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类学科,具有知识面广、人文性强等特点,是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语文作为一门学习工具,和传统文化间的关联甚大,是传播传统文化的有效载体。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及传统文化魅力的感知能力,促使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得到提升,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2-418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但有助于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在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语言文学知识体系。针对于此,在“互联网+”视角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融合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
一、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积极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互联网在为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初中生的成长造成一定消极影响,语文教师应积极联系家长起到良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选取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信息资源,正确看待“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时代特色和内涵。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空间。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节目中涉及的经典古诗词和延展性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古诗词学习过程的兴趣。最后,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尽可能鼓励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下提高初中生文学素养。
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渔家傲·秋思”教学内容讲解时,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家世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立场等内容,并为学生播放诗词中边塞特有的声音,促使学生在音调变化中感受边塞的壮观景象,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意象美,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背景与主观感受,真正理解作者在惨烈的战场中创作诗词的心境。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利用,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新的载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提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效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来感受作者要传达的感受与思想。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桃花源的视频、背景音乐等,引导学生体会“初极狭,才通人,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境;然后再以视频、图片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作者描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置身“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方式为学生营造文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的意境,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教师为了能够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技术以及各种新媒体,将原本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些教学元素的影响下,更加深刻地去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知。
比如在教学《爱莲说》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站收集相应的视频信息,通过视频中的情感渲染,画面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对莲花的品质以及身居陋室的心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让学生也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的价值,有效地进行传统优良文化的渗透。
四、设置教学导入,适时引入传统文化
教学导入是一堂完整课时的开端,良好的教学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好教学导入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引入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步实现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双重拓展与延伸。
例如,教师在讲解《木兰诗》这一课时,可以紧抓“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统孝敬与敬爱品德”“誓死保家卫国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重点,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放映木兰从军的影视片段,通过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来使其初步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为了加深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大无畏之情,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所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花木兰性格的理解。此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从花木兰身上领会到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可以为学生演示木兰像、木兰祠、木兰从军的邮票、京剧《花木兰》等,从木兰这一人物出发拓展相应的木兰文化。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中,学生能够深受木兰精神的感染,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时代,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恒增.“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中国新通信,2020,22(18):207-208.
[2]汪真軍.“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19,{4}(18):125.
[3]吕志荣,吕彩荣.“互联网+”时代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2018,{4}(07):124.
关键词:互联网;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32-418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但有助于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还能在加强学生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丰富教学内涵,帮助学生构建更为完善的语言文学知识体系。针对于此,在“互联网+”视角下开展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时,语文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意义,在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融合应用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深入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实用价值。
一、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打造积极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
互联网在为教学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初中生的成长造成一定消极影响,语文教师应积极联系家长起到良好带头作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导学生正确运用互联网资源,选取具有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的信息资源,正确看待“互联网+”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带来的时代特色和内涵。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应积极转变教学思维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手段的基础上创新教学方式,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将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文化进行有机结合,引导学生适应新时代教学改革发展需要,积极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想象空间。其次,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优秀的传统文化节目,组织学生认真观看节目中涉及的经典古诗词和延展性课外知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古诗词学习过程的兴趣。最后,突出强调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及时与学生家长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尽可能鼓励学生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营造氛围浓厚的家庭环境,促使学生在课余时间也能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语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监督下提高初中生文学素养。
例如,语文教师在进行“渔家傲·秋思”教学内容讲解时,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为学生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简介、家世背景以及当时的政治立场等内容,并为学生播放诗词中边塞特有的声音,促使学生在音调变化中感受边塞的壮观景象,为学生呈现更丰富的意象美,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词的背景与主观感受,真正理解作者在惨烈的战场中创作诗词的心境。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传统文化渗透效率
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效地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利用,更加高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以新的载体进行传统文化传承,提升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效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
比如,在学习八年级下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作者所描绘的场景,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来感受作者要传达的感受与思想。课程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桃花源的视频、背景音乐等,引导学生体会“初极狭,才通人,步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意境;然后再以视频、图片的方式为学生呈现作者描绘的情境,给学生营造一种置身“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的意境。这样通过多媒体方式为学生营造文中所描绘的桃花源的意境,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构建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教师为了能够将传统文化的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网络教学、信息技术以及各种新媒体,将原本以文字为主的传统文化内容,通过图片、声音、视频、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些教学元素的影响下,更加深刻地去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提高对相关知识的认知。
比如在教学《爱莲说》这些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站收集相应的视频信息,通过视频中的情感渲染,画面引导,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两篇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对莲花的品质以及身居陋室的心态,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让学生也能够端正自己的态度,看到自己的价值,有效地进行传统优良文化的渗透。
四、设置教学导入,适时引入传统文化
教学导入是一堂完整课时的开端,良好的教学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起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因此,为了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师可以利用好教学导入环节,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适时引入相应的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步实现教学内容、课堂活动的双重拓展与延伸。
例如,教师在讲解《木兰诗》这一课时,可以紧抓“引导学生体会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传统孝敬与敬爱品德”“誓死保家卫国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教学重点,在课堂导入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放映木兰从军的影视片段,通过刺激学生的视听感官来使其初步了解花木兰这一人物形象。为了加深这种“巾帼不让须眉”的大无畏之情,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著名豫剧大师常香玉所演唱的《谁说女子不如男》视频,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花木兰性格的理解。此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从花木兰身上领会到大无畏的民族精神,可以为学生演示木兰像、木兰祠、木兰从军的邮票、京剧《花木兰》等,从木兰这一人物出发拓展相应的木兰文化。在这样的传统文化渗透中,学生能够深受木兰精神的感染,有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结束语
基于“互联网+”时代,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对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语文教师必须及时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灵活运用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带来更丰富的课堂教学体验,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高恒增.“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中国新通信,2020,22(18):207-208.
[2]汪真軍.“互联网+”视角下初中语文教学的传统文化渗透[J].科技风,2019,{4}(18):125.
[3]吕志荣,吕彩荣.“互联网+”时代下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J].新课程(中),2018,{4}(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