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它对青少年的道德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影响。因此,用家庭教育这个视角对青少年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当代至关重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当代家庭教育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加强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克服家庭教育的不足,努力改善教育方法,提升教育效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型人才。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层次明白家庭教育的重大意义,分析家庭教育的现状,以及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在这基础上,进一步地探讨家庭教育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敏,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建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28-03
时下流行的一档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连续数周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思考。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不但在学校、社会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政治思想熏陶、道德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日益伸展。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一的家庭教育,其最主要的表现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表现为家庭中各个成员间发生的互动。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在《家庭教育学》这本书中写到:“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学校教育由于其正规性和专业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其他两种形态的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非专业化,故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无意中遭到忽视。然而,“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贯穿人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来对待,父母对子女终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家庭的核心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简而言之,教子做人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思想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根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庭教育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提高子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意味着父母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使之成为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目标。这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趋于一致性,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渗透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二、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取得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上,家庭教育活动趋向于理性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有意识培养青少年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行为习惯;节假日时,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保护环境、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居民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一些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些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提高。
青少年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其思想道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中国现阶段,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尚存一些问题,如在角色定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
(一)角色定位偏差:凸显家长教育话语霸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容易在父母分工和与子女角色定位上产生一些问题。
父母分工方面:中国传统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故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主导地位,充当着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角色。诚然,母亲可以教给青少年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威武、力量、勇敢这些男人象征性的品质,母亲却难以给予。父亲的权威地位,使得青少年对父亲极具陌生,对父亲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失衡的。
父母与子女定位偏差:“家长强权”。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制”盛行,父母是中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泯的愿望;常常歪曲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之一味地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缺乏创新意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片面注重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品德的发展
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以分数进名校的潜规则下,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看作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只关注孩子是否“成才”而非“成人”。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康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轻心理重身体,轻德育重智育,轻精神需求重物质需要,轻非智力因素重智力因素”的误区。家长们为了青少年进名校,不惜采取“逼压”的方法,逼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学习量。青少年不仅在学校要进行大量的智力锻炼,课后还要面临一堆的课下作业、家教补习。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青少年还要参加才艺训练和兴趣班学习。大部分家长的所作所为,被冠以“择名校”的头衔。家长为了给青少年挪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包揽青少年除学习外一切工作,从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有的父母,暗示青少年在学校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承担班集体工作,致使青少年变得自私、冷漠,集体感淡薄。这种“重智轻德教育”后果十分严重,一些青少年“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严重缺乏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全身心地致力于“成才”伟大事业中,而忽视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体现出急功近利原则,不严格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完全不符合“十八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三)教育方法:呈現方法单一性,凸显父母的话语霸权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全国工作中心和重心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中国家庭也主要着手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家长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青少年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工作时,均已物质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的反面效果。除此之外,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在中国家长眼中,棍棒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棍棒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长期以往,家长与孩子间的心与心沟通缺失,精神教育的忽视,最终导致青少年从思想上排斥他人、对他人冷漠、沟通交流上障碍,对他人进行暴力。
