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春佳节,举国欢庆,万家团圆。但在“每逢佳节必思亲”的时刻,也有许多人会黯然神伤,悲痛交加,其中最甚者莫过于失去独生子女的家庭及老人们。
在“常回家看看”赫然增添到国家法律条文的今天,我国有大约1000万失独家庭,他们在年夜里已经永远等待不到孩子回家的踪影,有着只是在鞭炮声的此起彼伏与邻居家的欢声笑语中的双守空巢、泪眼相望。
想象到这样的悲凉情景,人们对媒体在大年初六报道的一条消息格外关注。据“中国之声”披露,国家民政部表示今后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供养。
虽然报道中没有提供更详尽的细则,但有关部门在春节之际惦记着众多失独老人,依然不失为初春里早到的一股暖流,让人心里感到热乎。可细想下来,又觉得这样的“表示”恍如远在天边的雷声,有些虚无缥缈,不着边际。
首先,那“参照三无老人标准”的前提条件,就会将许多失独老人拒之门外。所谓“三无”,指的是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收入来源。按照这样的标准,能符合政府供养条件的可以说少之又少。我国执行“只生一个”的独生子女政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且在城市尤其是公职人员中贯彻得最为严格。只要超生,基本上就“双开”(开除公职、党籍)。因而,如今失独家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他们虽然失去独生孩子,但按年龄尚未到丧失自理能力的时候,收入上有基本的退休金或养老金,“三无”中缺“两无”,自然不在政府供养之列。
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失独老人缺失的不是供养能力,而是严重的生活孤独与无望。笔者有一个邻居,女儿快成家时遭遇不测,夫妻俩一夜间头发全白,精神长时间处于崩溃之中。虽经大家反复安抚,平日里多少像缓过劲儿来了,但一到逢年过节,夫妻总要嚎啕大哭一场,数年不断。那种撕心裂肺的郁积,有如山崩地裂,慑人魂魄。
他们在节日前夕为何会哭得那么伤心?除了“倍思亲”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必须面对与节日欢乐气氛形成的强烈心理反差。很显然,如果单位里、组织上能想到失独老人此时的感受,多派人到家里看望,或者组织他们到外地旅游,换一个环境;如果同事、朋友能惦记着他们,多上门一起吃个饭、唠唠嗑,分散一下此时的心情;如果有亲戚能多份心思,将他们接到家中过年过节,让他们沉浸到乐也融融的气氛中……可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他们的思孩之苦,缓解悲痛心情。
可是,上述想到的一些办法,只能是亲朋好友间“义务”层面上的事情,如何将它们落实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失独家庭除了1000万的存量外,每年还以7.6万个类似家庭在递增,其涉及的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国家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针对残疾人、贫困户、五保户、受灾户、留守儿童等等弱势群体,我国都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来进行关怀和救济,节日前夕的“送温暖”乐此不彼。可对人口已经如此庞大的失独家庭,至今没有任何的社会组织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服务,以致很多失独老人只好自发地进行联系,定期汇聚一起搞同病相怜式的互诉衷肠,抱团取暖。这样的悲哀不仅是相关部门的失职,也是我们全社会的失职。
计划生育国策为中国独有,出现高数量的失独家庭自然也成为特殊国情。国策还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如今健全的家庭在往后的岁月中谁也难保自身的不测,让人想起来就惶恐忧心,不寒而栗。在此深重顾虑下,任何鼓励孩子独立、冒险、奉献、牺牲,于大多数家庭来讲都是奢谈。对失独老人进行怎样的关怀,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要是国家对失独老人仅出台比照三无老人式的供养政策,只是以保证温饱来体现关怀的话,说不定对更多失独老人来讲,反而是另一种伤害。
在“常回家看看”赫然增添到国家法律条文的今天,我国有大约1000万失独家庭,他们在年夜里已经永远等待不到孩子回家的踪影,有着只是在鞭炮声的此起彼伏与邻居家的欢声笑语中的双守空巢、泪眼相望。
想象到这样的悲凉情景,人们对媒体在大年初六报道的一条消息格外关注。据“中国之声”披露,国家民政部表示今后失独老人将参照三无老人的标准,由政府供养。
虽然报道中没有提供更详尽的细则,但有关部门在春节之际惦记着众多失独老人,依然不失为初春里早到的一股暖流,让人心里感到热乎。可细想下来,又觉得这样的“表示”恍如远在天边的雷声,有些虚无缥缈,不着边际。
首先,那“参照三无老人标准”的前提条件,就会将许多失独老人拒之门外。所谓“三无”,指的是无子女、无自理能力、无收入来源。按照这样的标准,能符合政府供养条件的可以说少之又少。我国执行“只生一个”的独生子女政策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且在城市尤其是公职人员中贯彻得最为严格。只要超生,基本上就“双开”(开除公职、党籍)。因而,如今失独家庭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他们虽然失去独生孩子,但按年龄尚未到丧失自理能力的时候,收入上有基本的退休金或养老金,“三无”中缺“两无”,自然不在政府供养之列。
从现实情况看,大部分失独老人缺失的不是供养能力,而是严重的生活孤独与无望。笔者有一个邻居,女儿快成家时遭遇不测,夫妻俩一夜间头发全白,精神长时间处于崩溃之中。虽经大家反复安抚,平日里多少像缓过劲儿来了,但一到逢年过节,夫妻总要嚎啕大哭一场,数年不断。那种撕心裂肺的郁积,有如山崩地裂,慑人魂魄。
他们在节日前夕为何会哭得那么伤心?除了“倍思亲”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必须面对与节日欢乐气氛形成的强烈心理反差。很显然,如果单位里、组织上能想到失独老人此时的感受,多派人到家里看望,或者组织他们到外地旅游,换一个环境;如果同事、朋友能惦记着他们,多上门一起吃个饭、唠唠嗑,分散一下此时的心情;如果有亲戚能多份心思,将他们接到家中过年过节,让他们沉浸到乐也融融的气氛中……可能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他们的思孩之苦,缓解悲痛心情。
可是,上述想到的一些办法,只能是亲朋好友间“义务”层面上的事情,如何将它们落实为政府和社会的“责任”,才是根本解决的办法。卫生部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失独家庭除了1000万的存量外,每年还以7.6万个类似家庭在递增,其涉及的人口数量,已经接近国家公布的绝对贫困人口数。针对残疾人、贫困户、五保户、受灾户、留守儿童等等弱势群体,我国都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和社会组织来进行关怀和救济,节日前夕的“送温暖”乐此不彼。可对人口已经如此庞大的失独家庭,至今没有任何的社会组织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服务,以致很多失独老人只好自发地进行联系,定期汇聚一起搞同病相怜式的互诉衷肠,抱团取暖。这样的悲哀不仅是相关部门的失职,也是我们全社会的失职。
计划生育国策为中国独有,出现高数量的失独家庭自然也成为特殊国情。国策还要坚定不移地执行,如今健全的家庭在往后的岁月中谁也难保自身的不测,让人想起来就惶恐忧心,不寒而栗。在此深重顾虑下,任何鼓励孩子独立、冒险、奉献、牺牲,于大多数家庭来讲都是奢谈。对失独老人进行怎样的关怀,没有任何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要是国家对失独老人仅出台比照三无老人式的供养政策,只是以保证温饱来体现关怀的话,说不定对更多失独老人来讲,反而是另一种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