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化的影响与作用

来源 :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ou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文化的特征,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建设的“积极”和“消极”的双向作用,接着阐述了传统道德的三大特征以及对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影响。我们今天所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受中国传统文化诸方面制约和影响,我们必须利用传统文化中对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利因素,克服不利因素,以做出正确抉择,加速我国的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传统文化;道德观;现代化;影响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5-03
  
  
  1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特指中华民族流传下来的各民族共同表现出的一种传统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它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从文化人类学角度看,它更能集中代表和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个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与其它国家和民族相比,有着自己的特征。
  1.1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绵延不绝,生生不息,有着顽强的再生力
   中华文化,经过五千年来炎黄子孙长时间地创造积累,虽历尽沧桑但绵延不绝,得到了完整有序的保存和发展。中华文化还呈现出继承与变异、对立与统一的生生不息的状态。旧的形式不断被新的形式所取代,但在新的形式中却又凝聚着永久性的民族精神。从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整体来看,具有顽强的再生能力,是一种从未出现过中断的文化。
  1.2 具有鲜明的整体特征的同时又丰富多彩、博大精深
  中国幅员辽阔,中华传统文化以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为主体。同时,又是多民族文化相互补充的具有鲜明整体特征的文化。由于各地区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一种多元化倾向,所以它既博大精深,又丰富多彩。
  1.3 长于积淀,注重交流,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积淀型的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当稳定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先祖在接受、改造外来文化的同时,又不断向外输出自身的文化,即丰富了中华传统文化,又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 现代化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双向作用
  一个古老的东方民族在历经种种痛苦、曲折之后终于在70年代末开始了建设现代化的宏伟事业,在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人们不仅仅感受到科学技术落后、物力财力匾乏给我们的发展所带来的痛苦,更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许多人思想观念落后、思想方式的陈旧给予现代化建设的沉重负担。为什么解放以来,在一个社会主义国家里,腐朽的封建思想、观念和意识仍有如此强的生命力,以至最终酿成“十年浩劫”?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人们找到了“文化”这把钥匙。因为,所谓现代化决不仅仅是经济的、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现代化实际上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里程碑,简言之,所谓现代化,是一个包括生产、社会和人的思维方式、观念体系和心理状态的全面高度发展的状态,在实际上仍是一个文化的现代化问题。
  我们要建设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就要反省中国传统文化,还要文化学的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历史向现实的过渡是客观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在这一过渡中,已经存在的事物必然施其影响于现实生活,而现实又必然依据种种需要改造传统事物。无论我们愿意与否,中国传统文化必然作用于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又必然在其进程中改造着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积极影响是因为以往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人生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因素与心理因素不乏优秀成分,并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改造、发展的素材。消极影响是因为任何文化从它产生的时刻起就是良莠杂间的,即使是对当时社会曾经起过极大的推动作用的文化因素,也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落后、保守的因素。
  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一,传统文化不等于“古董”,可以供我们远距离地欣赏、观看,乃至抛弃;如果企图完全否定传统文化,既不可能导致新文化的创建,反而会忽视对传统文化中封建腐朽因素的批判和改造。二,要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认真的不带情感色彩的科学分析,须寻找一种新观察方法、思考的新途径、选择的新视野。
  3 传统文化道德观对现代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给中国烙上永久的印迹,并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下面从传统的道德观方面进行探究与思考。
  在中国古代伦理学家把道德看作是永恒不变、超历史、超阶级的规范,这是中国传统的一个主要特征。韩非子写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一般来说,社会关系是道德的前提。只有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出现了利益上的矛盾,并且人们自觉地意识到这种矛盾的地方和时候,才会出现道德的问题,产生道德的关系。而中国古代的伦理关系学家从人之天赋的角度或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寻找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道德基础,把道德看作是永恒不变、超历史、超阶级的规范,无疑是有理论缺陷的。这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一个主要特征。由于此,中国古代思想家和统治者对道德问题格外重视,当时的伦理思想也特别丰富,在客观现实中形成了一种浓厚的伦理氛围,中华民族正是在这种人文环境中创造自己历史和性格的,从而使中国能一直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培育出许多优良的传统美德。
  第二,道德的关系是有普遍性和强制性。道德既是个人的行为规范,也是国家对个人活动的统一要求,同时又是整个具有伦理性质的“天”对个人言行所规定的准则,具有必然性、强制性和绝对性,在这个意义上,道德必然获得了法律上的意义。
  第三,在道德的践履上强调自觉性和必要性。古人的道德践履即道德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原则在各种行为中的贯彻(包括内心对道德准则的自我体悟)。在中国古代,伦理道德并不是晦涩高深的理论性问题。伦理就是人们日常待人处事的道理、规则;道德就是处理、调整人们行为的规范。中国古代主要的道德原则不外是仁、孝、梯、忠、信、礼义廉耻等等,这些都是实实在在而非高深莫测的东西。在中国古代思想家来看,道德原则既纲纪宇宙自然、社会国家,也纲纪个人的现实活动。因之,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对道德原则的实行上合天意、下符人心,既是自觉的,也是必然的。
  从以上的特征可以看出,古代社会对道德是至为推崇的。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对道德的推崇有其合理的一面。孔孟等强调以德服人、以仁治国表明:古代道德家认识到了仅靠严刑峻法治理国家是不够的,还要发挥道德的独特功能。儒家“以和为贵”、“克己复礼”、“仁爱”思想等都对稳定封建社会秩序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的合理内核均可做出现代的让释,如孔子所说“克己复礼”的“礼”字,作现代的诊释就是社会的规章制度,克己复礼就是要人们自我约束,自觉地遵守规章制度,使无序的社会走上有序的社会。
  古人对道德问题的重视,固然使今天的道德重建工作得益非浅,但是那些被神圣化、绝对化了的封建道德观念也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这又给今日的道德建设带来很大的困难。这种困难集中体现在,今天我们所能用以建立现代道德体系的历史资料只有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学说。生活在20世纪中叶以后的中国人,许多仍然表现出强烈的“三从四德”、“愚忠愚孝”等等散发出封建气息的道德行为。那么,是否可以完全割断中国道德的历史传统,从西方引进整套的道德规范呢?这同样达不到创造一个符合中国民族特色的现代道德体系的目的。因为任何新观念和行为的建立都必须有产生的根源,那种引进全新的缺乏民族传统支持或认同的道德规范来解决现代中国道德重建问题的想法是十分幼稚的,也是一种空想。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仍然需要大力发掘中国古代传统道德的基本内蕴,从中寻找创建现代道德体系的泉源活水。
  4 结 语
  长期以来,传统的道德观念趋于固定和守旧,其中的陈旧因素依然对现代化进程有一定的影响。现代化事业是一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是相互作用的矛盾统一体。传统与现代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但二者又相互依存。成功的现代化应是一个双向运动的过程,是一个传统因素与现代因素相互碰撞、冲突、升华的过程。
  总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传统与现代的冲突虽不可避免,但阻力却可在一定条件下减小或消失,甚或转化为助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应尽可能创造和利用所有有利的条件,从世界发展趋势着眼,对传统文化特别是道德观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和科学的分析,清理阻力因素,并与外来的符合中国现代化需要的新要素整合,使之对现代化建设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速现代化的进程。
  
