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我参与了县教研室举行的送教下乡教学活动,先后去了18个乡镇,在18个不同的学校给不同的孩子上了同一课——《丰碑》。以下是我在这18节课堂教学实践中的所思所得。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个性在课堂上张扬
在石湾镇中心小学上完这堂课后使我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是在引导学生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后,指导学生把这种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大多学生认为,在读将军的话时,该用急促的语速、生气的语调去读。因为他由生气变得愤怒了。我也表示赞同,可是有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觉得不该读得太快!该读得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她的话刚说完就有一男孩反驳,其他同学也附和着,我用赞许的口吻让男生坐下,也挥手示意那个女生也坐下,谁知她撅着嘴用不服输的眼睛盯着我,当时我真怕她再说出让我难以收场的话来,就再次示意让她坐下,她不情愿地坐下了。可快下课的时候,倔强的女孩又把手高高地举起,而且似乎有不让她开口,誓不罢休之势,无奈之下我叫起了她。她说:“我认为我刚才的想法是对的,天那么冷而将军穿的薄,他会冻得连嘴唇都要打起哆嗦来,从前文我们知道他是个关心战士的好将军,冷、急到了极点,他说出的话就可能是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所以这样来读才能体现出将军此时的心情。”一口气说完,她一脸的释然,在座的老师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被她的一番话震撼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何其的丰富,她的感受是多么的细腻呀!课后我在想,要不是小女孩的执著,我几乎成了扼杀学生个性、封杀其想象力的杀手,可能一个托尔斯泰就会被这样扼杀!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争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他们感受平等,拥有自由。放飞想象的翅膀,让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张扬。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不会再出现那种要么鸦雀无声,要么一呼百应的场面了。
二、转变教师角色,让主体在课堂里凸现
在响水镇中心小学上课时,当学到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谈谈自己或将军看到这一幕时的心情,有学生说:“军需处长冻死了,我很伤心,很敬佩他,将军也是如此。”我又问他:“将军现在知道他是军需处长吗?”他不容置疑地说:“知道。”当时我真是急呀!不配合的出现了,怎么办呢?还是我去配合他吧!于是我笑着对他说:“你真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能不能再读读这段话?”他刚开始读的时候声音宏亮并透着一股自信,可当读到“他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时,他的声音顿时低了下来,随后停下来了,他一脸不好意思地说:“老师,将军现在还不知道他是军需处长呢。”我笑着拍拍他的肩,问他:“那你刚才为什么不这样认为呢?”他腼腆地笑着说:“老师,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会认真、细心的。”那节课虽然拖堂了,但我很高兴,因为在短暂的时间里,达到了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教学目的,那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们读书习惯的养成。今后在读书时他们就不会囫囵吞枣、草草了事了。
是的,世上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尤其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配合。那堂课倘若让那个学生来配合我,那他无论如何也跟不上我的节奏。
三、开展互动交流 让师生在课堂中成长
《丰碑》是篇老课文,我一直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所以在备课时我也没太注意其所属时代。结果,有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我让学生与与军需处长对话,一名学生发出了“我们要打倒日本鬼子,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的肺腑之言后,我对他的精彩发言喝了彩。哪知我话音刚落,就有个学生站起来了,他说:“故事不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而红军队伍面临的敌人也不是日本鬼子。”在我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的情况下,只表扬他是个博览群书的孩子,听到我的表扬看得出他很高兴。课后我查了很多资料才得知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央红军为解决粮草问题和支援绥远而进行的东征途中,地点在晋西北,面对的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
这使我不由想起了李汝珍说的“学问无大小,能者尊”和韩愈说的“教学相长”。教然后知困,再由“知困”到“自省”。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困省中,我由学生的一句话了解了一个为我所不知的时代背景,学生也由我的一句鼓励激起了更大的读书热情。学问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思想也就这样不断丰富起来了!
