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价值意蕴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ce121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己步入深水区,地方高校在强手如云的高校激烈竞争的态势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生存空间受挤压的挑战,如何提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成为地方高校各级管理者与研究人员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本文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制度角度、地方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角度、地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的角度、国家建设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完善高等教育体系的角度和建设创新型国实目标实现的角度等六个方面探讨了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的价值蕴意。
  关键词: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03-05
  
  
  竞争曾经是远离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运行机制,但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获得某些办学自主权,同时也不得不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便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成为高等教育领导者关注的热点问题,成为教育研究者关注的现实问题。每一所大学的管理者都在思考如何发展、怎样发展和发展什么的问题,期望通过这些问题的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能够获得和保持自己大学发展的优势地位,进而在竞争中成为领跑者,立于不败之地。地方高校隶属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省会城市,以地方财政供养为主,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服务的职责,其生存和发展同归属地经济与社会发展关系密切,也与国家区城总体规划战略实施关系密切,因而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就显得尤为重要,加之地方高梭无法享受到国家层面的教育资源的支持,要想在激烈的高校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必须找准办学定位、突出专业学科恃色、发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
  优势。才能避免淘汰,而这必须依赖于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itiveness),又称“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优势”,最早源于普拉哈拉德与哈默尔1990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指的是组织具备的应对变革与激烈的外部竞争、并且取胜于竞争对手的能力的集合。本是企业管理中的概念,从与产品或服务的关系角度来看,核心竞争力实际上是隐含在组织核心产品或服务里面的知识和技能,或者知识和技能的集合体。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将技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身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以知识、创新为基本内核的企业某种关键资源或关键能力的组合,是能够使企业、行业和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现实或潜在竞争优势的动态平衡系统。这一概念随着实践的发展从企业管理拓展到高等教育领域中形成大学核心竞争力概念。
  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演化而来,实践中越来越受到地方高校管理者和学者的重视。对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目前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认为,“大学在长期形成的内在优势和获取外部资源渠道的基础上构建的,以核心学科为内核,能有效整合教育资源使其获得较长期的竞争优势,并得到社会认可的、与同层次竞争对手相区别的能力或能力体系。”我们认为,简单而言,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地方高校独有的、长期形成并融入大学内质中支撑大学发展的竞争优势,使大学在竞争中取得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系统。这一界定大致有四层含义:第一,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竞争性的能力,是一种相对的竞争优势与竞争强势;第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处在核心地位的能力或曰要素,是大学其他能力的统领;第三,核心竞争力是长期起作用的能力的总和,具有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而自我重组、自我调适的特质;第四,核心竞争力是大学长期孕育、持续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深深扎根于大学的文化与精神要素之中。因此,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系统,而其核心要素则是现代大学制度、学科生长机制和大学文化传承。开展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对于充分发挥地方高校的功能,实现地方高校办学的社会价值等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从省域经济社会发展角度看,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有利于地方高等教育实现对城市以及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高等教育和社会发高展是密切联系的,高等教育的结构和功能从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两方面反映出高等教育的系统特性。当反映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相对稳定的结构不能有效地与外部环境发生相互作用时,高等教育对社会大系统不能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即表现出高等教育的能力失调,即能力失衡。地方高校由于与归属地的特殊关系,其功能的发挥,既关系到地让经济与社会发展,又关系到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增强,也关系到地方高校实现其对城市以及周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
  国家明确提出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需要地方高校大力提升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能力,促进区域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促进区域科教实力转化为发展竞争力。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挥,当前正处于既有优势也有弊端,既有发展机遇也有生存挑战的矛盾进程。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地方高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地方高校作为地方高等教育生力军,在从数量增长到质量提高的过程中,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诸如定位不明、同质化倾向严重;发展方向模糊,为地方服务意识不强、能力不足、力度不够等问题;应用性不足,特色不够鲜明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地方高校在与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以及其他城市的发展互动中,面临着适应形势发展、提升服务能力等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地方高等教育强有力的科技与智力支撑,,为城市产业结构高级化和职业结构高技术化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促进城市及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十二五”期间,在各地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地方高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既存在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空前机遇,又具备着实现内涵发展的比较优势。
