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人”是怎样一种概念?它与我们有关吗?它离我们有多远?这本书指出,“非人”(或者“非人化”)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极易左右个人和集体。“野兽”、“蟑螂”、“虱子”、“狗仔”、“畜生”等各式各样的骂人话在任何语言中都是高频词,人们使用这些脏词的理由也不一而足,政治、宗教、族群或性别差异等原因都可能让这些贬损他人的语言脱口而出。人类有一个共同的心理倾向:将他们的同类视为低人一等的动物。
作者: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定价:32.8元
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是美国缅因州新英格兰大学哲学教授,同时也是该校认知科学与进化心理学研究所的创办人及主任。已出版图书《我们为什么说谎》等。
01战争中的非人化故事
我们都具备这种非人化的可能
非人化并非纳粹分子、极权主义者、恐怖分子或当前其他什么人的专长,因为我们都具备这种非人化的可能,也同样具备被非人化的可能。非人化的问题牵扯你我他,而我的任务就是揭示其原因。
“狗杂种,过来啊!罕尤尼斯的狗杂种都哪去了?狗东西!王八蛋!”阿拉伯语的羞辱性挑衅从围栏的以色列一侧响了起来,围栏另一侧是巴勒斯坦的罕尤尼斯难民营。这个难民营位于加沙地带南端,它收容了3.5万名难民,但在1948年中东战争后的100万无家可归的阿拉伯人之中,这只是一部分。到21世纪初,难民数量已猛增到6万。这一连串的辱骂并非出自愤怒的穆斯林之口,而是从一辆以色列武装吉普车顶上的喇叭里播放出来的。《纽约时报》的记者克里斯·赫奇斯当天正在难民营。一些巴勒斯坦的小男孩朝吉普车扔石头。赫奇斯讲述道:一阵手榴弹爆炸声响起。这些不足十岁的男孩子一哄而散,消失在我前方的沙丘后面。士兵枪上装着消音器,开火时并没有声音。我看不见M-16来复枪的子弹,但却看到了倒下的瘦小身躯。随后在医院,我看到了更加惨绝人寰的一幕,他们被撕拉出来的内脏,他们的肋骨和躯干里敞开的弹孔。
四人中弹,三人幸存。其中一个名叫艾哈迈德的男孩子向赫奇斯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那些士兵用喇叭叫我们到围栏那边去领巧克力和钱,”他说,“去了之后他们就诅咒我们。接着又扔了一个手榴弹。我们拔腿就跑。但阿里背部中弹了。”罕尤尼斯一直以来都是哈马斯的大本营。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其宗旨是将以色列人从巴勒斯坦地区驱逐出去,并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伊斯兰国家。罕尤尼斯市长奥萨马·阿尔法拉也是哈马斯的成员。当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军之后,他和很多巴勒斯坦人一样兴高采烈。“加沙只是个开端,”他对英国《卫报》一位记者说,“知道怎么抓狐狸吧?要把它们的窝端了。以色列这只狐狸已从加沙逃到西岸去了。”
在这场冲突中,奥萨马·阿尔法拉和吉普车里的无名士兵的立场截然相反,但是,他们的态度却异乎寻常的雷同。他们都认为对方是没有人性的畜生。士兵将阿里及其同伴看作狗。无独有偶,在奥萨马·阿尔法拉眼里,以色列和狐狸这种有害的动物一样,活该遭到追捕和消灭。将犹太人比作集贪婪和奸诈于一身的狡狐,并非新鲜的贬损手法。早在13世纪,穆斯林作家藻巴里就在作品《摘下选民的神秘面具》中这样描绘犹太人:须知这些人是最狡猾,也是最卑鄙、最虚伪和最不可信的生物。
02非人化并非一种言说方式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以色列军用吉普车里的士兵不把自己射击的巴勒斯坦人当人,而奥萨马·阿尔法拉和他的同伴们也如此对待以色列敌人。在以上两个例子中,整个群体的人被非人化了。面对作为他者的庶民,我们很容易就将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视为闲言碎语,或单纯理解为贬损性的隐喻。而我要论证的是,这种观点误入了歧途。非人化并非一种言说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可悲的是,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太容易养成。它是一种心理润滑剂,既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种种限制,又可以点燃我们具有毁灭性的激情。就其本身而言,它给予我们一种力量,使我们能做出在其他情况下难以想象的种种行为。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阐释这种思维模式由什么组成,如何运作,以及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掉进这种思维模式。在着手阐释非人化的运作方式之前,我想借一个例子作为开场白,这个事件就是二战。至少7000万人在二战中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平民。
让我们从战争末端谈起。德国和日本战败后,1946年纽伦堡对纳粹医生的审判是在德国举行的12个军事审判中的第一个。受审对象是20位医生和3位管理人员(22男1女),他们被指控犯了战争罪和反人类罪。他们参与了希特勒的安乐死计划,用毒气杀死约20万被认为存在生理和心理缺陷的无辜犹太人。他们还对数千位犹太、苏联和波兰战犯施行了残忍的医学实验。主诉检察官泰尔福德·泰勒以沉痛的语调开始他的陈述:
本案中被告被指控以下行为:谋杀、严刑逼供及其他以医学名义而开展的暴行。受害者成千上万……对谋杀他们的人来说,这些可怜的人遭受的待遇连动物都不如。
接下来他描述了实验的情况。一些被视作实验豚鼠的人被停止供氧,以模拟高空跳伞。还有一些被冷冻起来,或被疟疾感染,或被置于芥子气中。这些医生在他们身上弄出切口来模拟伤口,在切口里置入碎玻璃或木头削片,然后缝合血管,引入细菌,以生成坏疽。泰勒所讲内容十分可怖,因而我们很容易就忽视了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言语修辞:“这些可怜的人遭受的待遇连动物都不如”。究竟是什么使一个群体的人如此对待另一个群体的人?