作者单位 陕西省横山县城关小学
编辑 薛小琴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个性在课堂上张扬
在石湾镇中心小学上完这堂课后使我对“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体会:那是在引导学生体会了将军的内心感受后,指导学生把这种情感用朗读表达出来,大多学生认为,在读将军的话时,该用急促的语速、生气的语调去读。因为他由生气变得愤怒了。我也表示赞同,可是有一个女孩站起来说:“我不同意!我觉得不该读得太快!该读得结结巴巴,断断续续……”她的话刚说完就有一男孩反驳,其他同学也附和着,我用赞许的口吻让男生坐下,也挥手示意那个女生也坐下,谁知她撅着嘴用不服输的眼睛盯着我,当时我真怕她再说出让我难以收场的话来,就再次示意让她坐下,她不情愿地坐下了。可快下课的时候,倔强的女孩又把手高高地举起,而且似乎有不让她开口,誓不罢休之势,无奈之下我叫起了她。她说:“我认为我刚才的想法是对的,天那么冷而将军穿的薄,他会冻得连嘴唇都要打起哆嗦来,从前文我们知道他是个关心战士的好将军,冷、急到了极点,他说出的话就可能是断断续续,结结巴巴的,所以这样来读才能体现出将军此时的心情。”一口气说完,她一脸的释然,在座的老师也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也被她的一番话震撼了,孩子的想象力是何其的丰富,她的感受是多么的细腻呀!课后我在想,要不是小女孩的执著,我几乎成了扼杀学生个性、封杀其想象力的杀手,可能一个托尔斯泰就会被这样扼杀!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力争为学生创设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提供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让他们感受平等,拥有自由。放飞想象的翅膀,让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张扬。这样一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不会再出现那种要么鸦雀无声,要么一呼百应的场面了。
二、转变教师角色,让主体在课堂里凸现
在响水镇中心小学上课时,当学到描写军需处长的段落时,我让学生设身处地谈谈自己或将军看到这一幕时的心情,有学生说:“军需处长冻死了,我很伤心,很敬佩他,将军也是如此。”我又问他:“将军现在知道他是军需处长吗?”他不容置疑地说:“知道。”当时我真是急呀!不配合的出现了,怎么办呢?还是我去配合他吧!于是我笑着对他说:“你真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能不能再读读这段话?”他刚开始读的时候声音宏亮并透着一股自信,可当读到“他身上落满了雪,无法辨认他的面目”时,他的声音顿时低了下来,随后停下来了,他一脸不好意思地说:“老师,将军现在还不知道他是军需处长呢。”我笑着拍拍他的肩,问他:“那你刚才为什么不这样认为呢?”他腼腆地笑着说:“老师,我以后读书的时候,会认真、细心的。”那节课虽然拖堂了,但我很高兴,因为在短暂的时间里,达到了一个事先没有预设的教学目的,那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告诉他们读书习惯的养成。今后在读书时他们就不会囫囵吞枣、草草了事了。
是的,世上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尤其是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需要老师的配合。那堂课倘若让那个学生来配合我,那他无论如何也跟不上我的节奏。
三、开展互动交流 让师生在课堂中成长
《丰碑》是篇老课文,我一直认为这个故事发生在长征途中,所以在备课时我也没太注意其所属时代。结果,有一堂课快要结束时,我让学生与与军需处长对话,一名学生发出了“我们要打倒日本鬼子,以告慰您的在天之灵”的肺腑之言后,我对他的精彩发言喝了彩。哪知我话音刚落,就有个学生站起来了,他说:“故事不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而红军队伍面临的敌人也不是日本鬼子。”在我不确定答案是否正确的情况下,只表扬他是个博览群书的孩子,听到我的表扬看得出他很高兴。课后我查了很多资料才得知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央红军为解决粮草问题和支援绥远而进行的东征途中,地点在晋西北,面对的敌人是国民党反动派。
这使我不由想起了李汝珍说的“学问无大小,能者尊”和韩愈说的“教学相长”。教然后知困,再由“知困”到“自省”。就这样,在一次次的困省中,我由学生的一句话了解了一个为我所不知的时代背景,学生也由我的一句鼓励激起了更大的读书热情。学问就是这样积累起来的,思想也就这样不断丰富起来了!
作者单位 陕西省横山县城关小学
编辑 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