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堂就是教学加活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师是参与者、协助者,与学生平等。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合作、实践意识,把课堂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场所,恰如其分的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活动,活泼的数学教学活动,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积极创新,使其个性、潜能得以充分开发数学能力,数学思想得到充分发展是课堂上组织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要目标。活动是数学内容的载体和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在课堂上要让学生自主的参与活动,通过让学生动手做、动脑想、动口说,使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探索求新,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一、组织游戏趣味性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的贴近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每天都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队做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奇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认识”一课可以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明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生活中的教学,切实感受教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自身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二、组织知识拓展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教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创设买玩具的实际情景,让学生用36元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组认为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想一想,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三、组织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中的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掌握方法提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的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十个角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量各角度数,小组讨论: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各抒己见,发现画出的标准不同,种类也就不同,在这一操作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创造思维然后按角分三类,让学生给取名,争先恐后,大胆取名。及时表扬好的学生,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发挥图示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较感兴趣。这是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的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教学知识。如教师在讲“分数乘法”的概念时,可引导学生画出网格图示,从图示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还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很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差。而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不仅赶走了学生的倦怠情绪,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积极性,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好,特别是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用剪刀把两张纸分别剪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了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牢固。
六、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强,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几道分式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是否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兴趣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等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小数的规律。
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主体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把活动的空间留给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是数学课的有效策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维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有效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
一、组织游戏趣味性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自主性。
数学课上教师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转化知识的呈现形式,做的贴近实际、生活,培养学生思维的自主性。例如,排队是学生每天都经历的生活事例,通过排队做游戏活动,可以使学生了解奇数和序数的知识。学习“人民币认识”一课可以创设模拟的商场,让学生组内进行买卖活动,在充满趣味性的自主活动中学生不仅认识人民币而且也学会了简单的兑换。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有着更明显的自主性。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到生活中的教学,切实感受教学与自己学习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们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自身的事物。因此,自主参与活动是帮助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知识的法宝。
二、组织知识拓展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注意让学生运用教学知识,灵活的解决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诱发学生的思维源头就是课堂,在组织数学活动过程中用活知识。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时,创设买玩具的实际情景,让学生用36元买一件价值8元的玩具,看看还剩多少元,学生通过活动交流得出几种不同的计算方法,有的组认为先用10元减8元再加上没用的26元得28元……,经过讨论学生争着说在不同的情况下用不同的方法,学生通过在生活中去看、去想,在课堂上议一议、想一想,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又把数学课上获得的知识灵活运用在生活实践中,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非常有用,这样的数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思维灵活能力。
三、组织探究创新型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中的认知水平,设计探究性和开放性的问题,给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整理过程中,理解数学问题的提出、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结论的获得以及数学知识的应用,掌握方法提出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的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例如,“教学角的分类”一课时,我为学生准备十个角的学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量各角度数,小组讨论:十个角进行分类,汇报时,各抒己见,发现画出的标准不同,种类也就不同,在这一操作中培养学生多角度创造思维然后按角分三类,让学生给取名,争先恐后,大胆取名。及时表扬好的学生,大大树立了学生的自信心,把数学知识转化为数学活动,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灵活,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发挥图示作用,重视直观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对于具体形象的实物较感兴趣。这是因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直观、生动,给人印象深刻。所以,现行的通用教材结合教学内容,设计有大量的直观图,通过具体形象的实物来说明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教学知识。如教师在讲“分数乘法”的概念时,可引导学生画出网格图示,从图示的观察分析中建立起“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概念,这样做不仅使学生较容易理解和接受,逐步培养他们的抽象概括能力,而且还能激发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五、通过实践操作,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单凭教师讲,学生只通过一种感官来进行学习,很容易感到疲劳、厌倦,听不进、记不住。所以,学生的学习效果差。而通过调动多种感官,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亲自动手做一做、画一画、比一比、量一量、拼一拼、剪一剪,不仅赶走了学生的倦怠情绪,而且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积极性,教学效果也相对较好,特别是在“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中,这样做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讲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教师为了让学生区分“面积”和“周长”,可以让学生先用剪刀把两张纸分别剪成长方形和正方形,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它们的面积和周长各指的是什么?为了得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先让学生用纸剪一个边长为1cm的正方形,用它量一量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有多大,量一量数学书的书面有多大。由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参加实践,所以学习兴趣很浓,对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就能理解得更加深刻、记忆牢固。
六、进行尝试练习,满足好奇心。
小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很强,教师在教学时可利用这一特点,采取尝试性练习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如教学“分数化成小数”时,先让学生用除法把几道分式化成小数,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样的最简分数能够化成有限小数,什么样的最简分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我们是否能进行除法计算,从中找出规律呢?由于学生通过练习,急于寻找规律,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兴趣大增,教师可就势引导学生观察分数化成小数的几道等式,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得出分数化成小数的规律。
把活动的时间交给学生,把活动的主体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把活动的空间留给学生,为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创造条件,是数学课的有效策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思维的空间、创造的余地让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有效的组织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