  增强核心竞争力对于地方高校具有前瞻性的导向作用和积极的实践价值。当前,我国大学正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规模扩张与教育质量的矛盾、教育产业性与公益性的矛盾、国家教育长期发展目标与办学者短期利益的矛盾、大众化与精英化的矛盾、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与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矛盾,等等。开展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无疑是解决高等教育诸多矛盾问题和突破大学发展瓶颈制约的突破口。当然,大学要形成具有独特性的竞争要素,必须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考虑提供与众不同的教育项目和服务,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优势。这种差异化发展战略是建立在大学特色基础之上的差异化,是特色发展的继续和延伸,将差异化建立在特色化发展的平台上,既可以运用特色学科专业、特色教育理念、特色大学文化等教育学本身的内容来研究大学的竞争战略,又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理论进行深度探讨。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政革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作出重大部署,特则是围绕党的十八丈报告提出的“深化教育领城综合改革”总体要求、明确提出了教育改革的攻坚方向和重点举措,为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党和国家实施的“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赋予了高等教育崭新的历史使命,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社会、引领文化的重要职能,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不断深入,大学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内大学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在国内外大学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地方高校虽在特色化与差异化方面具有发展的优势,但要实现其服务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功能,实现其对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还有赖于核心竞争力的增强。可见,地方高校是否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及能否在激烈的国内外大学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是关系到地方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2 从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的教育制度看,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有利于实现地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创新国家教育制度”的要求,这首先就是要促进教育与经济社会各领域实现融合发展。对政府而言,就是要统筹区域发展和高等地方教育发展、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公共服务体系和公共教育体系建设、城乡建设和城乡教育发展。对地方高校而言,就要建立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优势学科的对接机制,促进人才培养链、科技创新链和产业价值链紧密结合,推动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此为基础,需要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推动高校与企业、高校与科研院所、高校与地方政府、高校与高新区和开发区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充分发挥地方高校各级重点学科、各类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作用,办好大学科技园,探索地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有效机制,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孵化和发展壮大;支持地方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共建实习和科研基地,鼓励政府出台引导地方高校开展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优惠政策。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不断发展,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为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提供了基本保障,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有研究表明: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可达20%以上。大学作为我国中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地方高姣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高校立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将学校办学与地方发展对接;专业设置与地方支柱产业对接;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行业需求对接;人才培养层次与工作岗位需求对接,实现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与社发展的深度融合。实现高等教育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使地方高校从社会发展的“边缘”走向了 “中心”,地方大学己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站和推进器、区域创新体系的生力军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领航者。因此,地方高恔只有不断提高大学自身的办学水平和综合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3 从地方高等教育服务国家区域发展的总体战略看,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有利于实现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社会新的发展阶段要求继续完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是我国对不懈探索区域发展之路的科学总结,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思想的重大突破。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举措,也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完整的战略体系,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
  2010年10月,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仅2009年,国务院就连续批复了11个区域发展规划,这些战略的相继实施,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地区发展差距继续扩大的趋势得到了遏制。与此同时,国家提出要对主体功能区实行差别化的教育政策,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提出,在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提升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与贡献能力。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高教事业发展就要为这些战略的实施提供服务。经济结构调整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将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的要求,带来人才需求结构、层次和类型的变化。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将促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促使全社会更重视教育事业发展,高等教育在现代化建设整体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
  以武汉市为例,该市抓住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正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这无疑给以江汉大学为代表的地方高校堤供了发展的机遇,提供了施展才华实现办学社会价值的空间,要求其在办学过程中必须围绕区域发展的主攻方向,积极融入武汉实施国家发展战略的实践,突出创新驱动,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紧紧围绕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地方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更大贡献;坚持优先发展,集中人财物优势资源重点投向与地方经济社会重大发展战略,特别是与武汉重点发展产业、新兴产业和领域相对应学科专业的发展;积极发展面向武汉及武汉城市圈支柱产业和重要领域的应用性学科专业。促进地方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协调推进。
