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与日常生活中的饮食、吸烟、体力活动、行为习惯以及心理状态有关,不同生活及活动习惯、心理素质的人群对应的心血管疾病也不尽相同。此外,LDL-C、胰岛素抵抗、C反应蛋白等血清炎性标志物、微量白蛋白尿等均属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以上述指标指导心血管疾病诊疗工作,并联合对日常生活相关因素及心理因素的调查分析及针对性调控,可有效防控心血管疾病。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36【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2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群体健康、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与工作的一大社会性难题,临床上有很多关于心血管防治的研究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更有针对性地防控高血压、心衰、心梗、卒中及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降低病死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质[1]。本文针对近年来关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基础危险因素
1.1L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血液中胆固醇的主要存在形式,该指标异常即表示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而高胆固醇血症是诱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年龄越高,通常体内LDL-C水平越高,这一现象在女性绝经后尤为明显,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这并不表明LDL-C水平与年龄的关系仅在女性身上有所表现,恰恰相反,男性体内LDL-C水平与冠心病有很大关联[2]。sLDL分子量小,可长时间在血液循环中停留,容易进入动脉壁、诱发动脉壁氧化,因而更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目前研究结果看来[3],LDL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除了与血浆水平相关,还取决于本身颗粒大小与密度。
1.2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由肝脏合成,为急性期炎症、感染及组织受损者都会出现大量该物质,和结合配体而发挥免疫识别、免疫调节的功效,并通过结合目标受体而提升白细胞反应性。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调节CRP的合成作用。
CRP是相对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子,当血清CRP水平在3μg/ml之上时,可能诱发冠心病,达10μg/ml即为高危状态。该指标还可作为溶栓治疗之后短期预后指导指标[4]。CRP指标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有直接作用,其通过参与炎性分子聚集作用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因而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长期预测和监测指导因子。临床上可有目的地控制CRP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促使疾病归转,避免冠心病事件发生。
1.3胰岛素抵抗。关于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报道表明[5],高血压、肥胖、糖脂代谢紊乱、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等均属胰岛素抵抗症,该症又可引发系列代谢紊乱。发生胰岛素抵抗后,机体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作用敏感度降低,机体则加大胰岛素分泌量以调节血糖水平,伴随系列病理及生理变化出现。
胰岛素抵抗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有以下几点: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动脉壁中膜与内膜增殖;对纤维蛋白酶原激活抑制因子产生作用而影响纤溶系统功能;结合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加快胆固醇合成速度;损伤脂蛋白酯酶功能及VLDL清除功能[6]。
1.4微量白蛋白尿。近年来很多调查研究数据表明[7],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血管疾病及肾病、糖尿病等多种病变的预测因子,出现此种现象的上述患者相应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临床上开始将该项指标作为心血管事件独立性标志检测和运用。
当机体出现大分子高通透性、全身内皮功能损伤时,就会伴随微量白蛋白尿,同时常伴随心血管疾病出现,这主要因为发病机制与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积聚相关。关于该现象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结果表示,尿微量白蛋白与周围血管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很大关联,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预测因子运用[8]。
2其他新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发现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有很大影响,现分别综述如下:
2.1生活危险因素。日常饮食摄入大量钾而钠摄入量不足,就会造成体内钠钾比例失调,极易引发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相关试验数据表明[9],钠钾比例越大、全因死亡风险即随之线性增加。
吸烟可诱发心血管疾病,且女性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相比男性更高。烟龄越大,冠心病等患病率越高。科学戒烟利于改善心血管环境。
即便高盐饮食可诱发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但过度限盐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高血压防控效果,且正常血压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上升,这主要与过度限盐诱发离子紊乱相关[10]。
纠正不健康生活习惯可调节血压,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单纯药物降压,可见提供积极、有效的生活习惯指导及护理服务至关重要[11]。
