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怕写作与爱写作,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但又是中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必经的心路历程。怎样引导学生克服怕写作的心理障碍,激发爱写作的浓厚兴趣,是每位中学语文教师都要面临的挑战。笔者多年来对此作了一些探索和尝试,现结合自身实践,谈些粗浅的认识。
一、 破除怕写作的心理障碍
做任何事情,如果“怕”字当头,就会无所作为。作文也如此。不破不立,要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要破字当头,破除怕写作的心理障碍。学生“怕写作”,一是有畏难情绪;二是肚里空空,没东西可写。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笔者寻找各种机会反复强调:“作文并不神秘,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时时呼吸、天天吃饭’一样;我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的东西,讲出来是口述,写出来就是作文。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不要把作文看得很神秘,更不必畏惧,当然,也不能随便编造。朱光潜先生说得好:‘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笔者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就是要让学生破除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养成写作时真实反映生活的良好习惯。
同时,笔者又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寻找写作题材,扫除无东西可写的盲点。例如,有位学生偶然告诉笔者一个饭盒的故事,笔者就对他说:“这就是写作的极好题材,你马上写出来吧。”几天后,他拿了一篇短文,命题是《饭盒里的诗》:“我是个上课打瞌睡、吃饭打冲锋的人。我刚跨出食堂,就与小刚撞了个满怀。随着‘哐啷’一声,我的饭盒仰面朝天倒在地上。当即小刚答应赔我方便面。就在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老师。不知他用什么巧妙方法,把地上的饭舀进了饭盒,又用勺抠去表面的泥沙。我怪他多管闲事,说了句难听的话:‘这饭你就拿去吧!’谁知他没有生气,真的把掉在地上的饭盒拿去了。但不是白拿,他把自己盛有好菜的那份给了我,与我对调。饭后,老师叫小刚送回我的饭盒,我打开饭盒,发现里面有张字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在幼儿班时就背得滚瓜烂熟了,现在看到它,真像倒翻了五味酱醋瓶,酸甜苦辣一涌而上。唉!老师吃被学生丢弃的脏饭,我心里十分内疚,没有勇气向老师承认错误,只是把这首诗和老师的心珍藏着。”当他在班上朗读完全文后,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默,继而就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笔者趁机再加引导:作文并不神秘,也不是没有东西可写,把生活中感动过自己的人和事真实地写下来,就是好作品。
二、 培养爱作文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写作最重要、最真实、最有效的动力。笔者采取了多种举措增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 范文引导
读书是写作的前奏,而最切合中学生需求的范文,就是选入语文课本的诗文。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下了点工夫。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有两首古诗:韩愈的《初春山雨》与刘方平的《月夜》,这两首都是描写初春景物的,前者侧重于视觉,后者侧重于听觉。笔者将两者调整了前后顺序,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首先,笔者对“草色遥看近却无”作了重点分析:“遥看远处草色青,近看林间柳叶无。”有个学生不服,以书中插图为依据说:“老师讲错了。这句诗是说皇城里边没有树,所以‘近却无’;而远处有柳树,所以‘遥看有草色’。”对学生的误解,笔者没有当场反驳,而是带学生们参观乡间溪边早春二月艳丽的春光。当他们遥看远处密密层层的溪柳草色,而走近柳林观看时却没见一片飘荡的柳叶,只有萌发着的柳芽时,才恍然大悟:这正是“遥看远处草色青,近看林间柳叶无”的早春景象。而刘方平《月夜》中的“虫声新透绿窗纱”,从听觉切入,展现了“大地在蠕动、万物在苏醒”的又一初春景象。笔者通过讲解与实地考察,使学生领悟两位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真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也引导了学生如何观察生活。
(二) 感悟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笔者在教学时尽力引导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写作能力差、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不断感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写作的题材,增强其写作兴趣。如有一次大扫除,班里几个女生的任务是负责操场四周花树下落叶与花瓣的清扫工作。她们扫了一阵后,又背来锄头,在花树边挖了深坑,把花瓣落叶都埋在其中。这既减轻了垃圾坑的重负,又能为花树沤有机肥料。班里负责大扫除的劳动委员,一直被认为是全班怕写作文的典型,但这次大扫除后,他写了一篇劳动体会的小品,题为《葬花》,写出了与《黛玉葬花》的悲情迥然不同的乐观情绪。笔者很赞赏这篇来自校园生活的作文,还特意刊登在当天的墙报上,一时引起了轰动。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从怕写作文到爱上了写作文。
