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6-02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少农村集镇成了新型城镇,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小城市人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标准日趋多元化,文化需求日趋多样性。因此,对我们的公共文化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我们讨论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的服务对象有怎么样的需求?只有把这些问题厘清了,我们的服务才能有的放矢。
1 新型城镇的人口格局与文化需求
新型城镇不同的人口构成,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消费理念、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需求。
1.1 新型城镇居民特点一
从村民到居民。城镇化带来了城镇区域的扩展,处于城市边缘的城郊农村全部被划入城镇,土地被征用,所有的城郊农民,一夜间变成了城镇居民,这些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也由此以土地为代价迅速成了有钱人,有了钱,没了土地。城镇化还使得原先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中的许多人进入城镇,靠打工、经商赚钱,在城镇买了房,安了家,成了城镇居民,并使得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文化需求发生了改变。但是,新型城镇居民,他们与普遍意义上的市民和城镇居民还是有区别的。新型城镇居民在传统的农业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中,其文化心态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正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经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今的“土地崇拜”逐渐渗透了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商品经济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城市化过程对其思想观念的深度净化,小农心态仍是其主流的生活哲学。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因此他们对文化消费观念往往比较保守,比较单一,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掏钱。
1.2 新型城镇居民特点二
从外来民工到新居民。城镇化进程中,大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城镇,形成了最特殊的外来民工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6亿农民工涌入城镇,而现在的农民工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工不同,“80后”、“90后”正迅速成为农民工主体,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据有关部门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已占60%以上。相比较而言,60后、70后的老一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节俭,在消费习惯上,奉行“能省则省”的原则,用于文化娱乐等其它消费的费用极少。而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满足于工资收入,还追求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迫切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现在在城市里的务工目的已从传统的“改善生活”向“享受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丰富文化生活、提升专业技能、增加科学知识成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最迫切的需求之一。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用工企业只偏重经济效益,忽视农民工文化生活、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为睡觉、看电视、网络聊天等较为消极的方式。据笔者参加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显示,9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潜在积极性,其中60%以上的农民工对此满意度较低。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城市的文化消费过高,与他们无缘。
2 当前公共文化供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文化设施建设简陋,缺乏时代气息,建设性浪费让文化伤不起
全国各地都在高喊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但是在文化设施的人性化和文化性方面,笔者觉得,我们的思路一直存在着保守和僵化的思想,大部分城镇文化设施的建设定位严重滞后,依然认为只要有热情哪怕一桌一屋就可以搞文化,在这种“简单”思维的主导下,我们城镇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建设普遍较为简陋,对细节布置更是严重缺乏时代元素和文化情调。由于缺乏前瞻性和不关注细节设计,建设之后根本不能吸引主流群体,而成了一种建设性浪费,因为不能一步到位,我们跟在时代的后面跑得很辛苦,但是吃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除了思想较开放,经济较富足的一些老人之外,鲜有主流群体光顾。难怪有行内人士戏说,我们的群众文化变成了老年人的文化。
2.2 传统文化遭破坏,文化基因受重创,文化脉络难以延续
城镇建设中,拆旧建新,使得大批农村快速消亡。村子消亡了,土地占用了,我们城镇化的居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特殊境遇:老百姓原有的生活习惯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印记消失了,延续千万年的文化脉络被割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基因正在重创下蜕变。这种割断,这种蜕变所带来的影响,短期内可能不怎么样,但是慢慢地会出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可能意识不到,但是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引导,并迅速组建符合这个群体特征的文化体系的话,将会出大问题。
2.3 文化活动形式老套,内容低俗,文化服务有待转型提质
城镇社区提供的文化活动,往往是搓搓麻将打打牌,看看电视下下棋,甩甩溜溜球、跳跳扇子舞等形式老套,内容低俗的一般性活动,只能适应一些要求不高的老年人。近年来,各类文艺晚会越办趟多,大到政府,小到单位,宣传、庆典纷纷办晚会,文艺晚会从原来的阳春白雪变成了今天的家常便饭,且晚会的级别越办越高,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乃至几千万。但是,我知道,诸如此类的精品晚会群众是看不到的,往往是领导有票不去看,百姓想看没有票。难怪今年的全国人大提案中有代表高呼,要小心晚会的浪费。而百姓能看到的晚会,由于缺乏创新,质量一般,百姓也早已看腻了。
3解决公共文化供需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公共文化供需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3.1 完善城镇文化设施,场馆建设重品质
让城镇居民感受到城镇生活的便捷,首先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疏导不良情绪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每一个城镇最基本的文化设施应该有集文化娱乐、艺术表演、读书看报、影视欣赏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室内运动休闲场所。对这些设施的建设,规模要适度,品质要讲究,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吸引力。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有这些设施,不在品质上提要求,那只能沦为摆设,无法吸引民众。
3.2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平台搭建要扎根
不同的文化群体,要搭建不同的文化服务平台,针对失了地但生活依然富足的“失地农民”,他们有闲余时间,他们又有钱,但他们有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他们对于文化的消费舍不得,需要有完善的社区文化体系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针对外来农民工群体,他们收入低、生活不稳定,与当地居民存在一定隔阂,要着重构建企业文化,以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来解决他们的文化需求。
3.2 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文化品牌讲特色
坚持形式多样,坚持创新发展,处理好一般文化活动与特色文化建设的关系,以一般文化活动为基础,满足城镇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以特色文化建设为支撑,打造文化精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公共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3.3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有活力
在保证财政预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如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项目的建设,要在用地上给以政策优惠,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对投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等。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城镇文化建设的投资,完善城镇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确保城镇文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6-02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少农村集镇成了新型城镇,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小城市人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标准日趋多元化,文化需求日趋多样性。因此,对我们的公共文化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我们讨论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的服务对象有怎么样的需求?只有把这些问题厘清了,我们的服务才能有的放矢。
