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光器装饰的美学特质

来源 :江苏陶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u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宜兴紫砂壶传统光器从最早陶刻书画装饰开始,经代代传承与创新,至今已形成了多种装 饰技法并存的风格,体现了中华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美学特质。“劲松壶”以历史经典“石瓢 壶”传器作基本造型,以松为题材作壶的装饰,展示了光器的圆润古朴和贴塑装饰的艺术 美感。
  关键词 劲松壶;传统光器;装饰风格;美学特质 紫砂壶历经五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造型的千奇万状,装饰的多姿多彩,构成了陶都艺苑中万古风流的组合。传统光器装饰风格从以陶刻为主逐步向多种形式发展,其文化现象体现了壶艺价值取向的美学特质。“劲松壶”(见图1)用传统茗壶中的经典造型,用简洁的贴塑装饰,赋予作品灵动的视觉效果,彰显紫砂文化的博大精深。
  1 传统光器装饰的概念
  紫砂壶传统光器(俗称光货),造型通常以圆或方为形制,它素面素心、质朴无华,着重体现功能的实用性,早期仅在壶身上做简洁的字画陶刻,自清代中期陈曼生等一批文人雅士参与紫砂壶设计创作开始,逐渐形成以文人风格为主的陶刻装饰而延续至今。在传器“石瓢壶”、“仿古壶”、“汉扁壶”、“掇球壶”、“龙蛋壶”、“传炉壶”、“一粒珠壶”、“汉方壶”、“牛盖洋桶壶”等光器作品上都能见到。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壶艺审美的需求,光器装饰以陶刻为主的概念,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地被拓展衍生,反映装饰特有属性的思维形式更为活跃与多元,出现了有以泥饰泥的泥绘装饰,印纹、贴花装饰,金银丝镶嵌装饰,绞泥装饰,调砂、铺砂装饰,或两种及两种以上风格相融的装饰等,使光器装饰起到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雅趣情韵,成就了多种风格并存而各领风骚。“劲松壶”创作理念是突出主题定位,传承文化语言,提升壶艺品位,展示美学特质,揭示传统光器装饰概念的流变与阐释。
  2 以饰助形的创新思维
  以形定饰,以饰助形,使壶艺装饰风格在时空的交汇中被不断推陈出新,这是从艺者在传承与创新中形成的一种思维方法。
  “劲松壶”的造型选择:选传统光器“石瓢壶”为基本壶形,历代“石瓢壶”虽基本固定为一种式样,且壶艺家大多制作过,风格大同小异,主体壶身呈三角形下截面,即梯形,下敞而上窄,片状压盖,桥形钮,短直嘴,上平面圈把,给人以传统、古雅、沉稳的视觉美。著名的有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翟应绍的“子冶石瓢”、现当代壶艺泰斗顾景舟的“景舟石瓢”、徐汉棠大师的“汉棠石瓢”等,各具特色。2013年,宜兴评选出紫砂壶十大历史经典器形,“石瓢壶”列十大经典壶形之首。“劲松壶”以“石瓢壶”造型为蓝本,在壶身造型设计时作适当变化,即将壶身底部向上的三角形角度改为墩圆形,壶底有扁圆形三鼎足,片状压盖与壶口比传统“石瓢壶”稍大,壶把改为圆形,这些改动为贴塑装饰布局创造更合适的视觉空间。
  “劲松壶”的装饰主体:以“松”为装饰题材,起以饰助形的作用。松为民俗传统文化中吉祥长寿的象征,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和书画大家追慕吟咏的景物,如“寿比南山不老松”、“松鹤长春”等;也有将松、竹、梅喻为“岁寒三友”,比喻凌寒傲霜的风骨、刚正不阿的品格。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有“松风竹炉,提壶相呼”诗文制成“东坡提梁壶”的传说。毛泽东同志有《咏庐山仙人洞》诗:“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诗情画意中抒发了一代伟人的豪情壮志。陈毅元帅有“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的诗句,表达对中国革命必然成功的信念。紫砂花器制作中,以松入壶的作品代代延续,经久不衰,这些都成为文化传承或壶艺创新中的一种文化解读。
  “劲松壶”选用纯正的紫砂泥,松形装饰选用墨绿泥,两者色彩和谐相融、过渡自然。壶之圈把、直嘴贴塑斑驳状松皮,结节毕现,利落有致,树皮或结节缺损处,用段泥沿边沿呈自然走向,展现松皮的层次质感,象征被岁月风霜侵袭仍顽强地生长着。片状压盖上,塑有三叉式枝干成凌空桥形钮,断面有年轮。盖面与壶嘴的枝干贴塑均生机盎然,虬曲伸展的小枝干与松针(叶)、松果分别向盖面、壶身自然延伸,纤细而灵动。底部月牙形的扁圆三足用墨绿泥敷面,起到上下左右色彩呼应的效果。作品从造型到装饰,体现了“劲松”坚强有力的品格,就像一首无声的诗、一幅立体的画、一曲美妙动听的歌,启迪归顺自然的心理,发挥脱逸超然的情怀,达到清灵、淡泊的雅趣。
  3 探索壶艺装饰的美学特质
  “劲松壶”从传统意义上说是一件光、塑结合的作品,但从传承与创新的视角来看,它又是随壶艺勃兴而精心构思的一件新品。其中,装饰作为“劲松壶”表现形式的主体之一,源于对自然界美好事物的理解,并运用到壶艺创作中来,不断探索壶艺装饰的美学特质,赋予作品优秀的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感悟在壶艺创新之路上“艺无止境”的哲理。
其他文献
紫砂艺术发展迄今已有600年左右的历史。伴随其成熟和发展,人们开始在紫砂壶、器皿、杂件上署名、纪年、纪事,并融合书法、绘画、篆刻进行陶刻创作,形成了一整套兼具图腾、民俗、宗教等文化符号同时又有浓郁文人情怀的紫砂文化艺术体系。它不简单从属于任何艺术派系,而是一门以诗、词、歌赋、楹联、篆刻、印章为主题,通过正、草、隶、篆、甲骨、钟鼎、石鼓、简帛、碑帖各体书法表现墨痕、笔锋以及创作者思想的手工艺术。它以