勉强的答案并不难找到。思考为行为制定好过程,而将这些人看得比人类低等则为暴行做好铺垫。纳粹分子深知自己手下加害之人的地位,认为他们只是亚人类而已,因此本质上就被排除在道德权利和义务的体系之外,而正是这种体系将人类连接在了一起。
杀人是错误的,但消灭老鼠则情有可原。
03非人化的毁灭性恶果 将敌人非人化对待的不仅仅是德国人
犹太人是种族灭绝计划的主要受害者。从一开始,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认为犹太人对人性高贵之处造成了致命的威胁。在纳粹关于世界末日的幻想中,这些公认的文明之敌被刻画为寄生生物,如水蛭、虱子、细菌和接触性传染病的携带者。死亡集中营(其中的毒气室模仿的就是灭虱室)和特别行动队便是纳粹分子对其眼中致命瘟疫的回应。
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非人化毁灭性恶果中证据最为充足的一个案例,其可怕程度超乎人之想象。然而奇怪的是,专注于它又可以让人很放松。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将第三帝国看作一种怪异的失常,看作一次在一小撮精神错乱的理论倡导者密谋夺取政治权力并将国家玩弄于股掌时,民众被怂恿而导致的大规模精神失常。或者,也许你也会不自主地将过去(或者现在)的德国人看作无比残暴和嗜血成性的民族。但这些判断既不正确,又很危险。纳粹现象最让人不安的是,纳粹不是疯子或者怪物,相反,他们都是正常人。
我们在考虑二战中的非人化事件时,自然会想到犹太人大屠杀,但将敌人非人化对待的不仅仅是德国人。当最终解决的构想者们忙着执行他们致命的种族清洗方案时,苏联犹太裔诗人和小说家伊里亚·爱伦堡也正在为斯大林的红军大量创作宣传手册。这些小册子中也充斥着非人化的修辞。它们谈到了“德国畜生喘息的臭味”,并将日耳曼人描绘成理当歼灭的“仿制人”。爱伦堡写道,“……如果你宰了一个日耳曼人,不妨再宰一个——最大快人心的事便是看到一堆日耳曼人的尸体。”
不要计日,不要计程。只需计算宰过多少日耳曼人。莫犹豫,莫动摇,杀。这并不只是空洞的口号。德国国防军夺取了2300万苏联人的性命,其中近一半是平民。当战局终于扭转,大量的苏联士兵从东部拥进德国,势不可当的前进变成另一场杀戮。记者贾尔斯·麦克唐纳写道:仅仅在一夜之间,他们就屠杀了72名妇女和1名男子。
新书速递
《最后的手稿》
作者:[美]特拉维斯·霍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定价:30.00元
作者是两项霍普伍德奖得主。其作品常见于《闪光列车》(Glimmer Train)、《五点》(Five Points)、《犁刃》(Plough shares)等杂志。本书为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当年便位列英国《卫报》年度图书榜单之上。
《知日·明治维新》
作者:苏静 等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定价:35.00元
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本书从独特的角度和切口切入,如明治维新的人物、政治、绘画、饮食、摄影作品等,为我们近距离展现了明治维新的历史风云。
《删除》
作者: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定价:49.90元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数字技术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权利,它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
作者: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定价:32.8元
大卫·利文斯顿·史密斯是美国缅因州新英格兰大学哲学教授,同时也是该校认知科学与进化心理学研究所的创办人及主任。已出版图书《我们为什么说谎》等。
01战争中的非人化故事
我们都具备这种非人化的可能