蛋白摄入量不合理容易影响血压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维持适当的蛋白摄入量可控制血压。
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动脉硬化有关,提示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及时调整维生素D摄入量,防控心血管疾病[12]。
2.2心理危险因素。抑郁症患者常发生心血管疾病,两者之间的具体关联尚未明确,但可以肯定抑郁症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关于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试验结果并未明确指出抗抑郁治疗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防控及预后影响,但多数学者认可心理因素影响心血管健康这一观点。临床上应当重视并积极开展心血管疾病的身心共同干预和治疗,加强抗抑郁心理障碍分析和疏导,更全面地防控心血管病变,促进患者身心健康[13]。
3小结
疾病临床研究与流行病学资料不断发现很多的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但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干预、治疗研究及试验加以证实。当前确定的心血管疾病生理病理危险因素包括LDL-C、胰岛素抵抗、C反应蛋白等血清炎性标志物、微量白蛋白尿,另有一些生活及心理危险因素值得患者和临床工作者重视,对于已明确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针对性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参考文献
[1]姜勇,张梅,李镒冲等.中国老年人中心型肥胖流行特征及其与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9):816-820
[2]梁培培,俞凤.探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5):450-453
[3]刘荣梅,林淑梅,徐國良等.心血管内科病房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10
[4]胡学飞,段亮,刘鸿程等.良性病变全肺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7):402-404
[5]赵菁,俞晓军,胡大一等.舟山群岛急性冠脉综合征青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1003-1010
[6]王明海,李琳琳,张曙光等.踝肱指数测定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中的临床意义及周围动脉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6):436-439
[7]王晓楠,白小涓,刘静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6):2048-2051
[8]赵菁,何飞,胡大一等.河南省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危险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7):572-576
[9]张翠改,吴惠珍,吕超等.体检人群中的高尿酸血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48-4049
[10]马颖艳,徐凯,王艳霞等.他汀适应证升级引发的思考——冠心病管理从控制危险因素到管理动脉粥样硬化[J].医学与哲学,2013,34(16):51-53
[11]敖泽惠,佘强,杜建霖等.入院时静息呼吸频率与GRACE评分在ACS 心血管死亡风险评估的价值研究[J].重庆医学,2013,(21):2478-2480
[12]张抒扬.重视整体危险的评估——2010年ACCF/AHA 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z1):63-65
[13]田延凤,孙文秀,包伟静等.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网膜素-1水平与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3794-3798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36【中图分类号】R-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29-01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升,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群体健康、影响人们正常生活与工作的一大社会性难题,临床上有很多关于心血管防治的研究调查,以进一步了解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以期更有针对性地防控高血压、心衰、心梗、卒中及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降低病死率、提升患者生活品质[1]。本文针对近年来关于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基础危险因素
1.1L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是血液中胆固醇的主要存在形式,该指标异常即表示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异常,而高胆固醇血症是诱发冠心病的高危因素。
年龄越高,通常体内LDL-C水平越高,这一现象在女性绝经后尤为明显,可能与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有关。这并不表明LDL-C水平与年龄的关系仅在女性身上有所表现,恰恰相反,男性体内LDL-C水平与冠心病有很大关联[2]。sLDL分子量小,可长时间在血液循环中停留,容易进入动脉壁、诱发动脉壁氧化,因而更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目前研究结果看来[3],LDL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除了与血浆水平相关,还取决于本身颗粒大小与密度。
1.2C反应蛋白。CRP(C反应蛋白)由肝脏合成,为急性期炎症、感染及组织受损者都会出现大量该物质,和结合配体而发挥免疫识别、免疫调节的功效,并通过结合目标受体而提升白细胞反应性。白细胞介素等细胞因子可调节CRP的合成作用。
CRP是相对独立的心血管疾病风险预测因子,当血清CRP水平在3μg/ml之上时,可能诱发冠心病,达10μg/ml即为高危状态。该指标还可作为溶栓治疗之后短期预后指导指标[4]。CRP指标对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有直接作用,其通过参与炎性分子聚集作用而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因而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长期预测和监测指导因子。临床上可有目的地控制CRP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和促使疾病归转,避免冠心病事件发生。