期刊
说起佛所有人都知道,但要用语言或者形象来描述,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要将一个只有名字的概念具现出丰满的形象,全凭每个人的主观想象。如果对艺术创作的理解不深刻、不透彻,难免走向牵强附会、自说自话的歧路,甚至有时候会孤芳自赏,向隅而立。紫砂壶艺传承已有几百年,在不断的继承和发展中,紫砂艺人们总能吸收不同的文化和艺术元素为己所用,兼收并蓄的结果就是越来越丰富的题材和工艺在紫砂壶上被表现出来。以
期刊
摘 要 一把小小的紫砂壶,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传统文化,蕴含了独特的风格和内涵。随着社会的日益发展,我们更应重视紫砂艺术的内在美。许多紫砂壶造型都是来自艺人的匠心独运,具有独创性,个中滋味,尽在壶中。  关键词 方逸壶;工艺品;设计构想  紫砂源于宜兴,紫砂泥最早主要产自位于宜兴丁蜀古镇的黄龙山。历代艺人以自然为灵感源泉,吸收了其它传统艺术的长处。当文人的理念与紫砂艺人的技艺结合时,紫砂艺术必将
期刊
紫砂陶艺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包括紫砂壶艺、紫砂雕塑、紫砂杯艺、紫砂陶刻、紫砂金缮修补等多种手工技艺。其发展迄今约600年,理念不断得到改进,从最初以实用性为主,到后来实用性艺术性兼顾。从最初的“茶匙穴中,指掠内外”到建立起完备的紫砂技艺体系,多种细分门类一起齐头并进,共同推动了紫砂陶艺整体的蒸蒸日上。现代紫砂陶艺将原本对立的传统紫砂陶艺与西方陶艺,通过个性化的现代思维,突破固有创作格局,进而使二
期刊
宜兴紫砂壶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辉煌于当代,其造型简练大方,色泽淳朴素雅,富有感性美和意韵美,长期享誉海内外。自问世以来,既有东坡居士“松风竹炉,提壶相呼”的情趣,又有曼生 “壶随字贵,字依壶传”的佳话;既有顾景舟“智欲其圆,行欲其方”的感慨,更有余光中“对斟两岸,品味古今”的感怀。正如北宋诗人梅尧臣在《宛陵集》中所写的那样:“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从艺紫砂几十年,笔者凭着对事业执着的
期刊
写意概括了中华民族的艺术感悟和认知,因其最契合艺术本质,故为历代大家所提倡。中国画要求用凝练的笔墨描绘出物象的神韵。通过写意的“写”,表达作者心中源于自然但更具神韵的“意”。  历史上关于绘画中的“写”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王延寿《鲁灵光殿赋》:“图画天地,品类群生,杂物奇怪,山神海灵,写载其状,托之丹青。”其中的“写载其状”就是指用丹青描绘物象,关于写意的“意”,意有意象、意境、意思、意味等多个义项
期刊
紫砂作为一门包罗万象的中国传统手工艺,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都是陶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金石文字、书画篆刻、诗词歌赋,富有深厚的历史气息,带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经过数百年传承,紫砂呈现出或简洁素雅,或端庄大气,或古朴浑厚,或小巧精致的不同面貌。形态及表现手法的丰富多彩造就了紫砂艺术的气象万千。  日本的奥兰田曾就紫砂壶的造型有段文字:“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
期刊
摘 要 历代工匠运其巧思,通过篆刻、贴花、泥绘等各种工艺,琢磨精工,从而营造出器型和泥色上十足的观赏效果。“仿古如意壶”造型流畅动人,表现出生动的自然美。本文拟就“仿古如意壶”的造型和寓意予以简要赏析,旨在为更多人介绍其出类拔萃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 仿古如意壶;紫砂;经典  《丁蜀镇志》载:“丁蜀以盛产陶瓷而闻名中外,素有“陶都”之称,有着得天独厚的陶土资源,其中紫砂为世界独有。” “仿古如意壶
期刊
摘 要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形成的传统吉祥文化,总能给人亲切感。在紫砂壶的造型及装饰上融入吉祥文化,体现出某种美感,也表现了某种美好愿望。紫砂“和润壶”就很好地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活理想。  关键词 紫砂;和润壶;寓意;生活理想  紫砂壶自最初的纯实用器转变为赏用两宜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品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在这期间,中华传统吉祥文化在紫砂壶艺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地体现,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关系日益紧密。民
期刊
紫砂壶的诞生因茶而起,但其发展流向却颇受自然生活、传统文化的影响,可以说,紫砂壶早已摆脱粗陶器皿的约束而转变为具有一定价值内涵的工艺品。这一转变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人们普遍认为,从紫砂鼻祖供春偶然仿照银杏树的树瘤,以陶泥捏制出“树瘿壶”开始,紫砂壶的艺术特性便已脱颖而出。“树瘿壶”泥质素雅、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充满了浓郁的自然意趣,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其“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成为紫砂花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