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流露的内心独白式书信体小说

来源 :速读·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qj0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少年维特之烦恼》的绝大部分篇幅,是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载述了少年维特从1771年5月4日到1772年12月20日间的书信,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情感热烈却凄婉哀愁的爱情悲剧。
  作品赏析
  《少年维特之烦恼》出版于1774年。该书一经问世,立刻轰动了德国和整个西欧,用歌德本人的话说,它犹如一颗“火箭弹”,引起了“爆炸”,掀起了一股“少年维特热”。广大青年不仅拜读它,而且纷纷模仿书中主人公维特的穿戴打扮、言谈举止,甚至还有大约2000人读完此书后以身试险,模拟再现了维特自杀场景。资产阶级革命家、法国皇帝拿破仑读它达七遍之多,出征埃及途中也不忘将之携带身边。但与此同时,《维特》也遭到了形形色色卫道士的诟骂,德国不少州邦将之列为禁书,意大利文译本现身米兰后立刻被教会搜集销毁,在丹麦也被禁止发行。可这一切似乎无法阻挡《维特》的流传,反而更激起了广大读者的关注与兴趣。短短两年间,《维特》在德国再版十六次,仿效、“续书”、“外传”等相关之作也大量出现,后来更打破国界限制,被译为二十多种语言文字,风靡世界。对此,歌德在1789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德国人摹仿我,法国人读我入迷,
  英国啊,你殷勤地接待我这个憔悴的客人;
  ……
  甚至中国人,
  也用颤抖的手,把维特和绿蒂画上了花瓶……
  关于中国古瓷上出现维特与绿蒂画像的故事众说纷纭,在此不做具体探讨。《维特》与中国读者群直接而明了的接触,发生于《维特》问世后一个半世纪的1922年——我国出版了郭沫若先生所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此书也在我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到抗战前夕,短短的十三四年中,由泰东、联合、现代和創造社四家书店先后再版重印,共达三十七版之多,一本薄薄的外国文学作品,再版次数如此之多,在中国出版界是绝无仅有的事。
  《维特》的问世同时也是德国文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随着“少年维特热”席卷欧洲,不仅使青年歌德蜚声欧洲文坛,更使德国文学一举摆脱了长期以来在世界文学中默默无闻的局面,“成为第一部产生重大国际影响的德国文学作品”,取得了与英法等富于文学传统的国家并驾齐驱的地位。
  那么,《维特》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歌德本人给出的两个答案。
  1808年,歌德在其自传《诗与真》第十三卷“《维特》的影响”一节中说:“这本小册子的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轰动一时,这主要地因为它恰在适当的时刻出版,正如只须一点的火药线来爆炸一个埋藏着猛烈的炸药的地雷爆坑那样,当时的青年界已埋藏有厌世观的炸药,故这本小册子在读者大众前所引起的爆炸更为猛烈……由此可见,《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第一个因素,应当是时代原因,是作品中传达的“狂飙突进”精神引起了当时读者的共鸣。18世纪后期的德国,是欧洲最落后、最腐朽的一个四分五裂的国家之一,封建专制和教会势力对广大人民的压制禁锢使得青年知识分子阶层尤为敏感,他们崇尚平等与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热爱自然,渴望心灵沟通,急于推翻外在给予的束缚与压制。因此,维特的烦恼正应和了处在当时时代背景下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的烦恼。同理,一个世纪前《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国“五四”运动时期的时代背景与18世纪后期德国的“狂飙突进”时期有不少相通之处。
