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传统光器从最早陶刻书画装饰开始,经代代传承与创新,至今已形成了多种装 饰技法并存的风格,体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美学特质。“劲松壶”以历史经典“石瓢 壶”传器作基本造型,以松为题材作壶的装饰,展示了光器的圆润古朴和贴塑装饰的艺术 美感。
关键词 劲松壶;传统光器;装饰风格;美学特质 紫砂壶历经五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造型的千奇万状,装饰的多姿多彩,构成了陶都艺苑中万古风流的组合。传统光器装饰风格从以陶刻为主逐步向多种形式发展,其文化现象体现了壶艺价值取向的美学特质。“劲松壶”(见图1)用传统茗壶中的经典造型,用简洁的贴塑装饰,赋予作品灵动的视觉效果,彰显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
1 传统光器装饰的概念
紫砂壶传统光器(俗称光货),造型通常以圆或方为形制,它素面素心、质朴无华,着重体现功能的实用性,早期仅在壶身上做简洁的字画陶刻,自清代中期陈曼生等一批文人雅士参与紫砂壶设计创作开始,逐渐形成以文人风格为主的陶刻装饰而延续至今。在传器“石瓢壶”、“仿古壶”、“汉扁壶”、“掇球壶”、“龙蛋壶”、“传炉壶”、“一粒珠壶”、“汉方壶”、“牛盖洋桶壶”等光器作品上都能见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壶艺审美的需求,光器装饰以陶刻为主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地被拓展衍生,反映装饰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更为活跃与多元,出现了有以泥饰泥的泥绘装饰,印纹、贴花装饰,金银丝镶嵌装饰,绞泥装饰,调砂、铺砂装饰,或两种及两种以上风格相融的装饰等,使光器装饰起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雅趣情韵,成就了多种风格并存而各领风骚。“劲松壶”创作理念是突出主题定位,传承文化语言,提升壶艺品位,展示美学特质,揭示传统光器装饰概念的流变与阐释。
2 以饰助形的创新思维
以形定饰,以饰助形,使壶艺装饰风格在时空的交汇中被不断推陈出新,这是从艺者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
“劲松壶”的造型选择:选传统光器“石瓢壶”为基本壶形,历代“石瓢壶”虽基本固定为一种式样,且壶艺家大多制作过,风格大同小异,主体壶身呈三角形下截面,即梯形,下敞而上窄,片状压盖,桥形钮,短直嘴,上平面圈把,给人以传统、古雅、沉稳的视觉美。著名的有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翟应绍的“子冶石瓢”、现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景舟石瓢”、徐汉棠大师的“汉棠石瓢”等,各具特色。2013年,宜兴评选出紫砂壶十大历史经典器形,“石瓢壶”列十大经典壶形之首。“劲松壶”以“石瓢壶”造型为蓝本,在壶身造型设计时作适当变化,即将壶身底部向上的三角形角度改为墩圆形,壶底有扁圆形三鼎足,片状压盖与壶口比传统“石瓢壶”稍大,壶把改为圆形,这些改动为贴塑装饰布局创造更合适的视觉空间。
“劲松壶”的装饰主体:以“松”为装饰题材,起以饰助形的作用。松为民俗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象征,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和书画大家追慕吟咏的景物,如“寿比南山不老松”、“松鹤长春”等;也有将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比喻凌寒傲霜的风骨、刚正不阿的品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诗文制成“东坡提梁壶”的传说。毛泽东同志有《咏庐山仙人洞》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情画意中抒发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陈毅元帅有“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表达对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念。紫砂花器制作中,以松入壶的作品代代延续,经久不衰,这些都成为文化传承或壶艺创新中的一种文化解读。
“劲松壶”选用纯正的紫砂泥,松形装饰选用墨绿泥,两者色彩和谐相融、过渡自然。壶之圈把、直嘴贴塑斑驳状松皮,结节毕现,利落有致,树皮或结节缺损处,用段泥沿边沿呈自然走向,展现松皮的层次质感,象征被岁月风霜侵袭仍顽强地生长着。片状压盖上,塑有三叉式枝干成凌空桥形钮,断面有年轮。盖面与壶嘴的枝干贴塑均生机盎然,虬曲伸展的小枝干与松针(叶)、松果分别向盖面、壶身自然延伸,纤细而灵动。底部月牙形的扁圆三足用墨绿泥敷面,起到上下左右色彩呼应的效果。作品从造型到装饰,体现了“劲松”坚强有力的品格,就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一曲美妙动听的歌,启迪归顺自然的心理,发挥脱逸超然的情怀,达到清灵、淡泊的雅趣。
3 探索壶艺装饰的美学特质
“劲松壶”从传统意义上说是一件光、塑结合的作品,但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来看,它又是随壶艺勃兴而精心构思的一件新品。其中,装饰作为“劲松壶”表现形式的主体之一,源于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理解,并运用到壶艺创作中来,不断探索壶艺装饰的美学特质,赋予作品优秀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感悟在壶艺创新之路上“艺无止境”的哲理。