1.3胰岛素抵抗。关于胰岛素抵抗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报道表明[5],高血压、肥胖、糖脂代谢紊乱、糖耐量异常、高胰岛素血症等均属胰岛素抵抗症,该症又可引发系列代谢紊乱。发生胰岛素抵抗后,机体胰岛素调节糖代谢作用敏感度降低,机体则加大胰岛素分泌量以调节血糖水平,伴随系列病理及生理变化出现。
胰岛素抵抗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机理有以下几点:促进动脉平滑肌细胞增生、动脉壁中膜与内膜增殖;对纤维蛋白酶原激活抑制因子产生作用而影响纤溶系统功能;结合单核细胞、纤维母细胞及平滑肌细胞,加快胆固醇合成速度;损伤脂蛋白酯酶功能及VLDL清除功能[6]。
1.4微量白蛋白尿。近年来很多调查研究数据表明[7],微量白蛋白尿是心血管疾病及肾病、糖尿病等多种病变的预测因子,出现此种现象的上述患者相应疾病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临床上开始将该项指标作为心血管事件独立性标志检测和运用。
当机体出现大分子高通透性、全身内皮功能损伤时,就会伴随微量白蛋白尿,同时常伴随心血管疾病出现,这主要因为发病机制与血管壁细胞外基质积聚相关。关于该现象与心血管疾病的研究结果表示,尿微量白蛋白与周围血管疾病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有很大关联,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预测因子运用[8]。
2其他新进展
近年来,国内外临床发现日常生活和心理状态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与进展有很大影响,现分别综述如下:
2.1生活危险因素。日常饮食摄入大量钾而钠摄入量不足,就会造成体内钠钾比例失调,极易引发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相关试验数据表明[9],钠钾比例越大、全因死亡风险即随之线性增加。
吸烟可诱发心血管疾病,且女性吸烟者冠心病发病率相比男性更高。烟龄越大,冠心病等患病率越高。科学戒烟利于改善心血管环境。
即便高盐饮食可诱发高血压及心血管疾病,但过度限盐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高血压防控效果,且正常血压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发生率上升,这主要与过度限盐诱发离子紊乱相关[10]。
纠正不健康生活习惯可调节血压,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单纯药物降压,可见提供积极、有效的生活习惯指导及护理服务至关重要[11]。
蛋白摄入量不合理容易影响血压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率。维持适当的蛋白摄入量可控制血压。
维生素D水平降低与动脉硬化有关,提示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测维生素D水平,及时调整维生素D摄入量,防控心血管疾病[12]。
2.2心理危险因素。抑郁症患者常发生心血管疾病,两者之间的具体关联尚未明确,但可以肯定抑郁症不利于心血管健康。关于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的试验结果并未明确指出抗抑郁治疗对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防控及预后影响,但多数学者认可心理因素影响心血管健康这一观点。临床上应当重视并积极开展心血管疾病的身心共同干预和治疗,加强抗抑郁心理障碍分析和疏导,更全面地防控心血管病变,促进患者身心健康[13]。
3小结
疾病临床研究与流行病学资料不断发现很多的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但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干预、治疗研究及试验加以证实。当前确定的心血管疾病生理病理危险因素包括LDL-C、胰岛素抵抗、C反应蛋白等血清炎性标志物、微量白蛋白尿,另有一些生活及心理危险因素值得患者和临床工作者重视,对于已明确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高度重视,针对性采取干预、治疗措施。参考文献
[1]姜勇,张梅,李镒冲等.中国老年人中心型肥胖流行特征及其与心血管代谢性危险因素聚集的关系[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3,47(9):816-820
[2]梁培培,俞凤.探索院内成功心肺复苏患者早期发生心血管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J].中国急救医学,2013,33(5):450-453
[3]刘荣梅,林淑梅,徐國良等.心血管内科病房感染危险因素与护理管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z1):210
[4]胡学飞,段亮,刘鸿程等.良性病变全肺切除术后近期并发症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3,29(7):402-404
[5]赵菁,俞晓军,胡大一等.舟山群岛急性冠脉综合征青年患者心律失常发生的类型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3,22(9):1003-1010
[6]王明海,李琳琳,张曙光等.踝肱指数测定在下肢动脉缺血性病变中的临床意义及周围动脉疾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13,28(6):436-439
[7]王晓楠,白小涓,刘静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J].中华医学杂志,2013,93(26):2048-2051
[8]赵菁,何飞,胡大一等.河南省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危险因素[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3,41(7):572-576
[9]张翠改,吴惠珍,吕超等.体检人群中的高尿酸血症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6):4048-4049
[10]马颖艳,徐凯,王艳霞等.他汀适应证升级引发的思考——冠心病管理从控制危险因素到管理动脉粥样硬化[J].医学与哲学,2013,34(16):51-53
[11]敖泽惠,佘强,杜建霖等.入院时静息呼吸频率与GRACE评分在ACS 心血管死亡风险评估的价值研究[J].重庆医学,2013,(21):2478-2480
[12]张抒扬.重视整体危险的评估——2010年ACCF/AHA 无症状成年人心血管风险评估指南解读[J].中国循环杂志,2012,27(z1):63-65
[13]田延凤,孙文秀,包伟静等.2型糖尿病男性患者网膜素-1水平与未来发生心血管疾病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16(32):3794-3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