  歌德的第二个答案出自《歌德谈话录》中记载的1824年他与艾克曼的谈话。谈话中,艾克曼对《维特》出版后引起的巨大影响“是否真正由于那个时代”提出了疑问,歌德回答:“与一般世界文化进程无关”,“《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发生影响。”
  这两个出自于歌德本人的看似相互抵牾的回答,不得不令我们在“生逢其时”之外,将目光放到更普遍、更永恒的层面去探求《维特》成功的答案。那么,还有什么原因使《维特》跨越时代,历久弥新?笔者认为,归根结底,不妨归结于“真”、“情”二字。
  所谓“真”,指的是《维特》缘于歌德本人青年时期真实的、铭心刻骨的爱情和生活经历。其中隐藏着作者因初恋情人格里琴不告而别而背负的伤痛,继任女友安妮特与别人订婚而遭受的折磨,与鲁仙德和埃米莉姐妹的纠缠,对再任女友弗里德丽克的决绝,对已然罗敷有夫的夏绿蒂·布甫的无望,直至对马克西米莉安娜的痴迷。正如歌德本人回顾的:“我在少年时代,像这样的事例经历过很多。……一个美术家有机会来从许多美妇人中撷取精华,造成一个维纳斯女神的像,……我因不自揣,也把许多美丽的女郎们的容颜和特性合一炉而冶之,铸成那女主人公绿蒂……”除了爱情带来的幸福与痛苦,歌德也曾如维特一般目睹过官场的腐败,经历过生活上的各种不如意,产生过厌世和自杀的念头。所有这一切,在作者闻听到大学同学耶路撒冷因爱自杀的噩耗后,“正如壶中快将结冰的水,因极轻微的摇动而即化为坚硬的冰那样”,让整部《维特》的构思水到渠成,并“在四周内握笔疾书,没有把全部的计划或一部分的处理方法预先打下草稿,《维特》这部作品就一气呵成地写出来了”。多年后,歌德在同艾克曼的谈话中回顾《维特》的创作心路时这样说道:“我像鹈鹕一样,是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的”,“使我感到切肤之痛的、迫使我进行创作的、导致产生《维特》的那种心情,毋宁是一些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原来我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关键就在这里。”歌德将自己青年时代的整个生活感受与体验在《维特》中凝为一炉,长期的素材积累和感情积淀给予了这部作品强大的真实感,书中血肉饱满的人物形象,真挚动人的情感抒发,天衣无缝的情节逻辑无不基于一个“真”字。
  再说“情”字。歌德一向有“德国莎士比亚”之称,但二者相比,莎翁戏剧多以情节取胜,而歌德的这部《维特》则以情感见长。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富于感情色彩,而是把“情”字作为了整部作品情节结构的杠杆。情感多于情节,重于情节,又形成情节,是《维特》最大的艺术审美特色之一。《维特》中当然也有情节,但是没有传统意义小说中以人物行为,性格冲突以及环环相扣的故事发展所构成的情节。这样一部在严格意义上很难称之为“小说”的“小说”,能一鸣惊人,乃至成为传世经典,重要原因之一便是针对情感表达所采取的艺术处理手段的成功。   可见,歌德并不是简单地把各种情感堆积罗列,记一本情感的流水账,而是把看似信手拈来的近百封长短书信和有关记述精心提炼布置,有机联合在一起,酝酿出一条情感的河流,以情感的发展推动情节,形成情节,使情感描写成为情节本身。这种特殊的情感艺术处理手法还具体表现在作品中更多的、外在的、间接的抒情方式表达中,笔者认为,主要体现在寓情于景、寓情于诗、寓情于事三个方面。
  《维特》中景色的描写始终起着映射主人公内心世界的作用。例如,“维特初到瓦尔海姆是万物兴荣的五月,离开和重回瓦尔海姆都已是落木萧萧的秋季,等他生命临近结束时更到了雨雪交加的隆冬——时序的更迭和自然界的变化,与主人公由欢欣而愁苦以至于最后绝望的感情发展完全吻合,做到了诗歌所研究的情景交融,寄情于景。”这种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烘托人物心理的间接抒情方式,可以使读者不由自主地深入主人公维特的内心,情不自禁地去感知主人公交错复杂的情绪。同样的效果也体现歌德在作品中对古希腊诗人荷马和古爱尔兰吟游诗人莪相的诗歌引用上。诗歌在使整部作品充满诗情画意,让读者沉迷于凄婉、优美、哀怨的艺术氛围之外,也与维特的情绪恰当地吻合在一起,从而使主人公的形象更加的鲜明。荷马的诗歌庄重、明朗;与之相对,莪相的诗歌则忧郁、朦胧。我们可以发现,最初,维特十分快乐幸福之时,他只读荷马的诗歌,传达出磅礴的喜悦;随着故事发展,当他忧郁失意时,会在荷马的诗歌中寻求鼓舞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在莪相的诗歌中找寻自己的影像;而最后,在彻底悲伤绝望之时,他则只读莪相的诗歌,给自己孤独的灵魂寻觅一个合理的解释。