  
  
其他文献
摘 要:案例教学是当前法学教学方式改革的基本趋向,案例教学法越来越受到重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法相比有着自己的特点,它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与人合作共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案例教学法如何组织,有哪些模式,实施中应遵循什么原则便是我们探讨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案例教学;组织过程;运用方法;实施原则;保障条件  中图分类号:G7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2-24
期刊
摘 要:阅读是大学生英语学习的必经之路。本研究针对国内某高校通过英语四级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英语阅读水平的自我认知,阅读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课外阅读练习的情况。调查结果表明,通过英语四级的大学生仍然存在阅读水平较低,阅读基础知识储备不足,课外阅读较少而且方法不当等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使用一种更有效的英语阅读方法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本研究指出教师可以使用READ体验阅读模式指导
期刊
摘 要:随着开放程度的加深、改革的深化,中国社会转型加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面对日趋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理想目标、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时代变迁和社会转型的潮流中,青年大学生表现为思想形态的多元性、价值观的混合性、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弱化特点。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顺应历史潮流,从全局出发,紧扣时代脉搏,以开放自信的姿态
期刊
摘 要:资本主义兴起是世界近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资本主义的扩张一方面是由于资本主义萌芽在西欧国家产生后迫切需要原料进行再生产,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扩张也配合了西欧国家的民族主义近代国家的形成历程。资本主义扩张在四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由传统的掠夺资源和财富的初级方式逐步转变为商品输出以致资本输出的高级方式。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给广大亚非拉国家带来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上的全方位的冲击。  关键词:近
期刊
摘 要:优良的学风建设是治学之本,加强学风建设对于高校校风建设、人才培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以外语文化节为载体,开展融实践性、文化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外语文化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寓教于乐,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外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综合能力,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  关键词:外语文化节;学风建设;习惯养成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
期刊
摘 要: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个思想变革、新媒体普遍使用的时代,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成为常态,文化交锋给学生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引领与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巨大挑战。在信息漫天的时代,抵挡住不良思想的入侵,建设和谐美好的校园文化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难题。为了让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重归校园,央视举办了诸如《汉字听写大会》等栏目,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逐步走回了人们的视线,传统文化教育能否回归
期刊
摘 要:提出依托文化共享工程先进成熟的网络技术和设备设施,进一步整合我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丰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各级图书馆要明确在农民文化网络培训学校建设中的职责。担负起本地农民文化网络培训学校建设的业务指导、资源更新、人员培训、技术维护等。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和农民素质教育方法进行大胆创新,全面拓展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使之能够根据农民群众不同的需求,提供不
期刊
摘 要:文化馆的建设走过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政治服务,第二阶段为经济建设服务,第三阶段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并进行高效服务,创新服务产品和完善服务保障机制。  关键词:文化馆;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4-0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深
期刊
摘 要: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学英语课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和内涵。这就要求大学英语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做出相应的改革,各地高校也都在寻找一条适合各校实际的出路。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一改革尚未满足新时期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本文将分析大学英语所面临的新形势,归纳各校的做法,并针对笔者所在军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一些切合实际的思考。  关键词:新世纪新阶段;大学英语;特殊用途英语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本文首先分析了技工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必要性,进而结合实际阐述了该项工作面临的问题,最后给出了一些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加强;技工学校;学生;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6-020-03       德育工作是技工学校日常管理的基础部分,对保障学校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