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数学教学中的题感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ei_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枯燥,数学难学”是许多学生的共同的心声。然而成功攻破数学难题又是学生公认的最大快乐。拿到一个题目,如何快速敏捷地想出正确的解题思路,找到题感?特别要添加辅助线的题目,体现的是各种解题方法综合应用的能力,它不是一下子就能产生,而是在丰富知识量和记忆储备的基础上进行的。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是必要的条件。就我个人而言,通过十几年一线教学和体会,我认为双基教学是重要的一环。在这前提下,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下几个方面来加强题感的培养:
  一、放飞学生思维,暴露学生思路
  1.多让学生“想”。
  就是将要解决的问题展示给学生后,教师不要忙于分析、讲解,而是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弄清题意,并告诉学生,试试看,你由“条件”能想到些什么?你由“结论”又想到些什么?只要是与条件或结论或本题有联系的知识或方法尽可能多的想出来。(经常地从普通适用的问句与提示开始,经常地启发提问相同、类似的问句,指示相同、相类似的步骤,以强化同一的心智活动,并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就是需要从强制到认同再到自觉的一个过程)
  2.多让学生画。
  在弄清题意之后,首先想到要画出一个能体现问题特征的图形或图表,以帮助自己直观思考问题。不仅几何问题需要这种画图意识,对非几何问题,这种画图意识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效。要让学生养成“数形结合”的良好解题习惯。
  3.多让错误曝光。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害怕学生出现解题错误,只注重教给学生正确的结论,忽视揭示知识形成过程中错误的缘由。事实上,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有道“失败是成功之母”,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获得和巩固知识的重要途径。
  二、教师要适时点拨,暴露教师思路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满堂灌”。在学生充分思考后,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哪怕是一点点苗头,不管正确与否都要适时抓住;若学生实在没有想出,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或直接说出来。特别是难题,学生束手无策时,他最关心的是老师怎么想。老师要勇于暴露自己的思路,要多讲自己怎么想的,要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要有目的地暴露挫折、失败、甚至成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受到启发和教训。
  三、适时借题发挥,开拓学生思路
  教学中要突出变,更要善于变。让学生在充满新奇的变化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对新问题的极大关注,从而启发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教学中要挖掘例题、习题的潜在功能,随时对例题、习题求变,表现在:
  1.一题多变。
  把题目进行加工,引申发展,提问问题的背景,增加发散的成分,一般可通过隐去结论、增加限制、改变陈述方式、减少问题条件、逆向改编、引申发展等手段。教师可增加问题变化不定的因素,让学生在好奇、趣味中探索问题,使学生经过联想、探索,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解题感觉。
  2.一题多解。
  这是通过对解题方法的限制加大问题的难度,使学生思路广阔,有助于解题能力的提高。此类例题很多,在此不作赘述。但是在采用一题“多”解教学时应注意,不要一味追求不同解题方法的数量,而要注意各种方法的比较,注意解题思想、方法的挖掘。
  3.一法多用。
  即用不变的规律去解千变万化的题目,以不变应万变,从而提高解题能力。如常见的配方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等等。
  四、深钻解题规律,精炼解题技巧
  数学与其它科目不同,其它课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获得提高就可以了,而数学要经常练习,即“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尤其一些基础性运算要非常熟练。教师在教学中还要重视特例和特殊解法的研究,并力求从中引申出一般的解题规律,除此之外,要注意解题技巧、规律的发展和深化;同时在训练中要注意训练的层次,每一次训练都要有创新的成分,不能使训练老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五、注重双基教学,培养数感、图感
  让学生对一些基本的方法、基本的图形基础知识进行必要的记忆储备,培养数的感觉、图形的感觉。在教学中,学生的解题感觉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到的,需要我们老师长期引导和启迪才能形成。
  六、在数学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长期以来,教师只习惯于“教”教材,对教材的使用不敢越雷池半步。新课程无论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及教材编排方式的更新上,都给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创造空间。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实施中,不仅要研究教材,更要研究自己的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经验,熟悉他们已有的知识背景。
  七、让数学为思维插上腾飞的翅膀
  课堂教学仍是开发学生大脑,发展学生思维的主渠道。在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思维训练,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题感。
  以上是本人的一些粗浅见解,但愿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教材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审美素质教育内容,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美育,要求教师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倡导老师积极“引”,学生细心“观”、耐心“品”、用心“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启迪美、感受美、体悟美、塑造美,从而使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初步具有对语言、文字、文章乃至文学的审美能力。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引”中启迪美  学生美
期刊
摘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工作中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数学创造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数学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一兴趣的培养;二观察力的培养;三想象力的培养;四探索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归纳推理能力
期刊
摘 要:提问是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在课堂上了解学生、反馈教与学信息、增进师生交流、提高课堂效益的重要一环,更是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体现。  关键词:有效提问 提问策略 问题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谈到“问”的重要性时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里所说的“问得巧”,实际上就是讲的提问的艺术。因此,深入探讨一下课堂提问的艺术,对于我们更好地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期刊
语文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学科。文章多如牛毛,难以计数,课文只是例子,掌握方法才是关键。“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们没必要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要掌握方法就行,时代需要高素质人才,而语文作为工具学科,更应起好带头作用。但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已落后于时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素质,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期刊
语文活动课的出现,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次大改革,是语文学科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有力举措。  首先,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一直处于高耗低效的状态,个中原因,虽说十分复杂,但教学内容的封闭和教学方法的陈旧应是问题的主要症结。  正是由于语文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现代生活气息,正是由于语文教学方法上的注入式,学生缺乏自主的实践,才导致语文课堂气氛的沉闷,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期刊
引用,顾名思义,就是用别人说过的话(包括书面材料)或做过的事作为根据,大致包括引用古诗词句、古今名言、凡人凡语、歌谣、谚语、俗语、歇后语等。总而言之,即是语言方面的引用和事例方面的引用。  纵观近几年全国高考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可谓是众多考生的软肋,几乎出现了“成也阅读,败也阅读”的悲壮局面。这是因为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整张试卷中所占分值颇高,而且每一题赋分也不低,且所给答案要规范、标准,要求极为严格
期刊
薛家岛小学是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首批特色学校之一——海洋科技特色学校。我校一直坚持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从兴趣小组活动到全员参与,逐步形成科技教育特色。近年来,我们把科技教育作为课程来实施,并且抓住“海洋科技”这个地域优势资源进行延伸和拓展,海洋科技教育成为我校综合活动课程和学校课程的主题资源。  那么,如何对小学生实施海洋科技教育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发挥地域优势,实施海洋科技教育  1.开
期刊
美国现代的心理学家鲁纳说:“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产生动机的重要的主观原因。”换言之,在教学中,兴趣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形成求知的趋动力。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即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获取知识的双向交流得到顺利进行,才能使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才能较高质量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它是求知的前提,是发展能力的条件。  一、保持教师
期刊
摘 要: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想象力,使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一是教师的情感感染。二是学生学习情感激发。三是情感教育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效果。总之,在教育教学中,实话情感教育,能使学生主动、积极的进行学习和生活。情感教育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生活热情,促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提高,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情感 情感
期刊
鼓励教学法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应用此种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多年的实践结果让我体会到,这是一种体现“人本精神”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其创新精神,还有助于解决当前中学历史教学所面临的一些难题,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广泛应用。  鼓励教学法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方法。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赞美,渴望自我的人生价值能够实现。托尔斯泰也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