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难点,也是小学生能掌握运用自己所学知识的一个重要标志。本人自从走上工作岗位以来,一直从事小学的语文教学,在平时我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学生非常害怕写作文,一提起笔就抓耳挠腮,经过观察分析,得出以下原因:无内容可写;语言积累少;缺乏想象力;题材不新颖,难以表达真情实感。那么,作为教师,如何来提高农村孩子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结合本人多年的工作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就是学习兴趣,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对知识有动力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主动地学习,是小学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培养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观察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适时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个难忘的小游戏,体育课上同学们奋力的拼博,表演课上一个有趣的节目,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续写一个课文结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续集。学生写起来感兴趣,提笔就抓耳、不知所措的场面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情境作文。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教师有时应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试举一例,四年级一班一次上作文课,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在黑板上提前写上一个通知,说老师有事,请同学们自习。学生们见此情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就坐不住了。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
二、 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鲁班在世,也无法造出巧夺天工的器物。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不然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素材源于生活。那么,如何积累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抓住儿童天性好玩、好动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郊游活动、文娱活动、朗诵比赛、演讲活动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如:六年级十二册教材中要求学生写一份建议书,我又组织学生到校园的食堂、学生寝室、操场、图书室、微机室等主要活动场所去观察实践,去寻找问题,然后再回到教室动手写,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非常浓,觉得有话可写,作文轻松,学生们在文章中提了很好的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让学生由怕写作到乐写作,由被动写做到主动写作,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留心生活写日记,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日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
2、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
如果学生有了材料,那选材是相当重要的。只有选材新,才能写出创新的作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选择好的材料则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一篇作文的材料选择得有特色、新颖,读者也会对作者刮目相看,更能吸引读者往下看。
三、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谋篇布局。
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人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生动,即对写人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
2、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如泉涌,妙笔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古代的一些迁客骚人,如李白、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手法、逻辑思维,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四、加强训练。
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还必须从训练学生作文能力上下功夫。小学生作文能力不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还在于对语言、知识、思想、认识、情感和智力的综合运用,在于平时的材料积蓄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要训练学生作文能力,就要对上述各项能力进行有序的训练,并遵循先易后难,先现象后本质的原则。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坚持不懈的练是必不可少的。
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手生。”所以一篇好的作文它是与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分不开的。
一、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就是学习兴趣,学生只要对学习产生兴趣,就不会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而是对知识有动力的追求。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之中,主动地学习,是小学作文教学成功的前提条件。因此,要培养起学生对作文的兴趣,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把作文课上得有声有色,使学生喜欢写作文。
第一,观察作文。只有引导学生感知具体形象的事物,才能激发其积极地思维,进而产生表达愿望。在教学实践中,让学生观察图画和实物,或者指导学生参观,然后按照教师的指导写作文,学生很有兴趣,写的文章有具体内容,有真情实感。
第二,适时作文。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善于抓住有利时机让学生写作文,学生就会感觉不到困难。例如,课间一个个难忘的小游戏,体育课上同学们奋力的拼博,表演课上一个有趣的节目,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或者续写一个课文结尾,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续集。学生写起来感兴趣,提笔就抓耳、不知所措的场面就迎刃而解了。
第三,情境作文。为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达到作文训练目的,教师有时应有意识的创设情境。试举一例,四年级一班一次上作文课,我迟迟不到教室,而提前做了一番设计:在黑板上提前写上一个通知,说老师有事,请同学们自习。学生们见此情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有个别调皮的学生就坐不住了。五分钟后,我才走进教室,要求学生自己起题目把刚才的所见所闻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下来。顿时,同学们有了兴致,挥笔写起来。
二、 积累素材。
素材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鲁班在世,也无法造出巧夺天工的器物。儿童心理学表明:学生写作,首先必须拥有写作文的有关的材料,不然一切都是空谈。所以学生作文要有雄厚的材料。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素材源于生活。那么,如何积累生活中的写作源泉呢?我认为:首先要丰富学生的生活。小学语文大纲指出:“指导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教师应抓住儿童天性好玩、好动这一心理特征,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郊游活动、文娱活动、朗诵比赛、演讲活动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如:六年级十二册教材中要求学生写一份建议书,我又组织学生到校园的食堂、学生寝室、操场、图书室、微机室等主要活动场所去观察实践,去寻找问题,然后再回到教室动手写,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非常浓,觉得有话可写,作文轻松,学生们在文章中提了很好的合理化的建议,这样,不仅让学生由怕写作到乐写作,由被动写做到主动写作,还培养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留心生活写日记,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日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
2、做读书笔记。
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要做好课内课文的读书笔记,但这还远远不够,还要指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读物,并作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
如果学生有了材料,那选材是相当重要的。只有选材新,才能写出创新的作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选择好的材料则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一篇作文的材料选择得有特色、新颖,读者也会对作者刮目相看,更能吸引读者往下看。
三、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作文教学时,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阅读中的知识和技能。”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学生从阅读中汲取营养,利于学生从读学写,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作文教学的基本途径。
1、从阅读中学习谋篇布局。
我们在作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要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每学习一篇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
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这篇写人文章的写作特点和表达方式,理解作者是如何选材如何把人物形象写具体生动,即对写人文章可以怎样谋篇布局。
2、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如泉涌,妙笔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只言片语。古代的一些迁客骚人,如李白、苏东坡……他们压根就没学过语法,修辞手法、逻辑思维,但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所以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赖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
四、加强训练。
要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还必须从训练学生作文能力上下功夫。小学生作文能力不仅限于表达能力和写作技巧上,还在于对语言、知识、思想、认识、情感和智力的综合运用,在于平时的材料积蓄能力、思维能力、认识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要训练学生作文能力,就要对上述各项能力进行有序的训练,并遵循先易后难,先现象后本质的原则。要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长期坚持不懈的练是必不可少的。
俗话说:“三天不练口生,三天不写手生。”所以一篇好的作文它是与扎实的基本功和长期的实践经验分不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