙用对比”这个“文眼”。
(一)词语对比
傲然—悲然 嫌恶—赞成
不爱—喜欢 跳跃—瑟缩
惊呼—惊惶 轻松—沉重
温和—寒威 笑着—悲哀
恍然大悟—全然忘却
严冬肃杀—春风荡漾
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只呈现每组词语中的一个,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与其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语,并引导学生讨论作者使用对比词语有什么作用。下面是三名学生分别对三组词语的品味:
生1:文中“悲哀”一词出现了两次,“悲哀”自已也好,“悲哀”弟弟也好,“悲哀”时代也好,其内涵相当丰富。但为什么几十年来依旧如此“悲哀”呢?恐怕与当年的“傲然”密切相关,因为“傲然”所做的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
生2:“跳跃”是弟弟天真活泼的童年的写照,是弟弟对未来无限憧憬的内心冲动,欢喜之情溢于言表。而“瑟缩”是弟弟偷风筝被我发现后的恐惧。两相对比,前后判若两人,可见“我”在弟弟眼中的“威力”,更可见“我”的行为对弟弟的伤害是多深。
生3:嫌恶——赞成,写出了“我”对放风筝态度的根本变化,这种变化也是“我”深深自责的根源,突出了鲁迅先生伟大的自省精神。
(二)句子对比
(1)“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
“……小兄弟……然而最喜欢风筝……”
(2)“我以为这是最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3)“而我的心很沉重。”
“他什么也记不得了。”
(4)“全然忘却,毫无怨恨……”
“我的心只得沉重着……”
(5)“有这样的事吗?”
“无可把握的悲哀。”……
在指导学生品味理解了“词语对比”之后,再引导他们找出文中句意相反的句子就稍微容易一些。下面是两名学生对两组句子的分析:
生4:“有这样的事吗?”可以看出弟弟早已忘记了这件事,可见弟弟对哥哥小时候的严厉管教是认可的,认为哥哥的举动并无恶意,是对自己的爱之深而造成的。而“我”直到今天仍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同样可以看出“我”的自省意识是多么强烈,因无法弥补对弟弟造成的精神伤害而内心一直不安。
生5:在“我的心很沉重”时,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这样鲜明的对比,突出的是弟弟无比开阔的心胸,是对哥哥的过去大海般的宽容。同时,还可以看到“我”对自己的要求是何等严格。
(三)写景对比
在本文中,写景对比有两种,一种是异季之景的对比,一种是同季之景的对比。但写景之对比,更多的体现在每种景物的个性鲜明、相互映衬上。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景物时,更要引导学生分析作者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写。
异季之景在文中是指“北京的冬季”之景与“故乡”的“春二月”之景。一位学生这样分析这组异季之景对比的作用:“北京的冬季是地上有白雪,眼前有灰黑色的秃树枝,天空是晴空如少洗,给人的感觉是肃杀、阴冷、低沉。而‘故乡’的‘春二月’,是杨柳发出嫩芽,山桃吐出花蕾,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是孕育希望的季节。在这样温和的季节放风筝,是愉快而幸福的。而在肃杀、阴冷、低沉的冬天放风筝,也许更是人们对温暖春天的向往和期盼。作者这样对比,也许是为了更加深刻地表现自己的悲哀。”
同季之景在文中分别是指同一季节内景物的对比。无论是“北京的冬季”,还是“故乡”的“春二月”,作者在文中所写的每一个景物,都是耐人寻味的。在“故乡”的“春二月”之景中,有“淡黑色的蟹风筝”“嫩蓝色的蜈蚣风筝”“瓦片风筝”“发芽的杨柳”“吐蕾的山桃”等景物,它们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相互映衬,相互烘托,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艳丽色彩和勃勃生机。这样的“故乡”谁能忘记,这样的记忆谁能磨灭。既然不能磨灭,那么对弟弟的愧疚何时才能放下!”
(四)写人对比
鲁迅先生在本文中通过对比来刻画人物的心理,表现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强烈地突出文章的主旨。
1.“我”与弟弟的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放风筝的态度:“我”嫌恶,而弟弟则是“最喜欢风筝”;2)风筝被毁坏后,“我”是“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而弟弟是“绝望地站在小屋里”;3)多年后相见时:“我的心只得沉重着”,而弟弟“什么也不记得了”。
2.“我”的前后之对比。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对风筝的态度:先是“嫌恶”,认为放风筝是“可鄙的”;后来是“赞成”,是想“劝他放”。2)毁坏弟弟的风筝时,是“完全的胜利”“傲然走出”;后来,“我的心只得沉重着”“现在……一并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
3.弟弟的前后之对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身体与精神上:弟弟身体“多病,瘦弱不堪”,而他却是“最喜欢风筝”。2)看别人放风筝,“他惊呼”“他高兴得跳跃”;当“我”发现他偷偷制作风筝时,他“很惊惶地站了起来”。3)当风筝被“我”毁坏时,“他绝望地站在屋里”。而多年后相见,谈起幼时的“旧事”“‘有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
二
从课文中随意拣出一组对比,都会发现它们是意蕴无穷的。对比手法的巧妙安排,似满天星辰,越闪越亮;似陈年佳酿,越品越香。在教学中,巧妙地引导学生利用“对比”抓住“文眼”,就会深刻地领悟这篇散文的思想内涵和独到写法,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会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汪兆亮 曲阜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27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