  4 从提高地方高等教育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看,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有利于实现地方高校的内涵式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就是要围绕区域发展的重点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科学规划区域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调整区域教育布局结构、层次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提升地方高教事业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并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对进行合理定位。按照国家要求,要推动高等教育全面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此,国家支持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哈长等区域建设高水平大学群;支持成渝、西安、武汉、长沙等地区建设中西部高等教育高地。这样,地方高校就要调整人才培养与供给结构,加快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包括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兴学科建设,重点产业发展与急需人才培养,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与急需人才培养,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积极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地方高校要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以特色优势学科建设为引领,制定学科专业建设规划;调整结构性过剩的学科专业,整合专业面过窄的学科专业,改造落伍陈旧学科专业;加强新设专业的师资队伍、办学条件建设;对不适应学科调整的教师进行转岗培训。
  地方高校内涵式发展,包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其一是地方高校的科发学发展观和质量观,其二是地方高等教育的本质论和价值论。高等教育的发展范式是从外延到内涵,外延式发展主要注重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内涵式发展则注重质量的提升和效益的增强,前者以发展的形式为主,后者则更注重发展的内容。地方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要求摒弃”重数量、轻质量、重规模、轻效益”的思维模式,着眼于地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在办学理念、发展规划、课程建设、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等各方面全面注重文化品位,一切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培养人才,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无疑是一种整体的综合的发展观,更是一种科学的发展观。这种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求地方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更要求在更高层次上提升地方高校的文化品位,使地方高校在社会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真正发挥“地方动力站”的作用。这无疑有赖于地方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地方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质就是强调人的全面和谐发展,这无疑是高等教育本质论的充分体现,反映出地方高校办学的根本目的,即地方高校办学仍然遵循高等教育的本质观把人置于高等教育的中心,尊重人、发现人、研究人、培养人。同时通过提高核心竞争力,增强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实现地方高校的办学功能,这无疑是地方高等教育价值论的充分体现,反映出地方高校办学的社会价值。可见地方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既是地方高等教育本质论这一内在价值的必然要求、也是地方高等教育价值论社会功能的外在体现,是本质论和价值论的统一。无论是本质观的要求还是价值论的体现都需要地方高校通过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来实现。
  5 从国家建设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完善高等教育体系角度看,提升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实现地方高校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在优化高等教育宏观布局结构中,将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按照国民经济布局和城镇化建设,前者以发展的形式为主,后者则更注重发展的内容要求,加强区域高等教育中心建设,形成与国家生产力布局和社会发展需要相衔接的高等学校布局结构。在推进高校有特色、高水平发展中,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体系,研究制定普通高校规模暂行规定;调整和完善高等教育宏观政策,引导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办出特色。
  地方高校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深入推进,地方高校面临着陷入同质化发展的一系列风险,办学质量、教育质量遭遇严峻挑战,生存空间的挤压和激烈竞争的加剧,尤其是生源竞亨日益剧烈外部需求压力不断增大,迫使地方高校选择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道路。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形成主要体现在办学理念、学科建设、教学实践这三个方面。从办学理念的形成来看,地方高校由于其与地方天然、紧密的联系,办学所需一切条件都得依靠地方提供,因此在办学目标没置上就不能脱离地方实际,立足于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人才培养目标也要满足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定的过高,找准定位、彰显特色;从学科建设来看,地方高校由于不能享受到国家层面的教育资源,学科建设要依靠自身办学历史的积累,特色的形成必须紧紧依靠地方支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规格上必须和地方主导支柱产业相联结和地方对人才需求层次相对应,突出应用性、彰显学科特色;从教学实践来看,地方高校有自己的办学经验的积累,有与地方对人才需求的天然优势,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摸索出既适应地方发展需要又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形成自身独有的人才培美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创新性,彰显特色。地方高校的特色就是优势,优势就是核心竞争力。地方高校只有认真研究如何有效增强办学实力,探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途径,克服有碍学校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名种瓶颈,科学规划、合理定位,才能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赢得自身拓展的空间和获得特色发展的机遇。各地方高校办学特色的彰显,就是差异化发展格局的形成。
  各级政府要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制定实施“十二五”高等学校设置规划,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支撑能力,优化地方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推动地方各级政府加大对地方高等教育的投入,促进区域内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社区的紧密结合,中央各项工程计划加大对办学有特色的地方高校的支持。只有做到了这些地方高校才有可能在高等教育大系统中明确自己的位置,充分发挥出地方高校的应有作用,在特色化和差异化的发展过程中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
  6 从贯彻创新驱动的国家战略角度看,提升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保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实现
  世界各国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权,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在我国,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 2020年)》提出到2020年左右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强化全民族创新意识、加快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表明,很多产生于高校的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在转化为生产力后,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在全球基础科学领域的重大发现中,有近70%是由髙校取得的。大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摇篮和高新技术的福射源,高水平城市大学是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石,提升高水平城市大学核心竞争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
