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引导者,一定要解放思想,多角度鼓励学生多阅读、勤思考,尤其要善于归纳和小结历史知识;更要不失时机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和水平,使学生的创新活动保持常态化。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人格和善于思考的良好习惯。本文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育人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历史;育人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291
引言
历史是初中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目,通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通过历史情景的引入,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增加学习历史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积极进行历史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通过音频、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去,在课外与历史“零距离”接触,如参观长城、兵马俑、大运河等历史遗存。教师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期参观这些历史遗迹。对无条件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素材、推荐有关书籍等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历史。此外,在春节、端午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节日及其习俗的起源,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也会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在学校和家长的协助下组织游学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游览名胜古迹,真正做到育人和實践相结合。
二、重视挖掘课本内涵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为了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一些初中历史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担当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相对分散的历史知识。这很容易干扰学生的历史学习,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质,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在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强迫学生记住《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其内涵、影响,也没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导致学生只是知道有这一条约的存在,而这一条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巨大的影响却一问三不知。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根据“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条款,教师可以介绍在香港回归祖国时传唱全国的《七子之歌》,并播放音像资料。这些文化教育资料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加强历史认知,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课前精心设计,课后进行反思
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课堂内容,尤其要针对中等学生制定出学习方案,设计好相关习题,让课堂活起来,且要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教师必须改变原有教学的评价方式,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掘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多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如积极思考、及时发问、主动回答问题、善于总结等,树立其自主学习的信心。最后,教师要常常对所讲课程进行自我反思,如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是否消化吸收,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等。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自我总结,以便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
四、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正义感,富有激情地进行教学活动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上课激情满满的教师通常整体评价较高。只有通过富有感情的教学,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过程,明白我国文明建设发展的不易及事件中的是非曲直,从而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探究,并且积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具体而言,第一,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正义感,即在开展历史实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自身专业能力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及是非曲直。对于一些积极的、富有正义感的历史一定要提出赞扬,而对于一些破坏社会稳定的历史事件必须批判,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一个良好的教师从本质上来讲应当也是一个好演员。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演员的角色,对历史进行呈现,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置身其中,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潮流。第三,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节奏的掌握。尤其对于语言而言一定要凸显出抑扬顿挫之感,节奏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握语言应用的方式,才能将教师的情感进行充分完全的体现。例如,在讲解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必须充分表达出自身对清政府及西方侵略国家的愤怒。然后,在五四运动时,教师则应当体现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第四,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于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为了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教师可以模仿其行为动作,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导。
结束语
历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有了积极的思想,教师才能挖掘出切合实际的育人方法和模式;只有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学习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才能将历史学科的内容具体地转化为学生对道德、情感的实践;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提高育人水平,教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德元.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吴晓丽.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价值的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3]陈丽思.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现状与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8.
关键词:初中历史;育人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44-291
引言
历史是初中生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目,通过学生对历史的学习,能帮助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发展进程,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豪感。通过历史情景的引入,能提高学生对历史的热爱,增加学习历史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德育,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积极进行历史实践活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教学资源,通过音频、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辉煌文明成果;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走出去,在课外与历史“零距离”接触,如参观长城、兵马俑、大运河等历史遗存。教师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学生利用假期参观这些历史遗迹。对无条件的学生,教师则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播放素材、推荐有关书籍等方式来引导他们感知历史。此外,在春节、端午节、中秋等中国传统节日,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探索节日及其习俗的起源,加深学生对祖国历史文化的理解和热爱。这种教学方式能让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热情也会得到提升。教师可以在学校和家长的协助下组织游学活动,带领学生前往游览名胜古迹,真正做到育人和實践相结合。
二、重视挖掘课本内涵
初中历史课程知识面广,知识点分散。为了提高知识转移的效率,一些初中历史教师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担当历史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机械地记忆相对分散的历史知识。这很容易干扰学生的历史学习,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道德素质,难以达到育人的目的。例如,在初中历史“鸦片战争”这一板块的教学中,一些教师强迫学生记住《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而没有引导学生思考其内涵、影响,也没有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导致学生只是知道有这一条约的存在,而这一条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什么巨大的影响却一问三不知。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材内容,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例如,根据“割让香港岛给英国”的条款,教师可以介绍在香港回归祖国时传唱全国的《七子之歌》,并播放音像资料。这些文化教育资料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加强历史认知,拓宽学生的历史学习视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课前精心设计,课后进行反思
首先,教师应精心备课,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课堂内容,尤其要针对中等学生制定出学习方案,设计好相关习题,让课堂活起来,且要让绝大多数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其次,教师必须改变原有教学的评价方式,多用激励性评价,发掘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多关注他们在学习中的闪光点,如积极思考、及时发问、主动回答问题、善于总结等,树立其自主学习的信心。最后,教师要常常对所讲课程进行自我反思,如学生对知识要点的掌握是否消化吸收,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等。教师一定要认真思考、自我总结,以便实现教学相长,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标。
四、教师应当不断提高自身正义感,富有激情地进行教学活动
根据相关的实践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对于上课激情满满的教师通常整体评价较高。只有通过富有感情的教学,学生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感受到历史发展的过程,明白我国文明建设发展的不易及事件中的是非曲直,从而积极主动地对历史进行探究,并且积极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具体而言,第一,历史教师必须具备极强的正义感,即在开展历史实践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以自身专业能力为基础,科学合理地分析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及是非曲直。对于一些积极的、富有正义感的历史一定要提出赞扬,而对于一些破坏社会稳定的历史事件必须批判,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一个良好的教师从本质上来讲应当也是一个好演员。在课堂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充当着演员的角色,对历史进行呈现,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学生才能置身其中,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更好地理解历史发展潮流。第三,教师必须注重教学节奏的掌握。尤其对于语言而言一定要凸显出抑扬顿挫之感,节奏感是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所在。只有全面系统地把握语言应用的方式,才能将教师的情感进行充分完全的体现。例如,在讲解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时,教师必须充分表达出自身对清政府及西方侵略国家的愤怒。然后,在五四运动时,教师则应当体现出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第四,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于历史上的一些著名人物,为了加强学生对其的认知,教师可以模仿其行为动作,激发学生的共鸣,从而更好地对学生进行熏陶和引导。
结束语
历史教育的关键是教师。只有有了积极的思想,教师才能挖掘出切合实际的育人方法和模式;只有通过对教材的认真学习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教师才能将历史学科的内容具体地转化为学生对道德、情感的实践;只有加强人文修养,提高育人水平,教师才能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德元.初中历史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策略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9.
[2]吴晓丽.初中历史教学育人价值的问题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8.
[3]陈丽思.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精神培养现状与策略研究[D].扬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