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的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自主创新成为国家的战略,这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而基础学科《科学》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学科。我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根本原因是不会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现代心理学认为,疑问是思维的导火索。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现在的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师设计问题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提问仅限于做不出的题目,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这表明要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迫切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三个阶段
1.培养兴趣阶段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在听课中或自学中遇到不懂的知识、不会做的题目时,能主动地大胆地向同学或老师提出来。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即使提出的问题是就事论事,甚至是书上可找得到答案的,也必须给予肯定,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2.模仿教师阶段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善于启发,精心设计问题,不断让学生去思考,去提问,去探索,多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解答,并做到画龙点睛。当学生问到:“老师,这道题目怎么做”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隐藏了什么条件,未知与已知量建立怎样关系,知识点是什么。通过向学生启发提问,引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模仿老师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这道题如果改变条件,该怎样解题,结论与前提是否变换,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掌握更多知识。
3.培养创新思维阶段
学生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后,提出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出一定的水平。例如,讲重力的概念时,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有学生问:地球能够吸引物体,那么物体能否吸引地球呢?这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学生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从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几条途径
1.对科学教材提问
新教材中有的讨论、思考、读图、活动、练习、探究、阅读、实验等内容。新教材中的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活动本身就带有一个一个的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对科学公式的提问
公式的推导、意义、使用条件、推广应用等都可作为提问的素材。如对于密度公式ρ=m/V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2)公式的应用范围是什么?(3)m变了ρ是否改变?(4)V变了ρ是否改变?(5)同一种物质ρ是否改变?(6)不同种物质ρ怎样改变?(7)可以导出什么公式?(8)同一种物质状态改变ρ怎样改变?等等。
3.对解题方法的提问
教师可以给学生归纳下列提问要点:
(1)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
(2)题目的隐含信息是什么?缺少什么条件?
(3)怎样把信息联系起来?
(4)以前是否有类似题目?从什么角度去解?
(5)是否有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全部已知条件是否都用上了?
(6)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能检验结果吗?
(7)能否变换题目的情景?
在科学解题中,经常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学生会按这些问题自问自答,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4.对现实生活的提问
科学教材源于生活,教材中的许多现象都源于自然界。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观察自然现象并提出问题。如讲《光的折射》时,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看酒瓶里的人参会变大;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在分界处弯折,这是为什么?通过老花镜看靠近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物体大还是小?对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的困难,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有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对科学实验的提问
科学教材为了学生更好地探究问题,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因此对实验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都可以提出问题或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每节课留几分钟让学生思考,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提出问题”的竞赛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得到充分展示。这样可大大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廖银燕)
现在的科学教学中,非常重视教师设计问题而忽视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的提问仅限于做不出的题目,提不出高质量的问题。这表明要培养一大批富有创新意识,适合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迫切需要教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一、发展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三个阶段
1.培养兴趣阶段
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初中学生好奇心强,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氛围,让学生在听课中或自学中遇到不懂的知识、不会做的题目时,能主动地大胆地向同学或老师提出来。这是成功的第一步。即使提出的问题是就事论事,甚至是书上可找得到答案的,也必须给予肯定,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2.模仿教师阶段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善于激疑,善于启发,精心设计问题,不断让学生去思考,去提问,去探索,多想一想为什么。这样学生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解答,并做到画龙点睛。当学生问到:“老师,这道题目怎么做”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思考,这道题的已知条件是什么,隐藏了什么条件,未知与已知量建立怎样关系,知识点是什么。通过向学生启发提问,引发学生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然后模仿老师提出更加深刻的问题:这道题如果改变条件,该怎样解题,结论与前提是否变换,从而引发学生更多的提问,掌握更多知识。
3.培养创新思维阶段
学生具有一定的提出问题的能力后,提出的问题就会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出一定的水平。例如,讲重力的概念时,强调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有学生问:地球能够吸引物体,那么物体能否吸引地球呢?这时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逆向思维能力即创新思维能力。这些学生能全面地分析问题,从多方向、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提出一系列问题,这样不仅能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能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
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几条途径
1.对科学教材提问
新教材中有的讨论、思考、读图、活动、练习、探究、阅读、实验等内容。新教材中的学生学习科学的探究活动本身就带有一个一个的问题及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对科学公式的提问
公式的推导、意义、使用条件、推广应用等都可作为提问的素材。如对于密度公式ρ=m/V可启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1)这个公式是怎样得到的?(2)公式的应用范围是什么?(3)m变了ρ是否改变?(4)V变了ρ是否改变?(5)同一种物质ρ是否改变?(6)不同种物质ρ怎样改变?(7)可以导出什么公式?(8)同一种物质状态改变ρ怎样改变?等等。
3.对解题方法的提问
教师可以给学生归纳下列提问要点:
(1)已知条件是什么?求解什么?
(2)题目的隐含信息是什么?缺少什么条件?
(3)怎样把信息联系起来?
(4)以前是否有类似题目?从什么角度去解?
(5)是否有特殊情况可帮助分析?全部已知条件是否都用上了?
(6)还有其他解题方法吗?能检验结果吗?
(7)能否变换题目的情景?
在科学解题中,经常用这些问题向学生发问,学生会按这些问题自问自答,解题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4.对现实生活的提问
科学教材源于生活,教材中的许多现象都源于自然界。自然界中有许多现象和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去思考。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去观察自然现象并提出问题。如讲《光的折射》时,先提出以下一些问题:看酒瓶里的人参会变大;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在分界处弯折,这是为什么?通过老花镜看靠近镜子的物体,显得比原物体大还是小?对这些现象学生并不陌生,但要解释却有一定的困难,带着这些问题去学习,学生有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5.对科学实验的提问
科学教材为了学生更好地探究问题,设置了大量的实验。因此对实验的设计、器材的选择、实验的过程、实验数据的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都可以提出问题或提出改进意见,这样能促进学生深入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三、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
每节课留几分钟让学生思考,对敢于提出问题的学生,提出表扬和鼓励;对提出有价值问题的学生,适当给予奖励。并通过各种形式进行“提出问题”的竞赛活动,让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得到充分展示。这样可大大调动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 廖银燕)