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问题的探索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ay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公共文化服务;供需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6-02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不少农村集镇成了新型城镇,使得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过上了小城市人的生活,久而久之,他们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审美标准日趋多元化,文化需求日趋多样性。因此,对我们的公共文化供给提出了新的要求。当我们讨论城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这个话题的时候,我认为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我们的服务对象有什么样的特点?我们的服务对象有怎么样的需求?只有把这些问题厘清了,我们的服务才能有的放矢。
  1 新型城镇的人口格局与文化需求
  新型城镇不同的人口构成,具有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消费理念、也就有了不同的文化需求。
  1.1 新型城镇居民特点一
  从村民到居民。城镇化带来了城镇区域的扩展,处于城市边缘的城郊农村全部被划入城镇,土地被征用,所有的城郊农民,一夜间变成了城镇居民,这些祖祖辈辈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也由此以土地为代价迅速成了有钱人,有了钱,没了土地。城镇化还使得原先居住在农村的人口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逐渐发生了变化,他们中的许多人进入城镇,靠打工、经商赚钱,在城镇买了房,安了家,成了城镇居民,并使得这些人的生活方式、消费理念、文化需求发生了改变。但是,新型城镇居民,他们与普遍意义上的市民和城镇居民还是有区别的。新型城镇居民在传统的农业文化与现代都市文化的交融中,其文化心态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正同全体中国人民一道经受着市场经济的洗礼,如今的“土地崇拜”逐渐渗透了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商品经济意识;另一方面,他们没有经历城市化过程对其思想观念的深度净化,小农心态仍是其主流的生活哲学。由于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因此他们对文化消费观念往往比较保守,比较单一,舍不得在文化消费上掏钱。
  1.2 新型城镇居民特点二
  从外来民工到新居民。城镇化进程中,大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城镇,形成了最特殊的外来民工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约有2.6亿农民工涌入城镇,而现在的农民工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工不同,“80后”、“90后”正迅速成为农民工主体,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据有关部门统计,新生代农民工已占60%以上。相比较而言,60后、70后的老一代农民工在生活方式上最大的特点是节俭,在消费习惯上,奉行“能省则省”的原则,用于文化娱乐等其它消费的费用极少。而新生代农民工不仅仅满足于工资收入,还追求社会保障等方面权益,迫切渴望融入城市。他们现在在城市里的务工目的已从传统的“改善生活”向“享受生活,追求梦想”转变。丰富文化生活、提升专业技能、增加科学知识成为当前新生代农民工最迫切的需求之一。但是,现阶段,绝大多数用工企业只偏重经济效益,忽视农民工文化生活、农民工的文化需求得不到基本满足。绝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休闲娱乐方式主要为睡觉、看电视、网络聊天等较为消极的方式。据笔者参加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生活调查显示,90%以上的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潜在积极性,其中60%以上的农民工对此满意度较低。虽然生活在城市,但是城市的文化消费过高,与他们无缘。
  2 当前公共文化供需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文化设施建设简陋,缺乏时代气息,建设性浪费让文化伤不起
  全国各地都在高喊要打造十五分钟文化圈,但是在文化设施的人性化和文化性方面,笔者觉得,我们的思路一直存在着保守和僵化的思想,大部分城镇文化设施的建设定位严重滞后,依然认为只要有热情哪怕一桌一屋就可以搞文化,在这种“简单”思维的主导下,我们城镇社区的文化活动室建设普遍较为简陋,对细节布置更是严重缺乏时代元素和文化情调。由于缺乏前瞻性和不关注细节设计,建设之后根本不能吸引主流群体,而成了一种建设性浪费,因为不能一步到位,我们跟在时代的后面跑得很辛苦,但是吃力不讨好,群众不买账,除了思想较开放,经济较富足的一些老人之外,鲜有主流群体光顾。难怪有行内人士戏说,我们的群众文化变成了老年人的文化。
  2.2 传统文化遭破坏,文化基因受重创,文化脉络难以延续
  城镇建设中,拆旧建新,使得大批农村快速消亡。村子消亡了,土地占用了,我们城镇化的居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特殊境遇:老百姓原有的生活习惯打破了,原有的文化印记消失了,延续千万年的文化脉络被割断,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文化基因正在重创下蜕变。这种割断,这种蜕变所带来的影响,短期内可能不怎么样,但是慢慢地会出问题,这个问题,我们这一代可能意识不到,但是如果不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引导,并迅速组建符合这个群体特征的文化体系的话,将会出大问题。
  2.3 文化活动形式老套,内容低俗,文化服务有待转型提质
  城镇社区提供的文化活动,往往是搓搓麻将打打牌,看看电视下下棋,甩甩溜溜球、跳跳扇子舞等形式老套,内容低俗的一般性活动,只能适应一些要求不高的老年人。近年来,各类文艺晚会越办趟多,大到政府,小到单位,宣传、庆典纷纷办晚会,文艺晚会从原来的阳春白雪变成了今天的家常便饭,且晚会的级别越办越高,动辄数十万,上百万,乃至几千万。但是,我知道,诸如此类的精品晚会群众是看不到的,往往是领导有票不去看,百姓想看没有票。难怪今年的全国人大提案中有代表高呼,要小心晚会的浪费。而百姓能看到的晚会,由于缺乏创新,质量一般,百姓也早已看腻了。
  3解决公共文化供需问题的对策
  笔者认为,在城镇化背景下解决公共文化供需问题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3.1 完善城镇文化设施,场馆建设重品质
  让城镇居民感受到城镇生活的便捷,首先要体现在公共服务上。公共文化服务作为群众业余生活的重要部分,对于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于缓解社会矛盾,疏导不良情绪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每一个城镇最基本的文化设施应该有集文化娱乐、艺术表演、读书看报、影视欣赏为一体的文化活动中心和室内运动休闲场所。对这些设施的建设,规模要适度,品质要讲究,只有这样才能具有吸引力。如果只是为了完成有这些设施,不在品质上提要求,那只能沦为摆设,无法吸引民众。
  3.2 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平台搭建要扎根
  不同的文化群体,要搭建不同的文化服务平台,针对失了地但生活依然富足的“失地农民”,他们有闲余时间,他们又有钱,但他们有根深蒂固的小农意识,他们对于文化的消费舍不得,需要有完善的社区文化体系来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针对外来农民工群体,他们收入低、生活不稳定,与当地居民存在一定隔阂,要着重构建企业文化,以丰富多彩的企业文化来解决他们的文化需求。
  3.2 活动形式不拘一格,文化品牌讲特色
  坚持形式多样,坚持创新发展,处理好一般文化活动与特色文化建设的关系,以一般文化活动为基础,满足城镇居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以特色文化建设为支撑,打造文化精品;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资源优势,弘扬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大胆吸收、借鉴国际国内的优秀文化成果,加强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不断在内容和形式上提升公共文化的内涵和水准。