非人化并非纳粹分子、极权主义者、恐怖分子或当前其他什么人的专长,因为我们都具备这种非人化的可能,也同样具备被非人化的可能。非人化的问题牵扯你我他,而我的任务就是揭示其原因。
“狗杂种,过来啊!罕尤尼斯的狗杂种都哪去了?狗东西!王八蛋!”阿拉伯语的羞辱性挑衅从围栏的以色列一侧响了起来,围栏另一侧是巴勒斯坦的罕尤尼斯难民营。这个难民营位于加沙地带南端,它收容了3.5万名难民,但在1948年中东战争后的100万无家可归的阿拉伯人之中,这只是一部分。到21世纪初,难民数量已猛增到6万。这一连串的辱骂并非出自愤怒的穆斯林之口,而是从一辆以色列武装吉普车顶上的喇叭里播放出来的。《纽约时报》的记者克里斯·赫奇斯当天正在难民营。一些巴勒斯坦的小男孩朝吉普车扔石头。赫奇斯讲述道:一阵手榴弹爆炸声响起。这些不足十岁的男孩子一哄而散,消失在我前方的沙丘后面。士兵枪上装着消音器,开火时并没有声音。我看不见M-16来复枪的子弹,但却看到了倒下的瘦小身躯。随后在医院,我看到了更加惨绝人寰的一幕,他们被撕拉出来的内脏,他们的肋骨和躯干里敞开的弹孔。
四人中弹,三人幸存。其中一个名叫艾哈迈德的男孩子向赫奇斯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那些士兵用喇叭叫我们到围栏那边去领巧克力和钱,”他说,“去了之后他们就诅咒我们。接着又扔了一个手榴弹。我们拔腿就跑。但阿里背部中弹了。”罕尤尼斯一直以来都是哈马斯的大本营。哈马斯成立于1987年,其宗旨是将以色列人从巴勒斯坦地区驱逐出去,并建立一个以耶路撒冷为首都的伊斯兰国家。罕尤尼斯市长奥萨马·阿尔法拉也是哈马斯的成员。当以色列从加沙地带撤军之后,他和很多巴勒斯坦人一样兴高采烈。“加沙只是个开端,”他对英国《卫报》一位记者说,“知道怎么抓狐狸吧?要把它们的窝端了。以色列这只狐狸已从加沙逃到西岸去了。”
在这场冲突中,奥萨马·阿尔法拉和吉普车里的无名士兵的立场截然相反,但是,他们的态度却异乎寻常的雷同。他们都认为对方是没有人性的畜生。士兵将阿里及其同伴看作狗。无独有偶,在奥萨马·阿尔法拉眼里,以色列和狐狸这种有害的动物一样,活该遭到追捕和消灭。将犹太人比作集贪婪和奸诈于一身的狡狐,并非新鲜的贬损手法。早在13世纪,穆斯林作家藻巴里就在作品《摘下选民的神秘面具》中这样描绘犹太人:须知这些人是最狡猾,也是最卑鄙、最虚伪和最不可信的生物。
02非人化并非一种言说方式
它是一种思维方式
以色列军用吉普车里的士兵不把自己射击的巴勒斯坦人当人,而奥萨马·阿尔法拉和他的同伴们也如此对待以色列敌人。在以上两个例子中,整个群体的人被非人化了。面对作为他者的庶民,我们很容易就将人们对他们的评价视为闲言碎语,或单纯理解为贬损性的隐喻。而我要论证的是,这种观点误入了歧途。非人化并非一种言说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可悲的是,这种思维方式我们太容易养成。它是一种心理润滑剂,既可以消解我们内心的种种限制,又可以点燃我们具有毁灭性的激情。就其本身而言,它给予我们一种力量,使我们能做出在其他情况下难以想象的种种行为。在后面的章节中,我将阐释这种思维模式由什么组成,如何运作,以及为什么我们会不自觉地掉进这种思维模式。在着手阐释非人化的运作方式之前,我想借一个例子作为开场白,这个事件就是二战。至少7000万人在二战中丧生,其中大多数是平民。
让我们从战争末端谈起。德国和日本战败后,1946年纽伦堡对纳粹医生的审判是在德国举行的12个军事审判中的第一个。受审对象是20位医生和3位管理人员(22男1女),他们被指控犯了战争罪和反人类罪。他们参与了希特勒的安乐死计划,用毒气杀死约20万被认为存在生理和心理缺陷的无辜犹太人。他们还对数千位犹太、苏联和波兰战犯施行了残忍的医学实验。主诉检察官泰尔福德·泰勒以沉痛的语调开始他的陈述:
本案中被告被指控以下行为:谋杀、严刑逼供及其他以医学名义而开展的暴行。受害者成千上万……对谋杀他们的人来说,这些可怜的人遭受的待遇连动物都不如。
接下来他描述了实验的情况。一些被视作实验豚鼠的人被停止供氧,以模拟高空跳伞。还有一些被冷冻起来,或被疟疾感染,或被置于芥子气中。这些医生在他们身上弄出切口来模拟伤口,在切口里置入碎玻璃或木头削片,然后缝合血管,引入细菌,以生成坏疽。泰勒所讲内容十分可怖,因而我们很容易就忽视了一个看似无足轻重的言语修辞:“这些可怜的人遭受的待遇连动物都不如”。究竟是什么使一个群体的人如此对待另一个群体的人?