  作品中间接抒情的最后一种艺术手法是寓情于事,即通过事物或事件的叙述来抒发情感。它不注重事物的本身,而侧重于通过事件所带来的情感状态。比如在对维特的邻居,即那位爱慕着寡妇的青年长工的死亡进行描述后,紧接着的维特的情感抒发:“这个可怕的、残酷的经历,猛地震动了他,使他的心完全乱了。霎时间,他像让人从自己悲哀、抑郁和冷漠的沉思中拖了出来,突然为一种不可抗拒的同情心所控制,因而产生了无论如何要挽救那个人的强烈欲望。”事件的发展和抒情的展开是密切相关、互相融合的。随着事件的发展,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也产生相应的动态的变化,所以也能使读者愈加真实地感受主人公的心境。经过这个事件的感情铺垫,更能促使读者灵敏地捕捉维特开始对爱情、人生产生怀疑从而一步步走向崩溃的蛛丝马迹。
  综上所述,《维特》一书的基点是“真”,灵魂是“情”。正是“真”、“情”二字的有机联合和巧妙运用使得《维特》取得了在特定时代一鸣惊人又辗转几个世纪弥久不衰的成功。而承载这“真”与“情”的载体,更是《维特》取得成功所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歌德独创的一种独特的叙事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内心独白式书信体”。
  《维特》书信体最大的特点,就是如同前文所说的那样,始终服务于展现、剖析主人公的情感世界。《维特》中近百封书信与编者语的自由串连,信件之间内容的非逻辑衔接,写信时间的不定间隔,赋予了故事情节极大的跳跃性,给予了读者想象的留白与空间。也正是由于这种自由、灵活的内心独白式书信体的巧妙运用,才可以使作品中的情感描写堂而皇之地成为全书的主体,打破时间和空間的界限,不必经由逻辑和理性地过滤,不受任何限制地纵横驰骋,海阔天空。
  参考文献
  [1]歌德,候浚吉译.《少年维特的烦恼》译本序[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
  [2]朱维之.外国文学简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143.
  [3]歌德,刘思慕译.歌德自传·诗与真[M].华文出版社:566.
  [4]艾克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中华书局,2013,4(1):20.
  [5]歌德,刘思慕译.歌德自传·诗与真[M].华文出版社,2013,1(1):569-570.
  [6]歌德,刘思慕译.歌德自传·诗与真[M].华文出版社,2013,1(1):562.
  [7]歌德,刘思慕译.歌德自传·诗与真[M].华文出版社,2013,1(1):564.
  [8]艾克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中华书局,2013,4(1):18.
  [9]艾克曼,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M].中华书局,2013,4(1):20.
  [10]歌德,杨武能译.少年维特的烦恼·译后记[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1(1):130.
  [11]黄慧红.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多重抒情[J].文学教育,2009,9.
  [12]歌德,杨武能译.少年维特的烦恼,编者致读者[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7(2):93.