(三) 激励上进
激励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这是培养作文兴趣的一帖特效药。笔者在课堂上常常表扬学生,不放过他们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从而营造一个“人人争上游”的氛围。此外,笔者还不定期出刊墙报、编印优秀作文集,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体验成就感,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这成了学生积极写作的动力。比如,我们编印了第一本优秀作文集《爱的传递》。学生读《爱的传递》后,投稿就更踊跃了。于是,在笔者的案头天天有新作品出现:有写生活点滴的日记体短文,有谈今说古的小小说,有记叙新事物的散文,有赞颂新人的快板诗,等等。现在,笔者正在编一本得奖作品集,以激励全班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多读多练,持之以恒
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步,正如诗圣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眼高手低”,是批评那些眼界高、动手能力差的人的。笔者却认为眼高手低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只有读书多、见识广才能眼高,也只有眼高才能手高。世界上决没有“眼低手高”的。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因此,笔者十分强调课外阅读,让学生广泛阅读范文,阅读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如《金华晚报》上小记者的文章。笔者还举办小小读书会、学生习作讨论会,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笔者所教的班级,读书成风,阅读成为了一件乐事。
多读还要多练。正如俗话所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要持之以恒才有成效,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笔者要求学生天天写,不拘多少,成篇最好,片言只语也行,但一定要坚持动手。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不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如笔者所教的一个班是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在初一作文训练时,笔者要求较低,只要其摘录名句,稍有发挥就行,但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初二时,要求填空,补写几句,做到前后连贯、相互响应;初三时,要求写完整的一段文字,并逐渐发展到能写出完整的一篇作文。这样的要求在城区的学校可能显得较低,但笔者教的是农村初中,小学的语文基础不扎实。这种低要求、慢进度,由于持之以恒,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中考,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区14所农村初中中名列前茅。
正是这些教学策略,使学生实现了“从怕写作到爱写作”的转变!
一、 破除怕写作的心理障碍
做任何事情,如果“怕”字当头,就会无所作为。作文也如此。不破不立,要提高中学生写作水平,首先要破字当头,破除怕写作的心理障碍。学生“怕写作”,一是有畏难情绪;二是肚里空空,没东西可写。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笔者寻找各种机会反复强调:“作文并不神秘,它是生活的一部分,如同‘时时呼吸、天天吃饭’一样;我们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的东西,讲出来是口述,写出来就是作文。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文章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不要把作文看得很神秘,更不必畏惧,当然,也不能随便编造。朱光潜先生说得好:‘练习写作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有话必说,无话不说,说须心口如一,不能说谎。’”笔者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就是要让学生破除写作文的畏难情绪,养成写作时真实反映生活的良好习惯。