勉强的答案并不难找到。思考为行为制定好过程,而将这些人看得比人类低等则为暴行做好铺垫。纳粹分子深知自己手下加害之人的地位,认为他们只是亚人类而已,因此本质上就被排除在道德权利和义务的体系之外,而正是这种体系将人类连接在了一起。
杀人是错误的,但消灭老鼠则情有可原。
03非人化的毁灭性恶果 将敌人非人化对待的不仅仅是德国人
犹太人是种族灭绝计划的主要受害者。从一开始,希特勒及其追随者就认为犹太人对人性高贵之处造成了致命的威胁。在纳粹关于世界末日的幻想中,这些公认的文明之敌被刻画为寄生生物,如水蛭、虱子、细菌和接触性传染病的携带者。死亡集中营(其中的毒气室模仿的就是灭虱室)和特别行动队便是纳粹分子对其眼中致命瘟疫的回应。
对犹太人的大屠杀是非人化毁灭性恶果中证据最为充足的一个案例,其可怕程度超乎人之想象。然而奇怪的是,专注于它又可以让人很放松。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将第三帝国看作一种怪异的失常,看作一次在一小撮精神错乱的理论倡导者密谋夺取政治权力并将国家玩弄于股掌时,民众被怂恿而导致的大规模精神失常。或者,也许你也会不自主地将过去(或者现在)的德国人看作无比残暴和嗜血成性的民族。但这些判断既不正确,又很危险。纳粹现象最让人不安的是,纳粹不是疯子或者怪物,相反,他们都是正常人。
我们在考虑二战中的非人化事件时,自然会想到犹太人大屠杀,但将敌人非人化对待的不仅仅是德国人。当最终解决的构想者们忙着执行他们致命的种族清洗方案时,苏联犹太裔诗人和小说家伊里亚·爱伦堡也正在为斯大林的红军大量创作宣传手册。这些小册子中也充斥着非人化的修辞。它们谈到了“德国畜生喘息的臭味”,并将日耳曼人描绘成理当歼灭的“仿制人”。爱伦堡写道,“……如果你宰了一个日耳曼人,不妨再宰一个——最大快人心的事便是看到一堆日耳曼人的尸体。”
不要计日,不要计程。只需计算宰过多少日耳曼人。莫犹豫,莫动摇,杀。这并不只是空洞的口号。德国国防军夺取了2300万苏联人的性命,其中近一半是平民。当战局终于扭转,大量的苏联士兵从东部拥进德国,势不可当的前进变成另一场杀戮。记者贾尔斯·麦克唐纳写道:仅仅在一夜之间,他们就屠杀了72名妇女和1名男子。
新书速递
《最后的手稿》
作者:[美]特拉维斯·霍兰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
定价:30.00元
作者是两项霍普伍德奖得主。其作品常见于《闪光列车》(Glimmer Train)、《五点》(Five Points)、《犁刃》(Plough shares)等杂志。本书为他的第一部小说,出版当年便位列英国《卫报》年度图书榜单之上。
《知日·明治维新》
作者:苏静 等编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定价:35.00元
明治维新使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起航。本书从独特的角度和切口切入,如明治维新的人物、政治、绘画、饮食、摄影作品等,为我们近距离展现了明治维新的历史风云。
《删除》
作者: [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著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月
定价:49.90元
《删除》讲述了遗忘的美德,为读者展现了大数据时代的取舍之道。数字技术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权利,它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删除,大数据取舍之道,就是把有意义的留下来,把无意义的去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