三、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解析
当下,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之所以会有以上种种问题,大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以深入人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在家庭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妻子、孩子要服从于父亲,父亲要为子女、妻子做表率作用。现代社会对此断章取义,一味采取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安排青少年接收什么内容的教育,无视青少年内心的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的,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因此,中国教育主要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追求。“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光耀门第”成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家长以“成绩为上”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应然”阶段,“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高分数”仍是一切教育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大多围绕“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便被弃之不顾。
四、家庭教育路径探析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这本书中,张耀灿教授论述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嘉宾们成功地运用了“交往”这种模式,完成了从单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牵引下,嘉宾们采取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长在对青少年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要正确的角色定位,要改善教育方法,还要善于学习国外的优秀的教育经验。
(一)正确定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者,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客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间的关系。父母作为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因此不能强求青少年接受一些教育内容。青少年不仅是教育接受者,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教育主体,所以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表达出来。父母要和青少年交流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模式。
(二)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
1.平等对待青少年,双方互动、沟通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遇到困难时,青少年要学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杂症,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孩子倾述。双方学会用心的沟通,可以了解孩子,而且加深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清楚记得在《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郭涛在教育儿子石头时说:“你不喜欢做什么事情时,得和我说明不愿做的原因,我会尊重你的想法的。不要对其他人耍脾气,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想通过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会非常显著的。
2.积极躬行,参加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老爸为了让孩子体验艰苦,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农村的艰苦环境。
3.因材施教,启发教育,鼓励创新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为其办学理念,成功地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施加教育,而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当孩子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如果他的想法有悖于法律道德,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想法,要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4.身教胜于言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带头端正自己,教育从自身开始。教育者只有首先带头端正自己,才能带动他人端正自己,不至于走入歧途。若不能端正自己,不能起带头作用,就不能去教育他人,致使教育无效。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起带头作用,为青少年作榜样作用。例如,在节目中父亲们齐心协力抓鱼,父亲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团结、合作的意义。除此之外,节目中孩子还从老爸那里学会了做人要诚实、要互相帮助、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和他人沟通、要主动承担责任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吸收国外精华,为我所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我们学习到: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对待外国家庭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学习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教育观念上,家长要学习国外父母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家长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兴趣爱好,不能要青少年围绕着学习成绩生活,“事事以成绩为上,时时以成绩为优”的教育观念应该被抛弃,“德智体美”的教育理念应深入人心。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改掉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一手操办的坏习惯。对于青少年不能宠溺,要奖罚分明,要其明白生活的不易,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好习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老爸们就有意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诚如,世界跳水冠军田亮在教育其宝贝女儿时,如果女儿想买什么东西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报酬。对于小公主,田亮并没有娇纵她,而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21世纪的中国,以“小家庭”为主要单位,每家每户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于宠爱,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吸取国外精华的教育方面,为社会、国家培养全面型符合人才。不仅力求“成才”,更要“成人”。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它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认清家庭教育现状,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纳纳,杨礼富.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综述.2010.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黄迺毓.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2010.
[5]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8]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 青少年 思想政治教育 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王丽敏,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王建文,安徽大学社会与政治学院,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2-228-03
