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阅读教学中,要利用一切适当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用方法指导学生、教会学生阅读之法,这样才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方法指导综合培养
古往今来,教师的历史使命是传递、授业、解惑。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又是重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框架式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时,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把握内容。如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按照一定的框架,看它们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运用了哪些素材作论据,怎样来论证的。当然,框架式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不是随便找出一条线索。我们的教科书,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文章框架。具体的阅读要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
2.感悟性阅读法
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享受与作家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比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 ——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厚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体贴父亲,父亲关爱儿子等人间真情。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进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母爱的无私和广博以及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形式与学生内心情感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从而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
3.鉴赏性阅读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要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爱”字,正是这种理智的爱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样《两小孩辩日》,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有的认为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有的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4.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提高鉴赏力。一种是同中求异比较法。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
“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一种是异中求同比较法。如《故乡》中闰土的形象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和中年闰土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 关键是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之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快得到提高。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能力方法指导综合培养
古往今来,教师的历史使命是传递、授业、解惑。而语文中的阅读教学又是重点,阅读方法的指导更是重中之重,常见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框架式阅读法
这是一种着眼于文章整体的阅读方法。根据某一类文体的内容特点和规律性,经过分析和归纳,形成一个结构“框架”。在学习时,可按已有的“框架”去归纳和对比,迅速把握内容。如议论文《谈骨气》、《反对自由主义》等即可采用此法。按照一定的框架,看它们的论点是什么,怎样提出来的,运用了哪些素材作论据,怎样来论证的。当然,框架式阅读法的关键在于制定出适合的“框架”,而不是随便找出一条线索。我们的教科书,如记叙文的六要素,小说的三要素,就是现成的文章框架。具体的阅读要靠框架的引导,而框架又不断受具体阅读内容的补充、丰富和完善,这样便能使阅读既多快好省,又不失其灵活性。
2.感悟性阅读法
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从而享受与作家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比如,学习《永久的悔》、《荔枝蜜》、《回忆我的母亲》、《背影》等文章,我们读着作者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会感受到字里行间那汩汩流淌的亲情 —— 儿子对母亲的怀念,母亲对儿孙的厚爱,孩子对母亲的悔,儿子体贴父亲,父亲关爱儿子等人间真情。学生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进而感受到人情的崇高和纯善、母爱的无私和广博以及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将作者输入而存储在作品中的情感形式与学生内心情感形成发生异质同构的感应,从而领略到人物的风采和神韵,品读出作者寄寓文中的情绪、观念、理想。
3.鉴赏性阅读法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要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比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学生在对作者成年后感悟的那一段反复诵读和体会,充分的理解了父母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都缘于一个“爱”字,正是这种理智的爱让他不断进步,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人生。同样《两小孩辩日》,从两个小孩的辨论中以及孔子的表现,学生也从多种角度有所感悟,有的认为两个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有的认为孔子能正确对待两个孩子提出的问题,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谦虚、实事求是的学习品德。
4.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提高鉴赏力。一种是同中求异比较法。如:《孔乙己》一文,孔乙己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A、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B、“取笑?要是不偷,怎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A处虽不可辩却硬要辩故意混淆“偷”
“窃”的概念,迂腐可笑、自欺欺人;B处无法辩而不得辩。虽已写服辩但还是遭闷打,无可奈何,只能自欺欺人,谎称“跌断”。如果说A处的“自欺欺人”还能为孔乙己争回一点所谓“读书人的清高”的话,那么B处的“自欺欺人”已完全陷一种弱者的可怜的“哀求”。一种是异中求同比较法。如《故乡》中闰土的形象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和中年闰土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如本文中的杨二嫂、《阿Q正传》中的阿Q这些人,尽管他们所处时代不同、身份不同,但他们都是旧社会下层人民群众的形象,他们同样热爱生活向往自由,但又同样愚昧麻木,最终被封建制度无声无息地吞噬,却又对自己的命运百思不得其解。
阅读的方法有很多, 关键是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之法,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阅读水平,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快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