  地方高校因城市而建,肩负着培养城市发展所需人才、引领城市科技进步、解决城市发展重大问题的重任,其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该城市的产业水平和竞争力。高水平的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高水平城市大学的发展,对于统筹和优化我国高等教育结构,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若干所大学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大学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中国从高等教育大国走向高等教育强国,既需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这样一批优秀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综合性大学,也需要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国内顶尖的大学,还需要类似于江汉大学等一大批地方高校。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进一步扩大,高校的招生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必然引发大学在生源、就业、人才、资源等方面的激烈竞争。如果一所大学不能顺应时代潮流,为自身发展谋求一条前进的道路,就极有可能馈败于高校间的激烈竞争之中,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强弱将成为关系到大学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有专家指出,“培育和挖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己经成为关系到我国大学生死存亡的大事”。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后,争创“一流”大学,争进“985”工程或“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使大学间新一轮“洗牌”如火如荼。每一所高水平城市大学都面临来自国家与省属重点大学和其他相关行业背景大学的挑战,地方高校只有不断聚焦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新一轮“洗牌”中稳操胜券,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提高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既是该类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必然要求。
  总之,开展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研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我国地方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和方法的借鉴,促进我国地方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增强,提高综合竞争优势,更好地发挥地方高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等方面的特殊优势,更好地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见(鲁政发〔2012〕46号),山东省人民政府2012年11月21日印发[J]. 山东省人民政府政报,2012(28):3-4.
  2张卫良.大学核心竞争力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南大学,2005.
  3夏桂华.基于层次定位的高校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4李名粱.大学办学特色的形成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
  5戴开富.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6宋汀.中国特色型大学核心竞争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
  
其他文献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这就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革,各地高校也都在寻找一条适合各校实际的出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改革尚未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将分析大学英语所面临的新形势,归纳各校的做法,并针对笔者所在军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新阶段;大学英语;特殊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技工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而结合实际阐述了该项工作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加强;技工学校;学生;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0-03       德育工作是技工学校日常管理的基础部分,对保障学校正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接着阐述了传统道德的三大特征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影响。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受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制约和影响,我们必须利用传统文化中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以做出正确抉择,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观;现代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0
期刊
摘 要:随着各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的发展,实现了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化,这为教育模式转变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利用数字校园,结合学生需求,建设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的“信息化”自主学习和发展中心成为一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新模式。该中心的建设是利用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教学、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期刊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6-02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少农村集镇成了新型城镇,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小城市人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标准日趋多元化,文化需求日趋多样性。因此,对我们的公共文化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我们讨论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
期刊
摘 要:文化事业发展是文化的基础,而群众文化活动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关健词: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内容,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92014)06-029-02       在我国群众文化管理,即需要党和政府及有关部门统筹一致,从纵向综合实行宏观管理,也需要群众,文化系统内部各部门,各层次从纵向上联合进行微观管理,它的实
期刊
摘 要:为了遵循“能力与职业活动相适应”的原则,通常当对学生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进行变革的时候,首先必须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思维模式与教学方法。因此必须了解高校体育教师的现实能力,认识其能力形成的过程、发展的规律,同时通过创造条件进行培养和训练,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现实能力,并能在完成某一任务向完成另一任务的迁移中发挥积极和能动作用,这是高校进行师资建设和管理要解决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体育教
期刊
关键词: 新农村;科普基地;青少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30-03       如今社会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人的主体性和创造价值将进一步凸显,挑战和机遇并存的全新时代。如何寻找一种模式,为青少年提供创新、实践的场所,使青少年能力得到充分挖掘,让具有不同潜力的青少年均能得到发展机会,把获取的理论知识通过活动、实践转化强烈的创
期刊
摘 要:生物实验室是高等学校开展相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 是大部分现代大学建设的要素和必要条件。生物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是生物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师生员工人身安全和公共财产免受损失、保证教学和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本文以不同类别的生物教学实验室为论述对象,对其安全管理的有效途径及注意事项进行简单地概述,并以此为基础对生物教学实验室的安全教育进行探讨。  关键词:生物
期刊
摘 要:技工教育经过快速规模化发展,到近些年急剧下降过程中我们看到技工教育在取得一定成绩同时面临很多问题。充分认识技工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找到解决当前技工教育学生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方法,促进技工教育平稳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深化改革和稳健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关键词:技工院校;学生管理;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