时下流行的一档娱乐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不仅成功地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取得连续数周全国同时段节目收视率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亲子教育、家庭教育、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思考。家庭教育是人类教育实践的主要实践形式之一,是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有意识、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在现代社会中,青少年不但在学校、社会中得到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是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政治思想熏陶、道德培养、心理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启发。家庭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在青少年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日益伸展。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育工作者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的重要影响。
一、家庭教育重要性
家庭教育作为培养青少年品德发展的重要的教育形式,其内涵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作为人类的教育实践活动之一的家庭教育,其最主要的表现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影响,也表现为家庭中各个成员间发生的互动。南京师范大学缪建东教授在《家庭教育学》这本书中写到:“家庭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家庭教育既包括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又包括子女对家长的教育,甚至包括双亲之间、子女与祖辈之间相互产生的教育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主要指父母对子女所形成的影响。”
(一)家庭教育基础地位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通常被人们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不同的形态。其中,学校教育由于其正规性和专业性,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担任了重要角色;而其他两种形态的教育由于其自身的非专业化,故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中无意中遭到忽视。然而,“尽管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各种方式在影响每个人,但家庭教育仍是一切教育的根,对教育的成败有无可推卸的责任。”家庭教育贯穿人全面发展过程的始终,不仅对人的一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人的发展进行全方位的影响。
(二)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自古以来,家庭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来对待,父母对子女终生的成长和发展负责。家庭的核心就是把青少年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简而言之,教子做人就是家庭教育的目的,而思想道德在任何时候都是做人的根本。按照中国的传统思想,家庭教育就是教会子女做人,提高子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增强子女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意味着父母要在物质上满足孩子最基本的生理需求,而且更要注重在精神上给予关怀,使之成为具有优良思想道德品质的人,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最终达到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是当代家庭教育的最主要目标。这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趋于一致性,即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因此,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渗透着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总之,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对青少年的进步影响是终生难忘的。
二、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家庭教育得到重视。目前,我国家庭教育取得一系列成就,特别是在家庭教育实践中。在实践上,家庭教育活动趋向于理性化: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会有意识培养青少年乐于助人、勤劳勇敢的行为习惯;节假日时,家长会带着孩子参加保护环境、关爱空巢老人等活动;居民社区定期举办家庭教育实践活动等一些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这些家庭实践活动的开展,有利于青少年思想道德的提高。
青少年在接受家庭教育时,其思想道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在中国现阶段,青少年家庭教育中尚存一些问题,如在角色定位、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方面。
(一)角色定位偏差:凸显家长教育话语霸权
父母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容易在父母分工和与子女角色定位上产生一些问题。
父母分工方面:中国传统观点认为“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工作就是“相夫教子”。故而,在家庭教育中,母亲起着主导地位,充当着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的角色。诚然,母亲可以教给青少年很多优秀的品质,但威武、力量、勇敢这些男人象征性的品质,母亲却难以给予。父亲的权威地位,使得青少年对父亲极具陌生,对父亲产生莫名的恐惧心理。因此,中国的家庭教育是不健全的,父亲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是失衡的。
父母与子女定位偏差:“家长强权”。在中国家庭中,“家长制”盛行,父母是中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往往根据自己的意愿逼迫孩子去完成自己未泯的愿望;常常歪曲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对孩子进行心灵施暴,扼杀孩子的独立人格,使之一味地按照标准答案进行思考,缺乏创新意识。
(二)教育内容单一:片面注重智力发展,忽视道德品德的发展
当代中国,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在以分数进名校的潜规则下,家长只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把学习成绩看作一切工作的中心和重点,只关注孩子是否“成才”而非“成人”。部分家长过分注重孩子的学习成绩,“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严重,忽视了对青少年在家庭教育中進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的教育,忽视了健康人格、优良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家庭教育目标的偏离,使不少家长落入“轻心理重身体,轻德育重智育,轻精神需求重物质需要,轻非智力因素重智力因素”的误区。家长们为了青少年进名校,不惜采取“逼压”的方法,逼孩子进行超负荷的学习量。青少年不仅在学校要进行大量的智力锻炼,课后还要面临一堆的课下作业、家教补习。甚至在周末和节假日时,青少年还要参加才艺训练和兴趣班学习。大部分家长的所作所为,被冠以“择名校”的头衔。家长为了给青少年挪出更多的时间进行知识学习,包揽青少年除学习外一切工作,从不让孩子干家务活。甚至有的父母,暗示青少年在学校少参加集体活动,不要承担班集体工作,致使青少年变得自私、冷漠,集体感淡薄。这种“重智轻德教育”后果十分严重,一些青少年“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教科书”,严重缺乏远大理想和宏伟目标,全身心地致力于“成才”伟大事业中,而忽视最基本的“成人”教育。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体现出急功近利原则,不严格加强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思想品德素质较差,完全不符合“十八大”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 (三)教育方法:呈現方法单一性,凸显父母的话语霸权
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以来,全国工作中心和重心围绕着经济建设展开。在社会这个大环境背景下,中国家庭也主要着手于物质财富的获取。因此,在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时,家长难以抽出更多的时间对青少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大多采取物质激励法。青少年考试名次较高时或完成某项工作时,均已物质奖励。久而久之,青少年在物质财富的诱惑下,会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消费观,沦为物质上的巨人、思想上的矮子的反面效果。除此之外,家长还习惯性地对青少年进行体罚、训斥和打骂。在中国家长眼中,棍棒教育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提高青少年学习成绩的效果。“棍棒教育”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长期以往,家长与孩子间的心与心沟通缺失,精神教育的忽视,最终导致青少年从思想上排斥他人、对他人冷漠、沟通交流上障碍,对他人进行暴力。
三、家庭教育呈现问题的原因解析
当下,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之所以会有以上种种问题,大致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制度两方面的影响。