同时,笔者又在生活实践中引导学生寻找写作题材,扫除无东西可写的盲点。例如,有位学生偶然告诉笔者一个饭盒的故事,笔者就对他说:“这就是写作的极好题材,你马上写出来吧。”几天后,他拿了一篇短文,命题是《饭盒里的诗》:“我是个上课打瞌睡、吃饭打冲锋的人。我刚跨出食堂,就与小刚撞了个满怀。随着‘哐啷’一声,我的饭盒仰面朝天倒在地上。当即小刚答应赔我方便面。就在这时,来了一位白发老师。不知他用什么巧妙方法,把地上的饭舀进了饭盒,又用勺抠去表面的泥沙。我怪他多管闲事,说了句难听的话:‘这饭你就拿去吧!’谁知他没有生气,真的把掉在地上的饭盒拿去了。但不是白拿,他把自己盛有好菜的那份给了我,与我对调。饭后,老师叫小刚送回我的饭盒,我打开饭盒,发现里面有张字条,上面工工整整地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我在幼儿班时就背得滚瓜烂熟了,现在看到它,真像倒翻了五味酱醋瓶,酸甜苦辣一涌而上。唉!老师吃被学生丢弃的脏饭,我心里十分内疚,没有勇气向老师承认错误,只是把这首诗和老师的心珍藏着。”当他在班上朗读完全文后,教室里先是一片沉默,继而就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笔者趁机再加引导:作文并不神秘,也不是没有东西可写,把生活中感动过自己的人和事真实地写下来,就是好作品。
二、 培养爱作文的浓厚兴趣
兴趣是写作最重要、最真实、最有效的动力。笔者采取了多种举措增进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 范文引导
读书是写作的前奏,而最切合中学生需求的范文,就是选入语文课本的诗文。笔者在古诗教学中下了点工夫。比如,初中语文第二册有两首古诗:韩愈的《初春山雨》与刘方平的《月夜》,这两首都是描写初春景物的,前者侧重于视觉,后者侧重于听觉。笔者将两者调整了前后顺序,并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首先,笔者对“草色遥看近却无”作了重点分析:“遥看远处草色青,近看林间柳叶无。”有个学生不服,以书中插图为依据说:“老师讲错了。这句诗是说皇城里边没有树,所以‘近却无’;而远处有柳树,所以‘遥看有草色’。”对学生的误解,笔者没有当场反驳,而是带学生们参观乡间溪边早春二月艳丽的春光。当他们遥看远处密密层层的溪柳草色,而走近柳林观看时却没见一片飘荡的柳叶,只有萌发着的柳芽时,才恍然大悟:这正是“遥看远处草色青,近看林间柳叶无”的早春景象。而刘方平《月夜》中的“虫声新透绿窗纱”,从听觉切入,展现了“大地在蠕动、万物在苏醒”的又一初春景象。笔者通过讲解与实地考察,使学生领悟两位诗人观察生活的细致和真切。这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也引导了学生如何观察生活。
(二) 感悟生活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不竭的源泉。笔者在教学时尽力引导学生,特别是对那些写作能力差、视作文为畏途的学生,不断感悟生活,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写作的题材,增强其写作兴趣。如有一次大扫除,班里几个女生的任务是负责操场四周花树下落叶与花瓣的清扫工作。她们扫了一阵后,又背来锄头,在花树边挖了深坑,把花瓣落叶都埋在其中。这既减轻了垃圾坑的重负,又能为花树沤有机肥料。班里负责大扫除的劳动委员,一直被认为是全班怕写作文的典型,但这次大扫除后,他写了一篇劳动体会的小品,题为《葬花》,写出了与《黛玉葬花》的悲情迥然不同的乐观情绪。笔者很赞赏这篇来自校园生活的作文,还特意刊登在当天的墙报上,一时引起了轰动。这件事激发了他的写作积极性,使他从怕写作文到爱上了写作文。
(三) 激励上进
激励的主要方法是让学生体验成就感。这是培养作文兴趣的一帖特效药。笔者在课堂上常常表扬学生,不放过他们在写作中的点滴进步,从而营造一个“人人争上游”的氛围。此外,笔者还不定期出刊墙报、编印优秀作文集,让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成绩,体验成就感,也看到别人的长处,找到自己的差距。这成了学生积极写作的动力。比如,我们编印了第一本优秀作文集《爱的传递》。学生读《爱的传递》后,投稿就更踊跃了。于是,在笔者的案头天天有新作品出现:有写生活点滴的日记体短文,有谈今说古的小小说,有记叙新事物的散文,有赞颂新人的快板诗,等等。现在,笔者正在编一本得奖作品集,以激励全班学生向更高层次发展。
三、 多读多练,持之以恒
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的第一步,正如诗圣杜甫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叫“眼高手低”,是批评那些眼界高、动手能力差的人的。笔者却认为眼高手低是正常现象,不足为怪。只有读书多、见识广才能眼高,也只有眼高才能手高。世界上决没有“眼低手高”的。可见阅读是多么重要。因此,笔者十分强调课外阅读,让学生广泛阅读范文,阅读同龄人的优秀作品,如《金华晚报》上小记者的文章。笔者还举办小小读书会、学生习作讨论会,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在笔者所教的班级,读书成风,阅读成为了一件乐事。
多读还要多练。正如俗话所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练,要持之以恒才有成效,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笔者要求学生天天写,不拘多少,成篇最好,片言只语也行,但一定要坚持动手。在作文教学中,笔者不急于求成,而是循序渐进。如笔者所教的一个班是从初一带到初三的:在初一作文训练时,笔者要求较低,只要其摘录名句,稍有发挥就行,但要求学生持之以恒;初二时,要求填空,补写几句,做到前后连贯、相互响应;初三时,要求写完整的一段文字,并逐渐发展到能写出完整的一篇作文。这样的要求在城区的学校可能显得较低,但笔者教的是农村初中,小学的语文基础不扎实。这种低要求、慢进度,由于持之以恒,却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今年中考,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区14所农村初中中名列前茅。
正是这些教学策略,使学生实现了“从怕写作到爱写作”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