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服务型政府”在中国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领域中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政治议题和核心战略,体现了现代政府的本质,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是新时期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根本方向。然而,稳定的社会秩序也是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要求和首要条件。因此,政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导力量,除了明确“政府应该做的事情”外,还必须回答“政府该如何去做”的问题,积极寻找良好社会秩序供给的有效突破口,将社会冲突和社会风险保持在社会秩序可控制的范围内。本文以“公民意识的培育”为切入点,在总结近十年我国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基本经验基础之上,分析当前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供给中遇到的瓶颈,并由此展望其未来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社会秩序 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04-0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关键阶段,“深化改革”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同于以往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由此可知,新时期的深化改革不再仅仅局限于当前社会的发展,而是本着“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精神,将各项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整体推进的特征。在这个阶段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旧制度的交替、社会阶层的分化等因素,将会导致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矛盾积聚起来呈现出尖锐化的态势,为避免社会秩序可能出现的失稳、失范而阻碍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面对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
在这十年的历程中,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在中国行政学界的这片浩瀚天空中犹如繁星闪烁,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掣肘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并由此提出未来中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突破口。这就决定了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其一,系统性。新时期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体系,它作为一个系统,广泛涉及政府管理的全方位体制机制,表现出对内的自洽互补和对外的开放融合,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其二,整体性。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限于狭义上的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改革和调整,也不是行政体制单项和专项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其三,协作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给公共事务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公共管理产生的碎片化、空心化等问题,政府大力倡导协作模式的建构与制度化的跨界合作,这对于维持稳定的公共社会秩序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基本经验
政府是社会秩序的主导者,自身建设是建构和谐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对公民意识的培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路径,可以发现通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逻辑,”也可以从中看到公民意识潜移默化的发展历程。更进一步说,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秩序。
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中,政府的管理理念将更趋向科学化、民主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得以确立。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政府官员处理社会问题,不再是“轰轰烈烈走过场”的“面子工程”。相反,政府应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提供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以此确保政令的畅通无阻,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2)公共服务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成为了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3)“信息理念”彰显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胆创新。信息社会中的政府应当树立动态、变化的信息观念,这也是电子政务对于政府运行机制的核心要求。在中国,虽然政府经过多次的改革,但政府间的职能性分权还不够。
三、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十年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社会秩序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和地位都未发生变化,但在政府转型的过程之中仍面临诸多的困难。
第一,在行政体制内外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的机制创新”往往是政府的“单边行动”,似乎只是政府一方的事。
第二,政府在制定政策规范时,改革与创新往往成为口号,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未能以制度化渠道合法地表达,极易导致社会矛盾与冲突,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
第三,社会民生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道德理念的缺失,进而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如何维持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成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虽然市场化带来了效率,但却不能实现社会公平。
四、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我国仍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转型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
第一,建立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以及信息传播机制,不断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开拓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新兴互动平台,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信息传播的机制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自我传播,二是人际传播,三是组织传播,四是大众传播。这四种传播方式各具特点,其中最具权威的是组织传播,最易失真的是人际传播,收效最明显的是大众传播,最关键的是自我传播。”
第二,丰富政治参与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府参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第三,转变民主协商方式,使公民有效地参与公共讨论,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总而言之,面对转型期社会的风险,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潮流中始终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方向,应以调控、引导为主,多方位加强与完善社会建设,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共同治理的美好局面。从而政府可以真真正正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4]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J].行政论坛,2012(01):1-7.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 社会秩序 公民意识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9-0004-02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关键阶段,“深化改革”仍然是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不同于以往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在新的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由此可知,新时期的深化改革不再仅仅局限于当前社会的发展,而是本着“立足现实、回顾历史和展望未来”的精神,将各项改革由点到面逐步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呈现出整体推进的特征。在这个阶段里,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新旧制度的交替、社会阶层的分化等因素,将会导致社会问题越来越复杂,解决起来也越来越难,矛盾积聚起来呈现出尖锐化的态势,为避免社会秩序可能出现的失稳、失范而阻碍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面对改革发展的攻坚期和深水区,三中全会明确强调:“必须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最大限度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以更大决心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
一、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科学内涵
在这十年的历程中,关于“服务型政府”的理论研究在中国行政学界的这片浩瀚天空中犹如繁星闪烁,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掣肘当前中国行政体制改革中的一些问题,并由此提出未来中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中的突破口。这就决定了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其一,系统性。新时期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理念体系,它作为一个系统,广泛涉及政府管理的全方位体制机制,表现出对内的自洽互补和对外的开放融合,具有高度的关联性。
其二,整体性。新时期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限于狭义上的国家行政机关的机构改革和调整,也不是行政体制单项和专项改革,“不是推进一个领域改革,也不是推进几个领域改革,而是推进所有领域改革。”
其三,协作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适应新技术革命发展给公共事务治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针对公共管理产生的碎片化、空心化等问题,政府大力倡导协作模式的建构与制度化的跨界合作,这对于维持稳定的公共社会秩序有着深刻的意义。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基本经验
政府是社会秩序的主导者,自身建设是建构和谐社会秩序的前提和基础,对公民意识的培育产生深远的影响。“考察中国政府行政体制改革走过的路径,可以发现通往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逻辑,”也可以从中看到公民意识潜移默化的发展历程。更进一步说,政府的执政理念与执政能力直接影响到人民对政府的信任度,从而进一步影响到社会秩序。
在信息社会的大环境中,政府的管理理念将更趋向科学化、民主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得以确立。这就要求政府摒弃传统的“官本位”思想,政府官员处理社会问题,不再是“轰轰烈烈走过场”的“面子工程”。相反,政府应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真正代表人民掌好权、用好权,提供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以此确保政令的畅通无阻,维护稳定的社会秩序。
(2)公共服务理念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根本方向。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成为了构建社会秩序的重要保障。
(3)“信息理念”彰显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大胆创新。信息社会中的政府应当树立动态、变化的信息观念,这也是电子政务对于政府运行机制的核心要求。在中国,虽然政府经过多次的改革,但政府间的职能性分权还不够。
三、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面临的困境
虽然十年来,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作为社会秩序主要供给者的角色和地位都未发生变化,但在政府转型的过程之中仍面临诸多的困难。
第一,在行政体制内外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事业单位关系的机制创新”往往是政府的“单边行动”,似乎只是政府一方的事。
第二,政府在制定政策规范时,改革与创新往往成为口号,社会成员的利益诉求未能以制度化渠道合法地表达,极易导致社会矛盾与冲突,影响社会的有序运行。
第三,社会民生问题的背后,折射出来的是道德理念的缺失,进而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如何维持社会秩序的平稳运行成为政府部门高度重视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原先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利益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动了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虽然市场化带来了效率,但却不能实现社会公平。
四、服务型政府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的重要突破口
当前,我国仍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转型期,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发展。
第一,建立完善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以及信息传播机制,不断增强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开拓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新兴互动平台,确保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信息传播的机制大致分为四类:一是自我传播,二是人际传播,三是组织传播,四是大众传播。这四种传播方式各具特点,其中最具权威的是组织传播,最易失真的是人际传播,收效最明显的是大众传播,最关键的是自我传播。”
第二,丰富政治参与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府参与,提高公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
第三,转变民主协商方式,使公民有效地参与公共讨论,有利于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总而言之,面对转型期社会的风险,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潮流中始终坚持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方向,应以调控、引导为主,多方位加强与完善社会建设,积极培育公民意识,形成多元主体互动合作、共同治理的美好局面。从而政府可以真真正正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而保障社会秩序的稳定。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3]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4]张康之.我们为什么要建设服务型政府[J].行政论坛,201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