中国几千年来,深受儒家传统文化的影响。“三纲五常”思想以深入人心,“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父亲在家庭单位中处于核心地位,妻子、孩子要服从于父亲,父亲要为子女、妻子做表率作用。现代社会对此断章取义,一味采取孩子要听父母的话,按照自己的需求和意愿安排青少年接收什么内容的教育,无视青少年内心的渴望。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是以家庭为本位的,家庭的,家族的利益是最基本的利益。因此,中国教育主要以家庭为本的价值追求。“光宗耀祖”、“考取功名”、“光耀门第”成为青少年进行教育的主要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家长以“成绩为上”对孩子进行智力教育。
当代中国社会,“应试教育”正在向“素质教育”转变,但“素质教育”仍停留在“应然”阶段,“应试教育”仍占主导地位。“升学率”“高分数”仍是一切教育的标准,在这一标准的影响下,家长对青少年的教育大多围绕“如何提高文化课成绩”,家庭教育中的德育教育便被弃之不顾。
四、家庭教育路径探析
当前,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家庭教育方面面临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得到一些启发。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这本书中,张耀灿教授论述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有主客二分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这是现代哲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运用,是解决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和局限性的客观要求”。在《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中,嘉宾们成功地运用了“交往”这种模式,完成了从单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向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转变。在“主体——客体——主体”这种交往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牵引下,嘉宾们采取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达到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家长在对青少年进思想政治教育时,除了要正确的角色定位,要改善教育方法,还要善于学习国外的优秀的教育经验。
(一)正确定位父母与孩子间的关系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作为教育者,孩子作为受教育者,双方的关系不再是单一的“主体——客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应该是主体间性间的关系。父母作为教育者,既是教育主体也是教育客体,因此不能强求青少年接受一些教育内容。青少年不仅是教育接受者,在家庭教育中也是教育主体,所以青少年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父母的教育,一味地听从父母的安排,而是要主动地把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表达出来。父母要和青少年交流沟通,寻找双方都能接受的教育模式。
(二)新型的家庭教育方法
1.平等对待青少年,双方互动、沟通
家长作为教育者,不要搬出“家长制”,对青少年实行专制教育。家长要允许孩子拥有说话的权利,拥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双方要学会倾听。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要设身处地地多为对方思考,学会理解对方。遇到困难时,青少年要学会主动寻求父母的帮助,父母作为教育者要积极耐心地帮助孩子解决疑难杂症,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向孩子倾述。双方学会用心的沟通,可以了解孩子,而且加深孩子的道德品质修养。清楚记得在《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郭涛在教育儿子石头时说:“你不喜欢做什么事情时,得和我说明不愿做的原因,我会尊重你的想法的。不要对其他人耍脾气,那是对别人的不尊重。”我想通过父母和孩子间的沟通,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效会非常显著的。
2.积极躬行,参加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其他一切学科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方法,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因此,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从实践中学习高尚的思想品德,这样才能加深印象。在《爸爸去哪儿》节目中,五位明星老爸为了让孩子体验艰苦,养成吃苦耐劳的良好习惯,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去体验农村的艰苦环境。
3.因材施教,启发教育,鼓励创新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以“因材施教”为其办学理念,成功地培养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因此,父母在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时,应该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施加教育,而不应该强迫孩子学习。当孩子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时,如果他的想法有悖于法律道德,不要立即否定孩子的想法,要对孩子进行启发、引导,使之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如果孩子的想法是正确的,应该鼓励孩子从不同方面去思考问题,培养孩子创新意识。
4.身教胜于言教
我国古代教育家认为,领导者、教育者首先要带头端正自己,教育从自身开始。教育者只有首先带头端正自己,才能带动他人端正自己,不至于走入歧途。若不能端正自己,不能起带头作用,就不能去教育他人,致使教育无效。因此,父母在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起带头作用,为青少年作榜样作用。例如,在节目中父亲们齐心协力抓鱼,父亲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团结、合作的意义。除此之外,节目中孩子还从老爸那里学会了做人要诚实、要互相帮助、要有责任感、要主动和他人沟通、要主动承担责任等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三)吸收国外精华,为我所用
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我们学习到:对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因此,在对待外国家庭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学习他们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方面的优秀之处,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教育观念上,家长要学习国外父母培养青少年独立意识、适应能力、人际交往关系。家长要培养青少年多方面兴趣爱好,不能要青少年围绕着学习成绩生活,“事事以成绩为上,时时以成绩为优”的教育观念应该被抛弃,“德智体美”的教育理念应深入人心。在教育方式方面,家长要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改掉在生活、学习、社交方面一手操办的坏习惯。对于青少年不能宠溺,要奖罚分明,要其明白生活的不易,从小养成自己动手劳动的好习惯。《爸爸去哪儿》节目中,老爸们就有意借鉴国外教育经验,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动手,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诚如,世界跳水冠军田亮在教育其宝贝女儿时,如果女儿想买什么东西时,必须通过自己的劳动去获取报酬。对于小公主,田亮并没有娇纵她,而是教育孩子从小养成劳动的好习惯。21世纪的中国,以“小家庭”为主要单位,每家每户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在教育孩子时不能过于宠爱,要按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标准,吸取国外精华的教育方面,为社会、国家培养全面型符合人才。不仅力求“成才”,更要“成人”。
家庭教育是伴随人一生的终身教育,它作为整个教育系统的基础,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性的影响。家长在对青少年进行家庭教育时,关系到青少年思想品德和道德素质的发展,因此,我们要更加注重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部分,认清家庭教育现状,努力改善家庭教育的方法与途径,不断提升家庭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比重,為社会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全面发展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齐纳纳,杨礼富.论家庭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承担的角色综述.2010.
[2]缪建东.家庭教育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3]黄迺毓.家庭教育.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2004.
[4]齐芳.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及对策研究.2010.
[5]陶德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6]缪建东.家庭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7]张灿耀.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人民出版社.2006.
[8]陈秉公.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