  作者简介
  陈晖(1980.07—),女,汉,山东青岛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中国政法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德语国家文学、翻译。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从职教政策,办学资源,生源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提出我院与社会力量合作培训退伍军人的这一办学建议,并拟出几点退伍军人职业化培训教学建议,以推进退役军人的就业,促进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  关键词:退役军人;职业化;培训;安保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近两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學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小学三年级是写作的起步阶段,它是低年级看图写话的延续同时也是高年级作文的准备。加之农村小学生的阅读量相对较少,词汇等素材的积累少,很多学生在写作时常常会产生不知如何下笔的困惑。文章就如何指导农村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小学三年级;起步作文;教学指导  一、激发学生写作动机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
期刊
摘要:美国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被认为是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一个世纪以来,美国各类大学通过开设多层次创新创业课程,多措并举增强创新创业教育效果,努力培养高水平师资队伍等措施不断提升其创新创业教育水平。对其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点进行系统性梳理和总结,可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指导和借鉴。  关键词:美国;创新创业;特点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创新
期刊
摘要:三灶鹤舞,三灶鹤舞是广东省珠海市的传统民俗舞蹈,拥有700多年的历史,是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清朝鹤舞的鼎盛时期到现代,当代年轻人中已经几乎没有人学习鹤舞,少数鹤舞传人都年事已高,目前只有一位青年鹤舞传承人,现在的鹤舞已经到了濒临失传的地步。文化传承是高校的四大职能之一,为了使三灶鹤舞得到传承,金湾区政府联合珠海本地唯一一所高职类艺术院校一珠海艺术职业学院,共同完成传承和保护三灶鹤舞
期刊
摘要:按照新课程变革的思想,学生要作为课堂的主人,那种以往的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教学模式明显已难以吻合新的时代发展需要。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课上,我们除了要将书本上的内容教授给学生之外,更重要的在于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应该通过不断优化与完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具体可以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简单来说,就是除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之外,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经
期刊
从前,在学校听到最多的都是学生的困惑。但是,现如今,刚下课听到的是老师的抱怨:今天学生太让我生气了!今天的课又没上完!这节课真是对牛弹琴!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提高课堂的效率。那么。对于小学低段来说,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是什么呢?我认为有效的组织教学是提高低段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由低段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来决定。心理学家通过研究表明,一二年级学生的注意力时间大约只有巧分钟左右,并且注意力不集中,好动,
期刊
摘要:一个国家的教育力量决定着国家的发展潜力,而教育的意义主要是在于不断对生命所呈现的价值进行领悟、不断地对生命的内涵进行深化、不断地挑战自己。在最近的几年时间当中关于生命教育的概念在不断地流传。就那初中的语文课来说,在初中的语文课教学当中生命教育观主要是倡导学生人文和生命意识的教育价值,注重在教育当中对人性的培养。本次研究将会对初中语文课程当中的生命价值观的渗透作出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生命教
期刊
我们经常在说“习惯成自然”“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可见,习惯多么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培养人的好的习惯。而良好学习惯是学生智力成长的拐杖,对他们将来的人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学生进行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更应该重视培养的过程和方式。我们作为低年级的老师,工作中心须了解低年级学生的行为特征,研究低年级的教育方法,要因材施
期刊
这是一本主要针对高中教育的书籍。阅读这本书最初源自于我看过的一期综艺节目。  一次,凤凰卫视《鲁豫有约》的一期节目,让我很有幸的认识了一位中国教育界非常杰出的传奇人物——王金战。说他传奇是因为他曾让全班倒数第一的学生考上了北大,他带的一个复读班,83个学生100%考上大学,他被誉为“高考战神”。鲁豫在节目中这样说到:“他是一位普通的老师,但也是一位不平凡的老师,是那种我们当学生的时候特别希望教自己
期刊
它是一座沉淀在记忆深处,历久弥新的城市;是一条闪光在萧红脑海里的记忆支流;是生命的伊始和归宿;是希望与憧憬;是萧条与荒凉;是唏嘘和反抗。它的名字,叫呼兰河。  如萧红的“萧”般荒凉,如萧红的“红”般顽强。  这是一座城的故事,也是萧红的故事。故事很冷,也很暖。  萧红,“民国四大才女”之一,在呼兰河出生、成长,《呼兰河传》是她为这座城市做的传。《呼兰河传》共七章,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北方一座普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