1 新型城镇的人口格局与文化需求
新型城镇不同的人口构成,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消费理念、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需求。
1.1 新型城镇居民特点一
从村民到居民。城镇化带来了城镇区域的扩展,处于城市边缘的城郊农村全部被划入城镇,土地被征用,所有的城郊农民,一夜间变成了城镇居民,这些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也由此以土地为代价迅速成了有钱人,有了钱,没了土地。城镇化还使得原先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中的许多人进入城镇,靠打工、经商赚钱,在城镇买了房,安了家,成了城镇居民,并使得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文化需求发生了改变。但是,新型城镇居民,他们与普遍意义上的市民和城镇居民还是有区别的。新型城镇居民在传统的农业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中,其文化心态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正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经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今的“土地崇拜”逐渐渗透了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商品经济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城市化过程对其思想观念的深度净化,小农心态仍是其主流的生活哲学。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因此他们对文化消费观念往往比较保守,比较单一,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掏钱。
1.2 新型城镇居民特点二
从外来民工到新居民。城镇化进程中,大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城镇,形成了最特殊的外来民工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6亿农民工涌入城镇,而现在的农民工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工不同,“80后”、“90后”正迅速成为农民工主体,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据有关部门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已占60%以上。相比较而言,60后、70后的老一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节俭,在消费习惯上,奉行“能省则省”的原则,用于文化娱乐等其它消费的费用极少。而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满足于工资收入,还追求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迫切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现在在城市里的务工目的已从传统的“改善生活”向“享受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丰富文化生活、提升专业技能、增加科学知识成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最迫切的需求之一。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用工企业只偏重经济效益,忽视农民工文化生活、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为睡觉、看电视、网络聊天等较为消极的方式。据笔者参加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显示,9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潜在积极性,其中60%以上的农民工对此满意度较低。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城市的文化消费过高,与他们无缘。
2 当前公共文化供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文化设施建设简陋,缺乏时代气息,建设性浪费让文化伤不起
全国各地都在高喊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但是在文化设施的人性化和文化性方面,笔者觉得,我们的思路一直存在着保守和僵化的思想,大部分城镇文化设施的建设定位严重滞后,依然认为只要有热情哪怕一桌一屋就可以搞文化,在这种“简单”思维的主导下,我们城镇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建设普遍较为简陋,对细节布置更是严重缺乏时代元素和文化情调。由于缺乏前瞻性和不关注细节设计,建设之后根本不能吸引主流群体,而成了一种建设性浪费,因为不能一步到位,我们跟在时代的后面跑得很辛苦,但是吃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除了思想较开放,经济较富足的一些老人之外,鲜有主流群体光顾。难怪有行内人士戏说,我们的群众文化变成了老年人的文化。
2.2 传统文化遭破坏,文化基因受重创,文化脉络难以延续
城镇建设中,拆旧建新,使得大批农村快速消亡。村子消亡了,土地占用了,我们城镇化的居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特殊境遇:老百姓原有的生活习惯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印记消失了,延续千万年的文化脉络被割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基因正在重创下蜕变。这种割断,这种蜕变所带来的影响,短期内可能不怎么样,但是慢慢地会出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可能意识不到,但是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引导,并迅速组建符合这个群体特征的文化体系的话,将会出大问题。
2.3 文化活动形式老套,内容低俗,文化服务有待转型提质
城镇社区提供的文化活动,往往是搓搓麻将打打牌,看看电视下下棋,甩甩溜溜球、跳跳扇子舞等形式老套,内容低俗的一般性活动,只能适应一些要求不高的老年人。近年来,各类文艺晚会越办趟多,大到政府,小到单位,宣传、庆典纷纷办晚会,文艺晚会从原来的阳春白雪变成了今天的家常便饭,且晚会的级别越办越高,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乃至几千万。但是,我知道,诸如此类的精品晚会群众是看不到的,往往是领导有票不去看,百姓想看没有票。难怪今年的全国人大提案中有代表高呼,要小心晚会的浪费。而百姓能看到的晚会,由于缺乏创新,质量一般,百姓也早已看腻了。
3解决公共文化供需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公共文化供需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3.1 完善城镇文化设施,场馆建设重品质
让城镇居民感受到城镇生活的便捷,首先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疏导不良情绪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每一个城镇最基本的文化设施应该有集文化娱乐、艺术表演、读书看报、影视欣赏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室内运动休闲场所。对这些设施的建设,规模要适度,品质要讲究,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吸引力。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有这些设施,不在品质上提要求,那只能沦为摆设,无法吸引民众。
3.2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平台搭建要扎根
不同的文化群体,要搭建不同的文化服务平台,针对失了地但生活依然富足的“失地农民”,他们有闲余时间,他们又有钱,但他们有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他们对于文化的消费舍不得,需要有完善的社区文化体系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针对外来农民工群体,他们收入低、生活不稳定,与当地居民存在一定隔阂,要着重构建企业文化,以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来解决他们的文化需求。
3.2 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文化品牌讲特色
坚持形式多样,坚持创新发展,处理好一般文化活动与特色文化建设的关系,以一般文化活动为基础,满足城镇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以特色文化建设为支撑,打造文化精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公共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3.3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有活力
在保证财政预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如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项目的建设,要在用地上给以政策优惠,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对投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等。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城镇文化建设的投资,完善城镇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确保城镇文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