  3.3 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有活力
  在保证财政预算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且每年有所增长的基础上,着重加大政策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如社会资本投资文化项目的建设,要在用地上给以政策优惠,对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和相关配套项目,用地实行行政划拨,指标优先安排;对投资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的企业和个人,在税收上给予优惠,在精神和物质上予以奖励等等。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吸引社会资本对城镇文化建设的投资,完善城镇文化建设多元化融资体系,确保城镇文化发展。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理想目标、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潮流中,青年大学生表现为思想形态的多元性、价值观的混合性、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弱化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从全局出发,紧扣时代脉搏,以开放自信的姿态
期刊
摘 要:资本主义兴起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资本主义的扩张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国家产生后迫切需要原料进行再生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扩张也配合了西欧国家的民族主义近代国家的形成历程。资本主义扩张在四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由传统的掠夺资源和财富的初级方式逐步转变为商品输出以致资本输出的高级方式。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的全方位的冲击。  关键词:近
期刊
摘 要: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治学之本,加强学风建设对于高校校风建设、人才培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外语文化节为载体,开展融实践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外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外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  关键词:外语文化节;学风建设;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思想变革、新媒体普遍使用的时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成为常态,文化交锋给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信息漫天的时代,抵挡住不良思想的入侵,建设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为了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重归校园,央视举办了诸如《汉字听写大会》等栏目,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逐步走回了人们的视线,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回归
期刊
摘 要:提出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设备设施,进一步整合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级图书馆要明确在农民文化网络培训学校建设中的职责。担负起本地农民文化网络培训学校建设的业务指导、资源更新、人员培训、技术维护等。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农民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全面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使之能够根据农民群众不同的需求,提供不
期刊
摘 要:文化馆的建设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政治服务,第二阶段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阶段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进行高效服务,创新服务产品和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关键词:文化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4-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
期刊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这就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革,各地高校也都在寻找一条适合各校实际的出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改革尚未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将分析大学英语所面临的新形势,归纳各校的做法,并针对笔者所在军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新阶段;大学英语;特殊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技工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而结合实际阐述了该项工作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加强;技工学校;学生;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0-03       德育工作是技工学校日常管理的基础部分,对保障学校正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接着阐述了传统道德的三大特征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影响。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受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制约和影响,我们必须利用传统文化中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以做出正确抉择,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观;现代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0
期刊
摘 要:随着各高职院校的数字校园的发展,实现了从教学环境,教学资源,管理应用的数字化、网络化,这为教育模式转变提供良好的硬件和软件支持。利用数字校园,结合学生需求,建设以学生为服务主体的“信息化”自主学习和发展中心成为一种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新模式。该中心的建设是利用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育教学、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围绕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