关键词 劲松壶;传统光器;装饰风格;美学特质 紫砂壶历经五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造型的千奇万状,装饰的多姿多彩,构成了陶都艺苑中万古风流的组合。传统光器装饰风格从以陶刻为主逐步向多种形式发展,其文化现象体现了壶艺价值取向的美学特质。“劲松壶”(见图1)用传统茗壶中的经典造型,用简洁的贴塑装饰,赋予作品灵动的视觉效果,彰显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
1 传统光器装饰的概念
紫砂壶传统光器(俗称光货),造型通常以圆或方为形制,它素面素心、质朴无华,着重体现功能的实用性,早期仅在壶身上做简洁的字画陶刻,自清代中期陈曼生等一批文人雅士参与紫砂壶设计创作开始,逐渐形成以文人风格为主的陶刻装饰而延续至今。在传器“石瓢壶”、“仿古壶”、“汉扁壶”、“掇球壶”、“龙蛋壶”、“传炉壶”、“一粒珠壶”、“汉方壶”、“牛盖洋桶壶”等光器作品上都能见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壶艺审美的需求,光器装饰以陶刻为主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地被拓展衍生,反映装饰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更为活跃与多元,出现了有以泥饰泥的泥绘装饰,印纹、贴花装饰,金银丝镶嵌装饰,绞泥装饰,调砂、铺砂装饰,或两种及两种以上风格相融的装饰等,使光器装饰起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雅趣情韵,成就了多种风格并存而各领风骚。“劲松壶”创作理念是突出主题定位,传承文化语言,提升壶艺品位,展示美学特质,揭示传统光器装饰概念的流变与阐释。
2 以饰助形的创新思维
以形定饰,以饰助形,使壶艺装饰风格在时空的交汇中被不断推陈出新,这是从艺者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
“劲松壶”的造型选择:选传统光器“石瓢壶”为基本壶形,历代“石瓢壶”虽基本固定为一种式样,且壶艺家大多制作过,风格大同小异,主体壶身呈三角形下截面,即梯形,下敞而上窄,片状压盖,桥形钮,短直嘴,上平面圈把,给人以传统、古雅、沉稳的视觉美。著名的有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翟应绍的“子冶石瓢”、现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景舟石瓢”、徐汉棠大师的“汉棠石瓢”等,各具特色。2013年,宜兴评选出紫砂壶十大历史经典器形,“石瓢壶”列十大经典壶形之首。“劲松壶”以“石瓢壶”造型为蓝本,在壶身造型设计时作适当变化,即将壶身底部向上的三角形角度改为墩圆形,壶底有扁圆形三鼎足,片状压盖与壶口比传统“石瓢壶”稍大,壶把改为圆形,这些改动为贴塑装饰布局创造更合适的视觉空间。
“劲松壶”的装饰主体:以“松”为装饰题材,起以饰助形的作用。松为民俗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象征,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和书画大家追慕吟咏的景物,如“寿比南山不老松”、“松鹤长春”等;也有将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比喻凌寒傲霜的风骨、刚正不阿的品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诗文制成“东坡提梁壶”的传说。毛泽东同志有《咏庐山仙人洞》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情画意中抒发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陈毅元帅有“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表达对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念。紫砂花器制作中,以松入壶的作品代代延续,经久不衰,这些都成为文化传承或壶艺创新中的一种文化解读。
“劲松壶”选用纯正的紫砂泥,松形装饰选用墨绿泥,两者色彩和谐相融、过渡自然。壶之圈把、直嘴贴塑斑驳状松皮,结节毕现,利落有致,树皮或结节缺损处,用段泥沿边沿呈自然走向,展现松皮的层次质感,象征被岁月风霜侵袭仍顽强地生长着。片状压盖上,塑有三叉式枝干成凌空桥形钮,断面有年轮。盖面与壶嘴的枝干贴塑均生机盎然,虬曲伸展的小枝干与松针(叶)、松果分别向盖面、壶身自然延伸,纤细而灵动。底部月牙形的扁圆三足用墨绿泥敷面,起到上下左右色彩呼应的效果。作品从造型到装饰,体现了“劲松”坚强有力的品格,就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一曲美妙动听的歌,启迪归顺自然的心理,发挥脱逸超然的情怀,达到清灵、淡泊的雅趣。
3 探索壶艺装饰的美学特质
“劲松壶”从传统意义上说是一件光、塑结合的作品,但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来看,它又是随壶艺勃兴而精心构思的一件新品。其中,装饰作为“劲松壶”表现形式的主体之一,源于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理解,并运用到壶艺创作中来,不断探索壶艺装饰的美学特质,赋予作品优秀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感悟在壶艺创新之路上“艺无止境”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