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动负荷是学生在课中做练习时身体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是否适宜,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作者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运动负荷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体育教学应注重教学策略,以增强学生体质健康。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体育教学 运动负荷 策略
在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在课堂上追求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在追求学生情感的体验同时却丢掉了本该有的运动负荷,使体育课失去了最基本的“增强体质”功能。这也就反应出在现行课标实践过程中,对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安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运动中没有进行合理地运动负荷体验。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小负荷运动(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可保护心脏和运动器官,有助于提高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发挥。如果锻炼的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脉搏急促面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等现象,从而影响引起疲劳和损伤。从训练学分析,组成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承担适宜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并出现超量恢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运动负荷适宜时,人们的情绪变得高涨,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陕,目标容易实现。可以看出运动负荷对人体健康作用的变化,利于我们认识,研究运动负荷,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运动负荷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终生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负荷贯穿在每一节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我们在教学中应摒弃一刀切,强化训练式的教法。重视零散、小量、多次的活动,它既有利于保护运动器官,以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注重运动负荷调节策略要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努力做到在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合理应用运动负荷的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和调节负荷节奏。
在学期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合理的教学课堂目标,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来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课标,以及随着高职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如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适当小些,在教学新课标期间,运动负荷达到中等强度或稍高于中等强度,在课结束前,也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避免在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或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其次,灵活运用教法、组织措施,如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应用的策略。
2、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要让学生懂得,在运动中根据自己的心率、呼吸节奏、出汗量、脸色、内脏器官的反应等生理症状来调整“运动负荷”。使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主动意识”。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多观察、勤总结、不断积累,才能提高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询问学生练习后的主观感觉,如肌肉的酸痛程度,精神状态等。通过询问,结合观察来判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我们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快乐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合理的运动负荷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增强体质,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3、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学生和谐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所承担的运动负荷也不相同,这就需要对学生提供不同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的运动负荷要让全体学生受益。教师不仅在教学实践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控制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段等不同的情况来具体指导、检查、督促、调整学生的“实际负荷”。抑制“过度的”(如少部分男生),促进“不足的”(如大部分女生),努力使所有的同学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心快乐健康和谐地发展。
总之,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策略是学生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体育教学 运动负荷 策略
在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体育教学在课堂上追求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产生良好的互动,在追求学生情感的体验同时却丢掉了本该有的运动负荷,使体育课失去了最基本的“增强体质”功能。这也就反应出在现行课标实践过程中,对体育课中运动负荷安排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在运动中没有进行合理地运动负荷体验。
一、运动负荷的认识
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它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担量。适宜的运动负荷,能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爱好,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从生理学角度分析,小负荷运动(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可保护心脏和运动器官,有助于提高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发挥。如果锻炼的运动负荷超出了机体的承受能力,就会产生不良反应,如出现脉搏急促面微弱、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等现象,从而影响引起疲劳和损伤。从训练学分析,组成运动负荷的主要因素是“量”和“强度”。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承担适宜的负荷强度和负荷量,会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并出现超量恢复。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运动负荷适宜时,人们的情绪变得高涨,心理得到满足,行动变得轻陕,目标容易实现。可以看出运动负荷对人体健康作用的变化,利于我们认识,研究运动负荷,安排和调节运动负荷。
二、运动负荷要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树立“终生体育”意识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运动负荷贯穿在每一节体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人体生理机能能力活动变化规律和心理变化规律、教材等合理确定课的运动负荷曲线。我们在教学中应摒弃一刀切,强化训练式的教法。重视零散、小量、多次的活动,它既有利于保护运动器官,以有利于促进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对运动负荷总的要求是从逐步上升到一定程度,保持一段相对平稳,然后再逐步下降到相对安静。但由于影响生理负荷的各种因素是复杂多样的,因而每节课的运动负荷曲线就要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而合理确定,注重运动负荷调节策略要高低结合,动静交替。努力做到在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知识和形成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三、合理应用运动负荷的策略
1、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和调节负荷节奏。
在学期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制定合理的教学课堂目标,是激发和保持学生运动兴趣的基础,针对教学目标,对学生不同的身体素质来设计不同的运动负荷。在安排教材内容时,应合理搭配不同性质、不同强度、适宜数量的课标,以及随着高职学生体质的增强和运动水平的提高,根据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过程和机能恢复过程的生理规律,可有节奏地逐步加大运动负荷。如在教学开始阶段,运动负荷适当小些,在教学新课标期间,运动负荷达到中等强度或稍高于中等强度,在课结束前,也要逐步减少运动负荷,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避免在教学中分组太少而导致学生长时间的等待,从而使运动负荷过小;或练习的间歇时间大少,又使运动负荷过大。其次,灵活运用教法、组织措施,如通过改变练习的内容、重复次数、延长或缩短练习时间、练习的顺序和组合,改变课的组织教法等来对运动负荷进行合理应用的策略。
2、运动负荷安排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
运动负荷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观感受。要让学生懂得,在运动中根据自己的心率、呼吸节奏、出汗量、脸色、内脏器官的反应等生理症状来调整“运动负荷”。使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调整,这样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主动意识”。这种方法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要多观察、勤总结、不断积累,才能提高对体育课运动负荷的调控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合理的运动负荷刺激学生身体机能变化,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在课后要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询问学生练习后的主观感觉,如肌肉的酸痛程度,精神状态等。通过询问,结合观察来判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大小,我们通常把正常学生取得最佳健身效果的心率区间确定为120~140次/分之间,而一节课上,将此心率保持的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上,并以中等强度和中等量结合的运动负荷为主,兼顾学生的课后恢复,这样有助于更好地改进教学。快乐的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技能,合理的运动负荷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增强体质,这样我们的体育课就充满生机、充满活力。
3、运动负荷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学生和谐发展
学生的个体差异是指学生的身体机能水平的个别差异。在体育课上,往往相同的练习对不同的学生所承担的运动负荷也不相同,这就需要对学生提供不同的需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安排的运动负荷要让全体学生受益。教师不仅在教学实践课前要周密地安排运动负荷,在课的进行中还要细致地观察不同学生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控制和分析运动负荷的大小及其变化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再根据不同的模块、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时段等不同的情况来具体指导、检查、督促、调整学生的“实际负荷”。抑制“过度的”(如少部分男生),促进“不足的”(如大部分女生),努力使所有的同学都达到“适宜的运动负荷”。促进学生身心快乐健康和谐地发展。
总之,体育课必须有适宜的运动负荷,体育课堂教学中安排合理的运动负荷策略是学生锻炼身体、掌握运动技能的需求,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